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实施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1、十四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 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优势矿种保障能力明 显提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采矿权数控制在 3000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宗以内。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备,耕地占补平衡 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绿色矿山标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 达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4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 低于59%,森林蓄积量不少于71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稳
2、 定在%左右。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 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落 地实施,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国土 开发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 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模式和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单位GDP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3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基本摸清, 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 代理制度初步建立,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自然资源
3、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更 加健全,用地全程一体化监管、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及督察执法保障体 系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获得感更加充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实现全覆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测绘地理信息服 务水平全面提升。2、2035年远景目标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形 成,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 权益充分彰显。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价格市场决 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现代化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
4、开发保护制度 全面完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稳固,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国土空间品质、生态保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国 先进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三高 四新战略实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强化创新思维、系统思维、 科技思维、法治思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 管理,着力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着力高效服务保障现代化新湖南 建设、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绿水青山,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湖南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新篇章。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不动产登记、测绘地理信息等公共 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稳进高新工作方针,把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 源利用上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 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
6、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制度创新、科技创 新、协同创新,加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事业发 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 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自然资源保护和保障 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目标引领,聚焦三个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正确处理保护与 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 战略提供高质量的资源要素保障。第三节主要目标1、十四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
7、的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优势矿种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采矿权数控制在3000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宗以内。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备,耕地占补平衡 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绿色矿山标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 达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4. 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 低于59%,森林蓄积量不少于7. 1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稳 定在11%左右。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
8、系全 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落 地实施,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国土 开发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 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模式和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单位GDP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3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基本摸清, 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 代理制度初步建立,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更 加健全,用地全程
9、一体化监管、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及督察执法保障体 系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获得感更加充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实现全覆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测绘地理信息服 务水平全面提升。2、2035年远景目标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形 成,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 权益充分彰显。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价格市场决 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现代化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全面完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稳固,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
10、、生活方 式广泛形成。国土空间品质、生态保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国 先进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效十三五时期,紧扣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职责,奋力拼搏、积极 进取,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资源和生态保护取得新成就,完成了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违建 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任务,坚决遏制违法侵占耕地乱象,形成强大震慑。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950万亩。2020年, 全省现状耕地为5550万亩,即可恢复耕地为468. 21万亩。统筹推进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
11、整,妥善处置生态保护红 线与矿业权和永久基本农田重叠问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21万平 方公里。开展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完 成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工程、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干流10公 里范围内的545个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强化土地要素供给,持续推进用地审批放 管服改革,累计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22. 55万亩,供应土地179. 41 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9998亿元。实施增减挂钩项目269个72万 亩,贫困地区通过节余指标交易增收247. 48亿元。实施地质勘查项 目632个,基本完成80个矿种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雪峰山一幕阜山弧 形构造带
12、金矿找矿取得突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5处,矿产资源勘 查增储进展顺利。资源利用效率再上新台阶,创新推进存量土地处置,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46. 79万亩,闲置土地处置26. 2万亩,工作成效和经验 在全国推介。实行园区周转用地政策,探索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 圆满完成国家下达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目 标任务。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主要矿种开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大中型矿山主要矿种三 率指标达标率达到91%o矿业转型发展形成新局面,推动出台1 + 1+4系列政策文件,制 度设计基本形成。矿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形成了一批可复
13、 制、可推广的探索成果。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行动,推进郴州、花 垣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5家、省级 绿色矿山124家。启动县级砂石土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整顿矿 业秩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矿业权数量由6994宗减少至3564宗, 形成矿山整治三十六湾模式和花垣模式,矿山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增添新动能,全面完成自然资源机构改革,成立省市县 三级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建立省级自然资源督察制度,地勘单位改革 和市县两级自然资源执法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机构、人员、职能深度 融合。加大土地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 防治、存量土地处置、耕地占补平衡、
14、自然资源督察执法保障体系等 工作举措,层层传导工作压力,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完成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阶段性任务,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度 框架,持续深化多规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协同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推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全面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 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 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核销地质灾害隐患5482处, 12. 95万户43. 7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护。完成1 : 2000基础 数据库建设和湖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HNCORS)提质建设
15、,面向 社会无偿提供地理信息成果641. 3万幅278. 28TB,价值76. 95亿元。 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应急测绘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测绘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时期,我省从国土资源事业迈向自然资源事业,资源管控 力、工作执行力、管理支撑力明显增强。通过两年多平稳转换、继承 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规律性认识。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 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16、从湖南看,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既面临重 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保障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人 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强烈诉求没有改变;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底线 约束没有改变。有利的是,全省上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机构 改革后的自然资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中推动自 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责任重大,推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时间紧迫,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压力 依然较大,自然
17、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更大提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任重道远,人均耕地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矿业转型迫切、 改革创新不足,现代测绘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治理能力现代化还 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 不确定性形势,不断推进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新发展。四、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动形成国 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第一节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1、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开展国土空间生态状况
18、调查评价,分区域、分时序、分重点调查 全省生态资源的分布、规模和质量,形成统一的生态本底数据。根据 调查成果,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 诊断生态系统受损情况。合理划分生态修复区,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 主攻方向,选取最优的生态修复措施。依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 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编制省、市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保 护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生态修复重大工程。2、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发挥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部门 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修复责任机制, 区分界定地方各级事权,明晰生态修复相关责任
19、主体,按照谁开发谁 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激 励,吸引各方投入,推动形成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生态修复模 式。3、完善生态修复支撑体系建立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建设生态修复监测监 管平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敏感区的变化情况和生态修复 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鼓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生态修复技术,加快突破 生态修复技术瓶颈。第二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修复1、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做好与国 家长江重点生态区、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修
20、复重大工程的衔接。 区分轻重缓急,组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 修复模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重点,提升国家重点生 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 架。2、实施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长江岸线湖南段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洞庭 湖区域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洞庭湖和长江整体 的水利联系,提升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开展武陵一雪峰山区、南 岭山地带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和罗霄一幕阜山区生物 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生 态绿心提质,确保生态网络结构完善。统筹四水流域综
21、合修复治理, 实现清水入湖、清流出湘。第三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有机衔接乡村建设行动以乡镇或若干行政村为实施单元,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约束目标 和用途管制要求,科学划定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针对耕地细 碎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 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保护 等,实施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 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有序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用地整理,统筹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地改水田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 农业创造条件。推进
2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统筹农房建设、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各项用地,有序复垦废 弃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零星散乱的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其他低效 闲置建设用地,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和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升自然和人文景观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第四节加强矿山生态修复1、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开展专项调查,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采边坡综合整治、土地 复垦、地形重塑、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修复、生态植被重建,恢复 矿区生态环境。探索矿山+生态园区矿山+科普+休闲矿山+特色文 化小镇+美丽乡村、矿山公园等修复模式,有效改善矿区周边
23、群众生 产生活生态环境。到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率达60%以上。2、强化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对矿山企业落实生态修复责任情况实施全程监管,引导矿山企业 积极落实边生产、边修复责任。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矿山生态修 复,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矿山可吸引社会资本 参与采矿权范围内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并依法保护投资方合理收益。五、推动矿业转型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聚焦生态和安全两大主题,聚焦服务 保障民生需求和优势矿种高附加值开发,推动绿色、安全、开放、协 调的矿业转型新发展。第一节强化矿产资源源头管控完成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全面掌握80种矿产资源数 量
24、、质量、空间分布及开发利用状态。动态调查评价资源禀赋较好、 经济发展急需、产业基础良好的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编制 实施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战略性矿产勘查专项规划、县级砂石 土矿专项规划,全面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和矿业转型发展要求。拟定战 略性矿产资源清单,编制战略性矿产勘查实施方案,推进战略性矿种 勘查,适时更新和调整战略性矿产清单目录。严格规划审批、实施、 修改程序,强化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落实勘查开采规划分区管控, 实施不同矿种差别化管理,从规划环节开始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向 精深加工转变、向高附加值矿业产业经济转变。在做好传统地质调查 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生态地质调查、自然资源
25、综合地质调查等。按 照自然资源部储量管理改革部署,做好新标准下矿产资源储量转换、 动态监测、适时更新工作。第二节规范矿业权管理1、合理设置矿业权全面实行矿业管理、生态修复双负责制度,逐矿落实规划和项目 环评、排污许可制度,统筹用矿、用地、用林审批。规范财政出资勘 查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投放商业性探矿权,地质勘查重点转向民生所 需矿产、新兴能源和战略性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 质等工作领域。优化采矿权结构,除国家战略矿种、附加值高、为产 业配套以及保障民生需求情形外,不再新设采矿权,规范已设采矿权 延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到2025年底全省采矿权数量控制在3000 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
26、采矿权数量不超过1500宗。2、严格矿业权管理全面推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和净矿出让,完善矿业权出让起始价 定价机制。加快推进以砂石土矿为重点的露天开采矿山专项整治行动, 依法分类处置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矿业权,按三十 六湾模式或花垣模式持续整治整顿小、散、乱、污矿山,推动矿产资 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健全与应急管理等部门协调联动和信息 共享机制,实时发现、严厉打击超深越界等违法勘查开采行为。第三节加快绿色矿山建设1、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优化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善配套激励政策,总结和推广矿业转 型发展改革试点经验,实施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湖南省绿色矿山标准
27、,基本形成环境友好、高效节约、管理科学、 矿地和谐的矿山绿色发展新格局。推进郴州、花垣国家级绿色矿业发 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荐一批省级示范矿山入选 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2、规范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严格审查开采方法、选矿工艺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切 实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门槛。以柿竹园、七宝山、水口山、瑶 岗仙、香花岭、宝山等大中型矿山为重点,加强共伴生、低品位、尾 矿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加强三率指标考核。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鼓励矿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第四节推进优势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引导省内头部矿企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
28、资合 作等方式,收购或控股一批勘查、开采、选冶加工企业,促进规模化、 集约化经营。针对不同的优势矿种,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 一批我省优势矿种的特色矿企。建立优势矿产交易平台,提高全省矿 业企业行业地位,实现从产品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型,提高湖南优势 矿产话语权。六、构建数字赋能的基础支撑体系坚持集约优化、开放共享、系统共建,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 字化思维、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赋能的自然资源基础能力建设,为自 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第一节打造用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系1、优化用地审批服务优化用地审查报批管理模式,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健全增存 挂钩机制,更好保障重
29、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升级全省用地报批联审 系统,梳理和优化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和流程,实现规划、建设用地预 审和规划选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和供应等事项集中 审批、统一办理,确保省市县在同一张底图、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报批 审批,提升无纸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实现有效监管。做好过渡 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管理。2、加强土地供应管理继续推行存量、增量分类处置。对存量闲置土地,形成市场主体 非净地闲置土地清单,纳入净地攻坚战,实行攻坚行动;形成市场主 体净地闲置土地清单,纳入月清三地,实行执法行动)。创新促进盘 活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对新增建设用地
30、,严格执行供地承诺制度,依法依程序公告撤销限期 未供应土地。优化电子监管号审核管理,加强审批供应一致性、详细 规划合规性、净地情况、土地出让价格形成等配号前审核把关。严格 净地出让,通过视频监控和批后监管系统,逐宗审核拟供地块的净地 状态,确保拆迁到位、配套到位、规划到位。3、严格土地登记管理联通用地联审系统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实现不动产单 元代码与土地供应电子监管号自动关联、自动核验,确保审批、供应、 登记信息相互一致,形成建设用地闭环管理。4、规范土地储备管理土地储备和园区周转用地规模实行年度总量控制。严格储备土地 入库审核,入库土地必须完成征地拆迁和办理不动产登记。因市场等 原因
31、流拍的土地,符合条件的经审核后可以纳入储备土地管理。强化 信息监测监管,实现储备项目入库、在库、出库全流程管理,避免土 地储备成为批而未供土地的避风港。第二节打造自然资源监测保护体系1、强化省级全面监测健全月发现、季小结、年总结监测机制,完善1+N卫星监测体系,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常规监测,对违法用地、 耕地数量、耕地使用、农民建房、无证采矿、生态红线等情况开展专 题监测,分类处置监测发现问题。采取引进、创新等多种方式,持续 提高变化图斑智能提取技术和多源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能力,在省级 层面完成管理数据比对和实地核查,确保问题全发现。2、创新任务督办机制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在
32、省级层面形成处置意见和任务清单,每月 分类交由市县和其它部门处置,变交问题为交任务,力争月发现、月 处置、月清零。加强和改进案件查处工作,对所有违法用地用矿行为 实行分级全立案、限期全结案,分类推进省级直接立案、提级立案和 公益诉讼。3、严格问题销号管理不断完善月清月结标准要求,把问题整改任务分解到月,严格阶 段性月清月结,确保问题限期整改到位。严格问题销号审核把关,健 全审批管理与督察执法双向反馈机制,落实增违挂钩。畅通上下沟通 衔接,注重通过问题整改销号查找和堵塞管理环节漏洞。第三节打造自然资源督察执法体系1、强化自然资源部门执法监管推进省级督察执法一体化,整合督察执法力量,实行分片包干负
33、 责制,有效促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和违法案件查处。推进市县执 法机构改革,打造过硬的自然资源执法队伍。聚焦月清三地两矿,突 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耕地保护、无证采矿三大主题,通过月调度 机制,压实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主体责任,确保违法 用地用矿分级全立案、限期全结案、依法全移交。健全日常巡查制度, 完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2、构建督察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联动,对发生土地违 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或一年度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 的地区。加强与检察院联动,对市场主体违法占用耕地10亩以上、永 久基本农田5亩以上的违法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或者
34、社会公共利益且 符合相关立案条件的,依法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或者公益诉讼 程序。加强与法院联动,对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自然资源部门作出的 处罚决定的,依法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加强与公安部门联动,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执法协作机制,联动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强与 审计部门联动,将自然资源管理和违法问题线索同步移交审计部门。 加强与发改、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将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 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行黑名单制,实现违法信息共享互认、违 法行为联合惩戒。第四节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自然资源一平台对各级权限内的土地批供、不动产登记、矿权审批、资质审查、 工程项目等所有数据实行省级
35、存储、统一运维、分级共享,加快推进 现有各类管理系统贯通联动、集成升级,完善用地全程一体化管理和 自然资源监测保护、执法保障等应用模块。2、建设国土空间一张图以实景三维湖南为时空数据基底,加快建成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数据为底板的标准统一、相互关联、实时更新、可量测的自然资源三 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全面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批供、确权登记、 资产清查、矿权管理、风险勘查等各类空间数据,打造覆盖全面、更 新及时、管控精准的湖南国土空间一张图,对内支撑自然资源业务管 理和服务,对外支撑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3、建设自然资源一张网按照涉密最小化和需求优先、应转尽转、能转尽转的原则,在确 保业务和数据安全的
36、前提下,加速形成一体化的自然资源业务网络。4、建设自然资源一朵云统一建设大容量、广带宽、双备份并具有一定超级计算能力的自 然资源大数据云,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安全防护、集约共享、节约利 用,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统一、安全、稳定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 网络资源。七、构建生态修复共同治理体系发挥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部门 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健全生态修复责任机制, 区分界定地方各级事权,明晰生态修复相关责任主体,按照谁开发谁 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激 励,吸引各方投入,推动形成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生态修复模 式。资料来源: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