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83671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构成部分。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以及寄寓的情感。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难点:鉴赏新闻语言,体会语言内涵。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

2、内容: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了解香港及历史、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不列颠尼亚”号、了解新闻文体知识、阅读课文了解事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观看回归录像片段,导入新课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时刻。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在众多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联合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可谓别具一格,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一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给出答案。二、检查预习,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三、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一)关

3、于新闻的基本常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己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新闻属于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短、新、真是其类性特征。全文只有900余字,不可谓不短;香港回归的当天便以电文形式发表,不可谓不新:作为中国通讯社一一新华社的记者,作

4、者目睹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全程,不可谓不真。2、新闻的特征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倾向性。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标题:分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标明新闻内容,副标题补充、解释主标题内容。导语:就是引导读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处于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主体:分用精练的文字,简眼、扼要、生动、真实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的事实。背景:主要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和表达新闻的主题服务。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5、4、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W”和一个H”: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二)根据文体知识理清结构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97年7月1日地点:维多利亚港湾(具体涉及地点:港岛半山港督府拉开序幕(2段);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告别仪式(5段);港岛广场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7段)人物:中英双方事件:香港回归,代表香港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历史原因:英国对中国香港殖民统治结束,香港主权回归祖国;结果: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2、理清这则新闻的结构内容:

6、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英国撤离香港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背景:香港被占领和回归的历史过程,港督府的变迁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学习活动二:再读课文,筛选信息1、课文中写到了几次降旗?明确:(三次)(第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7、)。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2、课文中围绕英国人的离开写到了几个场景?明确:第一个场景:6月30日下午4时30分到4时40分,降下港督旗帜,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23段)(展示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末任港督彭定康,黑色的“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图片)第二场景:晚6时15分到7时4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查尔斯王子宣读女王赠言。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

8、段)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这是最为世人瞩目的时刻(89段)第四场景: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自然段)小结:总体上来说,课文中写到了四个场景:一末任港督离府;二添马舰广场军营告别仪式;三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四”不列颠尼亚”离港。通过这四个场景的描绘,象征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3、这篇新闻在报道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主要对历史事件做了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

9、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却有很大的历史跨度感,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香港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0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分析标题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视角千姿百态,作者为什么独独选择与“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作别?选择与查尔斯王子或离任港督彭定康作别不也可以吗?不写与查尔斯王子或离任港督彭定康的告别,专写与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的告别,新颖性、象征性、艺术性立现。不列颠尼亚号为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至1997间服役,曾被英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作过696次外访及272次英国水域内的探访,在战争中承担过

10、救援角色。相对于与人告别的常规视角,与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显然更有陌生化的效果,也更能暗暗释放中国崛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与一艘游轮告别,也会在深层的联想机制上打通与古代送别诗(词)含蓄意境的联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物代人,所抒之情更为醇永,也更能开辟读者/听众的想象空间。所不同的是,经典的送别诗词体现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而与“不列颠尼亚”号的告别传递的则是民族自强后的无边快意,但两者所具有的新颖性、象征性、艺术性是共有的。标题用“不列颠尼亚”这样一个符号化的载体,营造出人性化的告别情,它预示着该报道之意蕴非同寻常,与新闻事件的性质是吻

11、合的一一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接载港英政权的“不列颠尼亚”号游轮驶离香港两个事件都是为了“最后的告别”在结构上兼有“点题”(点题)和“开题”(引起下文)之作用,(二)把握视角本文是从哪一个(哪一方)角度来写新闻的?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三)品味语言平静的语言背后,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心跳。我们可

12、以选择其中几个句子来感受一下:(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第5段)(2)杳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第6段)(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四、课堂总结: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便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而本篇从中脱颖而出,有其特点:L从标题、写作视角到结构的安排,均体现其独特用心;2 .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交织,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3 .语言庄重含蓄,遣词造句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