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44680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错误!未定义书签。3基本规定2术语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4改造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4.1 前期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4.2 功能分区与布局1.1 3地形和水体错误!未定义书签。4. 4园路及铺装场地错误!未定义书签。4.5 种植错误!未定义书签。4.6 建(构)筑物错误!未定义书签。4.7配套服务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8 给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4.9 电气错误!未定义书签。4.10 防灾避险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本标准用词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引用标准名录错误!未定义书签。条文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o.为解决部分

2、现状公园绿地存在问题,提升公园绿地品质,指导安徽省公园绿地改造建设,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公园绿地的改造、扩建。1.0.3公园绿地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以及安徽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公园绿地parkgreenspace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2.0.2公园绿地改造reconstructionofparkgreenspace采取全部或局部改建、扩建等方式对现有公园绿地的地形、水体、园路及铺装场地、植物、建(构)筑物、给排水、电气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2.0.3区域绿地regional

3、greenspace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生态系统及自然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各类绿地。2.0.4骨干树种Backbonetreespecies城镇各类园林绿地中重点使用、数量较大、能形成绿化特色的树种。3基本规定3.0.1公园绿地改造应对现状进行调研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完成公园绿地改造设计总体方案。3.0.2公园绿地改造应遵循保护优先、生态发展、绿色低碳、因地制宜、资源节约的原则。3.0.3公园绿地改造应明确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和总体定位。3.0.4公园绿地改造应保护公园绿地现有林木、水体、建(构)筑物、文化遗迹等自然和人文要素。3.0.5公

4、园主要出入口、园林建筑和园路应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相关规定增设无障碍设施。3.0.6公园绿地改造时应设置与游人容量和游人量规模相适应的园路和活动场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应设置健身活动场地。3.0.7公园绿地改造不应设计与公园绿地无关、以盈利为目的建(构)筑物。各项服务设施应保证服务的公益性,不应开展与游人服务宗旨相违背的经营行为。3.0.8改造后公园绿地各类用地比例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4改造设计4.1 前期调查4.1.1 应查阅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以及与公园建设相关的上位规划;应调研公园类型、区位、周边地区人口密度等;应对公园

5、绿地周边交通、用地性质、服务人群等要素进行调查。4.1.2 应对公园绿地现状进行勘察测绘,并查阅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相关文件和图纸资料。4.1.3 应对公园绿地地形、水体、植物、园路及铺装场地、建(构)筑物、给排水、电气以及公园设计规范GB5U92表5.1.1规定的公园设施的现状进行调查。4.1.4 应调研公园绿地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及行为规律,使设施设备等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4.2 功能分区与布局4.2.1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结合现状资源条件和使用者需求,核定游人容量,优化功能分区。422综合公园应具有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和儿童游戏等功能,并应设置相应的功能分区。综合公园布局应符合下

6、列规定:1应至少设置两个及以上出入口,其中至少应有一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干道连通;2应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地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城市生态修复区域。改建、扩建的综合公园面积应大于5公顷。4.2.3 社区公园和游园应具有基本的游憩功能,并应设置满足儿童和老人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社区公园的面积应大于4000nf;游园用地面积应大于400户,最小宽度应大于12m。社区公园和游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4.3 地形和水体4.3.1 地形改造应以公园绿地内现有的控制点高程、拟保留现状物的高程、周边环境的高程为依据。4.3.2 地形改造宜整体连续,地形塑造应保持水土稳定,高程设置应利于雨水就地消纳

7、,并应与相邻用地标高相协调;各类地表排水坡度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4.3.3 现状植物种植密度大且长势良好的区域不应改变原有地形;对于现状植物较为稀疏的区域,可根据需要进行地形改造,但应尽量减少树木移植。4.3.4 地形改造过程中原则上不得大量开挖原有水体。4.3.5 当公园用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公园用地时,宜设计调蓄设施、超标径流排放通道,组织用地外围的地面雨水的调蓄和排除。4.3.6 截水沟及雨水疏导设施的设置及规模,应根据汇水面积、土壤质地、山体坡度,经过水文计算进行设计。4.4 园路及铺装场地I出入口4.4.1 出入口的改造应与人流量、周边交通环境、园路及其他设

8、施相协调。4.4.2 新建出入口位置不宜设置在交通压力大的城市主干道。需要设置出入口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时,应确定其规模要求;4.4.3 应根据现有大门的受损程度和风貌协调情况,对大门进行改造、维修或新建,并充分尊重其历史记忆。11园路4.4.4 园路改造应根据场地现状,明确园路等级,全园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4.4.5 宜保留现有园路,新增园路可结合游人行为规律的路线设置,减少对现有植物的影响,并衔接周边环境。4.4.6 路面层宜采用防滑、环保、透水材料。基层宜采用透水结构层,并满足相应的承载要求。m铺装场地4.4.7 公园铺装场地的用地比例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4

9、.4.8 新建或改建的铺装场地布置应结合公园景观布局及游人行为规律,并充分考虑老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林下因游人活动频繁而呈现黄土裸露的绿地,宜将其改造为林下空间铺装。4.4.9 新建或改建的铺装场地应充分利用现状乔木的遮荫,夏季遮荫面积宜大于铺装场地面积的50%o4.4.10 铺装场地应加强植物根系保护;铺装场地内树木成年期根系伸展范围内的地面,应采用透水、透气性铺装;林下空间铺装可使用架空的铺装形式。IV儿童活动场地4.4.11 儿童活动场地的改造,应考虑儿童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铺装材料应绿色环保、色彩鲜艳。4.4.12 儿童活动场地应结合现状独立设置,场地宜选在公园出入口的附近

10、,并与园内主要游线有便捷的连通,场地边缘可用植物或自然地形进行隔离。4.4.13 儿童活动场地周围不应种植有刺及有毒的植物。4.4.14 儿童活动场地应保持较好的通视性。4.4.15 儿童活动场地附近宜提供饮水器和厕所等服务设施。4.4.16 儿童活动场地铺装应符合下列要求:场地内路面应平整,路缘石不得采用锐利的边石;2地表高差应采用缓坡过渡,不宜采用山石和挡土墙;3游戏器械下的场地地面应采用耐磨、有柔性、绿色环保的材料铺装。4.4.17 儿童活动场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应符合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8408)、无动力类游乐设施技术条件(GB/T20051)和水上游乐设施通用技术条件(GB/

11、T18168)要求。V老年活动场地4.4.18 应分为动态活动区、静态活动区。4.4.19 老年活动场地宜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4.4.20 老年活动场地不宜设置台阶,坡度应小于8%。4.4.21 老年活动场地铺装面层应平整且防滑。Vn停车场4.4.24 根据改造后公园绿地游人容量,合理测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宜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园内部设置停车位。4.4.25 新设的停车场,宜结合现状乔木合理布置,形成林荫式停车场。4.4.26 宜按照不低于停车位总数的20%设置机动车充电桩。VB园桥4.4.27 园桥应满足改造后公园绿地的通行、通航和排洪要求。修葺外观破损园桥;对承载量不足

12、的园桥应进行加固或改建。通行车辆的园桥设计应符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有关规定。4.4.28 非通行车辆的园桥应设置车辆禁止通过设施。4.5 种植I绿地整理4.5.1 结合公园绿地前期调查结果,确定保留、移植、新植的植物种类与位置。4.5.2 移植、新植的植物应与保留植物相协调,且不得影响保留植物的生长。11林木的保护4.5.3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改造应注重对古树名木、大树、纪念林和原有植物群落的保护利用,具有科普意义的大树宜设置标识二维码。4.5.4 古树名木保护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U92和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规定。In植物配置4.5.5 应遵循公园绿地原有的植物景观分区、植物

13、群落类型、植物围合空间,确定各功能区的骨干树种和特色树种。4.5.6 应结合安徽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本地植物,控制使用人工拼栽丛生大树、人工嫁接造型树。4.5.7 林下应栽植耐荫的地被植物,树堰内可用覆盖物。4.5.8 宜引种管理粗放、成本较低、适应性强的观赏草、宿根花卉和地被。4.5.9 下凹绿地、渗透浅沟宜配植耐水湿植物。4.6 建(构)筑物I建筑物4.6.1 根据公园绿地现状和需求,对现有建筑物采取保护、修缮、拆除等措施。4.6.2 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修缮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4.6.3 对于选址不当、利用率低的建筑物应予以拆除;景观性差的建筑物应予以装饰或重建。4.6.4 新建建筑物

14、的位置、规模、风格、造型、材质以及空间组合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并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相关规定。11构筑物4.6.6 围墙、围栏4.6.7 围墙,宜改造成通透围墙;原有围墙/围栏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拆除。2围墙、围栏宜做垂直绿化。4.6.8 驳岸、护坡1应根据公园的地形、水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因素,采用不同类型的驳岸;2宜结合植物、山石等要素进行软化处理,形成多样的生态型驳岸;对不牢固的原有驳岸,应采取加固措施,并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要求;3驳岸及护坡改造宜采用新型的生态材料。4.6.9 挡土墙1挡土墙的造型、材质、色彩应与公园总体设计风格和周边环境协调统一。2挡土墙宜做

15、垂直绿化进行遮挡或进行景观化处理。4.7 配套服务设施4.7.1 其他配套服务设施1游憩设施1)游憩设施设置应与游人容量和游客游赏需求相适应;2)新建游憩设施的布局、位置、规格、造型、材质、色彩应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与原有设计风格和周边环境协调统一;2服务设施1)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应与公园绿地性质和游人容量相匹配;2)公园应设置完善的标识系统;3)宜采用分类垃圾桶,垃圾箱的设置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中的相关规定;4)休息座椅应主要设置在游人集中活动的场所,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5)应设置信息化、智能化设施。3管理设施宜设置绿色垃圾处理站、变配电所、泵房、应急避险设施、雨水控

16、制利用设施等,设施应选址在隐蔽安全处;4.8 给排水I给水4.8.1 给水管网及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植物灌溉、水景、生活饮用、卫生消防等当前用水需求时,应新建给水管网及设施;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周边已有的市政给水管网和相应设施。4.8.2 给水管网和配套工程能满足当前需求,但局部破损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管网,并对破损处进行维修。4.8.3 非亲水性的室外景观水体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当自然水体、中水或雨水收集池内水体的水量和水质能满足绿化灌溉要求时,应优先选择作为灌溉水,并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4.8.4 给水系统改造中选用的工艺、设备、器具及产品应为节水型,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要

17、求;改造后生活给水系统防水质污染措施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要求。11排水4.8.5 公园绿地中的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污水应通过管网排至城市污水管网或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当现有管网不满足要求时,应新建排水管网。4.8.6 公园绿地中的雨水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所收集的雨水应优先用于景观补水和绿化浇灌。4.9 电气I供配电系统4.9.1 公园绿地改造工程的设计,应在对公园绿地的原电气系统和设备现场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并应结合公园绿地的功能和布局调整、节能需求以及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进行。4.9.2 用电负荷

18、分级应按公园绿地功能变化调整。4.9.3 鼓励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电力设施提供电源。4.9.4 应复核改造后的供配电系统容量,当系统容量满足要求且无安全隐患时,应尽可能利用现有供配电系统。4.9.5 室外箱式变电站、配电箱等电力设施应选用防雨型并加锁,不宜设在低洼易积水处,箱底距地不宜小于300mm,并应设在非游览地段,同时设置安全防护措施。4.9.6 改造后的公园绿地内电气线路应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方式。II照明系统4.9.7 应根据公园风格、园路、铺装场地的改、扩建情况,维修、更新或新增功能照明设施。公园照明应以功能照明为主,景观及装饰性照明应考虑对植物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改造后的照明

19、设施应选用高效率节能型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太阳能灯具。498灯具的造型及安装位置应与景观相结合,并应与园林绿化环境相协调。光源应根据环境设计适宜的亮度,避免炫光和闪频。4.9.9 有条件的公园绿地照明系统宜采用智能控制方式,并具备手动控制功能。III智能化系统4.9.10 应按改造后的公园绿地的类别、规模及需求,合理配置智能化系统,并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4.9.11 改造后的公园绿地主入口、主要游览道路及主要景点区域宜设置多媒体信息发布与查询系统,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宜设置移动导览系统。4.9.12 局部改造后的公园绿地,智能化各系统应接入原系统,当原公园绿地无相应智能化子

20、系统时,应增设。4.9.13 改造后的智能化设施的造型及安装位置应与景观相结合,并应与园林绿化环境相协调。4.10 防灾避险设计4.10.1 公园绿地改造应充分考虑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4.10.2 统筹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险功能与常态功能,合理划分灾时公园绿地的功能分区,明确篷宿区的范围。4.10.3 按照防灾避险功能绿地的等级和容量合理配置防灾避险设施。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21、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规定)O非应按所指定的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5 .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84086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8.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fT511489,

22、无动力类游乐设施技术条件GB/T2005110 .水上游乐设施通用技术条件GB/T181681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GB/T2023412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13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5104614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5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16 .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2/396217 .公园绿地改造技术规范DB11/T1596条文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3基本规定194改造设计4.1前期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4.2功能分区与布局4. 3地形和水体错误!未定义书

23、签。错误!未定义书签。4.4园路及铺装场地.4.6建(构)筑物错误!未定义书签。4.7配套服务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8给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4.9电气错误!未定义书签。4.10防灾避险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制定说明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大量公园绿地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安徽省公园绿地常见问题及解决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试验取得了重要技术参数。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公园绿地改造技术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

24、但是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读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1总则.o.公园绿地在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居民生活方面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作用,指导公园绿地改造建设工作,制定本标准。1.0.2规定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0.1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17,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其中专类公园又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及其他专类公园。2.0.4骨干树种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类型的公园绿地,选用具有不同使用和景观价值的树种,并在不同的园林类型中起骨干作用,不排除

25、基调树种,能体现公园绿地的绿化特色。3基本规定3.0.2坚持尊重原设计,保护优先,避免大拆大建,毁树造园的原则;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加强对公园绿地内河湖水系、植物群落、生物物种等生态资源的保护,维护陆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适度优化公园绿地生态格局;坚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公园绿地生态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坚持尊重自然地形与水网格局,合理利用空间,“适地适树、适地适景;坚持以节能、节水、节材”为核心,在公园绿地改造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能耗和浪费,反对奢侈化、景观化和媚外化。3.0.3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是重要的专项

26、规划之一。其中有专门的章节对公园性质、规模、服务半径、主要建设内容的指导条文。开展公园改造设计,应遵循该规划的要求,以之为依据,确保规划内容的落实。首先要确保按公园的用地范围既不能超过规划用地红线,更不得被任何非公园设施占用或者变相占用,缩小用地范围;其次要明确公园的性质和服务半径。3.0.6全民健身条例中提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在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和郊野型公园中设置健身活动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提高民众身体素质。3.0.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建城201373号)提出,公园是公

27、共资源,要确保公园姓“公”,严禁任何与公园公益性及服务游人宗旨相违背的经营行为,包括:在公园内设立为少数人服务的会所、高档餐馆、茶楼等,严禁利用园中园等变相经营;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资产转由企业经营,将公园作为旅游景点进行经营开发;违规增添游乐康体设施设备以及将公园内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以租赁、承包、买断等形式转交营利性组织或个人经营。4改造设计4.1 前期调查4.1.1.4.1.4公园绿地的改造必须尊重公园的原设计方案,在认真研究原设计方案后,对公园的区位、周边环境及交通、区域历史文化的变化和公园出入口、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包括对公园游人开展需求问卷调查。在调

28、查的基础上,从与时俱进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需求出发,对公园公园功能定位、出入口位置及规模、园路系统、活动场地、景观要素、植物生长情况、服务设施使用状况、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水平及游客量等开展系统的评估,凝练公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改造策略,据此编制改造设计总体方案或修编公园总体方案,拟定分期实施计划。4.2 功能分区与布局4.2.1 游人容量作为公园规划设计的指标,是公园更新改造园路和活动场地的依据,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重要依据,更好地满足游人游览需要。同时游人容量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数量的参考数据,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的损坏等事故。4.2.2 综合公园通常

29、具有较大面积,是公园绿地中为市民服务的主体,因此其所承载的功能要相对丰富和全面,包括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健身娱乐、传承文化、保护资源、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为满足较全面的综合功能,综合公园要设置相应的分区,以合理布局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等多种活动场地。4.2.3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规定社区公园和游园均要满足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开展日常休闲活动的要求。社区公园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一定区域范围的居民日常休闲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要设置满足儿童及老年人日常游憩需要的设施。游园设置较为灵活,面积有限,是社区公园的有效补充。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规定

30、居住区公园最小规划面积0.4HA2,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400m2以上的绿化活动场地,可纳入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绿化率计算。4.3 地形和水体43.1 -4.3.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提出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因此,竖向设计要合理利用基址的现状地形,以总体设计布局、场地内外控制高程为依据,营造与相邻用地标高相协调、有利于雨水就地消纳和

31、相邻其他用地排水的地形。地形塑造遵循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土方平衡的原则,利用地形组织雨水排放,有利于减少管网建设、促进雨水回灌地下,经济、低碳。43.3 -4.3.4改造项目应对场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水体和植被,特别是大型乔木。43.4 5当公园消纳外围汇水时,必须控制外围汇水的汇入、调蓄和排放,保证公园和游人的安全。43.5 6山体径流的合理疏排能防止山体土壤的大面积冲蚀,应根据汇水面积、土壤质地、山体坡度,经过水文计算,安排截水沟及雨水疏导设施。4.4 园路及铺装场地I出入

32、口4.4.1 -4.4.2公园绿地出入口位置距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应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相关规定。公园出入口外集散场地人均使用面积参考我国有关集散广场的资料,采用每个游人111f的标准。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既要方便游人使用,又要防止车辆拥塞游人出入口广场和影响园门景观。所以规定停车场不应占用出入口广场,而应设于出入口附近。11园路4.4.5 园路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游人行为规律的路线可以为自发踩踏出的路线。4.4.6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绿地内园路使用透水

33、铺装时,必须考虑其适用性,选用不同的材料和透水方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次生灾害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m铺装场地4.4.9 公园设计规范6.2.3条规定夏季遮荫面积宜大于铺装场地面积的50%。4410为避免铺装硬化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在植物根系范围内不宜整体浇筑铺装,基层可用砂砾,面层宜采用新型透气预制材料;林下空间铺装可使用架空的铺装形式。IV儿童活动场地4411舒适安全、绿色环保是儿童活动的必要条件,色彩鲜艳是吸引儿童活动的充分条件,儿童游憩设施的造型、色彩宜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4.4.14 本条是针对儿童的安全做出的规定,较好的通视性可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监护。4

34、.4.16 本条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儿童在场地内活动时的安全,避免儿童偶然摔倒后被其他物体伤害。4.4.17 儿童游戏设施的选择和改造应满足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8408)、无动力类游乐设施技术条件(GB/T20051)和水上游乐设施通用技术条件(GB/T18168)的要求,同时应尺度适宜。为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V老年活动场地4418动态活动区以健身活动为主,静态活动区以静坐、晒太阳、聊天为主。宜布置适量的棋牌桌凳和亭廊休息设施。W停车场Vl园桥4427园桥既要满足通行功能,也要考虑景观需要。有些公园内的桥梁由于体量过大、过重,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有的缺

35、乏远见,桥下不能通过游船,对水面的游赏活动路线造成影响。要充分考虑桥下通车、通船和排洪的要求。4428为了安全起见,非通行车辆的园桥应设计阻挡车辆通过的设施。如桥头设置台阶或其他阻挡设施。4.5 种植I绿地整理11林木的保护m植物配置4.5.6 树种规划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生态性、经济性、景观性、多样性、近远期协调的角度综合考虑。以乡土植物为主,优先选择观赏性强、季相变化显著的观花、观叶类植物和抗污染、滞尘、减噪的抗性植物,减少人工拼栽丛生大树、人工嫁接造型树。4.5.7 为维护绿化种植土壤质量,防止黄土裸露,宜用有机覆盖物覆盖有机覆盖物可用树皮、树枝粉碎物或核桃壳等植物性材料。4.5.9 下

36、凹绿地、渗透浅沟的种植主要是发挥其对雨水径流净化、涵养等功能。对植物的要求更需要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经受短时间雨水的浸泡、地下水位的变化、缺少雨水季节的干旱状况等。根据规划雨水滞留区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旱生、湿生或水生植物,利于植物生长并充分发挥其功能。4.6 建(构)筑物I建筑物11构筑物4.6.7新型的生态材料一般包括生态混凝土块、生态袋等,工艺技术及适宜坡度应参见新型材料的技术要求。4.7 配套服务设施4.7.1 K2公园中的设施,包括各类公园通常具备的、保证游人活动和管理使用的基本设施,属于公园中的共性设施。各种专类公园,都有其特色,对与之相适应的其他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不作具体规定

37、,均应符合相应的规定。公园的标识系统是游客最直观了解公园的方式,优化公园的各类标识,使其在园内形成系统,在公园绿地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游径端点和危险地段,应设置标识牌,具有引导、警示功能,并在公园绿地内形成完善的安全警示标识系统,为游人提供更好的导向识别作用,充分发挥其宣传、警示、防灾避险等功效。设置的位置要明显,考虑到游人行走超过100m的直线距离没有看到导向会感到无助,因此导向标识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50m。垃圾箱的设置应与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并应设计在人流集中场地的边缘、主要人行道路边缘及公用休息座椅附近;垃圾箱宜采用有明确标识的分类垃圾箱。4.7.2 3“绿色垃圾处理站”是指

38、对树枝、树叶等无污染并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进行收集堆放的场地和处理设施。4.8 给排水I给水4.8.1 高效节水灌溉主要方式有滴灌、渗灌、微喷灌等。4.8.2 供水加压设备优先选用变频供水河高效电机。用水器具选用节水节能型,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要求;给水管网接出不同用水用途时,应有防水质污染措施,应满足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要求。11排水4.8.3 通过管网系统将生活污水收集并接入绿地周围的市政污水管网。若绿地周围无市政污水管网,宜在绿地中设置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当散置在大型绿地各处的园林建筑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远,建立污水管网系统从经济上不合理和技术上有难度时,可在建筑附

39、近单独设置小型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水质经处理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后,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方可排入河湖水体。4.9 电气I供配电系统4.9.1 根据公园绿地功能变化和电力负荷中断供电所造成的损失及影响程度,合理进行负荷分级。4.9.2 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II照明系统497园内照明分为功能性、景观性及装饰性照明,避免过度亮化。为确保游人在公园内游憩安全而设置的照明为功能照明。499按照不同使用功能分回路、分时间段、分节假日控制,节约能源,并便于管理和维护。III智能化系统4910公园应有广播、安防监控等智能化系统,以保证游人安全、方便公园管理,并为游人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4.10 防灾避险设计4.10.1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兼顾防灾避险功能。参考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