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深度学习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让深度学习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摘要:在实际教学中,一般会选择一节课的核心内容作为深度学习的主题,或者选择具有探究意义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主题,作为深度学习的主题。数学核心内容蕴含着数学学科的本质,同时也反映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因而它是学生理解数学学科本质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本文将从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入手例谈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引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思想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考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是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数学深度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能够让培养
2、目标真正落地。所谓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积极地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想让广大教师能够理解深度学习内涵和在课堂中真正落实深度教学,除了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外,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和方法显得更为迫切。笔者将结合数学课的基本环节探讨如何通过深度的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导入:创设情境,化曲为直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发端,是开启深度学习的敲门砖。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
3、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线段的特点即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对于线段是直的这一重要特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往往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物体的”曲来对比线段的“直。结合学生最喜欢的学校体育节活动,笔者选取了学校体育节中的跳长绳和拔河比赛两项活动进行导入。素材选择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活动。两张图上的绳子状态差别较明显。以此来导入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但通过试上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并非想象。下面是课堂实录片段。师: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学校“一期三节(一个学期有三个主题节)中的哪个主题节?生:体育节!(异口同声)师:说说你们最喜欢体育节中的什么
4、比赛?生:篮球拍球比多、跳绳、运球接力、拔河师:李老师带来跳大绳和拔河比赛的两张照片(播放课件)。小朋友们,跳绳和拔河都要用到绳子。请仔细观察两根绳子有什么不同?生1:两根绳子颜色不同,跳的绳子是黄色的,拔河的绳子是白色的。(小尴尬,没想到学生会有如此回答)师:除了颜色呢?生2:还有粗细不一样。(尴尬继续)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心里暗想这次应该会讲出我想要的了吧)生3:长短不一样。(我晕)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尴尬,肯定与教师的预设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表面上看是素材选择不当,根本的问题是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想问题。为了有效避免跳绳和拔河两根绳子的非本质特征因素的干扰。凸显曲直的鲜明对比,为学生学习线段特
5、征做好铺垫。选取拔河比赛来进行导入(和同事倾情上演拍了两张拔河照片)。因为是同一根绳子,其颜色、粗细和长短等干扰信息全部去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拔河前(准备活动)和拔河过程中绳子的状态。直观的得出拔河前绳子是弯(弯)的,比赛过程中绳子是直(直)的。学生充分感受到T生活中的曲直现象。另外,通过拔河图片,还渗透了线段端点的知识(拔河的两个人或两人手握住的地方可以看作线段的端点)。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为了导入而导入现象还普遍存在(浅层次形式化)。导入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实际更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上面两种导入教学设计深浅可见一斑。二、新授:自主探究,开启有价值的寻找新授环节是一节课的核心
6、。重要的知识点一般都集中于此。这个环节也是深度教学研究与开发的主阵地。笔者结合一节送培送教课一一圆的认识来谈谈如何落实这一环节的深度教学(本次城际间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是深度学牙,课堂研讨)。(一)把握学情找准深度学习的切入点维果茨基说过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说教学前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学情)和最近发展区。现实课堂中,有为数不少的老师缺乏对学情分析和把握,抱着课本走教案(浅层教学)。殊不知让学生重复学习已经知晓的内容,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圆的认识虽然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几何领域里的内容。但通过课前调查测试发现,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小朋友都能
7、准确说出其平面图形的名称一一圆(形)。而且可以借助硬币、瓶盖等圆形物体画圆(随着年级升高画的圆更接近标准圆)。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学生对圆规的控制力有点不足,但基本画法是正确的)。基于以上学情,笔者将教材中感受生活中的圆,引导画圆掌握画法,圆中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名称(预习)全部前置到课前。从而为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进行有价值的“寻找(探索)腾出空间。(二)资源重组,在“寻找中深化内涵、揭示本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其知识体系和内在的本质必须得到教师的遵循和尊重。但教材也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应当结合当地的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教师要努力把“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真正让学生学有所
8、思、学有所获。本节课的新授环节是通过引领学生寻找圆(四种方法得到的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来进行挑战性学习。1 .第一环节:初次寻找,明晰含义由于学生经过了课前预习,很容易就能找到用圆规画的圆的圆心(圆规针尖固定的地方)、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一条线段)和直径(经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引导学生在自己用圆规画的圆中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教师适时板书)。2 .第二环节:二次寻找,揭示特征课前布置学生借助硬币、杯盖等圆形物体画圆并剪下来带到课堂研究。相对找用圆规画的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来比难度稍有升级。此时,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思考:先找哪个兄弟(把圆心、半径和直径
9、比作三兄弟)比较容易?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学生发现找圆的直径比较容易,即对折一次圆得到的折痕就是圆的直径。受其启发,学生将圆对折两次,两条折痕(直径)相交的点就是圆心。圆心有了半径很自然的也找到了。找到直径、圆心和半径后,引导学生继续对折圆形纸片。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这样一直对折下去会有什么发现?带着这个疑问开展小组讨论。经过热烈讨论后,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等圆的特征。3 .第三环节:三次寻找,走进生活生活中圆或圆形物体随处可见,如圆形杯盖、车轮等。但想通过折的方法来找它的
10、圆心、半径和直径显然行不通。相较前两次的寻找,本次难度陡然升级。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很多学生眉头紧皱。此时,再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提醒学生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或借助学具(三角板、刻度尺、圆规、细线等)想一想找哪个兄弟较为容易或方便。沉寂片刻以后,各小组热闹起来,画、量、剪、折各显神通。巡视指导过程中,孩子们迸发出来的学习潜能令人折服。根据学生们的发现或操作,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方法一:现学现用法将近一半的小组受第二环节设置的任务启发,沿圆形杯盖、硬币等圆形物体的一周在纸上画出一个等圆。然后剪下圆,用两次对折的方法找出圆心。再把等圆纸片放在圆形杯盖等的上面借助圆规找到圆形物
11、体上面圆的圆心,最后找出半径和直径。方法二:线测法把细线的一段固定在圆上一点(用手按住),然后转动细线找出两端在圆上最长的线段即是直径。这种方法跟用刻度尺多次旋转找直径(尺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三:板(一副三角板)尺(刻度尺)法将圆形物体(瓶盖)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紧贴瓶盖的下沿,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边紧贴瓶盖的两边,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紧贴刻度尺此法也是先找出直径,然后再找出圆心和半径。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只在学生困顿处加以引导点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潜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法找圆形物体面(圆面)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
12、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以致用的快乐和成就感。4 .第四环节:四次寻找,揭示本质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想达成这个目标教师就要把握深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渗透。圆的本质内涵是:平面中到一个定点距离为定值的所有点的集合。怎样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一个集合呢?借助快速旋转小球就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旋转前小球相当与圆上的一个点。旋转小球,小球运动轨迹形成了一个圆。当时课堂上一名学生形象的说(描述):“旋转时,小球好像瞬间被复制了无数个小球。此时,圆是无数点的集合悄然被揭示,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有前面三个
13、环节寻找的经验,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用手捏住的地方相当于圆心,连接小球的细线相当于圆的半径。寻找看似结束,但探索永无止步。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应是能够学以致用并有创新实践的。教师追问:通过运动小球可以得到一个圆,你受到什么启发?经过小组讨论得出了画圆的另一种画法: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上铅笔旋转一周来画圆。和圆规画圆比较:圆规只能画比较小的圆,这种方法在室外画大圆更有优势(课件出示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此方法画圆图片和视频)。”教不等于学,所有深度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深度地学习的基础上。圆的认识新授部分,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融入到了四个寻找游戏中去,由浅入深、层次
14、分明。在知识构建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验证、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学的快乐、学的扎实。三、练习:课堂追问,演绎倒过来的精彩”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市级课题在论证阶段项目组抽选了低、中、高三个年级共12个班做了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最喜欢数学课本上的哪一种类型的习题?A试一试,B练一练或想想做做,C思考题,D其它数据统计发现,其中有10个班学生选择C选项的不足10%o大有“谈思色变之势(这里的“思指的就是思考题)。出现这样的现象责任不在学生而在老师。有不少老师认为思考题是学有余力学生的专属题,反正多数学生听不懂,没有必
15、要在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往往是一带而过。时间久了有不少学生真的是云里雾里了,也难怪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所谓的思考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苹果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和绝大多数学生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只要给学生留足时间(瓶颈处教师适时点拨)这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如果学生经常能体验到摘苹果(挑战自我)的快乐和摘到苹果成就感,何畏之有呢。,右圉中一具有$少个小正方张?作是怎样做的?与同学文流图上题(见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中的思考题。通过此题旨在渗透有序
16、思考、方法多样化和优化思想。在充分思考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课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快学生就得出了四种方法。方法一:从上往下一层一层的数,再相加,列式为:7+12+15+16=50(个)。方法二:从前往后一面一面的数,再相加,列式为:10+11+13+16=50(个)。方法三:从左往右一列一列的数,再相加,列式为:16+13+11+10=50(个)方法四:把这个物体补成棱长为4个单位的正方体,算出大正方体中含有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再从下往上减去每一层上缺少的小正方体个数,列式是:444-l-4-9=50(个)或4x4x4-(1+4+9)=
17、50(个)。做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通过比较,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前三种方法。大家一致认为第四种方法不简便,原因是:通过计算后发现缺少的块数虽然只有14块,但要数出缺少的块数不是那么快捷(空间想象能力一般的学生的确很困难)。师追问还有其他想法或发现吗?(常年教学养成的教学习惯)安静了一会后,贺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的叫起来!贺同学:我喜欢第四种方法!我有一种容易数的方法!所有的学生用异样的眼光齐刷刷的盯着他。大家迫不及待地想听他颠覆性的解释。贺同学:大家只要把书(教材)倒过来看就清楚了!(详见图)=图左图:原图右图:倒过来的视图一个学生形象地描述:要从总数中去掉的14个小正
18、方体分三层摞在一个墙角。还有学生说:太神奇,太好玩了!此时,教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贺同学脸上洋溢着英雄凯旋般的得意。教师看似一句不经意地追问,一段留白(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往往换来的是学生思维碰撞后的精彩,教师教学相长的欣喜和课堂深度学习地自然发生。课本上的思考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也应成为教师进行深度学习开发的主阵地。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触及学生心灵的“真教学本文仅从课堂教学三个重要环节来例举深度教学的策略并非全部。深度学习(教学)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比如课堂总结不光是分享所学,还可以向其他学科,向生活实际进行延伸。比如板书设计不仅仅是课题或大段的文字,还可以结构图或思维导图等呈现。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甚至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深度的开发。如果广大教师能保证每节课都有那么一两处的深度渗透、智慧布局,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定能得到提高,学科素养定能得以提升,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也一定能实现。参考文献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笫7页和第5页。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