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3592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经典咏流传.董宇辉逆旅行人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

2、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通:樽)全文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

3、,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

4、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

5、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

6、、“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附:我与新课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了详细的解读。下面我简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一、文化自信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

7、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所以老版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新版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可见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孩子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我们做孩子们的引路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中华

8、文化浓厚的兴趣,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让孩子们感受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一种激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一种真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牵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一种温暖,“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种告慰。二、语言运用虽然在旧课标中也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新课标中,把这一点也单独列出来,并加以强调。尤其是“了解祖国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针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在第一学段中,新增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建议,不仅让孩子们尝试阅读整本书,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整本书。看似简单的

9、“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说清楚”。所以,这就关系到“怎么说才能说清楚”的问题。也就是在正确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比如在上学期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学习西游记名著阅读时,要让孩子们有计划地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复述自己所看的内容,这个过程既考验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又增强了孩子们对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三、思维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发展思维”,但是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发展?都没有给予十分明确的建议。而新版课标中,就有了更加详细的内容。比如“联想想象,分

10、析比较,归纳判断”,以及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时鼓励创新,积极思考。语文学科的学习能有什么创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只有语文课标中有),还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比如教学七年级第三单元,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学情分析”“单元教学提问”“单元作业”等。学习时以整个单元为整体,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所以,在这里也引导学生懂得普通人也可以一样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四、审美创造在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提高思想

11、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新版课标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有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些内容的提出其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与以往相比仅仅会欣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会创造,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认为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五月的柳絮因风而起。作为教师,我们肩负使命与责任,更深知,深入实施新课标任重道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将继续读深、读精、读透这本“枕边书”,在学与教、知与行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