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9600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口糜的诊疗.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西医:口糜的诊疗口糜以口腔黏膜处发生白色斑点如糜粥样而得名。本病多因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是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等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好发于成年人。相当于西医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历史沿革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宋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指出:“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大抵心胃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药,当求其本以治之。”分析了本病的病因病理,并强调治病求本的原则。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一说:“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心胃壅热,水谷不化,转下小肠。柴胡地骨皮汤主之。”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口糜论说:“膀

2、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热,五苓散泻膀胱热。”明吴岷医方考卷五说:“口糜本于湿热,湿热不去,必致疳蚀。”宋代至明代的这些描述,皆源于内经,在理论上没有新的突破,所不同的是提出了内治法的具体方药。清吴谦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日:“此证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热,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色红作痛,甚则连及咽喉,不能饮食,初起宜服导赤汤。口臭泻泄脾虚湿者,宜服连理汤;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者,服少阴甘桔汤;便秘者服凉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这种提法无论对病因、或治疗的描述都比较全面,尤其对虚证的论述更有独到之处,弥补了清以前之不足。【病因病

3、理】1、心脾积热蒸口: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过食辛热,或素嗜炙燃,热积心脾,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2、膀胱湿热蒸口:多因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湿热积聚,循经熏蒸于口而为病。3、阴虚口腔失养:大病久病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肌膜发为本病。【临床表现】症状本病初起多无自觉症状,病情发展,有灼热感,或特殊臭味。病情严重时,糜烂延及咽喉,出现咽喉肿痛,吞咽障碍。检查本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以舌本、两颊、上腭及口底为多见,亦有延及咽喉者。初起为小雪白斑点,凝乳状白腐物,略凸起黏膜表面,重时病变周围黏膜红肿,白腐物不易拭去,强行者则出

4、血,随后又生。涂片发现白色念珠菌。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鹅口疮相鉴别。口糜与鹅口疮,一是病因有别,口糜多因病后、长期服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时发生;鹅口疮每由胎中伏热,或乳母乳头不洁所致。二是年龄差异,口糜多见于成人;鹅口疮则好发于婴幼儿。【辨证论治】一、心脾积热蒸口证主证口腔黏膜红肿,斑点较多,表面覆有大量凝乳状白腐物,局部灼热疼痛。全身可伴发热,口干而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证候分析心脾热盛,火热循经上攻于口,灼腐肌膜,故令口舌糜烂如粥样、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斑点较多、表面覆盖大量白腐物;正牙相争,故发热;脾胃壅热,则口干而渴;心经热盛,则觉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黄

5、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乃心脾积热之象。治法清心泻脾。方药凉膈散合导赤散。方中凉膈散清泻脾胃实热;导赤散清心泻火。二、膀胱湿热蒸口证主证口腔黏膜斑点多,表面覆有大量白腐物,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则出血,随后又生。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全身可见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候分析湿热上蒸,结聚口舌,故见口腔黏膜斑点较多,表面覆有大量白腐物,不易拭去,强行者则出血,随后又生;肌膜受蒸,则灼热;湿热郁蒸,则发热、口有甜味或臭味;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之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加味导赤散。方中以导赤散清热利湿,配泽泻、茯苓加强泻湿热之功用,黄连、黄苓、金银花、牛劳

6、子、玄参清解上炎之火,薄荷解热;桔梗祛腐,引药直达病所。若热毒不盛,湿浊较著而见小便短少,舌苔滑腻者,可用五苓散,以清利湿浊。三、阴虚口腔失养证主证口腔黏膜斑点较少,表面无明显白腐物覆盖,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伴见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候分析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斑点少,表面无明显白腐物;证属虚火,故患处疼痛轻微;胃阴耗伤,口舌失养,故口舌干燥;胃失律润,故饥不欲食;津伤胃燥及于肠,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律,脉细数是胃阴不足之象。治法养阴清热。方药益胃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养阴清热生津;冰糖养胃和中;大便燥结者,可改用白蜜冲服。若见口臭泻泄,

7、体倦者,证属脾虚湿热。用连理汤健脾温中,清热燥湿。方中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补土和中;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干姜温中健脾;黄连清热燥湿。若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此为阴分已伤,邪热又盛之证。宜用少阴甘桔汤加马勃、黄连、青天葵治疗。方中黄苓清热解毒;玄参、甘草、桔梗养阴清热利咽;川茸、陈皮行气活血;柴胡、羌活、葱白祛风除湿;升麻解毒并引药上行,共奏清热燥湿,养阴利咽之功。选加马勃、黄连、青天葵以加强清热燥湿利咽之力。【其他治疗】1 .用漱口方煎水漱口,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汁将白腐物拭去。2 .冰硼散搽患处,亦用青吹口散撒患处,每日56次。3 .金锁匙晒干研末外搽。【预防调理】1 .少食辛热、炙燃之品,避

8、免心脾积热。2 .注意口腔卫生,减少邪毒滞留,以免染毒发病。3 .加强病后调养,长期服用抗生素者,要适当配用碱性水溶液含漱。【自学指导】1 .口疮的病因病理分虚实两类。实证类多为心脾积热或膀胱湿热熏蒸口腔所致;虚证类主要是胃队不足,口腔失养所致。2 .本病好发于成人。常因病后,或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时发生。以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如糜粥样,口有特殊臭味为特征。根据这些病史、症状与体征,本病的诊断一般不难。应注意与鹅口疮鉴别。3 .本病的辨证论治,心脾火热蒸口证,治宜清心泻脾,方用凉膈散合导赤散;膀胱湿热蒸口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加味导赤散;阴虚口腔失养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益胃汤。如口腔黏

9、膜白腐物较多,湿浊较著时,可用五苓散,以加强清利湿浊之功用;如脾虚湿热者,选用连理汤,以健脾益气燥湿;如阴伤热盛,日轻夜重之证,则以少阴甘桔汤养阴、清热、燥湿。总之,临床应随证变化,加减用药。4 .局部用药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在内服药的同时,应注意配合使用。【参考资料】1 .白色念珠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以芽生胞子型存在,呈椭圆形酵母细胞样,并不致病。但在下述诱因下可致病。一、念珠菌本身毒力增强;二、患者的防御功能降低;三、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广谱抗生素;四、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五、代谢或内分泌疾病;六、其它如维生素缺乏、低温潮湿环境、慢性局部刺激等。治疗局部可用碱性溶液

10、含漱、抗真菌药物局部涂布;病情顽固或深部感染,需采用全身抗真菌治疗。2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口糜,是口腔黏膜处发生白色糜点如粥样,虚证居多,实证少见。因病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或阴阳衰弱,浮火上乘所致。胃阴耗伤者:养阴清热,方以益胃汤加味。处方:鲜沙参15g麦冬9g大生地15g鲜石斛12g甘中黄9g(包)玉竹9g野蔷薇3g鲜芦根30g(去节)沙香批把叶9g(去毛包)。脾阳衰弱者:健脾温中,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熟附块9g(先煎)党参9g焦白术9g山药9g饱姜炭4.5g茯苓9g扁豆衣9g炙甘草3g。加减法:久泻不止者,可加煨肉果9g,肉桂L5g(饭丸吞服)。【复习思考题】1. 口糜的主要症状有哪些?2. 口糜的病因病理如何?3. 试述口糜的内治、外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