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3771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 ——《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迷惘的精神与人性的挣扎一一变形记与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摘要弗兰兹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对中外文坛都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其作品多以异化和孤独为主题。而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在写作瓶颈期,正是卡夫卡的作品解放了其写作内容及形式,拓宽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异化与孤独主题的代表作之一,与余华有深远影响的活着,虽然创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下,但这俩部作品关注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以及面对生存困境时不同的选择。本文想通过平行比较这一研究方法,来寻求卡夫卡对余华在荒诞风格主题以及写作技巧这几方面具体的影响以及原因,并进一步发现相似中的不同,探寻面对困境作出不同选择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2、,也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能给予现代人面对相似困境时一些启示,学会知足,承担责任,珍惜生活中每一点小幸福。关键词:生存;死亡;荒诞;平行比较AbstractAlseinBegriinderdermodernenLiteraturhatFranzKafkaeinenWeitreichendenEinfluBaufdieauslandischeundauchaufdieChinesischeLiteraturlandschaft.SeineWerkehandelnUberwiegendvonEntfremdungundEinsamkeit.WennderberiihmteChinesischeSchr

3、iftstellerYuHuaSchreibblockadenhatte,halfenihmKafkasWerkedabeidiesezuUberwindenundseinePerspektiveaufLiteraturimgenerellenzuerweitern.AlseinesKafkasFeprasentativerWerkeiiberdieThemenEntfremdungUndEinsamkeithatte,DieVerwandlungtteinentiefgreifendenEinflussaufdenRoman,Leben“vonYuHua.ObwohldiesebeidenW

4、erkeunterVerschiedenennationalenRahmenbedingungenundzuUnterschiedlichenZeitenentstandensind,betrachtenbeidedieProblemeeinfacherLeute,welcheVerschiedeneEntscheidungenzutreffenhaben,alssiesichimAngesichteinermisslichenundauswegslosenLagebefindenunddabeimitihremUberlebenkonfrontiertsind.DieserWissensch

5、aftlicheAufsatzmchteKafkamitYuHuavergleichen,insbesondereindenBereichenderabsurdenDarstellung,derSchreibkunst,VerschiedentlicheAspekteihresEinflusses,aberauchdieUrsachlichenGriindeerliiutern,welcheAuswirkungenaufdenSchreibstilderSchriftstellerhatten.DariiberhinaussollenAhnlichkeiten,beidemDilemmaEnt

6、scheidungenaufVerschiedenenEbenenderVernunftzutreffen,untersuchtwerden.AberesistbeidieserWissenschaftlichenArbeitauchgewiinscht,dassLeute,welcheinderheutigenZeitIebenundmitiihnlichenSchwierigkeitenzukiimpfenhaben,dazuinspiriertwerden,VerantwortungzuiibemehmenIemenundsichdiesenHerausforderungenzustel

7、len.SowiedariiberhinausinBezugaufdiebesprochenenWerkejedenkleinenMomentderGluckseligkeitimLebenwertzuschiitzen.Schliisselvvrter:Uberleben;Tod;Absurditat;parallelerVergleich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作品内容及作者介绍22.1 变形记卡夫卡32.2 活着余华4第三章俩部作品内容的平行比较53.1相同之处53.2不同之处6第四章作品内容相似却又不同的原因74.1 写作风格相似84.2 相似却不同的原因9第五章结语:对现代人面对生存困境的

8、启示10参考文献11第一章绪论20世纪初,被誉为一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卡夫卡开始了自传式的作品创作生涯,他致力于描绘小人物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的内心孤独,变形记正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的一部伟大作品,也开启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时代。毋庸置疑,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荒诞写作对西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余华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代表作活着是90年代长篇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开始尝试摆脱先锋写作经验,回归到关注现实的传统写作轨道上。这俩部对中西文坛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佳作,都揭示了人类荒诞和非理性化的生存境遇,但面对窒息的生活,格里高尔选择死亡,而福贵选择隐忍活下去,但俩位作家却始终都认为异化是生

9、命的常态。相似中却对于生命不同的态度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想要从写作手法出发,分析俩部作品流露出的作者情感以及对现代人面对困境时的启示。多年来,学术界对于变形记和活着这俩部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对于这俩部作品的比较论文研究较少,大多从哲学角度:存在论,或是美学角度出发。曲师2通过活着与变形记的共同性探讨,发掘了身体在文本中所承载的意义一一身体的存在状态展现的是人生的无奈,心酸,空虚和荒诞,无论活着还是死亡,异化都是最真实的状态。雷碧乐也曾发表的学术期刊中用“悲惨的人生,伟大的行动”3来描述这俩本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选择赴死和福贵隐忍地活着,这些都是最真实的面对生活的姿态和一种自我承担的态度。工

10、百度百科创作特点:作品主题第二段2曲师:通过身体思考-一活着与变形记的共同性探讨,常州工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2008年12月3雷碧乐:悲惨的人生,伟大的行动存在论中的变形记与活着的对比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7期2011年7月第三章作品内容及作者介绍通过对以往论著及文献的梳理分析,多将俩小说苦难的悲剧归于宿命或归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本文将对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来探究其出现深层区别的原因。并试图通过卡夫卡与余华所处时代背景及个人生活差异分析,变形记和活着荒诞写作手法对比分析,以及俩部作品流露出的作者情感的分析来寻求对现代人面对困境时的启示。余华曾在韩文版自序中说道:“

11、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因此本文试图得出一些超乎作者作品本身的结论。本文想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出发,且得出选择继续活下去是一种超乎想象的坚强和痛苦,而选择死亡则是正常的合乎常理的方式,而今现在的人,所能承受的能力远小于正经受的压力。可以换一个心态看这个问题,在尊重生命的情况下,不要把所有的问题自己扛,活在当下,更为重要。本文如果能达到此目的,那就是有意义的。2.1 变形记卡夫卡叶廷芳先生曾说:“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同思想文化领域一样,每个时代都产生过不同于别的时代的人文思潮和审美风尚及其代表人物,他们的存在既是这个时代的见证,

12、又是这个时代精神特征的标志。”5余华和卡夫卡均是中西方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活着和变形记都揭示了人类荒诞和非理性化的生存境遇,也都是小人物作为个体面对生存为实现自由作出的有勇气的自我挑战与承担。这俩部作品在文学领域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下面就先简单介绍下这俩位作家及其作品内容。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德语小说家,20世纪初,被誉为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卡夫卡开始了自传式的作品创作生涯,他短短的一生里作品不多,但几乎都对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致力于描绘小人物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的内心孤独。变形记正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的一部伟大作品,也开启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时代。毋庸置疑,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荒诞写作

13、对西方,中国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部以表现和揭示人的异化的短篇荒诞小说。小说是由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突然变成了一只大虫子开始的。即使变成了一只大虫,格里高尔最担忧的还是是否能及时赶上去公司的车次。作为家里还债的顶梁柱,他全部的生活就是努力工作和照顾家庭。一开始,变成了一只虫子,他的家人特别伤心又心疼4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6年,第6页S叶廷芳:归夫卡及其他一一叶廷芳德语文学散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笫3页他,想在不伤害他自尊的情况下照顾好他,而后,慢慢的,家人都开始讨厌他,认为他成了家庭的累赘,格里高尔心里很痛苦,直到最后他仍然想着为家人考虑,在饥寒和病痛中离开了这个“冷冰

14、冰”的世界。作为一个自传性色彩十分强烈的作家,所有对卡夫卡意义非凡的对社会对家庭以及自身的孤独体验都能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找到影子。残雪认为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一控诉意味太重”,而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面孤独的镜子,每当深夜都能在里面看到一只迷惘孤独的甲虫,荒诞中却最真实的自己。2.2 活着余华余华,当代作家,被誉为“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里无法被忽视的一部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被拍摄为电影。同时凭借这部作品,余华也开启了自己写作生涯转型的一大高峰。长篇小说活着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由早年时过着骄奢淫逸糜乱生活的富家少爷,在赌输了全部家当后,一步步

15、经受着现实生活的考验,变成了一个贫穷落魄的农民。他伤害了自己的妻子家珍,时常惹怒自己的父母,根本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又恰逢中国政治格局十分动荡的60年代,福贵的苦难生活也正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的。然而更加不幸的却是,福贵烦人家人在苦难的生活中相继离世,只剩下自己顽强倔强孤独地活着,陪着他的是一头取名为“福贵”的老牛。即使是这样的情境下,福贵仍旧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好好活着。整部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平淡地叙述苦涩但却不绝望的生活。G残雪:灵魂的城堡一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工gqq年版,第44。页-3-三、俩部作品内容的平行比较3.1 相同之处“在比较文学中,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

16、些相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俩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俩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7,同时“平行研究通常包括了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8o本部分将从风格,技巧,主题情节来对变形记和活着进行平行比较,寻求异同,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借鉴升华。1 .1.1风格:荒诞与真实并存早在20世纪30年代,卡夫卡就早已在世界文坛引发了巨大的关注,然而半个世纪后,卡夫卡及其作品才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线。余华曾经说过:“在我想象力日渐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卡夫卡让我学到了写

17、作的精髓。”尤其是1979年变形记的发表,让余华近距离地接触了“荒诞式”写作。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不失真实,真实中却添加些许荒诞意味,横生趣味。变形记中在故事的开头描述格里高尔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而后随即就点出这不是梦,让荒诞的故事开头充满了真实性。随即作者让卡夫卡开始回忆平时工作的奔波与辛酸:“常年累月到处奔波”,“低劣的饮食”,“永远不可能变成知己的泛泛之交”,老板总是“居高临下对职员发号施令”,但凡犯点小错”准定当场就给开除”要不是为了攒钱替父母还债,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母变成甲虫后,无法出家门,连翻身都难,却还一直惦记着能否赶得上上班,是否“会逃不过上司的一段申诉而实际上,小

18、职员格里高尔早已经不堪重负,在社会异化的大环境下变成了迷失自我的“可怜虫”。这就是这部小说的风格,荒诞中的真实让每个匆匆前行的人都仿佛看见了自己。3 .1.2主题:孤独悲惨与绝望再看活着,荒诞派写手余华也创作了一个集所有的悲剧苦难于一身的主人公形象一一福贵。他的一生都在经历着苦难。在自己从一个富家少爷输光钱财开始落魄的时候,他失去7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洞上第116页9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随笔选,人民口报出版社1998年第91页卡夫卡著,李文俊等译:变形记(全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第78页“同上了自己的父母,被抓去当兵,见证了战场的

19、生死后侥幸活着回来,却丧子丧女,最后自己的妻子病重离开,自己的外孙却因为抽血过度而过世。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外孙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里。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取名为“福贵”的老牛。一个苦难的一生,然而经历了这一生,福贵却一直坚忍的活了下来,家人的离世荒诞且接二连三,但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是时代生活的真实产物,是微小却真实的写照,而笔者刻意将所有的悲剧安排在同一个人身上,让人读后更觉淡淡忧伤。余华曾经说过:”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真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想法。”12余华也选择

20、和卡夫卡一样,尊崇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将其注入自己的作品中,荒诞中不缺真实,形成了自我独特的写作风格。其次卡夫卡和余华这俩位作家都热衷于表达“孤独”,“绝望”这一思想主题,从变形记和活着这俩本小说中不难发现。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通篇都围绕着主人公悲惨而奇异的怪诞经历展开的。在从人变成虫之后,他丧失了人的外表,失去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他被家人从惊讶可怜到彻底的嫌弃,然而他却仍然保留着人的思考力,每每这时,他都缩进自己又大又笨重的躯壳里,就像把自己的绝望和孤独深深的藏起来,他就这样,带着身上被人厌弃留下的伤痕,苟延残喘,敏感,孤独,在绝望中挣扎,他“被抛弃于悖谬与荒诞之中,无法知

21、晓人生意义,更无法把握住自己”。他只能在自己狭小的空间和内心世界无助地挣扎,最后选择在死亡中找寻慰藉。在余华的活着中,表面看起来,主人公福贵用活着来对抗死亡,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幸,是个很坚强的形象.但正如著名的评论家谢有顺曾经说过:“阅读余华的作品,你便会发现,生命没有希望,活着仅仅是为了给绝望作证”。13但事实上,主人公福贵所遭遇的一切和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他身上的苦难是因缘巧合下的必然发生的。他不是不敢死,不是贪生,他是不能死。他的身上携带着中国传统式思想的烙印。面对着至亲至爱的人的相继离开,他还要假装坚强的继续活下去,安慰身边的人也像是鼓舞自己的乐观,实则是很悲剧很不幸的形象,这

22、也深深印证了余华作品一贯“绝望”的主题。3.1.3技巧:冷漠客观的叙述手法这俩位作家的作品的写作技巧也颇为相似。在变形记和活着这俩部作品中,他们也保持了自己相对冷漠化的叙事手法,写作立场也保持客观和中立。I-余华:虚伪的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5-管来T夫卡都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冷漠无感情色彩的客观写作手法,也正因此卡夫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卡夫卡式”写作风格。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在变虫后首先考虑的还是工作和养家,而后他被父亲嫌弃,他的妹妹和他的妈妈一直照顾着他,而后他被全家人厌恶,终日锁在房门里,当读者

23、卡夫卡就决定让他这样缩在角落里安稳的过下去时,但卡夫卡并未就此放过这只甲虫,他任由这个“异人”受冻挨饿,遭到令心痛的委屈,在很小的房间里步履蹒跚,却在字里行间看不出作者任何异样的情绪,就像是很平淡地叙述,最后在饥寒交迫,满身伤痕的死去。作者的表述不带任何感情,也正因此,让人感到情节冲击后愈发的绝望。对于余华而言,正如他曾经在自己的一篇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M,这个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在活着中,余华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福贵自己,平淡地讲述出自己的生活。倘若这篇文章采取第三人称的写作

24、手法,这样的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被赋予苦难的形象。然而现在这种写作手法,让这个故事保持了相对的客观,在这么悲情苦难的一生里,读者似乎好像还能感受到苦难中人对于生活,对于世界乐观的态度。3.2不同之处3.2.1死亡格里高尔在生存困境面前的选择通过第二部分风格,主题,技巧三部分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俩部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情节方面,虽都是描述小人物面的艰难生存困境,但却展示了俩个作家不同的态度,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为格里高尔选择了死亡,而余华活着中的福贵却选择了乐观而坚强的活下去。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塑造了一个人变虫的极尽荒诞的故事,也借变成虫的格里高尔真切地揭示了人在面临生存困境面前的心理状态和选择。

25、作为公司的一个小推销员,为了家庭的开支,承担债务的重担,还想攒钱供自己心爱的妹妹去上音乐学院。这些念头支撑着这些年,努力奔波,丝毫没有抱怨。然而突然识到这样的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工作,脑子里担心的仍是能否及时赶去上班。他对家庭的爱支撑着他承受着工作中的委屈疲惫。然而,卡夫卡让这一切看似的平静破碎了。格里高尔变成了全家人的负担,他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家人的从同情到害怕到疲惫嫌弃,格里高尔I惊慌失措”,随即陷入了极端的惶恐和孤独余华:活若讥作家出版社,2016年,中文版自序,第二页屿卡夫卡著,李文俊等译:变形记(全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第Ill页-6-之中在面对这种绝望,孤独,恐惧的

26、生存困境,卡夫卡为异化的格里高尔选择了死亡,用死亡来成全活着的意义。在饥寒交迫的夜晚离开,读完内心充满了不可言喻的凄凉。3.2.2生存福贵在生存困境面前的选择再来看活着,整篇故事下来,整个悲剧的一生都可以概括为福贵在苦难的生活里寻求生存。我们来看主人公经历的这些年里的背景:“挖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巴枪林弹雨,极其残酷冰冷的战场,荒谬可笑砸锅卖铁自欺欺人的大跃进时期,民不聊生的三年饥荒,人性极端扭曲的文革。所有的这些背景,重叠着相互推进,福贵一步步经历着,从他的青年到壮年到中年再到叙述故事时的老年,仿佛他的活着就是为了见证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开。在死亡悲剧开始前,他因毫无顾忌地吃喝嫖赌,又一个富家

27、少爷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的父亲在变卖掉所有的田产,从老豪宅搬到茅草屋的当天意外摔死了。而后他放下了少爷的架子,自己勤勤恳恳的干活,开始疼爱照顾妻子家珍。然而真正的苦难也开始了。母亲生病,福贵在进城买药的途中被抓去当兵,出生入死的俩年战场生涯后他侥幸地活了下来,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母亲在他被抓不久后死去,女儿凤霞在一场大病后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而后,厄运在他身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小子在学校组织的献血中因被抽血过多而死。本以为嫁为人妇走上幸福生活的女儿因难产大出血而死。妻子积劳成疾,在软骨病的折磨中离开了。能干又老实的女婿,在一次做活中活活被俩排水泥板夹死。孙子在吃爱吃的豆子时意外被撑死。在这

28、一系列的苦难打击下,福贵也渐渐麻木。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地安葬自己的妻儿,女婿和外孙。独留一人和一头老牛,对命运的顺从中不难发现中国最普通的百姓对苦难的承受力,也许这也正是余华想表达的态度。隙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6年,第14页第四章作品内容相似却又不同的原因4.1写作风格相似作为俩部在风格,主题,写作技巧上颇为相似的作品,探讨的也都是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面对生存,作者分别赋予了俩位主人公不同的选择。这俩种选择都是伟大的,有勇气的。对于生存不同的选择也正是反应了笔者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通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与余华的活着具体的对比分析,探讨其相似又不同的原因。在这一部分,笔者将来探讨一下这俩位

29、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俩位作家作品风格相似的原因。据数据和文献资料表明,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卡夫卡对于余华在文学创作上起了极大的影响。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卡夫卡的一生一直在创作,但却始终没有顶着作家的光环。叶廷芳认为其中的原因就是卡夫卡”“没有把文学当作单纯美的载体,而是作为研究生活、思考人类的手段”,这才使其变的独特。当时,余华的创作陷入瓶颈,第一次接触阅读到异化主题的作品,这才使得余华脱离了创作困境,打开了“自由”创作的大门。这里的“自由”不仅指的是形式上的自由,更是一个作家思想上赋予作品的灵魂。在阅读卡夫卡作品后余华感悟到:“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看

30、似随心所欲的叙述形式却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由此,余华便从传统小说特定的内容和形式限制中脱离出来,也更为作品思想上的自由插上了翅膀。在思想层面上,余华也开始了不拘泥于现实束缚的写作。在西方文坛,卡夫卡的出现就像是个身单力薄的勇士,他用看似冷漠的笔触,随性地描述了一个荒诞和非理性的世界。人们冷漠得行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孤独地承受着苦痛。比如变形记中的变成了大甲虫的格里高尔,作者将其放在一个非人的角度来体验人间的疾苦冷漠和无尽的孤独感。这种自由的创作也使得卡夫卡成为了同时代.特立独行的作家。而正受其影响,余华的作品也开始慢慢转型,作品的灵魂开始变得自由。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作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

31、平淡地描述悲惨的一生,来探讨人在苦难面前的生存意识与抉择。IL叶廷芳编选:卡夫卡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代序第1页,余华: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第113页42相似却不同的原因K大K为格里高尔选择了死亡,而余华为福贵选择了继续活下去。在这一部分,我们就来探究下不同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卡夫卡出生于犹太之家,父亲创业较为成功,也因此形成了强势粗暴的性格。对于卡夫卡从小的教育也有自己一贯的专横。自幼卡夫卡就十分的崇拜,敬佩父亲,另一方面,也由此他一直活在父亲独裁教育的阴影之下,而他的母亲生性便是多愁善感,童年时期这些看似19“无足轻重的自卑感”却对其孤僻抑郁悲观性格

32、的养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喜爱文学,梦想成为一位作家,然而无奈遵从家庭意见后成为了一个保险公司的小职员。他无力改变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如此生活。他极度渴望被爱,却又抗拒与人交往,甚至恐惧婚姻。卡夫卡三次与人订婚,而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著名的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曾这样评价道:20“作为犹太人,他在创作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他孤独地躲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用笔和文字记录下此刻的心情,变形记何其不是他生活的写照。一觉醒来,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虽然他拥有着人的情感与心理,但甲壳虫的外形让他被

33、周围排斥,异化成另类,被世界遗弃的感觉涌上心头,终日窝在房间的小角落里。曾努力试图和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却没有得到回应,心理上的孤独致死后他也选择了身体上的死亡。再看余华,父母亲都是医生,虽然他爱好文学,但早年从事的也是牙医,从小看惯了生命的离去,和身体存在的形式。对于活着他有着自己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且从小“缺乏父母之爱,又遭兄长欺压,使其养成了孤僻和古怪的性格”,他在自传中曾记述到自己小时候不怕私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夏天常去那里乘凉。作为反理性思维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肉体的存在即活着。在活着这本小说里,充斥着太多的死亡,而余华正是用他们这些肉体的消亡来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人活着仅仅是

34、为了活着,身体真真实实地存在就是活着,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小说里一幕幕地死亡都像是被安排好的,人的个体的存在变得非常渺小,对于变故无能为力。卡夫卡等著,部志云等译:致父亲(徘徊在以爱之名的黑色迷雾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7页2。龚特尔安德尔:卡夫卡:20世纪清醒的醉者,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6年第6页第五章结语:对现代人面对生存困境的启示后工业时代,物质和精神文明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由此得到

35、大大提高。而与此同时,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使得人们无法享受到生命和精神上的自由。在现代文明的强大压力下,人们找不到一丝缝隙去喘息去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自由。那么人的异化就是时代的必然了。对这样生活状态的恐慌和害怕也衍生了不同程度的斗争与反抗。比如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用笔做武器,在文字里表达内心的孤独不满和煎熬。格里高尔的精神孤独和福贵的生存困境也正是现在的人们正在经历的。高压与快节奏的生活和勉强承担的生活成本让人喘不过气。这样的生活让我们恐惧,更多的却是无力。在今天,人更像是带着面具背着重重壳的甲虫。不摘面具的客套问候,或是短暂的停留后,带上重重的壳

36、又重新出发。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沉默和尴尬,物质需求凌驾于精神之上人对世界充满了孤独和不安,无处不在的压力加剧了社会对人的异化。虽然这些年,社会开始关注人文精神以及生活幸福感的建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自由。肉体被奴役,精神被压抑。这样的生存困境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余华和卡夫卡分别给出了俩种选择:活着和死亡。本文的笔者更赞成余华的观点“活着”。活着即一切,这并不是对于卡夫卡观点的否定。每个生命的个体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也需要我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逃避。活着即一切都还有希望即使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对于物质生活,要学会知足,更要努力

37、去发现生活中微笑的幸福这一生才算是完整。参考文献1叶廷芳:卡夫卡及其他一一叶廷芳德语文学散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2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4卡夫卡著,李文俊等译:变形记(全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5余华:虚伪的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6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7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6年8余华: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9卡夫卡等著,部志云等译:致父亲(徘徊在以爱之名的黑色迷雾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10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1叶廷芳编选:卡夫卡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12残雪:灵魂的城堡一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3龚特尔安德尔:卡夫卡:20世纪清醒的醉者,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