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85085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党课共五篇第一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同志们:工业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贯穿在现代化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持续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理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要求,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方面,汇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我国工业发展新局面。一、深刻理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要求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

2、征,这也是新型工业化纵深推进的总体要求。一是回应时代性变革性的挑战考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期。世界经济仍在复苏乏力中徘徊,主要发达国家加速先进制造业回流,诸多新兴经济体加速工业化进程,使得我国工业化发展面临严峻局面。如何确保外部环境变化之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如何确保极端情景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如何确保发展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做出回答的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二是承载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工业

3、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贯穿在现代化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基本都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而迈进现代化强国行列。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深刻影响着现代化的速度和程度,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持续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三是遵循规律性特殊性的发展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要看到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和我国工业化探索实践已表明,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市场化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为抓手是普

4、遍规律、基本遵循、共性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不能忽视、偏离或舍弃;更要看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约束条件由宽到严的特殊阶段、发展目标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发展要求由量到质的关键节点,新型工业化必须立足国情实际和现阶段特点,坚持工业化普遍规律与国情特点紧密结合,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全过程,全面整体系统加以推进落实。二、科学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要在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准确把握特征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

5、更大突破更好成效。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带动,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要强化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要针对我国材料、工艺等产业基础领域长期积累不足,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短板问题,梳理明确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堵点断点卡点,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志性重大技术装备突破和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支持产品在应用端不断完善迭代升级,真正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础

6、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针对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缺乏定价权、话语权不足,加快国内增储上产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化与资源型国家投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矿业治理机制,进一步用足用好全球资源,保障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需要。二是聚焦新老并举优化升级,着力完善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占整体工业比重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技术改造投资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完善企业技改标准要求,加强有关法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

7、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共生、互促共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持续巩固产业体系完整性独特优势。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既要继续促进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还要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更多能够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式、融合式发展。三是聚焦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着力形成分工合理

8、、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要坚持系统观念和一盘棋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等存在差异的客观实际,有效调动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无序无度扩张,注重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布局趋向合理,通过牢牢把握各自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针对功能定位重叠、产业布局趋同、集聚效应不强、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提升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园区功能作用,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升级。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努力在开放竞争中实

9、现跨越,不断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四是聚焦深度融合赋能助力,着力充实动力强劲、绿色低碳的产业底色。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针对工业行业场景复杂、数字化转型面临瓶颈、需求多元多样等问题,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推进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实现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目前,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总量2/3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要落实碳排放“双控”要

10、求,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稳妥推进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探索建立符合国情、国际认可的碳定价体系,改善工业用能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全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汇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系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要勇于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凝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智慧力量。一是坚持有效市场,提供有力支撑。从工业化一般规律来看,一国市场规模容量决定分工广度深度,而分工广度深度决定产业发展水平。大规模国内市场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显著优势,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支持。只有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1、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各类商品和要素资源充分畅通流动,才能增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缓解工业发展面临的要素资源趋紧约束,创造形成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条件。从各类要素市场制度来看,要针对数据等生产要素确权难、定价难、流通难等问题,切实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充分发育,提升配置效率效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坚决破除市场壁垒来看,要重点解决一些地区在市场准入、一些领域在招标采购等方面设置的门槛、障碍或壁垒,消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因素。通过优化市场监管方式,秉持包容审慎原则鼓励创新探索,提高监管法治化、规范性和透明度水平,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二是坚持有

12、为政府,提供有力保障。要不断提高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持续性和深入性,实现财税、金融、投资、环保、科技、土地等各类政策协同联动,优化完善实施方式,形成复合叠加效应。从产业政策供给来看,要牢固树立产业政策支持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烈意识,加大对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完善产业治理能力水平,全面落实已有政策办法,推动政策资源更多、更有力度、更大范围、更有针对性地向先进制造业集中、向重点产业链集中。从财税政策方面,要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研究出台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政策。从金融政策供给来看,要坚持服务实体

13、经济,逐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鼓励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三是坚持激活企业,提供有力保证。新型工业化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企业强才能工业强,工业强才能国家强。要进一步推动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同台竞技、共同发展,进一步抓大育小、梯度发展、协同共进,既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也要培育聚焦细分行业领域,精耕细作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国有企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骨干力量,要立足国家所需、产业趋势,围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新产业新赛道、保

14、障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民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7成以上,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激发动力活力,提振企业信心,增强企业预期,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更多优秀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笛一笆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一方面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

15、略路径,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一一从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再从新型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同步发展,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大要求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

16、义。一、从“工业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演进现代化是一种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转型发展、社会经济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水平的过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过程,其本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是其关键特征,工业化几乎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同义词。从现代化历史来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发动机,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而言,工业化是其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众多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19世纪60年代

17、开始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标志。1919年孙中山提出的建国方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蓝图。在近代现代化思想史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强调以农立国的重农主义学派与强调以工立国的重工主义学派的思想之争,前者提出“保全农化”“农村立国”“振兴农业论”“复兴农村”等农本主义思想主张,后者提出“以工立国”“农化为工”“农工并重”等工业化思想主张,体现出早期我国学术界对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1933年7月申报月干D创刊周年纪念刊推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体现出当时知识界试图用“现代化”这个术语去分析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民族发展出路问题,提出赶快顺着现代化

18、方向推进中国发展,重点讨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发展的运作机制两方面问题。关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工业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944年5月毛泽东就向全党指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

19、需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中坚持了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认识,认为现代化社会要以工业为基础,并将其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于领导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一化三改”总路线为指导思想,以五年计划为抓

20、手,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的以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新中国要走出一条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随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进中出现的又一标识性概念。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被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总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

21、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耳熟能详的“四个现代化”。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遵循了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强调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

22、计划作为配置资源手段。虽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但这个时期的工业化指导思想与苏联的斯大林工业化思想并不完全相同。斯大林主张: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除了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外,还强调要处理好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农轻重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关系,以及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尤其是将农业现代化视为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当然,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

23、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总体而言,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4、开始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明确了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综合表述为“小康”。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把经济现代化战略部署分为“三步走”,首次明确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确认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

25、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在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还首次提出我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o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也继续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强调实现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更加突出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到经济建

26、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出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上的重大意义,强调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化实现的体制机制,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重心逐步转向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党

27、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领导中国人民成功

28、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强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1世纪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分两个阶段部署,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

29、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对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了两步走的战略擘画,指出到2035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拓展,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全面建设社会

30、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

31、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九方面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32、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五方面重大原则一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尤其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新时代在现代化建设上“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33、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二、“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内在一致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在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概念,是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既是基于对世界工业化共同特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认识,更是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和中国特色的体现,是具有“世界时代特质”“中国国情特质”的工业化,如同“

34、小康”概念一样,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推进和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具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言,新型工业化道路融合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质”。工业化如果抽掉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单纯从经济学含义上可以一以贯之地认为是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向

35、高级的突破性变革。但是,在世界历史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大体经历了三次(维度不同,可以有不同划分)工业革命,实质上不同时代工业化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内涵并不相同。当今时代技术创新的趋势是信息化、绿色化,我国是后发赶超型工业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应该“先机械化后信息化”,“先污染后治理”,必然走一条与信息化融合的、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整体上是一个并联型、叠加型工业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

36、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另一方面,“新型”的含义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阶段的“国情特质”考虑的工业化战略。从发展阶段看,相对于以前工业化初中期更注重劳动要素数量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粗放型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而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推进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在工业化进入后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从赶超跨越式的高速度工业化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工业化。从中国基础国情看,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巨大,这要求

37、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基点,既要认识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基础供给充分的特点,也要认识到在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力教育培训转型、岗位就业匹配等问题的复杂性、艰难性、长期性;既要认识到人口规模巨大是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的基础,也要认识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复杂性、艰难性、长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基于这两方面“国情特质”探索自己的新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需要探索出注重创新与包容、效率与公平协调的工业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38、、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基于上面对新型工业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型工业化的“国情特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具有内在一致性,这意味着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本身就是深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

39、代化同步实现,直到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也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看,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工业化视角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最初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就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列为全面建

40、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并首次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看,基本实现工业化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或者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实际上,基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具体测评,也可以判断到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虽然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虽然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还没有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是大而不强,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产出国,规模巨大,但从效率、结构、质量等方面与世界工

41、业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工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虽然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没有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关于高级化(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绿色化、包容性等方面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还面临着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实现的高质量工业化任务。总之,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取得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但是,面对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着全面实现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实现“新四化”的重大任务。三、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与过程包容性第一,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

42、的战略着力点,大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制造业沿着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而实体经济发展正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核心内容,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总体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无论是产品层面、企业层面还是产业层面,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脱实向虚”的倾向

43、,呈现出过快去工业化。这要求围绕提高实体经济质量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进我国工业化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向高质量工业化进程转变。这尤其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要通过深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产业基础能力、产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建成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我国

44、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基础能力还不强,存在大量“产业基础短板”,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更面临着多重压力。针对我国产业体系的突出问题,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和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成为深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实体经济最核心、最主体的部分是制造业。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持续推进制造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45、化、融合化的方向转型升级,这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共性基础建设,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二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化农业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推进内外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进行国际贸易投资合作,以产业为载体联动国内国

46、际两个市场、联动国内国际两种生产要素资源,在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前瞻谋划类脑科学、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为形成未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四是加快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优化基础设

47、施建设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五是应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尽快明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在我国产业和经济政策体系中具有前置功能和基础性地位,建立起权责清晰、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专业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信息情报收集和动态评估体系,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提高我国企业全球产业链掌控能力,积极有效推进产业链的强链补链稳链。六是积极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构建以开放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监管。以绿色制造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

48、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二,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协同性,通过促进城乡、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化强国,不仅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还必须是一个农业强国;不仅是城市现代化,农村还必须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无

49、论是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看,还是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要求看,无论是从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看,还是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看,以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看,推进新型工业化时必须注重战略协同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大战略,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战略支撑,提高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战略协同性,关键体现在新型工业化如何与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而政策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城乡、区域和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只有城乡、区域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很好地实现战略协同,才能在工业强国基础上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在工业现代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依靠信息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技术手段,破除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制度藩篱(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这是提高新型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