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49804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心理基础知识点综合复习提纲汇总(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2 .心理现象p3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3 .心理学科的性质: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2)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3)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分之繁多的学科4 .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p6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5 .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5.1 心理学的意义:D心理学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论据2)丰富其他相近学科3)为教育科学

2、提供理论依据5.2 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自身心理特点、自我教育2)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3)有助于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2)系统性原则:注重心理的整体性、进行综合性研究3)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考虑到心理学研究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意义,在发展中研究心理现象8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实验研究法3)心理测验法4)个案研究法5)相关研究法6)产品分析法7)质的研究9 .西方心理学流派:1)内容心理学2)意动心理学3)结构主义学派4)机能主义学派5)行为主义心理学6)格式塔心理学7)精神分析

3、心理学8)人本主义心理学9)认知心理学10)后现代心理学第二章感觉与知觉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的区别:D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4 .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皮肤感觉2)内部感觉:指刺激来自机体本身,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

4、态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5 .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的对象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空间物体特性)、时间知觉(反映事物和现象的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性等时间特征的知觉)、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和移动快慢等运动特性的知觉)2)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他人的知觉(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2、知觉者的观点和态度方法偏差的表现:1、第一印象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2)人际知觉(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的知觉)(3)自我

5、知觉(个体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来认识自己,并形成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知觉)6 .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感受性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7 .绝对感受性:人体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8 .绝对感觉阈限:刺激强度范围的下限,即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或刺激量)9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强度(或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0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强度11 .感受性的变化:1)感受性与实践训练2)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

6、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或先后)对比两种4)联觉: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5)感觉补偿6)后像12 .知觉的基本特性:D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2)知觉的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特性(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封闭律)3)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

7、性、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13 .错觉: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歪曲的知觉错觉工幻觉14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15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16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比

8、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所谓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展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2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对象3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4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5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的动作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4)多余动作的产生6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区分:是否有预定目的、是否需要作意志努力)1)

9、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能引起我们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相对强烈的刺激物、突出的刺激物、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2、无意注意产生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知识经验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目的性和意志成分的参与较多1、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V活动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才相关知识技能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歹充分利用间接兴趣“自我提醒和命令y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3)有意后注意7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

10、所能清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多少方面的特征2)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3)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注意的分散是由于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无关活动上1、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第四章记忆与遗忘1.记忆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

11、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的心理过程。即: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记忆的分类:D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2)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3)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记忆内容可用言语表达4)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我们对如何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程序性知识的记忆5)感觉记忆: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它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的存在转瞬即逝

12、,保存时间有限,又叫瞬时记忆。6)短时记忆:指信息的保留时间一般在360秒之间的记忆,其突出特点是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7)长时记忆:指信息的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复述,其特点是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储存有高度的编码组织,以意义编码为主8)外显记忆: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9)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10)工作记忆:在执行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与加工的有限资源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央执行

13、系统、语音回路、视觉空间速写缓冲器)3 .记忆的环节:识记一保持一再认和回忆1)识记: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1、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2、有意识记: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2)保持: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记忆的基本特点在于保持,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3)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由于其他刺激的作用,使其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4 .记忆的信息加工机制:D编码一一信息的输入:记忆的

14、编码是一个信息转换过程2)储存一一信息的保持:储存是记忆的核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被保留的过程就是贮存3)提取一一信息的获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5 .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回想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时回忆效果是不同的,位于系列开头和最后的项目比在中间的项目更易想起,这种现象即系列位置效应6 .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暂时性遗忘是指遗忘的发生是暂时的,以后还能重新回忆的遗忘现象。永久性遗忘是指不经过重新学习,记忆的内容就不能恢复的遗忘。遗忘的发生是有规律的,遗忘

15、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7 .遗忘的影响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第五章思维与想象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2 .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3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内容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也叫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2、形象思维:依据头脑中的直观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

16、求同、求优2、发散思维:求异、创新、一题多解3)根据思维得出的结论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知觉思维: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2、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属于逻辑思维,遵循着严密的逻辑规律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 .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1、分析是指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特征2、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2)比较与分类:1、比较是在思维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

17、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比较,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2、分类是指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过程。3)抽象和概括:抽象和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1、抽象是指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对象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2、概括是指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各种事物或对象之间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推广到同一类事物或对象上去的过程。4)具体化和系统化:1、具体化是指在头脑中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2、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整理成具有层次结构的整体系统的过程5 .思维形式:概念、判断

18、、推理6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产物7 .创造思维的阶段:D准备期:创作活动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以及前人对同类问题的研究成果2)酝酿期: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时期3)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个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所以又叫灵感期4)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8 .想象:想象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相应

19、的感知材料,就不能产生想象;想象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但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9 .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1)无意想象:1、梦2、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3、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1、再造想象: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应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3)幻想:是一种与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可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两类10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替代功能、激励功能第六章情绪与动机1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

20、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感情2 .表现:1)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与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外部表现:情绪与情感发生时身体各部位的表现形式,通常称为表情。3)生理唤醒: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3 .情绪(生理需求)与情感(社会需要)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4 .情绪状态的分类: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闷闷不乐。

21、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3)应激指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5 .社会性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1)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6 .哲学家詹姆士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1)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2)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几乎没有大脑中枢。7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

22、、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8 .调节情绪的方法:1)理智调节2)转移调节3)积极的自我暗示4)合理宣泄5)自我安慰6)幽默调节7)身心放松调节8)自然陶冶调节9)颜色调节10)音乐调节11)寻求帮助12)热爱学习和工作9 .动机: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0 .动机的产生与需要和诱因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是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11 .需要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

23、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2 .动机的产生:1)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部条件2)需要是动机的基础3)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因此获得满足的刺激物,如食物,称为正诱因;凡是因为个体逃离或躲避而满足的刺激物,如电击称为负诱因。13 .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生理性需要,有机体的生物学需要是其产生的基础,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两种生理性动机2)社会性动机:又称为心理性动机,起源于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推动个体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1、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发生发展起来的,可分为直

24、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中心性、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2、交往动机:又称亲和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3、成就动机第七章人格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2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适应性、社会性等3 .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性格:是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不易改变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1)自我认知:是对

25、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4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前期认为人格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不同的意识水平组成;后期提出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的人格结构说5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1)共同特质: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2)个人特质:个

26、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6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D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互相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2)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再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7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8 .人格五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

27、性、随和性、尽责性9 .人格的测量:指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描述和评定方法:1)行为评定法: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2)自然实验法3)测验法:自陈法、投射法10 .人格的成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态度、家庭地位)、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自我教育因素第八章能力与智力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成果,技能是练习的成果。三者不能混同,更不能纠缠在一起互相替代。区别:1、生理机制不同2、发展不同步3、所属范畴不同4、迁移范围不同联系:相辅相成3 .

28、能力与才能、天才的关系:才能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4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根据能力的倾向性划分)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大小的不同划分)3)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1、流体能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2、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5 .智力结构理论: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3)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情境智力、经验智力、成分智力)4) pass智力模型5)许远理的情绪智力9要素模型6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D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

29、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3)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4)成年时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7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智力超常、智力低常)3)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8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的作用2)环境的影响3)教育的作用4)实践活动的影响5)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第九章人的毕生发展1 .婴儿期动作发展原则:从上到下(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由中心到四周(由头部和躯干至外部);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2 .社会性发展:个体形成

30、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叫做社会化,又称社会发展,对婴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方面3 .儿童期认知发展: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适应的两种不同类型:1、同化(将新信息纳入己有的认知结构中)2、顺应(改变己有的认知结构己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_2岁)、前运算阶段(2_7岁)、具体运算阶段(7JLl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2)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从儿童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到他可能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期间的过渡工具是语言)4 .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学到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程度由轻到重)2 .提高学习的途径:提高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 .挫折: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使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方法:正确看待挫折、改变挫折情境、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合理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调整报复水平、树立自信心、适当宣泄、积极寻求社会支持4 .网络心理问题及其调试:健全的网络自我意识、养成高尚的网络道德、优雅的网络情趣和审美格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