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主题阅读”的文化观与课程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主题阅读”的文化观与课程观.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师论文:“主题阅读”的文化观与课程观“主题阅读”实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受到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它从北方到南方,播种、发芽,如今已在全国许多地方,不少学校开花结果,作为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备受人们的关注。阅读使静态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使视觉符号转换成听觉符号,使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通过这些转换,不仅建立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还以读为中介打开了人认识和探索世界的窗口,从而获得了理性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审美的陶冶。概括来讲,读是一种文化。读物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学校的藏书量、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品种都反映一种文化品质、文化境界
2、以及文明程度。书籍浩如烟海,它像世界一样广阔无际、丰富多彩。一本本书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朵朵浪花,书上的文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读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是滋养心灵、培养智慧、健全人格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是读者主观的期待结构和文本召唤结构相互融通后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当前我们国民的阅读状况堪忧,距离全民终身阅读还有相当差距。社会上普遍存在浮躁、失信、文化自封以及浮华之象,道德观念的淡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的缺失,都在时刻提醒我们要建构更高品味的阅读。即使是小学生阅读,也应正确引导。用刘宪华老师的话来讲:当今孩子们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
3、主题的阅读,开卷有益已经靠不住了,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她提出了一个观点:“阅读是心灵的营养师,阅读是我们守候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这话讲得很深刻,很有针对性,很有时代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当古代文化被遗忘之时,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就是阴霾,犹如一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会毫无方向地飘荡。”所以,重视文化传承,重拾文化价值,强化、深化教育中的人文含量,提高语文课程的文化品味、文化品质、文化价值,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刘宪华和他们的团队多年来坚定、坚守、坚持由北到南将“主题阅读”实验进行到底,锲而不舍、从未退缩、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这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其意义
4、超越实验本身。主题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课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二者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汇,给主题阅读赋予了新的含义。什么是课程?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总和,而阅读是课程中的一部分,如主题阅读研究所言:“依托于教材,立足于课堂J将主题阅读和课程紧密的联合起来,应是该项改革实验的题中之义。“主题阅读”正是在现行课程计划中不打乱课程结构的前提下,在新课程语境中进行的一场实验。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泛阅读、大阅读、亲子阅读和一般的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紧扣文本,对教材主题做适度的、有序的拓展。“一主两翼”的教学策略,“以教科书为主,以课内教学为主”是“躯干”,依托“躯干”展开“两翼”,“两翼”就是“
5、主题读写”和“主题式经典诵读”,因为有“两翼”,“躯体”才会飞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阅读”自然也是一种课程,体现课内外的结合,是课内学习向生活世界的拓展,向儿童心灵世界的适度延伸。因此,应把阅读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课程观的背景上来审视,强调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写作意识,识字、写字意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意识。“主题阅读”实验把学生当成读者,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的过程,是指导下的阅读向独立阅读发展的过程,是升华学生主体行为的过程。但是,该实验又把读者看成学生,把课外阅读放在课内指导,则是指导阅读方向,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6、的过程,是课内外阅读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过程。基于主题阅读的文化观,要重视和强调阅读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从小我走向群体,从家庭走入社会,从本土走向世界。但目前小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全是生活上很小的一个侧面,写的内容离不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等等。小事件、小生活、小视角,使小学长不大,长不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儿童以独生子为代表,他们基本上没有完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二次断乳。第一次是脱离母亲怀抱和母亲的断乳,第二次是心理上的断乳,即不仅离开母亲怀抱,而且祛除人对母亲的依赖。从生理断乳到心理断乳的转变是儿童逐渐具有行为能力和独立人格的标志。当今的孩子大多缺乏独立生活
7、、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事件、小生活、小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小眉小眼、小里小气、没有气度,心理上普遍存在着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喜欢嫉妒、疏于交流、胆小怯懦。因此,要从小让孩子扩大视野,开阔心胸,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如何寻找一条更适合儿童身心特点,更有效果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从课程观派生出来的另一个想法,即强调阅读向语文综合能力的延伸,倡导每个儿童不仅是一位读者,还应是一位作者。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作家,他们的头脑里贮藏着大量的作品,老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激发、持续地激活、适时地激励。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由读向写的延伸,由读向说的转化。读和写各有特点、各有规律,读
8、不仅是将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移植在大脑里,而且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概括得出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借助语言和图像储存在大脑里。写是倾吐,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受,产生表达的欲望,于是根据写作意图,开始选材、取材,并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旦提取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用思想的红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就成为了一篇完整的文章。不要把写作看成是简单的倾吐,从理解到运用,从吸收到表达是艰难的飞跃,既需要对素材深加工,又需要对语言慢斟酌。读和写又有共同点,第一,读和写都要借助语言,都要通过语言提高认识,又要通过语言表达认识;第二,读和写都需要感情的参与,读和写产生感情,
9、情感借助认知,又推动认知的发展。情感具有情境性,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心情感体验变化。情感还具有反馈性,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情感推动阅读,在作文时产生的情感会激活语言机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第三,读和写都需要进行思维活动,读是从语言形式入手,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要写作特点。写是根据写作意图,也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取作文题材,同时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第四,读和写都是一种能力,且都是一种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经过系统科学训练而形成的综合能力。从以上来看,读和写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读是品尝作者的思维之果,写是创造自己的思维之果。读写不能简单窄化为一种策略
10、,而要放在“主题阅读”的语境中充分认识读写之间的共性、个性以及他们的连接点,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中有写,读写互促,读写互补,读写结合。还要把读写结合放在一个新的高度,放在时代的大潮中,当前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资源多,容量大,信息交流十分的便捷,这将对“主题阅读”读写结合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对读写还要拓展新的认识。首先,把读的能力转换为写的能力,也是读的能力的升华,也是学生在阅读自然,解读人生,认识自我之后,用书面语言表达思维活动的成果。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修改,最后方能定稿,这些都跟读分不开。其次,从读到写也是对读的能力的检验。写也可以促进读,在写的过程中把积淀下来的思想、表象、语言激活,再经过思维加工、重组、置换。在写的过程中围绕着“写”的需要查阅资料,寻找论据,还需要阅读文字材料,这种为写而读的活动更有意义,也更切合实际。的确,当阅读上升到文化观和课程观这一层面时,阅读就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孩子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上进,懂得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懂得做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懂得去追逐内心深处最可贵的东西。一句话,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