《医院感染知识讲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知识讲座.ppt.ppt(9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医院感染知识讲座,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和探视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形成,发生医院感染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特点:同时存在,相互联系时才导致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形成,感染源,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原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医院内感染的形成,易感宿主,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因素,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条件致病菌
2、,慢性疾病,各种药物,抗生 素,介入诊断治疗,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 医院布局设施合理 专业人员控制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医院感染教育,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 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概念,消毒(disinfection),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过程,清洁(cleaning),感染管理科做什么?,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医院感染
3、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的部门。感染管理科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医院感染发展史,对医院感染研究从对产褥热的研究开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伴随着产妇的出现,出现了大量的产褥热并且无法控制,导致产妇大量死亡。奥地利的赛麦尔维斯Semmolweiss医生对产褥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Lister受巴斯德理论的启发,于1867年提出了著名的外科无菌操作制度,Hslstead首先在手术中使用橡胶手套。20世纪40年代磺胺、青霉素等抗感染药物的问世,为预防和治疗
4、各种感染疾病提供了有利武器,一度缓解了医院感染问题。,关注近年来由于医院感染控制失误导致的感染爆发事件!,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166例手术切口分枝杆菌感染暴发,患者家属索赔高达2000万!1998年福建南平59例肌注部位偶发分支杆菌感染暴发;20032004年吉林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心血库有偿供血导致约24例感染艾滋病;黑龙江北安建设农场职工医院非法采供血导致19名感染艾滋病;,关注近年来由于医院感染控制失误导致的感染爆发事件!,2005年12月,安徽宿州市立医院1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全部眼球感染,9例眼球被摘除。2008年9月:西安新生儿感染爆发事件,8例死亡。2007年1月,某医院发生术后气性
5、坏疽感染事件,经调查核实,该医院手术室将一外伤手术后的器械使用后,进行清洗、包装送消毒供应室灭菌,灭菌后再次用于择期骨科手术,术后该病人发生气性坏疽感染。,医院感染做不好害人害己,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护人员在护理或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制订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量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暴露的文件。,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艾滋病感染人数超过100万人 性病每年递增15%结核病
6、患者约500万人(世界第二位)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的几率很大。其中血源性病原体频发于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医务人员的血流,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医务人员锐器伤,医院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锐器伤现状,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所有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伤最为常见。针
7、刺伤刀割伤其它锐器。WHO估计,全球每年12亿次注射量,其中10%为免疫接种,90%为治疗性注射。有研究表明在一次性锐器误伤的调查中40%的受检者有过注射针头误伤史。另一份国内护士的调查显示:75%担心工作中被刺伤;96%被刺伤过。,刺伤相关因素,刺伤深度 深度刺伤引起感染 几率大于浅度刺伤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 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引 起感染几率大于缝针和刀接触路径 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时间长短 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 伤引起的感染几率大于放置 数小时后锐器,锐器伤危害1,医务人员针刺误伤后感染HBV、HCV、HIV的几率:病原 感染几率HBV 6.030.0%HCV 3.06.0%HI
8、V 00.3%,锐器伤危害2,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有调查显示:锐器伤后有5.7%造成全身感染;46%造成局部感染;75%有心理负担。有报道:“今天中国10%的人都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锐器伤原因分析,未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工作中的不慎误伤保护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非安全注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使医务人员受到伤害的操作,重新处理针头或其它锐器。收集用后器具。试途将针帽重新盖上。触摸已使用的针尖或其它锐器。,锐器伤预防1,标准预防认定传染对象采取保护措施操作前减少频率操作中注意防护尽量采用保护装置操作后及时妥善处理,减
9、少环节减少对锐利器具的处理意味着减少误刺机会不要重新盖帽、修整、或从注射器上取下针头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锐器伤预防2,按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减少对锐器的处理在诊疗区放置锐器处理装置不要携带暴露的锐器行走不要人工分捡锐器利器盒:防泄露、防刺破、密闭性好、单向出口,有明显标识、一次性使用,容量适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我国是乙肝高发国 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 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HIV职业暴露的定义,HIV职业暴露系指工作人员如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警察、监狱管理人员等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诊疗、护理、预防、检验、管
10、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感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HIV感染的情况。,HIV职业暴露主要途径,经皮肤损伤: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做手术、拔牙或镶牙时,外科或妇产科医生被手术刀割伤或被缝合针刺伤,口腔科医生被病人的牙齿刮伤或被医疗器具损伤;护理人员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注射或采血时被针头刺伤;血库或化验室的工作人员被带有HIV的针头或玻璃损伤;尸检人员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做尸检时被手术刀割伤等等。经粘膜损伤:HIV产妇在分娩时,产科医生接触携带HIV的羊水等溅入
11、眼、鼻等部位。当针刺损伤后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首先取决于该枚针头是否被艾滋病病毒污染。其次,感染的危险性还取决于被针头刺伤的深度和针头上有无可见的血液及血液量的多少。空心针头较实心针头感染的可能性大;刺伤越深、针头被污染的血液越多,感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职业暴露防范原则,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注射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建立屏障意识所用的医疗设备应定时消毒,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质控安全处理医疗废物有条件给医务人员注射疫苗,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换药、护理、处理污物等
12、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须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者,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要接触到锐器的过程中,需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集中注意力,操作过程从容不迫,旁人不得干扰,遇到患者抵抗不合作的(如昏迷、烦躁、小儿等)务必请他人帮助,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操作结束操作者及时整理医疗用品,锐器及时放入利器盒,不得随意放置。5、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
13、,以免损伤工作人员。6、进行内窥镜检查、拔牙、镶牙等与病人血液接触工作时,须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防护镜。,7、沾染了血液、体液又需要再使用的诊疗器具须采用消毒-清洗-灭菌法。清洁处理时须戴手套和围裙。8、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需回套针帽,必须单手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9、正确使用利器盒:建立使用和更换利器盒的标准程序,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利器盒,手持利器盒时不得将手指伸入其内,利器盒稳妥放置在安全的地方,装放量不得超过利器盒的3/4满,关闭开口,密闭运送。,10、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不能将手深入垃圾袋中向下挤压废物,以免被刺伤。
14、11、被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用防渗透、双层袋包好,专人送焚毁;被污染的衣物置于双层黄色污衣袋内,明显警示标识洗衣房收回浸泡消毒单机清洗。12、物表、地面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消毒清洁处理。,职业暴露处理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及时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职业暴露后处理步骤,局部紧急处理 报告与记录 暴露的评估 暴露后预防用药 暴露后随访,局部紧急处理,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冲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伤口。皮肤和粘膜污染时,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误伤者两天
15、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职业暴露部位,皮肤刺伤,粘膜损伤,溅入口腔、眼睛,完整皮肤污染,在伤口旁端离心轻轻挤压,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先用肥皂,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肥皂和清水冲洗,75%酒精、0.5%碘伏或0.2-0.5%过氧乙酸浸泡涂抹消毒,0.5%碘伏冲洗或涂抹消毒,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一般性消毒,报告主管部门,填写针刺伤报告表 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和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暴露类型及程度,暴露源轻度:无症状,病毒载量低 暴露源重度:有症状,病毒载量高 暴露源不明:污染物来源不能检测HIV暴露的评
16、估:1级: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少,时间短,自行决定 基本用药,无确定的方案;如果时间短,污染物来自高危病人或有高危病人的地方建议使用基本用药方案2级:粘膜和损伤的皮肤污染量多,时间长,基本用药 或强化用药3级:皮肤刺割伤,伤口深,见血液,强化用药,职业暴露后处理,如确认污染为HBV阳性,误伤者又无免疫力,则应在误伤后24小时尽快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注射第一针如伤者接受过部分或全部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如抗体水平不足,则应补充注射如可疑HCV阳性或高危者,误伤者应在0、6、9月复查,治疗一般选干扰素。如为可疑HIV阳性者,定期作HIV抗体检测(0、4、8周、3个月
17、、6个月复查)。,HIV职业暴露预防用药,专家评估明确HIV职业暴露者,采取基本预防用药或强化预防用药为何暴露后用药可预防感染?急性HIV感染的一些资料已经显示,HIV从局部到全身的感染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内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阻止病毒的复制,预防用药最佳时间与疗程,暴露后预防开始的时间越早,降低体内HIV复制和消灭活病毒的机会就越好。很多专家推荐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内用药。职业暴露后预防的疗程一般为28天。,预防用药后的监测,由于暴露后预防用药有一定毒副作用,包括对肝、肾、胰腺重要脏器及骨髓功能有影响。最基本的监测是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一般在服药2周后开始监测,以后
18、每隔一周进行一次监测。如果监测结果出现停药或换药的指征,应立即停药或换药,预防用药的效果,虽然暴露后有些药物可以预防HIV感染,但并不是100%有效。有资料报道,服用药物后可以减少81%的危险。目前国外已经至少有21例预防失败的报道,所以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尽量减少暴露。AZT作为母婴传播阻断67%。,预防用药失败的原因,HIV有多种亚型,如果暴露于一个耐药的HIV病毒株,预防用药可能失败;在暴露严重的情况下预防可能失败。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大量病毒接种预防的有效性会减低;从药物预防暴露后HIV感染的机制可见,用药开始时间延迟,病毒已经在靶细胞内大量繁殖或病毒已经在外周血中出现,药物的预防作用会减
19、低。因不能承受药物副作用或其他原因而导致没有坚持全程28天服药或服药剂量不足,预防用药的效果也会减低。,职业暴露后随访,HBV:0、3月、6月后检测HBsAb HCV:暴露后0、4-6月内复查anti-HCV 和ALT HIV:暴露后0、4周,8周,3月,6月查抗HIV抗体,如何应对医务人员面临的高风险?必须树立和强化标准预防观念!,标准预防,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
20、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一、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二、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
21、手。,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面罩、护目镜及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等污染时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6、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l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
22、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防护用品1,个人防护用具:防护帽、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防水围裙。护面罩:对整个面部能起到防护作用,可防止血液滴粒或其它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面部的其它部位。口罩:保护口和鼻的黏膜;提供有限的空气预防能力。,防护用品2,手 套手套不能重复使用,更换要及时.如果手套的防护效果没有改变可以消毒后重复使用需要有一定弹性,必须盖住袖口双层手套不要在公共场所戴手套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戴手套的优点,减少病原体迁移到手上或从手上迁移出来的最好方法。如果规范地戴手套及更换,成本效果好。手套的类
23、型,用途和材料比较多样。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戴口罩的程序(大家可以随步骤练习),先将鼻夹帖在鼻梁上;将口罩上端的系带系在头后或耳后;拉下口罩的下部遮盖住口和下巴;系下端系带系于颈后;将鼻夹压向鼻梁,使紧贴面部直至舒适口罩变潮湿、难呼吸和有破损时更换;接触或摘除口罩前要洗手;离开房间前将用过的口罩放入医疗垃圾桶内,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佩戴口罩前后都必须清洁双手。要让口罩紧贴面部。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
24、部。,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由于标准预防不能预防经由空气、飞沫途径传播的疾病,因此,对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或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空气、飞沫、接触预防隔离措施。,1、接触隔离,目的:减少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微生物。措施:如有条件,病人住单间或同病种住一间;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接触时穿隔离衣、接触前后或离开病房时洗手;限制病人户外活动;适当的环境和器械清洁、消毒和灭菌。适用于:胃肠、皮肤及创伤感染。皮肤感染包括疱疹病毒感染、脓肿、蜂窝织炎、褥疮、虱病、疥疮、婴幼儿的葡萄球菌感染、带状疱疹、以及病毒性出血性结膜炎等。,2、空
25、气隔离,目的: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微生物,由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传播(飞沫核5m或含感染性因子尘粒长时间悬浮于空中)。措施: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换气至少6次;进入此类环境应使用专门的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等);病人只能呆在隔离室;室内空气排除前,应经高效过滤处理。适用于:麻疹、SARS、水痘与肺结核等。,3、飞沫隔离,目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飞沫核5m,通过咳嗽、喷嚏、谈话、吸引或支气管检查传播的病原体)。措施:患者入住隔离室,限制活动,同一病种可同居一室,床间距离不应少于1米;工作人员带口罩;房间空气不必专门处理。如是中央空调,每小时新风量应
26、30M3/人。适用病种:B型流感杆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会厌炎和败血症)、脑膜炎球菌感染(包括脑膜炎、肺炎、会厌炎与脓毒血症),咽白喉、支原体肺炎、百日咳、肺鼠疫、链球菌咽炎与肺炎,猩红热。还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所致感染。,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安全管理,你的手用大褂擦干过吗?,答:白大衣是首选,甩手运动第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口罩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纱布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 防护口罩
27、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注意事项 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 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正确佩戴口罩,口罩的选择原则 第一 口罩的阻尘效率 第二 口罩与面部密合程度 第三 佩戴舒适度口罩标准 A 1um大小粒子过滤效率95%以上 B 面部封闭泄漏10%C 口罩应适合不同医务人员面部特征 D 适合佩戴者每次检查密闭性 E 手术室等使用还应具备防液体喷溅性能,职 业 安 全 防 护口 罩,外科口罩佩戴方法,将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将口罩上方带系于头顶上方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根据
28、颜面部形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一面背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 夹上,从中间位置用手 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 向两侧移动和按压,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医用防护口罩摘口罩方法,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用手仅捏住口罩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口罩的佩戴方法,注意事项不应一只手捏鼻夹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29、进入工作区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 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 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注意事项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 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正确佩戴护目镜、防护面罩,可能发生喷溅的医疗过程中必须使用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口罩使用取决于
30、个人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和判断,看潜在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动脉穿刺要戴面部防护罩,因血液溅入眼中发生率较高,职 业 安 全 防 护防护镜、面部防护罩,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摘护目镜或面罩捏住靠近头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套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清洁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无菌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注意事项 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戴手
31、套可阻止细菌传播和防止手部严重污染 1、接触病人手可能被污染时或接触病人的 粘膜、血液、体液时,应戴清洁手套 2、工作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护理免疫 力低下的病人时、进行进入体腔的侵入 性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职 业 安 全 防 护手 套,1、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脱手套或更换手套后应 洗手或手消毒2、手套破损及不同的病人之间应更换手套并洗手 或手消毒3、当护理同一个病人,从接触污染部位再接触清 洁部位,需要更换手套4、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后重复使用5、对橡胶类手套材质过敏者,医院应备有其它材 质的手套以供使用,职 业 安 全 防 护手 套,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必须戴手套当操作要求灵活性时
32、应戴一副合适的手套手套被血液或其它感染物质渗透,应立即摘掉手套,洗手并更换新手套 手套不能经洗涤后除掉污染,一旦被污染、刺破、损坏,应立即更换手套质量合格,职 业 安 全 防 护手 套,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戴的方法,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脱的方法,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戴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边缘将手套脱下,手捏住手套里面
33、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无菌手套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的规定 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隔离衣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34、泄物喷溅时防护服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污染物喷溅时注意事项 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穿隔离衣的方法,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勿触及面部,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再扎好袖口,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穿隔离衣方法,将隔离衣一边(约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向一侧折叠,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前面将带子系好,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隔离衣方法,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解开
35、袖带塞入袖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解开颈后带子,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 离衣;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 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隔离衣方法,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 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 面,拉下右侧袖子,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 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防护服的国际标准,1、抗合成血液穿透不低于2级,应达到4级2、表面抗湿性能达到4级;符合国标(GB/T47/T4745/1997)3、粉尘过滤效率要大于82%不小于93%4、包装上标志有“灭菌
36、”或“无菌”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应无菌5、透气性好,透湿量7154克/平方米/天6、防护服应无皮肤刺激7、衣服为连体结构,保障密闭性:并所有接缝处用胶条密封,符合国标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防护服方法,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性附录 脱防护服方法,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医院隔离技术
37、规范-规范性附录 隔离衣和防护服使用,注意事项规定区域内穿脱 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检查 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 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鞋套的使用性能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一次性应用应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 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注意事项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 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水围裙的使用性能 重复使用的围裙 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应用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防水围裙
38、 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注意事项 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帽子的使用性能 布制帽子 一次性帽子应用 进入污染区 进入洁净环境前 进行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职 业 安 全 防 护防污染帽、防水服,可能发生喷溅的医疗过程中必须使 用防水手术服 戴防污染帽 穿防刺伤鞋,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防护 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掌握正
39、确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医务人员穿防护用品程序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有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脱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 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或
40、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 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离开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医用防护口罩 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防护镜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防护镜进行消毒防护服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医务人员监测与管理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 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