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平县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连平县生态文明建设“十五”规划二。二三年九月前言1第一章发展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发展现状2第二节发展环境5第二章总体要求8第一节指导思想8第二节基本原则8第三节规划目标10第三章加强环境污染防治11第一节加1强水环境综合治理11第二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12第三节力口强土壤污染防治12第四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13第五节完善环保基础设施13第四章促进产业绿色发展14第一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4第二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15第三节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15第四节支持壮大清洁生产产业16第五节积极谋划新能源产业16第五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17第一节推进能源结构调整17第二节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1
2、7第三节强化节能减污降碳18第四节推进各领域资源节约19第六章统筹全域生态保育19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9第二节实施全域提质增绿行动20第三节加1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第四节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21第七章建立健康生活新模式22第一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22第二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22第三节推广绿色产品23第八章大力弘扬生态文化24第一节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24第二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24第三节动员社会力量共建共管25第九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5第一节健全生态文明决策制度体系25第二节健全生态文明市场制度体系26第三节健全生态评估考核制度体系27第十章保障措施2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27第二节强化要
3、素保障28第三节加强统计监测28第四节强化执法监管28附件30前B“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县积极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工作部署,在充分认识河源市委、市政府对连平的发展定位以及连平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和连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
4、景目标纲要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未来五年连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导连平县各镇街、部门编制实施相关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连平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认真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连平县自然资源禀赋连平全县土地总面积3412521.9亩,其中集体土地3064445.1亩,国有土地348076.8亩;耕地面积210271.05亩,园地10地24.45亩,林地284020
5、1.25亩,草地20401.0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7361.45亩,交通用地36392.7亩,水域69440.25亩,其他土地22444.2亩,工建筑用地764.1亩,湿地用地1121.4亩。境内有大小河流68条,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东江水系的连平河、大席河、双头河、忠信河、大湖河、高陂河,北江水系的陂头河、贵东河),水资源总量22.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6144.74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5.51万千瓦,可开发量10.1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被誉为“粤北有色金属之乡”,计有煤、铁、铜、铅、锌、锡、鸨、金、银、磷、石墨、黏土、稀土、陶瓷土、大理石、
6、硅石、白云岩、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花岗岩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县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两栖爬行动物20多种、哺乳动物20多种、鸟类50多种、昆虫100多种。按样地调查及标本采集,县内已发现的主要野生植物有1368种,其中苔葬8科8属8种、蕨类36科72属121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52科617属1232种(双子叶植物127科489属1022种、单子叶植物25科128属210种)。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有效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连续多年在省市环保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辖区内各镇级简易填埋场全面完成整改,
7、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洁工程全面投入运营,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完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进一步完善,三角、忠信、隆街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使用,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95.1%,城乡保洁水平全面提升。河(湖)长制严格落实,“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编制完成,“四乱”“五清“清漂等专项行动有力推进。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力度持续加强,非采违建有效整治,生态资源管理进一步强化。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县城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成运行,县内7条主要河流和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11类标准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81.8%.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
8、气质量达标率100%。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域推进,破旧泥砖房拆除行动有效开展,全县村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村庄面貌显著改善。推进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高效开展,30个贫困村全面完成“厕所革命”建设,农村污水管道覆盖率大幅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自然村雨污分流和集中供水工程全面推进。粤赣边界乡村振兴示范带、油溪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初显成效,三角镇石源村、绣缎镇金溪村、忠信镇司前村、溪山镇东罗村等率先完成示范村建设,忠信镇司前村等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域生态保育持续推进。“绿美连平”大行动持续推
9、进,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抚育有效开展,美化绿化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校树林改造持续开展,森林林相逐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6.5%,位居全市第三。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初具成效,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增强,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逐步完善,黄牛石、雷公寨、河头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森林公园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森林防火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野外用火管控力度加大,火源封控措施持续完善,全民防火意识大幅提升,“十三五”
10、期间,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生态绿色发展持续推动。连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效推动,环保引导和调控初显成效,环境空间管控得到严格落实,绿色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等生态经济发展有效推进。污染源头控制持续加强,能源、产业、交通、工业、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深入推进,依法处理了一批环保违法企业。工业节能降碳逐步落实,传统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技术改造稳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节能降碳有效推动,公共机构节能降耗有效落实。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监管力度持续强化,能源计量体系逐步建立,企业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生态红线规划持续强化,先后完成了耕地、水资源
11、和林业生态红线划定。用水、用地、用林等领域资源节约稳步推进,绿色产品推广有效开展。第二节发展环境一、重大机遇1.绿色发展潮流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秩序近年来,生态问题上升至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统一行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的要求,这些必将对连平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也为连平借鉴先进经验建立新标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 .顶层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指引新方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了加快
12、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河源市要推进“生态河源、现代河源”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为连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3 .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河源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这些有利于连平科学布局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有利于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二、面临挑战1.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13、、先行地、实验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将更加显著,发展与环境的许多棘手问题将最先遭遇,连平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九连山脉腹地,是构建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重要一环,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其示范价值也将更加显著。4 .循环经济体系尚未系统建立连平县经济发展仍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仍然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间关联性较差,未形成良好产业链;产业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周期短。5 .社会生态意识比较薄弱全社会生态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传统的
14、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全社会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为,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不强,个别企业超标排放、非法排污和恶意偷排等现象依然存在,非法畜禽养殖时有反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待加强。6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国土空间管制、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生态补偿、资源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法规、规章体系不够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尚未设立环境保护机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能未得到有效落实。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15、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主要方针,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为统领,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夯实生态文明创建基础,不断巩固培植绿色发展核心竞争优势,努力走出生态连平、现代连平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为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作出连平担当、贡献连平力量。第二节基本原则一、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16、的方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核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的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强化重点产业布局、城镇规划建设的资源环境指标约束,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
17、格局。三、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宗旨要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打造美丽幸福、生态宜居家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四、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为方法论自觉运用系统工程思路和生态学原理,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国土空间用途进行统一管制,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以“用最严格制度
18、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抓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全面推进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方面改革,强化考核评价和市场驱动,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六、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连平担当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推动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连平担当和贡献。第三节规划目
19、标综合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四五”期间,连平县将全面完成省市下达各年度任务指标,积极再谋划打造一批省、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引领实现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格局。具体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年均降幅完成市下达目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98%,森林蓄积量达到1203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比达到4.6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2025年,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11I类比例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11I类)比例达到100%;全县无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断
20、面;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o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逐年减少。第三章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第一节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严控污染源;加大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力度,严格管护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地下水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乱采,切实防治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持续抓好新丰江上游忠信河
21、、大湖河、连平河、大席河、叔头河、高陂河及南坑溪、陂头河、贵东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控和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分区管控,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和应急整治;加强监管,实行按标指定排放,进一步推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强化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降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第二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常态化抓好大气“五大治污”工程,精准治理大气污染。着力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严格管控工业大气达标排放,大力推进清洁煤技术,深入推广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严格管控喷
22、涂、印刷、家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排放,加强建筑装饰、餐饮油烟等生活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加强施工、道路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大型施工工地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继续推行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实施堆场扬尘污染整治。继续实施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全面落实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与维护制度,加大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第三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土壤污染重点防治行业规划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开展新增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严格涉重工业行业项目审批,继续推进涉重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减少化肥使用,严控污水灌溉。严格落实土壤环境监管,严禁工矿企业在废水
23、、废气和废渣处置过程中将污染物向土壤环境转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集中处置监管,防止危险废物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进一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严禁在产生、运输、贮存、处置过程中污染周边土壤。加强污染源排查和修复整治,加强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监督执法,严格控制新建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项目,禁止未经评估和未经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加强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工作,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要求持证矿山边开采边复绿,继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第四节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
24、工业固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引导企业积极进入工业固废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培育骨干企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广东佳泰药业废弃药渣生产有机肥与用于中药材种植循环利用、昕隆实业有限公司不锈钢含铝氧化铁皮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园区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着力建设工业固废物资源化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固废物资源化利用监管体系,试行智能监督建设,加强工业固废物环境监管。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平台,拓宽监督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多元监督模式。第五节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
25、争取省市级配套资金,广泛采用多元共治模式,加强环保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收运配套设施,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加快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重点推进三角镇桐岗、向阳、新民三村污水治理项目,加快各村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网建设。建立健全环保设施建设运营长效机制,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原则,严格落实收费制度,不断规范收费行为,大力推进环保项目市场化运营,提高环保项目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第四章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第一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技术高端化、资源集约化为特
26、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坚持高端、高效、高集聚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商贸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服务业的应用,促进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积极发展生态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覆盖面积;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加强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一批林下经济、康养产业;加强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山水风光、森林度假、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和民俗风情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双体现。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第二节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制定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
27、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绿色创新环境,培育企业绿色创新主体,推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积极鼓励开展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示范工厂创建,打造一批先进示范绿色工厂。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推行水产健康养殖。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支持建立再生资源区域分类回收和交易中心,提高
28、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废旧纺织品等再生资源回收率。加强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第三节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联合攻关及创新体制建设,支持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核心关键技术或技术团队,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模块化、产业化建设。推动以废旧产品再利用为主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推广,持续推广使用绿色家电、汽车、机电等节能环保产品,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普及率。引导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天然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市场和
29、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制定重点行业能耗先进值标准,提高地方招商引资门槛。严格项目环保准入,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制修订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防治技术和地方环保标准,完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强化环评管控。大力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扶持环境咨询服务企业。第四节支持壮大清洁生产产业重点抓好工业领域清洁生产,推动钢铁、火电、氮肥、制药等涉污染行业,以及重点工业集聚区、重点流域的企业开展清洁化改造。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强化节地、节材、节水,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品,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高效、清洁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选择住宿餐饮、电商快递、
30、汽车维修和拆解、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等行业以及学校、科研院所等公共机构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试点。第五节积极谋划新能源产业着力发展太阳能、空气能等新兴能源和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晶硅太阳能电池发展。借力省工业转型升级政策,积极引进空气能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第五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加快终端用能清洁化,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逐步完善县域天然气输送管网,稳步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规范有序开发陆上风能资源,谋划建设一批陆上风电站。积极利用各类工业和产业园区集中连片厂房屋顶规模化发展分布式光
31、伏发电,鼓励在各类公共建筑、商业楼宇和个人居民屋顶建设分散式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种形式有序发展光伏电站项目,推广太阳能光热系统。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等代替化石燃料。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落实能源和煤炭消费统计,加强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严格控制新增煤电。第二节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积极主动作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对标国家、省、市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以碳中和为目标统筹碳达峰行动。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工业领域碳排放控制,着力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发展绿色低碳智慧交
32、通,推动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工作,控制农业生产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低碳农业试点示范。大力推进高质量水源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林业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碳普惠试点工作。开展温室气体清单试点,逐步扩大清单编制工作范围。加快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推动商贸酒店、旅游景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新模式。第三节强化节能减污降碳坚持能耗双控,完善能耗双控目标分解机制,差异化分解能耗双控目标。深入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强化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技术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耗
33、电设备坚决停用。大力推动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节能降碳,持续强化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监管,定期督导检查重点耗能企业,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考核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定额、限额及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挖掘企业绿色发展空间。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产业政策等手段严格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第四节推进各领域资源节约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各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综合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推动生
34、活节水,大力推行先进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使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和规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严格准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环境管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严重浪费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强化建材、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原材料的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绿色生态设计,提高循环利用率。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推广应用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有序推进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第六章统筹全域生态保育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主体功能管控,统筹交通
35、、建筑、空间、产业等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水源涵养地、林业基地、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森林、草地、湿地为生态基础,以山脉、道路、水网为骨干,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第二节实施全域提质增绿行动进一步开展“绿美连平大行动,抓好森林绿化和封山育林,推进高质量水源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加强森林抚育,重点加强城镇周边、国省道交通干线第一重山的林分改
36、造和森林抚育,强化“四沿”绿化工作,全力推动森林城市创建,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水平,提高生态林业质量,打造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森林林相。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网络,重点加强辖区内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高质量推进重要生态敏感区的校树林改造工作,建设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引导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步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湿地功能,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率。着力建设县
37、城方圆10公里区域的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区。第三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结构和空间布局,持续加大天然林、物种、景观和基因多样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整合升级和规划新建若干自然保护区,继续推动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动雷公寨、河头县级保护区争创市或省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拓展森林公园发展空间,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重点加强极小种群物种和极度濒危物种保护;保护水生动植物,推进河流、湖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珍稀濒危物种救护;完善外来物种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严禁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严格控制转基因生物在环境中释放。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加强
38、专业监测队伍建设,强化普查、监测措施,构筑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切实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加强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重点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生物多样性区域合作与交流。第四节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通过流动宣传车、横幅海报、宣传牌、警示片、签订公开信和森林防火责任书等多种方式,大力广泛宣传广东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森林防火宣传效果。实行网格化管理,持续优化全县森林防火区域分解细化,抓好县、镇、村干部及护林员上图上表动态管理,强化野外火源管理,确保无防火管护盲区。抓好每年防
39、火期间的防火工作,加强设卡检查,加强人员巡逻和无人机动态监测工作,对林间墓区进行实时监控,严防人员违规进山,同步开展违规销售烟花爆竹、仙人道具专项整治行动,持续降低山火风险。加大森林防火工作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锻造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不断完善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机制。第七章建立健康生活新模式第一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生态村建设,推动生态振兴发展。深化美丽乡村工程,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力争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即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加强农村家庭宅院
40、、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农业生产废弃物和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厕所革命”建设实现全域乡村全覆盖。在搞好环境整治基础上,积极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美化绿化,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供电的路灯,合理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辖区内各村主干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加强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的整治,实现农村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第二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导适度消费,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发展。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着力完善交通衔接和换
41、乘系统,提高公交线网密度、站点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共乘交通,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断提升居民出行便捷度。加快推进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步道、自行车路网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支持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乡村建设,大力倡导绿色居住、办公,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加强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逐年提高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因地制宜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第三节推广绿色产品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
42、绿色产品生产使用,践行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倡导居民在消费时优先选择绿色产品。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产品等节能产品,着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大力推广应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施工方便、轻质高强的绿色建材,着力构建绿色建材选用机制,疏通建筑工程绿色建材选用通道,全社会倡导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环境标志产品,鼓励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干洗剂,引导使用低氨、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农药、化肥。鼓励选购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水洗衣机等节水产品。第八章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第一节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
43、积极塑造具有时代气息、连平特色的生态文化,形成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合理开发、节约集约、创新驱动、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努力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组织植树节、播种节等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绿色生活主题宣传。发挥文艺作品、地方志等在传播生态文化中的作用,支持鼓励文学美术、影视戏剧等艺术创作融入生态文化因素,举办各类生态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征集展演活动,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着力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场所,营造城市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居民生态文化修养、展示城市生态文明形
44、象。第二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生态文明专栏建设,持续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支持鼓励社会化媒体开展形式多样、交流互动性强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节能降耗宣传教育,有序开展“节能宣传周主题活动,强化企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节能意识,提高全民节能降耗责任感,引导全社会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全社会节能降耗的浓厚氛围。加大交流宣传力度,力争每年召开全县绿色发展核心企业经验交流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培植绿色发展核心产业的宣传力度,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三节动员社会力量共建共管积极动员
45、群众主动参与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回收利用、义务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行动等公众活动,引导、培育和扶持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开展环保志愿者培训,扩大环保志愿者队伍,鼓励在村规民约中强化生态保护内容。支持鼓励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增强环保意识,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企业文化,自觉开展环境公益活动,树立绿色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主动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夯实生态文明创建基础,有序推进“生态连平”建
46、设。第九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一节健全生态文明决策制度体系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产业政策等,加强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县发展各项规划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健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机制。鼓励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志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公益活动,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鼓励公众举报生态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力。全面贯彻执行环保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之间的衔接,研究制定环境保护、森林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证管理、
47、饮用水源保护等法规规章,形成完备的地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二节健全生态文明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工业用户按产业政策和能耗标准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完善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湿地、大气、土壤、矿产资源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通过补助性补偿和奖励性补偿等方式,力争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
48、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优化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环境。第三节健全生态评估考核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符合连平实际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突出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实行差异化考核,对生态功能突出的区域加大生态建设指标权重,减少经济发展指标的考核。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并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第十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定期议事机制,确保组织领导模式制度化、协调推进机制常态化、日常工作开展经常化。组织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领导干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调研、大服务活动,全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