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7655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型糖尿病的防治.ppt(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型糖尿病的防治指南,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情况,1980年,全国14省30万人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0.67%。1994年全国19省21万人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2.5%。2002年全国10万人流行病学调查,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城市4.5%,农村1.8%。2007年全国14省4.6万人流行病学调查,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9.7%,由此估计我国糖尿病人群总数9240万。,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1、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为主,占90%以上,1型占约5%,其他类型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接近5%。2、经济发达程度与患病有关,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3、未诊断的糖

2、尿病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诊断率低,治疗率低)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高26%,而文化程度是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5、表型特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 约25 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6、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是近年来,20岁以下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增加趋势。总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日趋增加,患者年轻化倾向增加,糖尿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依据应该是 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检测结果。目前常用的诊断

3、标准有 WHO(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 标准 和 ADA(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标准。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标准。,WHO(1999)糖代谢状态分类,其中,上述表格中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 糖耐量减低(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仅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减低(IGT):负荷后血糖异常 或 空腹及负荷后都异常,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注:无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即A和B需改日重查)空腹状态:指8h没有进食热量 随机血糖:不用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任意 时间的血糖,但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异常(IGT),关于糖化血红蛋

4、白诊断糖尿病的问题,糖化血红蛋白(GHb):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与己糖(主要是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由于HbA所结合的成分不同,又分为HbA1a(与磷酰葡萄糖结合),HbA1b(与果糖结合),HbA1c(与葡萄糖结合),其中HbA1c 含量最高,占6080%,故是目前临床最常检测的部分,用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GHb)的情况。,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问题,HbA1c: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近年来,临床越来越倾向将HbA1c作为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HbA1c较OGTT试验简便易行,结果稳定,变异性小,且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患者依从性好

5、。故2010年ADA指南,已经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2011年WHO也建议具备条件的国家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问题,目前,HbA1c检测在我国尚未大面积普及,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HbA1c的仪器及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求,所以,HbA1c诊断糖尿病暂时尚未进入我国的指南。但是可以作为诊断、治疗及控制血糖的参考。,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问题,美国ADA定义的HbA1c标准:诊断标准:HbA1c6.5%控制标准:HbA1c7%(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可将HbA1c7%作为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启动或调整治

6、疗方案的判断标准。正常值:46%,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问题,HbA1c 作为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建议在治疗初,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注意: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的患者,HbA1c 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检测(我国未普及,只能进行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1、识别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因素:年龄、家族史及遗 传倾向,种群,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生产史,多囊卵巢综合症,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 可改变因素:糖耐量异常或合并空腹血糖受损(极高危),代谢综合征或合并空腹

7、血糖受损(高危),超重与体力活动减少,饮食因素与抑郁,可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药物,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2,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对可改变因素进行干预)具体目标:a、肥胖或超重者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减少510%b、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千卡 c、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d、体力活动增加至250300min/周,二级预防:在已经诊断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血糖控制:对新诊断和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的强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二甲双胍在肥胖和超重人群中的使用与 大血

8、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显著下降 相关。2、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指南建议:在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降糖、降压、降脂(LDL-C)以及应用阿司匹林。,三级预防:减少已经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血压、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以及对脏器的保护,减少药物对脏器的损伤。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压,特别是ACEI 或 ARB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分类,口服降糖药,双胍类,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二甲双胍。药理作用:通过减少肝葡萄糖

9、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以及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应用时增加低血糖风险。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常见),乳酸性酸中毒(罕见)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大手术围术期、造影(PCI)围术期,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可使HbA1c下降12%。可以导致体重增加。代表药物(瑞易宁)。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的是控制血糖的主要用药。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肾功不全

10、者建议应用格列喹酮。,非磺脲类的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奈类:药理作用同磺脲类,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使HbA1c下降0.31.5%。可导致体重增加。代表药物(诺和龙)特点: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可服用,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用药,但是不宜与磺脲类药物联合。常见副作用:低血糖(较磺脲类轻),体重增加。,噻唑烷二酮类(TZDs),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在我国主要有马来酸罗格列酮和盐酸比格列酮。可使HbA1c下降11.5%。可导致体重增加。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联合应用是可以发生。体重

11、增加和水肿是常见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在联合胰岛素应用时更加明显。TZDs的使用同时增加骨折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心功能级以上;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2.5倍的,以及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禁用。,糖苷酶抑制剂,药理作用: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可服用(与食物同服)。可使HbA1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有使体重下降趋势。可与任何药物联用。代表药物(拜糖平)一般不引起低血糖,若发生低血糖,需用葡萄糖或蜂蜜补充血糖,使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效果不佳。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腹胀明显。,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新型口服药,代表药物(

12、捷诺维)。药理作用:二肽基肽酶-4(DDP-4)通过抑制DDP-4从而减少 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血糖降低。可使HbA1c下降1%。,非口服降糖药,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艾塞那肽(百泌达),餐前皮下注射药理作用: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受体激动剂激动 胰高糖素样多肽-1受体,使得胰高糖素样多肽-1水平增加,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同时能延缓胃排空,并能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

13、食,使血糖降低。可显著降低体重。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胰腺炎病史患者禁用此药。,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三种以上口服药联合大剂量应用,HbA1c仍大于7.0%时,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体重显著下降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代表药物(诺和灵N)。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泌剂。使用方法:继续口服降糖药治疗,睡前注射胰岛素,起始剂量0.2U/kg.d,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每35天调整胰岛素

14、用量,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果3个月后,空腹血糖理想,但HbA1c不达标,可考虑调整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的使用,代表药物(诺和灵30R)每日2次注射方案:停止应用胰岛素促泌剂。起始剂量为0.20.4U/kg.d,按照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及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胰岛素用量,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可以联用非胰岛素促泌剂,(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糖苷酶抑制剂),注意低血糖风险。,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餐时+基础胰岛素(诺和灵R+诺和灵N)根据睡前 和 三餐前的血糖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基础胰岛素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胰岛素用量,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