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初中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初中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本解读指南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本讲座拟解决三个问题:如何确立教学目标,提出三维目标的理念。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指示文本解读的要领。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说明文本串解的程序。第一节三维目标人类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有目标存在,语文教学也不能例外。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终点,又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就无法绽开。(一)目标之惑现实的状况是,很多语文老师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靠着感觉授课。2008年,一位老师参与北京市公开课评比活动,我是指导老师。先看一下她最初的教学设计:导入:以让爱住我家的音乐伴奏,以一组全家福、家人笑脸、亲情画面等引入。一、美文共赏:老师配乐范读。二、感知
2、内容:1、漫步途中发生了什么分歧?2、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三、品尝细微环节:1、如何体会“我”确定要让妈妈和我一起去漫步?2、如何理解“我确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3、诵读文章最终一段。4、谈谈对文章最终一段的内容的感想?5、给这幅画面起一个名字。6、再读文章最终一段。7、这是一篇美文,你能体会出文章中的哪些美?人性、语言、环境等均可。四、经典回眸:古代经典中的亲情。五、亲情无限1、照片上的故事: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感人画面。2、文字里的感动:汶川地震中妈妈的短信。3、歌声中的亲情:天亮了(讲解并描述歌曲中展示的父母救孩子的故事+FLASH+音乐)o六、拓展提升指导看法:“教学目标不明确
3、,教学环节太多太碎,教学风格宜着实,不宜虚浮我们不能简洁地指责语文老师敷衍马虎。这是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分不开的。语文究竟教什么,到现在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语文学科的自由度给老师带来的不是为所欲为的从容,而是无所适从的惶惑。因此,语文学科应当找到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维度。在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大纲”精神的规范下,自然形成了三个维度,即学问目标、实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学问目标落实为系统的语言学问、文体学问和文学常识,实力目标是指听说读写四种实力,德育目标就是政治思想教化。由于大纲三维目标简明好用,易于操作,曾长期通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纲”产生的特殊年头,受
4、“语言工具论”和“政治工具论”以与应试教化的影响,学问目标落实为死记硬背的“语文学问”,实力目标变成了题海战术训练之下的“应试实力。德育目标落实为标签化的“中心思想、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式出台,它给中国教化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更。仅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就出现了全新的目标体系: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我们可以称之为“课标三维目标”。不过,据好多语文老师反映,课标三维目标反而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回头谛视一下,课标三维目标是有问题的:首先,学问与实力应当分为两个维度;其次,过程不能算目标,方法应归入实力范畴;第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则不过是德育
5、目标换个说法。如此,似乎又回到了大纲三维目标。则问题出在哪呢?韩国海发表于中国教化学刊2008年第七期的论文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对这个问题分析得最为透彻。概括如下: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是课程改革的总纲领,其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可见,“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本是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三个“方面”。在“学问与实力”方面,从“让学生学会”转向“让学生会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情感看法价值观”方
6、面,从狭隘的“思想品德”转向“人文情怀”。问题出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移花接木上: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说,语文“课程目标依据学问和实力、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改革的“三个方面”落实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已经说不通了。语文老师则进一步张冠李戴,“顺理成章”地把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落实为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于是便出现了所谓“三维教学目标/学问和实力、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三)三维解读则语文教学目标原委如何确定呢?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进行不同维度的解读。清代文论家叶燮认为,天下万物不外理事情三端,文章内容亦莫能外:
7、日理、日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天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叶燮原诗)事、理、情作为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在人类学术领域有着清晰的延长路途。列表如下:三大元素事理情三门学术史学哲学文学三种价值求真求善求美三类功能相识教化审美三维解求知明理审美读由上表可知,天地万物有三个基本元素:事、理、情;与之对应,形成三高校科:史学、哲学与文学;三高校科分别具有不同的价值属性:求真、向善和审美;对应着三种社会功能:相识、教化和审美;这最终确定了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求知、
8、明理和审美。叶燮又云:“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J分而言之,形成史学、哲学、文学三门学术;合而言之,每一篇文章都同时包含理、事、情三个基本元素,此即“文史哲不分家”。因为,每一个文本解读都完整地包含三个维度,求知性解读,明理性解读,审美性解读。只是依据不同的文体,各有侧重而已。说明文近于史学,以求知为主;争论文近于哲学,以明理为主;记叙文近于文学,以审美为主。由此可以确立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求知维度:把握事实。明理维度:体会道理。审美维度:鉴赏美感。相应的,文本解读的基本维度也就确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维度。把握事实是求知目标。体会道理是明理目标。鉴赏美感是审美目标。由于这个目标本于语文
9、本体论,我们不妨称之为本体三维目标二这个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与旧三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原来的学问目标改为求知目标,德育目标和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改称明理目标,之所以改称求知、明理,主要因为它们是由“三元素”贯穿而来的,兼顾表述结构的一样。须要说明的有两点:实力目标去哪里了?审美目标怎么来的?先说实力目标。我们认为,实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里。求知是实力,明理实力,审美也是实力。所以,我们不提实力目标,而实力培育自然包含其中。再说审美目标。我们必需明确,审美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和最高境界,缺失了审美,语文或者变成自然课或历史课,或者变成政治课,或者被简化为交际的工具。本体三维目标在
10、落实过程中有两个便利之处。首先,自始至终紧扣文本解读,自然亲切。其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本体“新三维”真正做到了“语文本位”。本体三维目标不仅有学理上的依据,也经验了实践的验证。回到开头漫步的案例,后来那位老师依据我的看法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下面是其次版:教学主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一、感受故事美1、配乐朗读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依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人物。3、漫步途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如何解决的?4、默读,思索三代人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提示:围绕敬老与爱幼两个方面。二、品读意境美1、用语言创设情境挑出文章中体现对称与韵律
11、之美的语句,并朗读。2、用环境营造氛围第4第7段的环境描写与其作用3、用画面构筑和谐第8段“背世界”的经典画面与其作用,并朗读。三、感受人性美1、如何看待“背世界”的画面之外的生命的责任?2、假如当时“我”干脆选择走小路会有怎样的结果?3、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两对母子的现在对将来有何影响?4、让爱住我家音乐+故事抛开详细细微环节,看一下它的整体结构。这次她把教学分成三个板块:感受故事美、品读意境美和感受人性美。明显,“三个美”已经暗合文本解读的三个维度了。可见,当一个老师细致思索语文教学应当详细完成哪些任务的时候,不行能离开这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解读完成了,文本解读也就没有余事可做了。文本
12、解读的三个维度只是纲要,可以进一步细化。背景知识 文本知识一本文知识语言知识 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直书其理作者理念 寓理于事A读者改变立场读者理念形象大于思想直接表现作者之情间接再现副情审美人物之情 行动心理章法析采审美常体-变体 表现力语言龙那F面试着依据本体三维目标体系,为漫步这篇文章确定一下教学目标。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因素,我们一切只从文本解读动身。一、求知目标:语文学问:学习语言学问和文学常识。文本学问: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二、明理目标作者理念:精确把握作者的生命主题。读者理念:反思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三、审美目标:剖情审美:体会作者深厚精微的情感。析采审美:鉴赏章法结构和语言文采。明显,这个
13、目标是明晰而实在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操作性。案例:石榴最近起先健身,每天下午到学校旁边的人定湖公园跑步。公园很小,每绕一圈,便与西南一隅楼墙之下的石榴树定期而遇,忍不住盯上几眼。丛绿的叶子中间,悬挂着刺眼的青红的石榴果,与攀伏在楼壁上的粉红的凌霄花相映成趣。家乡不产石榴,我对石榴的关注与一个文学文本和教学案例有关。2008年,一个语文老师打给我,她要参与北京市百名老师风采课录制,请我作指导老师。她选定的课文是郭沫若的石榴,问我应当怎么讲。第一次听说这篇文章,我一时不知如何开口,便问她:“郭沫若是在什么情境下写作的?他为什么要写石榴呢?她说:“看不出来,不知道他的写作背景是什么J于是我让她先把
14、教案发给我,我看看再说。她的教案发过来了,有一段话让我感觉很不对劲:(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正是抗日斗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借赞美石榴而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行。石榴花在由花而果的过程中,用坚韧、坚毅、坚持、坚守、坚贞不屈的精神支撑着,面对艰难,威压;在我们抗日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抗日军民身上也体现出的我们民族不怕威压、坚贞不屈、坚韧不拔、坚毅刚毅、坚持不懈的珍贵精神,我们也正须要这种精神鼓舞斗志,接着抗战下去。这是我们战胜敌人,保持、焕发民族生命力的法宝。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段话其实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拷贝过来的。这时石榴的文本我已经看了,我看不出一点与抗战有关的蛛丝马迹。于是我回复道:对石
15、榴的主题有拔高的倾向,本文虽然写于抗战期间,但与抗战无关。建议就将它作为一篇精致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来讲,那个志不过是郭沫若热情浪漫的个人性情而已,此外的深意不宜过度阐释,否则显得牵强,不能让人信服。她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情境导入刚结束,便起先检测生词,于是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感性氛围一下子变得抽象而细碎,再往下就很难鲜活起来了。我最不能认同的是“问题引领”,尽管我知道这是时下流行的教学模式。在我看来,这种课堂似乎不是为了解读文本,只是为了完成几个大问题。我告知她:讲课时还是要以文本解读为主,这是语文课最核心的任务。郭沫若妙笔传神之处,比比皆是。老师假如不能随文阐发,学生就很难体会。说白了
16、,讲课就是要把课文讲明白,而要把课文讲明白,就必需串讲,这是我一贯坚持的理念。当时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好多人视串讲为洪水猛兽,她亦心中颇有疑虑,一起吃饭的时候,问我道:“我要是串讲会不会受到别人的批判啊?我说:“你讲你的课,跟别人有什么关系?把你的课讲清晰不就行了吗?”明显,我的话她并没有听进去,潜藏在教案中的问题便在上课时突显出来。首先,她支配特别钟的自读时间,这在平常也就罢了,录课时便让摄像机无所适从,导致大面积的冷场;其次,学生只是自读了一遍课文,她便起先设置各种问题,因为脱离了详细的文段,学生不知道老师的问题从哪里来,也猜不出老师想要什么答案,课堂的气氛相当冷清。那篇文章并不长,拖到五十
17、五分钟还没有讲到一半。下课之后,她对摄像师说算了,这课我再录一次吧J其次次她听取了的我看法,课堂效果变得特别好,一挥而就,充溢而又生动,从老师到学生都心情愉悦。事后她很感谢我,还写了一篇关于备课心得的小文章。她的课讲完了,我却意犹未尽。我的建议在她那里究竟还是打了点折,当老师的,看到别人上课不对劲,总压不住“让我来”的冲动。换成我,这堂课应当怎么讲呢?假设你没有任何背景学问,让我们一起干脆进入郭沫若的原始文本: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读这一段文字,首先要预想学生在语文
18、学问上的难点。“伞盖”和“争妍斗艳”应当设两个问题。要提示学生,树木支起了伞盖,是用了拟人兼比方的修辞手法,好多学生可能只会想到比方,而且意识不到这是借喻。至于争妍斗艳,学生可能只见过“争奇斗艳”,要告知他们汉语组合的敏捷性,同时讲一下“妍”字的用法。郭沫若渐渐聚焦的写法也值得一提,从大部分树木到少数树木再到石榴,似乎长镜头的渐渐拉近,最终落实到本文的描写对象一一石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爽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奇崛”、“枯瘠”、“着实”这几个词简洁出错,可以从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讲解,“崛”与“瘠”都是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变更,“崛”
19、字的声旁已经看不出来了,但与“掘”字相参照,还是能发觉其中的规律。字词解决之后,再看文意。很多人都见过石榴,却未必细致视察过它的枝干和叶片,这里可借助多媒体。我始终反对语文课上多媒体泛滥,但讲到学问性的内容是可以用的,相当于自己给文字配插图。比如说“关关雎鸠,你怎么描述我也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鸟,点个图片或放段视频,自然就知道了。请看石榴枝叶的照片:由图可知,石榴的枝干诚然如梅,而叶子则是杨叶与柳叶的过渡形态。则梅树和杨柳的特长和短处分别是什么呢?为什么说石榴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按,梅枝的特长在于奇崛,短处在于枯瘠,是所谓“干枝梅工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
20、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J因为求曲求欹求疏而成病,正是因奇崛而枯瘠。杨柳的特长在于清爽,所谓“客舍青青柳色新”;短处在于柔媚,所谓“万条垂下绿丝绦”,也正是因为清爽而柔媚。把梅树枝干的奇崛与杨柳叶片的清爽结合起来,则是奇崛而不枯瘠,清爽而不柔媚。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先解决字词。“避易”是一个生词,它的意思就是躲避,换地方。“易”有交换的意思,组词:“变易”、“江山易主二“陆离”是楚辞中语,意为琳琅,屈原涉江:“戴长铁之陆离兮”。文字之后是文意,石榴花分为单瓣和双瓣,请看图片。可见,所谓“双瓣”,应“复瓣”
21、,并不是两层花片,而是多层。“夏天的心脏”明显是文眼,火红的石榴象征着夏天热情浪漫的情怀。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渐渐翻红,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整,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致地插上了花?这一段描写了石榴花从骨朵到绽放的过程,先说花骨朵。我小时候吃的都是圆茄子,长大之后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长茄子,而石榴花的骨朵,据我视察,既有长茄形的,也有圆茄形的,至于二者的区分是否源于单瓣、复瓣的不同,我还没有弄清晰。我们先看一下长茄形花骨朵的图片:为什么石榴的花骨朵是渐渐翻红的?这是因为,石榴花骨朵的红色原来是前后一体的,只因为里面
22、的花瓣渐渐膨胀,撑破顶端为四瓣,故而顶端的颜色相对变淡。可见与其说它是从顶端到末端渐渐翻红,不如说是从末端到顶端渐渐变淡,这暗寓着石榴生长的动态变更。这段话多用比方,本体隐在喻体之后。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这几个比方的本体分别是什么?小茄子的本体是花骨朵,剪刀的本体则是“二月春风”般的天地造化,花瓶的本体是石榴的花萼,而插花的本体则石榴的花瓣与花蕊,以假花的整体喻真花的局部,运笔之巧,不行不知。“你看”、“任你”的用法也颇耐人寻味,作者担忧客观化的描述会使文章变得枯燥,于是有意把读者拉进来,这样一来就有了对话的性质,增加了文章的互动性,形成了特殊的语气效果。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
23、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爨。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还是先解决字词。先思索一下,“囊”字的造字法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最早的酒是什么做的?“金酒”的构词法是什么?答案:“酒”为形声字,从形旁“缶”可以知道,最早的岫是陶作的,后来才有了青铜的蜃。诗经也说:“我姑酌彼金堂,维以不永怀。”故为酒器。有陶囊有金爨,所以“金爨”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那就顺势再问一个问题,“安普剌”的构词法是怎样的?答案是,“安普剌”是音译外来词,虽由三个字组成,却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本段中还有两个双音节单纯词,可以让学生找寻一下,它们是“
24、希腊”与“玛瑙”。这样一来,解读文本之时顺便复习了造字法和构词法的学问。接下来再理解文意。安普剌是一种希腊式的瘦长尖底的陶瓷花瓶。金蜃是中国殷周时的一种圆腹青铜器,青铜器经氧化后,上面会有斑驳的绿锈,称为锈彩。请留意,从安普剌到金爨,石榴从瘦长而深红变得圆粗而青黄。作者用一个比方句表现了石榴从形到色两方面的变更,相当精妙。还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特意说单瓣花的演艺呢?莫非双瓣的花没有这种演艺吗?是的,原来石榴花有钟状花(单瓣)和筒状花(复瓣)两性之别,前者子房发达可以受精结果,后者则徒能娱目而不生果实。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i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似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
25、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亮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望见过吗?石榴笑而露齿,修辞运用出神入化。一般人首先会想到比方,再一想还有拟人。假如说桃子开口笑了,那就只是拟人;但说石榴开口笑了,那就是拟人兼顾比方,比拟之结合,完备无缺。我原来就宠爱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宠爱这夏天的心脏。这一段明显是托物言志之笔,“夏天的心脏”是红的,是动的,是热的,象征着作者热情浪漫的情怀。郭沫若是一个有夏天情怀的人;他是热情的,雷电颂和凤凰涅槃都表现了他火热的性情;他又是浪漫的,数一数他的情史就知道了。热情而浪漫,这正好可与石榴花相比德。有挚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
26、榴特殊大,子粒特殊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一般来说,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写至倒数第三段便打住,似乎更为圆满自足。但加上这两段闲笔,却使文章变得有“我”,平添一股生活气息,打破了此前静物写生般的刻板。为什么又要分成两段呢?这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艳羡之情,合成一段便会淡化这种效果。以上我们是用串讲法解读文本,它的好处在于始终立足文本,便如收割机推过的田野,干干净净;又如顺流而下的江河漂流,两岸风光一览无余。有人担忧串讲会导致老师的一言堂,其实是多虑了。串讲文本与问题探究何尝有冲突?上面我们提到则多学问点,哪一个不行以当成问题抛给学生。以串讲为经,以问题为纬,所以串讲不是一
27、条线,而是一方锦。鉴于“串讲”二字的确简洁给人独角戏的感觉,我们不妨改为“串解”。在串解文本的过程中,板书可以同步生成,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中心思想也便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了:初夏盛夏初秋深秋树木一少数树木一石榴一枝叶一花一骨朵一(安普剌一金爨)一果实夏天的心脏热情的情怀现在的语文课重视多元解读,敬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既然到了概括主题的阶段,那就不妨问上一句你们宠爱郭沫若笔下石榴吗?”巧的是,语文教材中还真有现成的材料可用,许地山落花生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珍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仰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
28、了,也不能马上辨别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需挖起来才知道可见,至少许地山是不会把石榴当成自己的人格象征了。我在开头反对了那种牵强附会的背景介绍,则本文究竟如何知人论世呢?你能从石榴的字里行间嗅出郭沫若的气息吗?假如你从郭沫若的身分入手来品鉴本文的艺术性,便可发觉一些奇异的对应。首先,郭沫若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作者以诗人性情和诗的语言来描写石榴的神韵,这使本文有了诗的韵味: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爽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诗的语言)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诗的性情)其次,郭沫若是一个考古学家,对青铜器有较深的探讨,写过殷周青铜器铭文探讨、两周金文辞
29、大系,皆是探讨青铜器的扛鼎之作,所以考古用语信手拈来。作者是用考古学家的眼光来视察石榴的生态特征,这使本文有了考古报告或说明文的精确细致: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再次,郭沫若还是一个剧作家,作者用剧本的编排来演艺石榴从花到果的变更,这使本文有了小剧本的戏剧性: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演艺)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堂吗?它会笑你。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似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恶作剧)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知人论世的意义,才能确信只有郭沫若才能把石榴写成这个样
30、子。课文讲完了,我们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个探究式作业。当我们为郭沫若的文章叫好时,可能没有想到,这篇文章是在陆龟蒙五月石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五月石榴陆龟蒙杨槐撑华盖,桃李结青子。残红倦歇艳,石榴吐芳菲。奇崛梅枝干,清爽柳叶眉。单瓣足陆离,双瓣更华炜。热忱染腮晕,柔媚点娇蕊醉入玛瑙瓶,红酒溢金H。风骨凝夏心,神韵妆秋魂。朱唇启皓齿,灵秀瑶台妃。郭沫若的“剽窃”真是铁证如山,然而我们又不能不佩服他这个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高手。从五月石榴到石榴,文体的变更和作者的变更,导致文本发生了哪些变更呢?留给学生去思索吧。教学至此,应当说没什么遗漏和缺憾了。石榴的成长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语文学习也是一样,顺着认
31、知世界的自然规律,学生自然能够从生到熟地把握每一个文本,而我们走马灯般的课程改革,却把最简洁的事情弄得花哩呼哨,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知道扎根文本的泥土,直到把祖国的花朵变成养分不良的石榴。第二节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老师备课的主要工作,它可以分为两个环节:整体感知和文本细读。(一)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如今已经成为好多老师上课的一个环节,但多是问几个大而无当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神奇化,只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就是整体感知了。整体感知要把握两点:语境和结构。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从时代背景,到文本情境,都属于语境的范畴。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我们才能确定每一个语言符号的详细所指。红楼梦中其次十四回,宝玉要吃茶,却偏
32、喊不到Y头,于是宝玉见没Y头们,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只听背后说道:“二爷细致烫了手,让我们来倒。”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早接了碗过去。宝玉倒唬了一跳,问:“你在那里的?突然来了,唬我一跳。”那Y头一面递茶,一面回说:“我在后院子里,才从里间的后门进来,莫非二爷就没听见脚步响?”这个女孩就是小红,前面说过,她虽然是个不谙事的Y头,却因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留意此刻这里除了宝玉,只有她一个人,她却说让“我们”来倒,为什么呢?我们试着改成“让我来倒力便觉得特别生硬不妥。因为小红知道自己是属于奴婢“一类”的人物,她还够不上与宝玉你我相称的资格。
33、或许读者觉得红玉的“我们”已经够自抑身分的了,但在有人看来,这个“我们”简直就是僭越一一刚说到这句话,只见秋纹、碧痕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趣翘起起,泼泼撒撒的。那Y头便忙迎去接。那秋纹,碧痕正对着埋怨,“你湿了我的裙子”,那个又说“你踹了我的鞋”。忽见走出一个人来接水,二人看时,不是别人,原来是小红。二人便都惊诧,将水放下,忙进房来东瞧西望,并没个别人,只有宝玉,便心中大不自由。只得预备下洗澡之物,待宝玉脱了衣裳,二人便带上门出来,走到那边房内便找小红,问她方才在屋里说什么。小红道:“我何曾在屋里的?只因我的手帕子不见了,往后头找手帕子去。不想二爷要茶吃,叫姐
34、姐们一个没有,是我进去了,才倒了茶,姐姐们便来了。”秋纹听了,兜脸碎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正经叫你去催水去,你说有事故,倒叫我们去,你可等着做这个巧宗。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莫非我们倒跟不上你了?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碧痕道:“明儿我说给他们,凡要茶要水送东送西的事,咱们都别动,只叫她去便是了。”秋纹道:“这么说,不如我们散了,单让她在这屋里呢J秋纹、碧痕对小红的“现弄”特别不兴奋,她们两个你一言我一语地讽刺小红,就是要她知道自己的身分,休想越界。二人话里一共用了“三个我们”,一个“咱们”,都不包括小红,可见小红想成为“我们”的一员,何尝是一件简洁的事。再以漫步为例,好
35、多人之所以把它讲得花哩忽哨,就是因为不了解本文深厚反思的语境。驾驭结构,过去叫分段,曾让几代学生苦痛不堪。其实驾驭文章的结构还是很重要的,只是过去的语文课的全部功夫止于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缺少了最重要的审美性的文本细读,所以让人感觉味同嚼蜡。课堂上梳理结构费劲而寡功,老师可以自己提前理好结构,作为课文讲解的意义单元。以漫步为例:它的结构可以分为四部分:我们在田野上漫步(起)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承)后来发生了分歧(转)就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合)(二)文本细读文本解读的其次个环节是文本细读。假如说整体感知要求你博大,则文本细读就要求你精深,精深到极处,便是咬文嚼字。整个吞枣何能知味,确定要细嚼慢咽
36、才行。遇到名词,要留意它的精确性;遇到形容词,要留意它的形象性;遇到动词,要留意它的生动性;遇到副词,要留意它的分寸感总之,当你强制自己咬文嚼字的时候,你的文学触觉会因特别专心而变得特殊敏感,往往会发觉一些平常简洁忽视的微妙。文本细读最好用的形式是评点批注,中国古代的小说评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比经典注疏更生动活泼。请看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楷体字为小说原文,方括号中的仿宋字为金圣叹的“夹批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刚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又夹一句店小二,又增出一句买肉的,奇不行言。】郑屠道:“著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
37、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一发奇情。】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又吓又恼,翻出笑来。】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著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只须郑屠一句,便疾接入,真觉笔墨都跳动而出。肉雨二字,千古奇文。】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好笔段。】众邻舍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笔力之奇矫不行言。】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又增出一句过路人。】和那店小二也惊
38、得呆了。【百忙中到处夹店小二,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当然,每一个文本的状况都不相同,或者文字比较艰深,或者典故比较繁琐,或者文意比较深晦,或者文辞比较美丽,研读时当对此心中有数,知道这一篇、这一段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备课时加批注,讲课时提问题。案例:漫步正文学问要点我们在田野漫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1、句式有点题效果,并突出漫步者的组成。儿子。2、留意四个人的排列依次,按理说应从母到子,前后一样。但这更有象征意味,担当责任者在前,被尊爱者在后o这个排列依次后面还有照及。3、留意我后面的逗号。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当多走走。母亲
39、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1、劝母出来走走,孝子之心。2、人物语言不加冒号引号,淡化情节,深厚的思索。3、最终一句意味深长,现在我的儿子正听他母亲的话,多年之后,他的母亲也会很听他的话。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终于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1、南方的春天来得早,作者却反复强调太迟,可见母亲在熬的时候,儿子同样在熬。2、留意“挺”、“熬“太”字和“终于”和“又”字的感情色调。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1景物描写的作用,春天漫步所见,情节所必需。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
40、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一一生命。.2散文的意境。景语即情语,新绿随意铺着,乃是人的心情适意。铺有舒坦之意。3末句完成转换与象征,转到一家四口,引申诞生命主题。新绿、嫩芽与水泡是生命,我与母亲,我的妻子与儿子也是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J我们都笑了。1、人物依次与第一段相照应。2、儿子的话有点睛效果,但儿子还小,他的总结还太单纯。其实,前面应是儿子和妈妈,后面才是妈妈和儿子。这个依次有象征意味,贯穿全文3、我们都笑了,人伦的暖和。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41、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1、留意中年男人的位置,在老幼之间,既要尊老,又要爱幼。俗语所谓上有老下有小,其实示意中年人的重大责任,居于选择的核心。2、不愿分开,显示了中国人更留意家的感觉。委屈儿子,说明中国人在情感的天平更留意对老人的敬重,孙子也应当敬重奶奶。留意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方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情愿。我确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J最终一句的语气透露出来的责任感与庄重感。3、这段话句式上有对称的特点
42、,整齐上口,以表现对称的关系。4、留意“早已习惯”、“他还习惯Q“强壮的儿子”、“高大的父亲”以与“走大路”用语的精确。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办法:“还是走小路吧J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终点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1、好玩的是,因为老人体恤孙子,儿子最终还是儿子听了母亲的。依旧是孝。2、留意景物描写,生命的美妙。眼光完成了从人到景的过渡。就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1、“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一阳光下的漫步,走向景物。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4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终归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渐渐地,稳稳地,走得很细致,似乎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2、留意四个人的依次又与开头照应。3、一家老小,这就是中国人伦理观念中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说是整个世界。对于漫步的主题,老师们有不同的说法。而作者莫怀戚则指出,他的这篇散文章,主题不是尊老,也不是爱幼,而是生命。这在原文中也有提示:“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作者这样说,似乎没什么可争议的了。不过我们必需进一步明确,这里的“生命”明显不是指自然界的生命,而是人类社会的生命;同时,由于作者把这个故事安置在一家四口的框架里,它表现的是人类的
44、血缘生命关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是本文的关键与枢纽,它展示了一个施恩与报恩的过程。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担忧,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指责宰我守孝只满一年是不孝,他的理由是,孩子诞生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而独立行走,所以为父母守孝也应
45、当至少三年。换句话说,当年宰我的父母至少爱了他三年,可现在宰我对他的父母还有三年之爱吗?由此可见,孝道的原理在于施恩和报恩。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背着我们;父母老了,我们背着父母。然而,未免于父母之怀的记忆很很多人已经渐忘了,你怎么知道父母当年背过你呢?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眼前妻子背着儿子的画面,正是当年母亲背着“我”的画面啊。所以,文中两对母子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连续的,它表现了中国人伦理生命的持续性,漫步的主题应当是“以孝道为线索的生命过程,再看一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老”的一部分,下面是“子”,它既体现出儿女对父母的担当(文中“我”背着母亲的画面,正是“孝”字的一个形象展示),也
46、体现出两代生命之间的绵延。为了把孝道的原理全部展示出来,我们设计一个更为直观的板书:老年c11中年幼年生命的传承也是孝道的传承这个板书表现了一个不断延长的生命过程和精神传承:以前,我的母亲就像现在我的妻子背着她的儿子一样背着我,现在母亲老了,我背着他;现在,我的妻子就像当年我的母亲背着我一样背着我们的儿子,将来,我的妻子老了,儿子长大了,我的儿子会像我现在背着我的母亲一样背着他的母亲。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国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复制和绵延:儿子的儿子是如此,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也是如此。因此,只要有孝道在持续,中国文化的生命是不会中断的。我们说过,理念目标有作者理念和读者理念之别。则这篇文章
47、的读者理念如何绽开呢?讲到传统的孝道主题,似乎不宜再搞什么逆向思维。不过有一次一位老师听完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她觉得初中生讲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但中学生可能会提问:“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不是有些狭隘。这一子便提示了我,想起陈独秀的话:“中国人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来说,一家老小确定不应当成为他的整个世界;其实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甚至不妨让学生借此绽开一场关于公民社会与家庭伦理的探讨,这样本课的教学就更深了一层。因为串解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所以审美目标其实也是同步完成的。只是假如我们要把这个目标的成果“固化”时,却须要做一下总结的工作。正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文本的美学元素像成串的珠子一样散见于文章的各个部分,文章遣词造句的妙处只能随文阐发,而语文老师却可以在文本串解之后,把零散的珠子分类装在不同的盒子里。(I)章法结构:本文暗合文章写作起承转合的常体规范,过渡自然,如行云流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