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009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市内涝治理重大举措实施方案一、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雨量约1500毫米,最高超过2000毫米。春夏季强对流天气多发,夏季多暴雨,夏秋季多台风。平均梅雨期30天,平均梅雨量301毫米,梅汛期多连续性、区域性暴雨过程;且地形地貌多样,构造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中盆地、浙南山地、浙东丘陵、浙西丘陵、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类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及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历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是城市内涝灾害易发多发省份之一。十三五期间,受站鱼云雀利奇马米娜黑格比等台风以及

2、梅汛期持续强降雨等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城市内涝灾害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共发生15起严重内涝灾害现象,相较十二五期间,灾害发生频次有所增加;据2020年摸排,全省现存城市易涝区域有341处,当年完成整治158处;对标走在前列,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省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对照国家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和浙江省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的要求,目前我省部分市县老城区由于排水管渠建设年代久远,管渠排水标准仅为0.51年暴雨重现期,每小时能承受的最大降雨量仅36毫米,达不到相应重现期要求,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在城市化

3、快速推进中,一些城市科学规划意识不强,在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的同时,部分河道、湖泊、湿地被填埋,城市水面率下降,城市自然滞洪调蓄能力明显降低;部分县市因污水治理和排水口管控,采用一堵了之等简单措施来封堵沿河雨水出口,导致排水不畅;一些城市因地铁、隧道等项目建设,施工工地周边管网遭泥沙淤积、损毁,成为易淹易涝新隐患。部分山区城市,易受山洪袭扰;部分平原城市受上游泄洪及外江外海顶托等影响,易发生城市受淹受涝;部分市县堤防护岸等防洪设施还不达标,且河道逐年淤积,清淤不及时,导致河床过高、排水不畅,较小洪峰就可能致使河道超过历史洪涝水位,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全省县(市、区

4、)城市防洪能力约有20%未达标。客观上流域洪水对城市内涝有叠加影响,城市河道、湖泊水位控制与外围流域水系、水库、水闸的预排预泄联动还不及时、紧密;部分地区内涝风险管控信息不共享、调度不科学,缺乏管理体制和联动机制;部分市县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高,应急抢险队伍专业性不强,应急设备配备不足,部分城区应急排涝能力不足IoO立方米/小时,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二、发展形势与总体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势不可挡,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来临,我省城市内涝治理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一)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我省第二个高水

5、平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关键期,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我省四大建设、海洋强省等战略部署,以及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期盼的人水和谐的新格局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对全省城市内涝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各地要深刻认识到,全省城市防洪排涝等级还不够高,城市内涝治理设施建设和管理还面临很多体制机制性问题,尤其是部分市县城市自然滞洪调蓄能力降低、易涝区域附近抽排能力不足、老城区和城郊结合部排水防涝设施存在历史欠账;此外,安全生产发展也对城市

6、内涝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防范生态环境破坏风险、城市安全运行风险;全省各地要时刻树立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防洪规划、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为契机,通过科学谋划、统筹治理、协调联动,推动内涝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为行业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提供支撑,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智慧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各地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忧患意识,找准坐标系、找到新定位,将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地运用到城市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美丽河湖建设、城市新基建、数字化改革等重大行动中,努力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

7、、抗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切实把城市内涝治理工作落实落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城市内涝治理设施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对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促进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各地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及打造重要窗口新要求,以城市有机更新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抢抓历史机遇,抢先谋划部署,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加快打造绿色、韧性、智慧城市,为浙江率先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力量。(二)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全省各地要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三年大整治,五年见成效的总体

8、目标要求,积极实施一批重大城市内涝治理工程,系统谋划、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和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城市安全发展。1、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和防灾减灾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把治理城市内涝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坚持灰绿结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提升防洪排涝综合水平,为建设韧性城市,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系统解决城市内涝

9、问题提供有力支撑。2、基本原则突出重点,规划先行,从防范和缓解严重内涝灾害现象着手,全面排查内涝风险,强化排水防涝工程建设体系,做好与防洪、河道治理等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形成高标准城市内涝治理体系,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根据海岛、沿海、平原、盆地、山区、丘陵等不同地形地貌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结合城市、人口、经济等城市规模因素,因地制宜确定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老城区要结合更新改造,抓紧补齐城市内涝治理设施短板,新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并与老城区排水防涝系统有效衔接,全面消除内涝风险。统筹协调,洪涝兼治,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手段治理城市内

10、涝,坚持城市防洪、区域防涝、流域水安全保障并重,妥善处理流域防洪和城市防洪排涝的关系,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合理确定排水口位置和高程,统筹做好城市排水与水位的控制衔接。数字改革,综合提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做好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利用数字管网、远程监控等先进手段,提升城市内涝防御和治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动态监测管控和应急响应机制,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水平。3、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各地全面完成城市易涝区域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智能化管控体系,形成完备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成效得到显现,

11、基本消除严重城市内涝现象,城市安全运行得到基本保障。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城市内涝治理体系和智能化预报预警机制,按照管标降雨排水畅、涝标降雨不成涝、超标降雨可应对的目标要求,总体消除城市易涝区域和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灾害现象。三、环境影响分析列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符合已批复的流域或区域综合规划、专项规划等要求,符合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规划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水利和城建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市行洪排涝能力,总体上有利于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为全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大内涝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局部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期,经分析

12、并经类似工程验证,这些影响是暂时且可控的,只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或避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不存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角度评价,规划是可行的。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约束和生态空间保护要求,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坚持绿色发展,尽量保持河流、岸线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治理措施,并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优化工程方案设计,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减缓和补偿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项

13、目,优化调整项目布局和选址。加强跟踪监测评估,对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加强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四、重大举措重点实施规划统筹引领、标准规范支撑、一城一策编制、汇水区域防治、规范运维管理、应急能力提升、构建智慧管控等七项重大非工程举措,综合提升城市内涝防御和应对能力。(一)强化规划统筹引领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内涝风险,合理布局城市开发,将城市内涝治理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空间分配和竖向衔接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科学划分排水分区,明确各类排水防涝设施、调蓄空间等用地边界,落实地块雨水径流管控,强化城市竖向规划和管控,构建高低有

14、序的城市竖向格局,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严格保护江河湖泊、湿地水系等自然调蓄空间,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水安全和防洪排涝等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河流等水面空间,尽量保持现有水面率不降低。(二)明确排涝标准规范按照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防洪标准和浙江省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逐步形成目标一致的排水和防洪体系。要结合气候特征、降雨规律、洪水风险、地形特点、城镇类型、人口密度、经济规模、汇水地区性质、易涝性、内河水位变化、受灾影响程度和最大允许退水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适合本地区的城市易涝区域排查标准、内涝风险评估标准、防涝设施配备标准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采用标准上限,从源

15、头防范产生新的内涝隐患区。杭州、宁波市中心城区要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设区市要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县级城市中心城区要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暴雨内涝易发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标准。(三)落实一城一策方案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经济人口等因素,确定城市防涝标准、防洪标准、设计水位和堤防等级,按照5年内见到明显成效的目标,科学编制城市内涝治理实施行动方案,明确治理策略、建设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滨海岛屿要突出应对台风造成的涝灾,要加快比对现有防洪排涝设施标准,完善堤线护防,实施除险改造,特别是要充分做好重点区域风暴

16、潮三碰头等影响的预防和处置准备工作。平原盆地要突出应对梅雨以及台风带来的强降雨造成的涝灾,要科学制定汛期水位调度预案,根据不同强度降雨,结合有行洪排涝功能的城区蓄水景观河道、湿地公园、湖泊池塘等自然调蓄空间,提前预排预泄,最大限度降低干河水位,确保过流顺畅。丘陵山区要突出应对山洪造成的涝灾,要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增设截洪沟等设施,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重点排查梳理影响行洪排涝的各种障碍物,解决山洪出路问题。沿江沿河要突出应对江河水顶托造成的涝灾,要科学规划建设河流护岸,合理确定护岸结构,预防坍塌;要通过骨干河道整治、贯通和闸泵改造,采取工程措施增加城市整体外排能力;要充分考虑洪潮顶托和上下游水

17、位影响,做好标高衔接,严格落实运行水位调节工作。(四)加强汇水区域防治要结合易发生短时汇水量突增的下穿式立交、地下空间、下沉广场、下凹地面、低洼区域等重点位置开展隐患排查,逐一制订和落实排涝方案及抢险措施,对地下空间出入口要加装挡水板、设置反坡;对下沉广场、下凹地面要分流客水,优化排水系统;对低洼区域要配备排涝泵站,加装水力控制阀,构建独立排水分区,并设置临时封闭措施。(五)规范运行维护管理加大对排水管网、闸站、泵站和涵闸、截污堰、溢流井、鸭嘴阀等设施和各类排水机械、电器等设备以及城市排水井盖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力度;按有关规程定期建立排水管网清淤制度,积极采用CCTV、声呐等管道机器人设备,提高

18、运维养护效率;组织好排水管网清疏,按有关技术规程,科学确定清淤次数,做到下井清淤、入管除积,消除管网堵塞、淤积、损坏等问题;建立河道定期清疏制度,加大河道清淤力度,确保河道行洪排涝顺畅。(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应急抢险作用,细化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抢险工作流程,提高可操作性;优化应急物资调用制度和程序,强化应急管理和应急物质贮备,足量配备抽水泵、移动泵车等排涝抢险专用设备,加强应急排涝抢险队伍的训练和演练;强化部门联动会商,加强跨市、跨县(区)信息共享,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针对水库、沿河堤防、水闸等调蓄滞洪设施,根据防汛排涝的要求,制定详实有效的行洪排涝调度预案,做好城市上下游水库和

19、内河水位的科学调度,避免出现洪水对城市排水口的顶托。(七)构建数字管控体系落实数字改革、总体提升的工作要求,推进地下管网数字化建设,通过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科学化、自动化运行管理水平;加快防涝监测预警平台迭代升级,提升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综合风暴潮、降水、洪水影响的城市内涝水灾害精细化监测监控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提升对隐蔽工程风险隐患、易涝区域风险等级评估和应急救援指挥功能,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法规标准,全面提高汛前、汛期内涝风险研判预警、应急抢险、灾后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智能管控水平。资料整理来源:浙江省城市内涝治理十四五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