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547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行动计划一、面临的形势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 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从湖南看,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既面临重 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保障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人 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强烈诉求没有改变;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底线 约束没有改变。有利的是,全省上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在自然

2、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机构 改革后的自然资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中推动自 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责任重大,推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时间紧迫,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压力 依然较大,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更大提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任重道远,人均耕地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矿业转型迫切、 改革创新不足,现代测绘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治理能力现代化还 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 不确定性形

3、势,不断推进全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新发展。二、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优化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善配套激励政策,总结和推广矿业转 型发展改革试点经验,实施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湖南省绿色矿山标准,基本形成环境友好、高效节约、管理科学、 矿地和谐的矿山绿色发展新格局。推进郴州、花垣国家级绿色矿业发 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荐一批省级示范矿山入选 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三、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效十三五时期,紧扣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职责,奋力拼搏、积极 进取,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资源和生态保护取得

4、新成就,完成了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违建 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任务,坚决遏制违法侵占耕地乱象,形成强大震慑。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950万亩。2020年, 全省现状耕地为5550万亩,即可恢复耕地为468. 21万亩。统筹推进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妥善处置生态保护红 线与矿业权和永久基本农田重叠问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 21万平 方公里。开展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完 成五大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工程、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干流10公 里范围内的545个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强化土地要素供给,持续推进用地审批放

5、 管服改革,累计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22. 55万亩,供应土地179. 41 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9998亿元。实施增减挂钩项目269个72万 亩,贫困地区通过节余指标交易增收247. 48亿元。实施地质勘查项 目632个,基本完成80个矿种矿产资源国情调查,雪峰山一幕阜山弧 形构造带金矿找矿取得突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5处,矿产资源勘 查增储进展顺利。资源利用效率再上新台阶,创新推进存量土地处置,完成批而未 供土地处置46. 79万亩,闲置土地处置26. 2万亩,工作成效和经验 在全国推介。实行园区周转用地政策,探索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 圆满完成国家下达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

6、使用面积下降目 标任务。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主要矿种开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大中型矿山主要矿种三 率指标达标率达到91%o矿业转型发展形成新局面,推动出台1 + 1+4系列政策文件,制 度设计基本形成。矿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形成了一批可复 制、可推广的探索成果。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行动,推进郴州、花 垣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5家、省级 绿色矿山124家。启动县级砂石土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整顿矿 业秩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矿业权数量由6994宗减少至3564宗, 形成矿山整治三十六湾模式和花垣模式,矿山结构和布局进

7、一步优化。改革创新增添新动能,全面完成自然资源机构改革,成立省市县 三级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建立省级自然资源督察制度,地勘单位改革 和市县两级自然资源执法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机构、人员、职能深度 融合。加大土地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 防治、存量土地处置、耕地占补平衡、自然资源督察执法保障体系等 工作举措,层层传导工作压力,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完成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阶段性任务,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度 框架,持续深化多规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协同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推行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 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全面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

8、。全面完成农村集体 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确权登 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核销地质灾害隐患5482处,12. 95万户43. 72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护。完成1 : 2000基础 数据库建设和湖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HNCORS)提质建设,面向 社会无偿提供地理信息成果641. 3万幅278. 28TB,价值7695亿元。 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应急测绘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测绘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时期,我省从国土资源事业迈向自然资源事业,资源管控 力、工作执行力、管理支撑力明显增强。通过两年多平稳转换、继承 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9、深化了规律性认识。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 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从湖南看,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既面临重 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保障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人 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强烈诉求没有改变;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底线 约束没有改变。有利的是,全省上下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

10、应用日益广泛,机构改革后的自然资源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国省重大战略实施中推动自 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责任重大,推进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时间紧迫,统筹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压力 依然较大,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更大提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任重道远,人均耕地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矿业转型迫切、 改革创新不足,现代测绘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匹配,治理能力现代化还 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 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 不确定性形势,不断推进全

11、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新发展。四、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三高 四新战略实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强化创新思维、系统思维、 科技思维、法治思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 管理,着力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着力高效服务保障现代化新湖南 建设、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绿水青山,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湖南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新篇章。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

12、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不动产登记、测绘地理信息等公共 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稳进高新工作方针,把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 源利用上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 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制度创新、科技创 新、协同创新,加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

13、化建设,持续增强事业发 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 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自然资源保护和保障 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目标引领,聚焦三个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正确处理保护与 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 战略提供高质量的资源要素保障。第三节主要目标1、十四五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 效率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应保尽保,优势矿种保障能力明 显提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

14、目标内,采矿权数控制在 3000宗以内,其中砂石土矿控制在1500宗以内。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备,耕地占补平衡 全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力度不断加强,生产矿山全部达 到绿色矿山标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 达目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4. 2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不 低于59%,森林蓄积量不少于7. 1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稳 定在IK左右。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 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度明显提升,主体功能区战略落 地实施,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国土 开发强度控制在

15、国家下达目标内。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 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的模式和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单位GDP建设用地 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30%以上。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基本摸清, 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本明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 代理制度初步建立,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更 加健全,用地全程一体化监管、自然资源监测保护及督察执法保障体 系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获得感更加充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实

16、现全覆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测绘地理信息服 务水平全面提升。2、2035年远景目标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形 成,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实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 权益充分彰显。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价格市场决 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现代化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全面完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稳固,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 式广泛形成。国土空间品质、生态保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国 先进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五、加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全面履行

17、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职责,依托1+N卫星监测体系 (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常规监测+违法用地、耕地数量、耕地使用、农 民建房、无证采矿、生态保护红线等专题监测及其他专项监测),推 进自然资源监测常态化,推动调查监测成果广泛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有力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节统筹开展自然资源调查对外发布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年 度调查和成果更新,保证调查成果现势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三高 四新战略实施、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开展耕地、湿地、森林、草原、 水(含地下水)、地下资源、地表基质等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和耕地后 备资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源潜力、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损毁 土地等

18、管理服务调查,进一步查清各类自然资源质量、结构、生态功 能以及相关人文地理信息等。第二节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监测实施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比对,开展土地利用 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变化情况监测,按需开展耕地保护、违法用地、 农民建房、无证采矿、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 边界、生态修复、重要河湖、地理国情监测等专题监测。根据需要组 织开展应急监测。实施多源数据综合监测,多角度、多层次分类划定 监测网格区,综合应用光学卫星遥感、雷达、无人机等多源数据对重 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开展精细化综合监测,探索开展自然资源固碳家底 监测。第三节加强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共享应用1、开展调查监测成果

19、统计分析评价研究建立自然资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模型,在宏观上,立 足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叠加相关的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等信息, 开展历史关系分析、现状评估和规律探寻,开展自然资源战略分析; 在微观上,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实际,采用基本统计分析和综合分析评 价相结合方式,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耕地资源保护成效、建设用 地、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分析评价,用分析评价 成果检验工作成效、推动问题整改、优化工作举措。2、推进调查监测成果应用服务大力推进调查监测成果省市县乡四级在线业务化应用,服务自然 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健全与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 林业、统计、电力等部门数据

20、共享交换机制,逐步形成一家出数据、 大家用数据工作格局。制定涉密调查监测成果脱密脱敏清单,建立调 查监测成果发布机制,扩大社会化应用服务效益。第四节健全调查监测支撑体系推进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以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 等基础地理信息为基底,加快国土调查、自然资源监测、地质调查等 各类调查监测成果的数据融合,逐步建成标准统一、相互关联、实时 更新、可量测的全省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及配套管理系统, 实现自然资源的一体化三维管理。研究制定调查监测数据库标准和卫 星监测图斑提取、外业核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技术规程,推进自 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标准化。加强调查监测装备能力建设,加大自然 资

21、源部南方丘陵区自然资源监测监管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开展变化 图斑智能提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雷达、高光谱等新型遥感技术 探索应用,拓展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研究,构建天 一空一地一网一体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六、强化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资源要素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完善用地保障模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保障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用地需求1、助力三高四新战略落地实施强化国土空间和资源要素保障,优化全省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 业园区整合优化,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 造业高地。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装

22、备,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 新和融合发展,发挥好测绘地理信息基础保障作用,助力打造具有核 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 配置改革,在保护资源上监管从严、在保障发展上简政放权,不断提 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2、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全力服务保障全省先进制造业八大工程、科技创新七大计划、改 革开放五大行动和制造强省重点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合理用地需求。 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实事和重大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在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以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切实 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强化用地计划省级分类统筹配置,对基础设 施、产业项目

23、、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四类项目全部由省级保障。对 铁路、高速公路、水运、机场、水利等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优先保障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保障产业园区用地需求推行周转用地+标准地+弹性供地产业园区用地政策,根据产业 园区近三年平均供地水平,分类预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推行 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工业用地供应制度,降低 工业企业用地成本,更好服务产业发展。4、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乡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助力打造接二连三全产业链。省级每年 安排至少1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乡村产 业等

24、乡村建设用地。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应保尽保,单列用 地指标。第二节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1、建立现代土地市场体系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 的建设用地市场。初步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 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基本形成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的现 代土地市场体系。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 建设租赁住房,保障新增租赁住房合理用地需求。落实住宅用地和储 备土地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依法做好基准 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确定和更新。完成交易平台搭建、交易规则制定, 提升土地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25、健全土地市 场运行机制。第三节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1、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发挥成片开发政策和计划调节作用,科学核定城镇新增建设用地 规模,逐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有效控制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 扩张。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继续开展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试点,建立 土地精细化供应管理体系,服务五好园区建设。强化土地开发强度刚 性约束,分行业制定产业项目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指导标准,推进以地 控税、以税节地、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落实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 积下降率的控制要求。完善承诺供地时间+逾期公告撤批制度,坚决 防止新增批而未供土地。2、积极盘活存量用地统筹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26、钩等手段,因 地制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规范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经济激励机制,形成形式多样的改造开发模式。完善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促进批而未用土地有效 利用。加强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开发区评 优、扩区、升级的重要依据。持续开展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 活动,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经验做法。七、建立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 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落实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空间要求,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1、优化国土空间总体布局筑牢一江一

27、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以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 地为重点,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湘中南 丘岗节水农业区和湘西山地农业区为主体的四区一基地现代农业格局; 打造以长株潭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以岳阳、衡阳副中心城市为主体, 以京广、沪昆、渝长厦三大经济带为依托,以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 节点的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发展格局;依托综合交通廊道,打造三 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基于湖湘特色,塑造红色、绿色、 古色魅力人文空间。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增划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利用两条控制线,更好 保护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资源与要素保障。2、推

28、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精准落地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县域主体功能单元基础上,制定重点区域名录, 形成3+X (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文 化与景观功能区、特别振兴区、自然保护地、重点开发乡镇等重点区 域)新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健全分类分区引导机制和实施监管长效机 制,推动完善财政、产业、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制 度。3、深化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优势,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 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 范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共抓

29、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依托长江水系,主动对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设中 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引导长江和湘江沿岸资源整合,推进岳阳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导 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展现新作为。第二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 群带动作用,形成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化空间格局。深入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建设,将长株潭都市圈打造 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大力支持岳阳、衡阳两个省域 副

30、中心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城镇群建设,到2035年,培 育超大城市1个、型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一300万)11个,中等 城市(人口在50万一100万)、I型小城市(人口在20万一50万) 55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管控。进一步优化建制 镇规划,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 的田园式、城乡复合体式卫星城镇。2、创新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 制,积极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省级

31、统筹,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 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引导特色产业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加大产业园区城镇化功能改造,推进产城融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存 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第三节以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1、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统一村庄名录、统一技术底图、统一技术支撑、统一编制要求、统一平台标准,稳步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 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鼓励镇(乡)村一体编制规 划。按照城郊融合、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特色保护、集聚提升五大 类,优化调整村庄功能分类,重视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保护红 色文化,科学

32、布局村民居住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 整治、特色资源开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基础支撑工程。积极推进实 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探索建立村庄规划实施联络员和监督员制度。完 善乡村规划许可、分区准入、清单管理等用途管制制度。2、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内流转政策。规范公共利益征地和成 片开发征地,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盘活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用地,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机

33、制。按照国家要求, 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引导具备一 定规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大力支持现 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 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属于分散布局的,可以按照点状用地模 式办理用地手续。第四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强化监督实施1、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编制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划定三条控制线,协调 推进耕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测绘、矿产资源 等专项规划和长株潭、环洞庭湖、湘江等区域性、流域性专项规划编

34、 制,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总体规划对相关领域专项 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有序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力争 实现全覆盖。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 系,健全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 行业管理,强化资信评价。2、强化规划实施监管整合自然资源规划管控数据,完善国土空间一张图,加强对各类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行为的动态监测和评估预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调 整制度,定期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动态调整完善。 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 痕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

35、 资源督察执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3、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管控单元体 系,分类制定用途管制实施细则,推动用途管制向全域全类型国土空 间拓展。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实行严格管控,发挥生态保护 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研究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国土 空间准入正负面清单,实行差异化的空间准入。以多规合一为基础,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深入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严 格规划许可管理,推行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 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 和约束指标十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推进用途管制信息化建设,提高 规划许可审批效率。建立用途管制评估纠错机制,动态评估年度计划、 空间准入、转用审批和许可制度执行情况,推动评估结果反馈处理和 用途管制纠错。资料整理来源:湖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