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病推拿.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20381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常见病推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小儿常见病推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小儿常见病推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小儿常见病推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小儿常见病推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常见病推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常见病推拿.ppt(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儿常见病推拿,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常见病的推拿取穴及操作手法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年龄越小其特点越明显。了解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对常见病的发生与认识有帮助,而且对其治疗过程中的原则与治法的制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指五脏六腑,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精血津液。气指生理功能,诸如肺气、脾气、肾气等。由于各个器官功能皆处于发育过程中,脏腑的形气相对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其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理病理特点一,“肺常不足”,肺为清虚之体,既易于 邪又不耐寒热,故称为

2、“娇脏”。小儿脾常不足又往往会导致肺气弱。肺主气司呼吸,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肺常不足,卫外机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而入侵袭肺系。所以时行病及感冒咳嗽等证最为常见。,认识与了解,“脾常不足”。由于小儿机体处于不断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需求比较大,脾胃原本尚未健全加之运化负担较重。因而显得更加突出。所以常为饮食所伤。易出现呕吐、积滞、泄泻、疳证等证。,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等均与肾有关。而且各脏腑之阴液资于肾阴的滋润,各脏腑之阳有赖于肾阳的温养。而小儿时期肾得功能又相对不足,故曰“肾常虚”。肾常虚无以资助他脏,脾虚不能肾精小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解颅、五迟、五软等发育迟缓

3、的症状。,肾常虚,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初生,如木方萌”。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速度越快,无论是形体增长还是功能活动。同时小儿脏腑功能娇嫩。所以一但受邪则易于传变,但小儿脏气清灵处于脏腑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形势下,生机旺盛,活力充沛,病因单纯也较容易恢复。景岳全书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之比”,生理病理特点二,小儿常见病的推拿取穴及操作手法,基本手法:推法:(以患儿左手为例),医者左手托患儿左手,医者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推法中分补(从指尖向指根推)、泻(从指根向指尖推)、平补平泻(来回推

4、)三种。因其方向不同,作用亦不同。,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返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拿时间久暂,以见效为止。,基本手法,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则称为揉,左揉为补,右揉为泻,左右揉为平补平泻。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基本手法,掐法:以医生指甲,压住某一穴位,则称为掐按法:医生以拇指端在选定部位向下先用缓力压之,稍停再用缓力压之,以后慢慢将手指抬起,则称为按。点法:医生以拇指或中指,在选定部位向下适当用力叩击,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点法。,基本手法,分法:医生两手拇指

5、,由选定之部位,向两侧分推,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分。合法:医生两手拇指向中合拢,重复推摩选定部位,则称为合。此外还有摇、搓、捻、滚等法,但不常用,故不介绍。,基本手法,1.脾经定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功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主治:伤乳食,腹胀,呕吐等实热诸证,均宜用泻法推之。若脾虚泄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腹胀,腹痛,疳积,泄泻,自汗,盗汗,气虚无力以及脾胃虚寒诸证均宜用补法推之。,常用学位,2.肝经定位: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功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主治:急、慢惊风,伤风感冒,目赤,脾虚泄泻,肝炎及一切炎症。,常用学位,3.胃经定位:自

6、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功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主治:清胃热,将胃气,一般呕吐皆可用之。,常用穴位,4.肺经定位: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功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止咳利咽,补益肺气,宣肺清热。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常用穴位,5.大肠穴定位: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功用:调整大肠功能,固肠涩便,止泻痢,退肝胆之火,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主治:腹泻、脱肛、便秘。,常用穴位,6.小肠穴定位: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功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7.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缘推

7、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常用穴位,8.四横纹定位: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功用: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清脏腑之热。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常用穴位,9.小横纹穴(掌小横纹)定位: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功用:清郁热,化痰涎。另说: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主治:喘嗽(气管炎)。,常用穴位,10.八卦穴定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功用:理气宽胸,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常用穴位,

8、11.二马穴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功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滋阴补肾,利水通淋。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常用穴位,12.外劳宫穴定位: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功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安蛔止痛。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等。,常用穴位,13.天河水定位: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功用: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泻心火,利小便,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常用穴位,14.六腑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功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常用穴位,15.

9、天突定位: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咽喉红肿疼痛,咳喘,咳痰不爽,呃逆,呕吐等症。,常用穴位,16.膻中定位:在胸骨上缘,两乳头连线中点。功用:清热化痰止咳,宽胸利膈。疏肝解郁。主治:咳喘痰鸣,胸闷,吐逆。,常用穴位,17.足三里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功用:健胃消食,消胀散结,止泻等调节肠胃功能紊乱性疾病。主治:胃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病;失眠;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穴。,常用穴位,18.七节骨定位:从命门起到尾骨呈一直线。功用:调节肠腹寒热,提升元气。功用:便秘,痢疾,泄泻,脱肛。,常用穴位,19.脊柱:从大椎到长强呈一直线。功用:清热解表,提高脏腑

10、功能,健脾和胃。主治:外感发热,疳积,脾胃虚弱脏腑不和性疾病,强壮保健穴。,常用穴位,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系指支气管发生炎症,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所以病名为“毛细支气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主。,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肺气虚弱,为邪犯肺,正不胜邪,肺气上逆,闭阻气道,而发生咳嗽,发热等病证。感受风邪有风寒,风热之不同。风寒袭肺,肺气上逆,常见本病之初。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则热灼肺津,炼液为痰,痰阻气道。

11、风寒,风热之中以风热为多见。,病因病机,1.急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初起有感冒的临床表现,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热、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治则:清热止咳。取穴如下:,临床表现与治疗,(1)平肝肺10分钟,清胃5分钟,八卦10分钟,清天河水500次,按天突50次,揉膻中5分钟,捏脊9遍。发热38.5度以上改八卦为推六腑500次。(2)喘重痰多(肺部有湿啰音者),去清胃,加小横纹。(3)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啰音),去小横纹改四横纹。,取穴,2.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称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轻者仅早晚有咳嗽,重者可有发热,咳嗽,吐痰明显,

12、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音,日渐消瘦等。治则:润肺止咳。,临床表现与治疗,(1)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两次以后改为补法:二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平肝5分钟,补肺5分钟,捏脊9遍。(2)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热,喘重,痰多此为虚中夹实证,治宜清补兼施。取穴:二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清肺5分钟,天河水500次,揉膻中5分钟,捏脊9遍。,取穴,附治痰要穴,(1)燥痰(干性啰音),取四横纹;湿痰(湿性啰音),取小横纹。(2)热痰(脉滑有力),取六腑;寒痰(脉玄滑),取外劳宫。(3)虚痰(脉弱无力),取二马。,“泄泻”相当于西医的“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

13、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小儿泄泻,病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主要病机: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病因病机,1.伤食泄 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泄时腹痛,泄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伤乳食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治则:清热消导,和中分利。,临床表现,1.轻症:大便小于六次每日。补脾经10分钟,清胃5分钟,天河水5分钟,揉脐3分钟,足三里2分钟,捏脊9遍。

14、2.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补脾经10分钟,利小便10分钟,清胃10分钟,六腑5分钟,足三里5分钟,捏脊9遍。腹痛加外劳宫5分钟。3.日久邪实兼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屎黄,脉滑无力者。补脾经10分钟,二马10分钟,清胃10分钟,六腑10分钟。,取穴,2.热泄 临床表现:泄时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躁,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治则:清热分利。取穴:六腑10分钟,清大肠10分钟,清脾胃10分钟,推下七节骨300次,捏脊9遍。推两次症状减轻后可酌情改为:八卦10分钟,清脾胃10分钟,摩腹5分钟,点按足三里1分钟,捏脊9遍。,取穴,3.寒泄 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泄泻

15、清澈,或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治则:疏散风寒,温中止泻。取穴:外劳宫1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摩腹5分钟,足三里1分钟点按,推上七节骨300次,捏脊9遍。,取穴,4.脾虚泻 临床表现: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薄、色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等。治则:健脾止泻。取穴:(1)轻症:外劳宫10分钟,清补脾10分钟,平肝10分钟,捏脊9遍。(2)重症:加二马10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取穴,一.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或早产儿,长期生病,如腹泻,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也常是致病因素。,小儿营养不良,厌食,食欲不振,饮食无味,挑食偏食,面黄无华,纯白,形体瘦弱,腹胀便溏或大便干燥,舌苔厚腻或白或呈地图舌,脉细弱无力,指纹淡红。治则:消倒攻积、不脾健胃。取穴:,临床表现及治疗,(1)二马10分钟,补脾10,平肝10分钟,捏脊9遍。腹胀重,加四横纹,有痰者加八卦。(2)腹痛明显可改用:外劳宫10分钟,补脾10分钟,平肝5分钟,掐揉足三里1分钟,推下七节骨300次,捏脊9遍。注:以上两法均可加四缝,掐揉(重手法)或点刺放血隔日一次,对疳积有奇效。,取穴,附:四缝穴 属经外奇穴,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位于食中无名小指的中节横纹。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疳积,特别是用于烦躁明显的小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