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4篇.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4篇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考察时赋予*省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年*月*日,*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锚定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装机1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超过L4亿千瓦的目标对*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全面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基本路径。根据州委要求和州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月*日至*月*1日州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副主*带领由州人大财经委、常委会
2、代工委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市、,通过实地察看、翻阅台账、听取汇报以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各地区省、州、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视察调研。一,总体情况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光照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风能可利用时间3500至5000小时,可利用土地近4.2万平方公里,承载9.2亿千瓦装机。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按照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定位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用能方式优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基建,以光伏、光
3、热、风能发电和园区建设、电网建设、储能电源、装备制造、消纳输出、运营维护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多点发力,加速形成,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取得初步成效,*“四地”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对标国家及*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机遇,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产业布局、政策引导、项目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作用,围绕电源、电网、土地、多能、送出等多重因素,编制完成*“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开展*“十四五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特高压外送基地风光储电源配置规划*电力外送通道规划设想研究*省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的编制前期工作,围
4、绕承接国家大基地项目建设,启动编制*新能源资源潜力调查报告和*“十四五”大基地项目建设方案,不断勾勒*新能源产业的“四梁八柱积极融入全省“高地”建设热潮。(二)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3月底,*新能源装机规模约H6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92.9%,约占全省的46%,占*地区电力总装机的92.9%o(其中,光伏595万千瓦;风电549万千瓦;光热16万千瓦,占全省的76.2%,全国的30.77%)。发电量169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2021年新能源完成投资34.94亿元,已建成投运储能电站3个,装机容量93.64兆瓦/187兆瓦时。*东出口、*出口等8个清洁能源基地初具规模,建成
5、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百兆瓦光伏、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发电项目,中控塔式光热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95%设备国产化率,鲁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在全国储能及多能互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意义。(三)产业体系日趋多元。建成百瑞特新能源300兆瓦光伏组件、明阳300兆瓦风机装配、兴明电力年产1万吨电线电缆生产线,形成30万千瓦高原型风电整机组装、500套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能,明阳、华汇、兴明、禾望等一批与新能源配套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力闭合产业链。国内首个电源侧单体最大储能电站和首个电网侧高原电化学共享储能共计9.6万千瓦项目建成运行,压缩空气、蓄水电站等多种储能方式加快布局,*,
6、*等多家企业共254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清洁能源利用展示馆、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塔式热发电设备检测实验室等相继落地,中控光热集热器和追日系统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围绕清洁能源发展的产学研测检运维服务体系加速形成。(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加强对清洁能源产业宏观引导,规范开发秩序,为新能源项目健康发展营造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对新能源及其送出线路项目立项、用地用林、环评水保等行政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着力解决困扰项目建设的土地供给、施工保障、电力外送、通信服务、生
7、活环境等方面难题,提高服务供给。对建设在荒漠化土地上的新能源项目,实行免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积极招揽新能源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园区,营造宽松政策氛围,形成人才多层次、产业多业态的新能源产业区。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产业链核心竟争力不断增强。二.存在问题从这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州新能源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电网汇集和送出能力薄弱。目前*对外输出通道少,骨干电网共济支撑能力差,州内750千伏骨干电网仅依靠“柴达木一*一条线路与*主网连接,即便在建的“鱼卡托素一*750千伏线路投运,最
8、终汇集的*750千伏变电站,依然是送出断面严重不足。州内750千伏线路至今未形成环网,330、110千伏变电站布点稀疏,连接*主网通道线径狭窄,部分变电站容量与间隔短缺,造成新能源电力的汇集和送出能力严重不足。土地资源和风光资源丰富的茫崖、冷湖等地区电网设施薄弱,没有750千伏骨干电网覆盖,导致建成的新能源装机不能实现全部电能上网,资源难以转化为新能源发展优势,电网输送能力问题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同时,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方案明确*省“十四五,重点发展区域为,海南州戈壁基地,并将第二条特高压通道起点布局在海南州,对*下一步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的支撑不足。(二)调峰电源和就地消纳不足
9、。我州新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90%以上,域内无火电、水电等基荷调峰电源,纯风光电源结构导致电力“潮汐”现象严重,新能源电力无法平滑送出,夜晚新能源电力不足时,电网还需从甘肃、陕西等省外高价购电调入,满足州内夜间负荷需求。同时,因缺乏支撑调峰电源,既大幅降低绿电对负荷侧的吸引力,也严重影响电网的系统安全性,成为争取特高压清洁电源的最大短板。目前,多数项目对建设优质电源不具有支撑性,大多数企业申报的项目仅为简单的光伏、风电项目,具有系统性调节能力的高质量多能互补项目不多,无法优化电源结构。目前*年上网电量为169亿千瓦时,但*用电量仅为96亿千瓦时,受工业规模、人口规模等影响,本地区负荷量长期
10、保持在100万千瓦,大量清洁电力无法消纳,新能源”窝电”现象严重。本地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在绿色出行、清洁供暖等领域应用较少,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水光互补等方面突破不多,分布式应用推广不足。(三)产业配套和协同带动不够。我州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起步晚,实力偏弱,州内清洁能源全链条产业体系不完备,州内大部分新能源企业光伏组件、风机整机等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严重依赖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正常生产的仅有明阳风机、华汇塔筒及支架、兴明电缆等少数品种,且产量不高,没能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园,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受自然条件、生活环境、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西宁“虹吸效应”明显,新能源的
11、上游制造业项目落地西宁较多。同时,由于运输距离远,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对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资意愿。部分企业承诺的产业协同装备制造、文旅、农牧等项目落地具有不确定性,大多只停留在协议、立项、入驻厂房等层面,实质性开工落地仍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同时也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四)发展质量和经济贡献不高。受早些年新能源项目开发政策影响,早期我州新能源项目投资主体良莠不齐,民营企业参与较多单体项目规模不大,30兆瓦以内项目较多,项目分布分散,没有形成整装开发的规模效应。近年来,一些大型央国企收购民营电站,并希望与政府签订框架协议,以此
12、来圈定开发范围,开展融资活动,进行大规模整装连片开发,同时,部分企业存在批复不动工风险,在即有项目尚未实质推进的情况下,仍然申报规模庞大的项目,存在“跑马圈地”的现象,过多的新能源协议干扰和影响了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三免三减半”、增值税留抵税额等政策影响,加之已到税收优惠期的早期新能源项目规模不大,新能源项目税收贡献不大。同时,部分央国企项目或央国企收购的项目,其法人注册地未在州内,导致税收流失到西宁等地区。(五)环境制约和政策影响凸显。一是根据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暗夜星空资源核心区、限制区、缓冲区划分要求,去年年底核心区开工建设的3个风电项目需要调整场址,且导致冷湖五号平滩地区
13、无法开发风电项目(该区域是我省风资源最好的区域)o同时,若限制区和缓冲区也不允许建设风电项目,则冷湖丁字口、五号平滩、大柴旦花海子等地区的风电开发无法推进。二是按照国家和省能源局最新有关政策,新增的新能源项目必须按照市场化并网的原则,由企业与省电力公司自行落实和签订市场化并网协议后,项目方可备案和开工,但省电力公司至今未与任何企业签订市场化并网协议,导致我州11个新增新能源项目开工困难,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三是按照当前能耗双控指标核算办法,将全社会用电总量折算为标煤能耗进行核算,清洁能源也被一并折算,如果不将“绿电”从能耗双控指标的全社会用电总量中剔除,就会给我州一批盐湖产业等高载能产
14、业发展形成制约,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还会降低“绿电”对东部负荷地区的吸引力。三.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作出“使*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重要指示,*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出了*“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大要求,为*打造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航标、擘画了新蓝图。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四地”建设总要求,不断提升*新能源产业规模质量,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一)进一步提高站位认识,落实好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现实价
15、值和战略意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围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目标,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认真研究国家和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按照*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30年)部署,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要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优化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和各类储能资源,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二)加强区域电网建设,提升电力汇集外送能力。加快补齐电网短板,推进区域电力联网,不断加密输电线路,加快推进1
16、10、330等变电站和*、*、*、*、大格勒等750KV输电工程建设,优化州域骨干电网“日”字型环状布局,提高电力汇集能力和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加强区域间合作,推动*电网与南疆电网、河西走廊电网形成区域环状电网,构建西北联网网架,提升电力共济能力。支持电源企业自建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积极开展“托素变一海北热水变一互助青山变”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并争取及早开工,提高*东向送出断面能力,推动外送电量和外送收益稳步提升。持续争取第二条特高压通道工程,做好相关前期研究论证,争取特高压工程在“十四五”前期获批并开工。(三)推进多元调峰电源和储能建设,实现电源稳定输出。充分发挥抽水蓄能在电力系统调峰
17、调频功能,加快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开展那棱格勒河、塔塔棱河、鱼卡河梯级水电站建设前期研究论证,实现电力系统中长周期储能调节。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争取更多抽蓄电站全部纳入国家规划。发挥火电调峰的兜底保障作用,努力争取大型火电建设,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及系统调节水平。积极推动储能多元发展,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探索压缩空气、电化学等储能方式,推动多能互补发展。改进“光热+燃气+风光”的多能互补电源结构,发挥好天然气补燃和光热熔盐储能的双向稳定作用,实现整装电源基本稳定输出。积极推动光伏发
18、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推进绿氢终端应用,努力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四)统筹区域新能源布局,提高新能源发展质量。做好*各新能源园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统一规划电力走廊、公用设施、边界容量等,推动新能源产业均衡发展。坚持集约高效发展,联合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大型发电企业、大型技术支撑单位组成联合体,整装配置、整装开发、基地式推进,提升项目规模效益。推动工业领域负荷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研究实施一批高载能项目,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达标的高载能企业用电,不断降低高载能企业用电成本,提升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鼓励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居民清洁用电比例,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减少新能源企业弃风弃光,实
19、现生产企业和消纳企业的良性循环,产销互补。进一步做好煤改电项目推进实施,探索用运电价补贴等方式,不断激发老百姓使用清洁电力的积极性。(五)坚持全“产业链”思维,提高协同发展能力。立足我州优势资源,厘清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适宜发电、消纳、装备制造*一盘棋。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围绕增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上、中、下游深度协作,加大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储能电池、技术研发、智能运维等相关产业培育引进,积极推广N型组件、低风速大功率风机等新型设备,支持投资750千伏线路工程的电源企业建设配套规模的新能源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在我州同步落地装备制造、盐湖化工、生
20、态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其他领域项目,增加新增负荷,提高就地消纳和对地方经济的综合带动能力。紧盯国家政策机遇,在州内合适区域建设以新能源科技创新为载体的零碳产业园,布局一批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绿氢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六)加强沟通衔接,不断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省直相关委局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在化解产能和产业转移、投资政策、电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出台具体配套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持续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大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力度,制定清洁能源电量不计入能耗“双控”指标相应制度办法,发挥新能源电力“绿色”优势
21、。协调省电力公司尽快研究制定市场化并网方案,择优签订一批市场化并网协议。考虑新能源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协调省林草局取消对新能源项目占用草原的可行性评估手续。加快冷湖3个风电项目调整场址工作,统筹推进可研、地勘、环评、水保、安评、节地、接入规划等各项工作。(七)继续完善软硬件配置,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大园区水、电、路、天然气、防洪及通讯等基础建设,同时在人才供给、科技创新支撑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发展硬设施和投资软环境。积极协调省政府相关部门在土地性质、电价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助力产业、园区、地区协同一体化跨越式发展。推进新能源企业注册地本地化,支持央企*公司*分公司、国企*分
22、公司、民企*分公司在*投资,提高税收贡献率。把握好分布式光伏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分布式光伏推广实施经验,吸引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尚德等企业。经调
23、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
24、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一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5、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
26、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
27、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条件和机遇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是具有较
28、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
29、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锯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
30、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31、,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一20XX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
32、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面临挑战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
33、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
34、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三、*.*三地的做法和经验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
35、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36、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xx2OXX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
37、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38、,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
39、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
40、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I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
41、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
42、、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43、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5、健全服务体系
44、,完善标准规范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
45、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加大人才
46、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
47、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牵头领导:*调研组长:*调研组成员:*执笔人:*附:*、*、*三地的做法和经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1、*市情况*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
48、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2、*市情况*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市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