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35481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5单元 训练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五单元训练1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选择题1(每小题2分,共20分)1.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由此可知,秦国的户籍制度有助于()A.人口逐步增长B.民众转化为国家臣民C.抑制土地兼并D.民众迁徙和阶层流动2. (2023镇江中学模拟)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提高行政

2、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3. (2023温州高三模拟)胡宏五峰集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据此可知()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B.主客户间矛盾激化C.北宋商品经济发达D.客户人身相对自由4. (2022.浙江名校一模)明制,手工工匠均入匠籍,分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住于原籍,每三年需服役1次,每次不超过3个月。1562年,明世宗规定,班匠服役,一律改为征银,不准工匠自赴京城服役。这一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B.C.(DD.5. (2022温州五校联

3、考)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A.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B.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C.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D.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6. (2022杭州高三模拟)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族组织纳入官府轨道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7. (20

4、23湖州高三模拟)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的政策B.民本思想的影响C.保障制度的成熟D.等级秩序的弱化8. (2022黄冈期末)元明清时期,政府建设了大量的粮仓以备饥荒,同时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提倡民间积储粮食。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如表,这表明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粮仓情况()城市元代大都元代通州元代河西务明代顺天府清代北京官仓22个13个14个52个16个义仓4个1个1个6个2个A.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充盈B.自然灾害频发,饥荒盛行C.都城成为救灾备荒的重点D.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9. (2022

5、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10. (2022荷泽模考)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

6、府控制区域的扩大二、选择题11(每小题3分,共15分)11. (2022嘉兴高三一模)西汉政府将百姓编户入籍,被正式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并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有效抑制富商大贾势力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C.直接促进西汉商业繁荣D.政府对城市控制更严格12 .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7、()A.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统治政策的调整推动社会进步C.手工业生产方式变化D.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13 .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地区河南道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次数6455433423地区山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次数9731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14 .宋代董靖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A.应严格追究当事人

8、的责任B.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C.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D.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15. (2022淄博模考)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这一举措()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三、非选择题(共30分)16.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

9、理哲学:王道到治道材料二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土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0、,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8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府遣使“问疾四方,赈济百姓”始于西周。到汉代,国家救助已涉及收养孤儿、抚恤鳏寡、救济废残、贩灾济贫等方面。唐代,政府还增设专门机构按资产多少、丁口强弱划分“贫户”,并分等级予以救助,为防作假,还定期检阅人丁形貌。宋以降,贫困救助开始引入经济手段和民间力量,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纳业补官”(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安排官职)等。此外,从先秦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到清代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脸。一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土绅富商为主

11、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如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浙商胡光墉在陕西等省筹捐白银近9万两;经元善等成立“上海公济同人会”募捐善款。1902年北京一些富商创立“工艺局”,向城镇贫民教授番井、铁工、玻璃制造、工业纺织等技以工代赈。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救助从多村向城镇延伸。同时,许多人开始研习西方社会救助思想,赵元益的备荒说就是典型,他阐述了救助从传统的“养民”转变为“教民”的必要。一据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仅在1978至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翁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贫困救助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6分)(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