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思考自基础教育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不断探索初中信息技术课新的教法,努力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课上得有声有色,师生、生生互动也更加常见。表面看来,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活动多彩,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是,教会了学生上网搜索信息、制作各种作品、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就能自然而然地开发其智力了吗?真正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转变后的课堂效果,我们发现,教师们对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考虑却还不够深入,不少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不足,思维的品质不高。笔者认为,任何外部活动不内化为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都没有意义,课堂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智
2、力参与了没有,独立思考了没有。那么,应该怎样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智力培养与思维品质在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或能力之中,思维是其核心。决定一个人思维能力大小的因素是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和后天的学习训练。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不随人的意愿而改变,不同的个体学习能力或学习速度是有差异的,教学发展智力意味着学校必须创造或安排优化的学习条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按各自适当的速度得到最佳发展。那么,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它包括广度和深度、独
3、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即智力差异的表现。既然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而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智力培养上往往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二、学科特点与初中学生思维特征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形成了其教学的学科特点,即内容的相关性、广泛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又由于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4、。知识的主要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初中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片面化和表面化;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特点显著,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探取的需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想象丰富,富于创造而又富于幻想;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具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深度。它集
5、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思考问题,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双基的学习:感知一一理解一一巩固一一应用。如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参与一一体验一一感悟一一表达、表现;以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学习的内化过程:接受、理解一一训练、实践一一内化、提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编制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等过程都应引导学生遵循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从细微处培养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和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1 .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化、情境化教学中,教师
6、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并掌握其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探究过程不能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不断质疑,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生成新的问题。例如,“信息”这一概念有着很重要的含义,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划划书,学生会认为这个概念是教师强加的,不能将它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包含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是具有独特性质、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来感受信息,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传媒如何传递信息,比较古今信息传递
7、方法或用“感觉剥夺实验”等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2 .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特殊到一般的。如编写简单程序时,使学生体验到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往往超出题目本身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将解题经验升华为算法,用算法居高临下地指导解题,使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得到深化和提高。3 .留出合适的思考、归纳、探究的时空针对有些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传授是需要的,但教师必须完全了解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同时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讲授的尺度,做到精讲,点拨关键处,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认知感受。反之,一味采用
8、过多、过繁、过时的讲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有度。例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其工作原理”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组成。继而演示拆开一台计算机的过程,讲解各硬件的名称、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从外观、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最后,引导学生类比“人的解题过程”,分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学中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也不能无从下手,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进来。探究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活动,避免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
9、可完成的任务。交流展示不能仅限于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形成讨论的氛围。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要有结论。(二)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因而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迁移。知识迁移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二是概括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1.揭示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指导意见的学习,钻研教材,总体把握学科,突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次序要合理,尽可能由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最敏感、最接近的联系,寻求最生活化、最靠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不断加深学生的积累,使相关知识纵横贯通成为可能。例如:对于“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作品制作”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实例,分析优秀多媒体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或认同的多媒体作品(如前几届学生的作业、学生参赛作品等),分析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素材选择有何特点,与主题是否吻合,表现形式、排版布局有何特点和技术实现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好的多媒体作品应该具有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