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57267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4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docx(7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编制:审核:审批:20xx年XX月目录1范围102引用标准10GB/16453.320XX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1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113.1 总则113.2 规划编制程序113.2.1 规划准备113.2.1.1 制订工作计划113.2.1.2 成立领导小组113.2.1.3 成立规划工作小组113.2.1.4 搜集整理资料11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123.2.3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123.2.4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123.2.5 规划编制123.2.6 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123

2、.2.6.1 技术可行性分析123.2.6.2 社会效益评价123.2.6.4 生态效益评价123.2.6.5 规划方案确定133.2.7 上报审批与实施133.3 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133.3.1.3水利工程项目规划14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143)地下排灌工程14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143.3.1.4道路规划15O耕作田块长度152)滨海滩涂区153)丘陵山区153.3.1.6防护林规划16O保护草规划163.3.2园地整理项目规划1733.2.2园地种类的确定173.3.2.3园地小区规划173.3.2.5道路规划173.3.3林地整理项目规划173.3,32林地种类确定1

3、73.3.33树种的选择和配置173.3o34道路规划173.3.4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173.3.4.2放牧地规划173,3.4.3割草地规划173.3.5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173.3.5.2水源地保护规划183. 3.5.3水产用地规划183.3. 6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183.3.6.1村镇数量和规模确定1833.6.2村镇用地评价183.3.6.3村镇用地布局183.3.6.4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183.3.6.5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183.4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83.4.3原则193.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193.4.5基础设施用地规划193.5土地开发项目规划193.5.

4、1目标确定193.5.3原则193.5.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193.5.5配套设施规划193.6土地复垦项目规划193.6.1目标确定203.6.3原则203.6.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203.6.5配套设施规划203. 8规划成果201. 8.1.2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213. 8.1.3规划图件212)附件21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224. 1基本规定224.1.1 设计依据224.1.2 设计原则224.1.4 项目设计应由项目提出者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224.1.6 项目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224.2农田平整工程设计224.2.1 农田

5、田面高程设计224.2.1.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224.2.1.2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224.2.2 梯田田坎设计224.2.2.1 梯田田坎设计原则234.2.2.2 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原地面坡度0,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234.3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2386.4T254.3.2.4防洪标准254.3.3蓄水工程设计254.3.3.1设计要求254.3.4引水工程264.3.5灌溉泵站设计264.3.7灌溉输配水工程264.3.7.3渠道防渗工程设计274.3.7.4喷灌、滴灌系统设计284.3.8农田排水工程设计284.4排灌电气工程设计284.4.

6、3配电装置设计284.4.3,3室内配电装置布置294.5农村道路工程设计294.5,2干道、支道技术要求29A=2Ndp(3)294.5.3田间道设施设计原则294.5.4田间道与生产路技术要求304.6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304.6.2林带结构设计304.6.3林带走向设计304.6.4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确定304.7园地整理工程设计304.7.1园地4、区设计304.7.1.1设计原则304.7.1.3园地道路设计314.7.1.4园地防护林网设计314.7.1.5园地灌、排渠系设计314.8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314.8.1畜群放牧地段面积设计314.8.4.2畜道配置324.9养殖水面用

7、地整理工程设计324.9.1自然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324.9.2.2鱼池规格324.9.2.3鱼池布局原则324.9.2.4鱼池设计324.10林地整理工程设计334.10.1营林区设计334.10.2林班设计334.10.3小班设计334.10.4道路及附属建筑物设计334.11水土保持工程设计334.12城市、村镇用地整理工程设计334.13土地复垦工程设计334.14土地开发工程设计334.14.1.2河堤断面设计334.14.2.2海涂排水工程设计344.14.3.3治坡治沟配套工程354.15设计成果354. 15.1设计说明35(标准的附录)36(标准的附录)44Cl灌溉渠道

8、设计流量计算44C2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45C2.1渠道断面宽深比45VsVdVt(C7)45C3灌溉渠道纵断面设计45C3.1干、支渠要求的水位控制高程45Bd=Ao+H+Li+(C8)45H所选参考点与该处末级固定渠道水面的高差,一般取0.1-0.2m;.45C3.2渠道纵断面的水位衔接46C4啧灌系统设计46C4.1喷灌制度46C4.3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47C4.4水泵选择47Q=nq(C17)47N=9.81Kn系D传动(C19)47C5滴灌系统设计48C5.1滴灌系统设计用水率确定48W=EdAKr(C20)48Ed一地面灌溉(或喷灌)最高耗水率,mm/d;48KC作物系数,取决于作物

9、种类和气候,一般通过试验求得;48CS.2滴灌系统控制面积确定48A轮灌区作物的计算面积(树的行距X株距,瓜菜的毛管长度X毛管间距),m2;48C5.4滴灌系统水力设计49Qm=Zqi(C25)49QZP=Z(QimZ+Qimy)(C27)49C6排水沟设计流量计算49C=+R%(C41)51C6.5排水沟纵断面设计52C7暗管排水系统52C7.4吸水管和集水管的内径分别按公式(C43)和公式(C44)计算确定.53V=()32(C45)54Od854(C46)54C8轮牧小区计算55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561)骨干沟渠是指干、支级灌排沟渠。56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因地貌类型不同

10、而有很大差异。56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57O竖井工程规划583. 3.1.4道路规划593)丘陵山区603.3.1.6防护林规划603.3.1.7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613.3.3.2林地种类确定623.3.4.2放牧地规划633.3.4.3割草地规划633.3.5.3水产用地规划631. 3.6.1村镇数量和规模的确定633. 3.6.2村镇用地评价641)非农田或者在该地段是产量较低的农业用地。644)不被103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647)没有冲沟、滑坡、岩溶及胀缩土等不良地质现象。642)地下水位较高,修建时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的地段;644)地形坡度大约在10%20%,

11、修建时需有较大土(石)方工程数量的地段;643)地形坡度过陡(超过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的地段;643.3.6.4村镇内部用地整理6534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654上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654. 3.2.3排水标准664. 3.3.1设计要求704. 3.7.1702)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平顺衔接;714.7.1.3本条所称园地只指果园。722h浪局,m;73前言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更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省、

12、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的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本标准从20xx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张占录、彭群、王爱民。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XX1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

13、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1.2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J720xx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383820xx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20xx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579120xx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20xxk5001:1000,1:20xx地形图图式GB897820xx污水综

14、合排放标准GBZT1577220xx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6453.120XX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I6453.320XX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420XX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5016220xx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8820xx村镇规划标准GBZT5026520xx泵站设计规范GB5028620xx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xx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DJ21720XX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SL18-20xx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219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15、规范SL7320xx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JT/J021-20xx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1.Y/J00220xx林业工程制图标准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3.1 总则3.1.1 本标准所称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3.1.2 规划的基本原则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b)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c)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因地制宜。3.1.3 规划的内容a)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b)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c)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d)配置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e)项目规划的可行性论证。f)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

16、和措施。3.1.4 规划的依据根据规划任务书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3.1.5 项目规划用地分类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3.1.6 项目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3.2 规划编制程序3.2.1 规划准备规划准备是指在项目规划前期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工作小组、搜集整理资料等。3.2.1.1 制订工作计划根据规划任务书制订项目规划工作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日程安排、人员组成与分工及经费预算等。3.2.1.2 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

17、,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规划方案,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规划。3.2.1.3 成立规划工作小组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3.2.1.4 搜集整理资料资料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a)项目规划应搜集以下资料:1)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覆盖范围、区内人口等。2)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植被、自然灾害等情况。3)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4)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与文化等。5)

18、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6) 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的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7) 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关行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等的规定和标准。b)资料分析整理:1)原始资料审核。应审查资料的合法性、真实可靠性、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等。2)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3)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对确定为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适宜

19、程度。3.2.3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根据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3.2.4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沟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等。3.2.5 规划编制根据项目规划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和生物措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

20、实到具体地块。3.2.6 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3.2.6.1 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a)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b)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对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投人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如道路修筑、土地平整。表土处理、排灌工程及其建(构)筑物修筑、生物措施等)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3.262 社会效益评价评价项目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

21、促进作用。效益指标为: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城乡居住和就业条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单位面积耕地供养人数等。3.263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和利用的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效益指标为:土地利用率、耕地面积增加率、投人产出率、技术措施增产率等。3.264 生态效益评价评价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效益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土地沙化治理面积、土地污染治理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3.265 规划方案确定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最佳规划方案,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3.266 上报审批与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

22、目规划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经批准后的项目规划方可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规划的实施应有利于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成本。优先安排防洪、排涝等对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及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工程。农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应注意不违农时,优先安排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或影响不大的工程,其他工程尽量安排在农闲季节。3.3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农用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提高农用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是:a)提高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b)提高农村人口

23、聚居程度。C)完善给排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设施。d)提高土地质量。e)增加有效耕地面积。f)增加耕地收益。g)提高土地利用率。h)改善生态环境。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土地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重点是耕地整理。3. 3.I耕地整理项目规划4. 3.1.I目标确定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项目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的适宜用途,确定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目标。3. 3.1.2项目总体布局a)原则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2)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b)总体布局1)根据项目区

24、的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用地的布局及分布范围。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己有的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等级和位置。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干沟渠布局情况,确定区内交通道路的类型和位置。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5)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和发展方向。3. 3.1.3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是指在对洪、涝、旱、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和

25、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对沟渠的灌排面积、渠线、工程量、输水损失、设施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布置,同时应考虑上下级沟渠的协调配套。骨干沟渠用地指标。干支沟渠长度与水源地有关,干支沟渠占地宽度参见附录A表AL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平原地区田间沟渠系,可依条件分别采用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兼用布置。一丘陵山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或灌排两用。冲田沟渠系布置可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的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的一侧,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旁田来

26、水。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排灌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田间排灌沟渠用地指标。斗渠、农渠及排水沟用地面积按其控制范围及占地宽度来确定,参见附录A表AZ、表A3、表A4。3)地下排灌工程应考虑渠(管)首(泵站)位置适中,渠(管)线最短;干支沟渠相互垂直,各级排灌设施配套;渠(管)线沿高地布置,路渠(管)结合。布置形式根据地形可分为:两边分水式、一边分水式。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一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要求。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蓄水、泄水、排水及防洪等要求,保证渠系正常运行;建(构)筑物数量、类型在满足安全运行、便于管理的条件下,做到数量少、工程量省,应尽量采用联

27、合布置形式;应使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能控制较大自流灌溉面积;保证灌区交通顺畅,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小型水库规划。包括库址、坝址。坝型选择,库容确定以及其他水库建(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小型抽水站规划。包括抽水站布置与站址选择,抽水站流量、扬程的确定及机组配套与选择等。排灌水工建筑物配置。进行水工建筑物规划,必须保证排灌水顺利通过各种天然与人工的障碍,并能调节水量、联结工程等。其中包括控制泄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联结建筑物和量水建筑物等的配置。b)喷滴灌工程规划1)喷滴灌系统的选择。根据地形、土壤、气象、水源、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方式,选定喷滴灌系统的类型。2)管(渠)道系统布置。根据水源、

28、地形、作物分区及喷滴灌系统工作特性,对干、支管进行布置。滴灌系统分干、支、毛三级管道,布置时应相互垂直。C)坚井工程规划1)竖井工程规划一般与灌排系统配合进行。竖井工程规划时要进行地下水资源估算.查清地下水储量、可采量及可利用量;计算降雨人渗补给、灌溉回渗补给、河渠引水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量;进行水资源采、供平衡计算,确定宜开采水层,合理规划井位、井距,确定井的数量。大面积开采地区.必须进行总体规划,避兔造成地下水的恶化和产生地面沉降。2)竖井工程规划.包括井型选择、井数确定、井的平面布局等。d)排灌电气工程规划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和同时率,计算负荷量。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和

29、电压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3.3.1.4道路规划一般农村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并与项目区外己有道路相连接,路宽选择参见附录A表AS。3.3.I.5田块规划a)规划要求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b)耕作田块方向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用南北向。在水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在风蚀区,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45。方

30、向布置。C)耕作田块长度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田块长度一般为500-800m,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d)耕作田块宽度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机械作业要求宽度20030Om灌溉排水要求宽度10030Om防止风害要求宽度20030Ome)耕作田块形状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4:1为宜。f)耕作田块土壤耕作田块土壤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

31、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土壤质量改良要求。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1)平原地区水田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在土3cm以内,长度保持在6012Om为宜,宽度以20-40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填为界,填高以40Cm为宜,填顶宽以10-20cm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2)滨海滩涂区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

32、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的农田和以洗盐除碱为主的滩涂田块田面宽宜为30-50m,长宜为300400m。3)丘陵山区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可将其修筑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梯田规格及埃坎形态应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m,以15020Om为宜。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一般为5-15m,缓坡区一般为2040m。3.3.1.6防护林规划包括整理过程中涉及的

33、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和保护草等规划。a)农田防护林规划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又上休带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进行规划。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b)其他防护林规划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等其他防护林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C)保护草规划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在种树的同时种植草本植物,恢更草被,增加覆盖率,蓄水保土,防风固沙,减少径流和沙移。草场根据项目区地形、土壤、草被情况及固坡要求,与林业的工程措施配合进行规划。3.3.1.7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a)治坡工程规划1)坡地梯

34、田规划。包括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和坡式梯田规划。2)鱼鳞坑与水簸箕工程规划。鱼鳞坑一般布置在坡地上部,上下两排呈“品”字形分布;水簸箕布置在较缓的坡地、集水凹地,根据集水面积、地面坡度等确定其大小和间距。3)坡地蓄水工程规划。指对截留沟、蓄水池、水窖等工程设施的布局安排。具体规定参照GB/T16453.kb)治沟工程规划1)沟头防护工程,包括修筑土鬼树桩珠截水沟域及造林护沟。主要布局于沟头。2)谷坊工程。布局在沟谷比降较大,沟谷狭窄、切割较深,一般难以耕作的山区。3)淤地坝。布局在沟谷较宽、比降较小的沟谷中下游。具体规定参照GB/T16453.3。C)治滩工程规划主要是通过人工垫土、水力冲土办法

35、,治理河滩地、淤地造田,包括修堤、改河道、引洪淤滩工程等规划。d)防洪防潮工程规划根据洪潮特点,合理确定堤围位置。按防洪、防潮标准,设计堤顶高程和堤线。联围筑堤工程,要合理进行联围布局,缩短防洪堤线,应对上下游、左右岸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干、支流的联围和分流,并要进行联围水利计算。e)潮排工程规划包括潮排与机电排工程规划。通过潮位频率计算及围内水位推算决定排水方式,确定排水面积、潮排、抽排范围及配合方式,进行潮排工程布局。f)引淡防成工程规划包括防咸标准、咸田淡水压或用水量确定、淡潮期“偷淡”工程、筑闸拒咸工程及蓄淡工程等规划0蓄淡工程包括海滩地围海蓄淡、海港堵港蓄淡、挡潮堤蓄淡、围垦区内港

36、道蓄淡及低洼滩地蓄淡等规划。g)防护草规划确定草被种类和密度,并根据地形、土壤、草被情况及固坡的要求进行布局。3.3.2园地整理项目规划33.2.1目标确定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的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水资源条件,确定园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2.2园地种类的确定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确定园地的种类。3.3.2.3园地小区规划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田间排灌工程、生产管理和机械操作的需要确定。b)形状。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丘陵山区以沿等高线走向等宽弯曲形状为宜,其他地区以长方形为宜。C)方向。平原地区以南北向为宜,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3.3.2.4排灌渠系、防护林网规划

37、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3.3.2.5道路规划项目区一般布设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干道设在中部,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局,外与村镇、公路相通,内与支道相接;支道一般垂直于干道,设于小区边界上;小区内设置田间道和生产路,供人畜行走和作业。3.3.2.6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相关内容进行。3.3.3林地整理项目规划3.3.3.1目标确定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以及周边土地的用途,确定林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3.2林地种类确定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确定林地的种类。3.3.3.3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根据已确定的整理

38、目的,按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和配置树种。3.3。3.4道路规划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规划道路网,并与林外的道路网相连接。3.3.4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3.3.4.I目标确定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牧草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以及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定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4.2放牧地规划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牲畜习性及便于管理的要求,划分季节牧地,合理配置各畜牧群固定放牧地段。在各放牧地段内划分轮牧小区,确定轮牧小区的数目、面积、位置及配置。3,3.4.3割草地规划选择割草地,划分轮割区,制定轮割制度,确定贮草场的位置、面积及内部配置。3.3.5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3.

39、3.5.I目标确定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地形、水文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确定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3.3.5.2水源地保护规划根据当地需水量、地形和水源地的来水条件,确定水源地的整治方式和保护范围。3.3.5.3水产用地规划根据气候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和布局。3.3.6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内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条件等,确定村镇数量、用地规模、布局工程规划。3.3.6.1村镇数量和规模确定a)按村镇地位和职能将其划分为村庄和集镇两个层次,并按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参见附录A表A6。b)预测各层

40、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根据各层次。各级别村镇的服务半径及经营半径,结合项目区内现有村镇规模。布局情况,确定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C)各村镇用地规模按公式(1)确定:S村镇=nS人均XIO6(1)式中:Shw村镇用地规模,km2n村镇人口,人;S人人均建设用地,n/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GB50188(见附录A表A7)确定。同时,应根据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进行人均建设用地的控制(见附录A表AS)。3.3.6.2村镇用地评价根据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建设要求,对村镇用地进行评价:a)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地形平坦、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水灾等危害

41、的地段。若是扩建原村镇,一般应要求村镇基础设施良好、建筑物布局合理。b)基本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必须采取一些工程准备措施才能修建的用地。C)不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田或土地承载力低或地形坡度陡、常受自然灾害侵袭等用地。3.3.6.3村镇用地布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生态环境、经营半径、服务半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村镇用地现状等因素,确定村镇用地布局。当涉及多个村镇合并时,应征求相关村镇居民、单位与政府的意见,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村镇归并协议,并得到上级人民政府的批准。3.3.6.4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进行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

42、划。供水、道路。供电、通讯、灾害防治工程等用地规划参照GB50188。3. 3.6.5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需要搬迁的村镇,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实施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以达到满足农业生产对用地的要求。3.4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3.4.1目标确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项目区土地的适宜用途、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目标。a)完善城市土地功能分区和布局;b)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C)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3.4.2开发整理类a)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b)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无规则、

43、杂乱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C)闲置和废弃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3.4.3原则建设用地开发整理应以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3.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a)项目区建设用地构成按城市现划对该区的要求确定;b)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以提供适宜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对该区的规划要求.布局各类用地。3.4.5基础设施用地规划以有利于生产、生活,建设和美化环境为原则,项目区按城市规划要求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系统,并制定保护环境的工程措施。3.5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土地开

44、发项目规划是指对荒山、荒地、荒水、荒滩涂等未利用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使宜农荒地改造为可利用的农用地所做的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3.5.I目标确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目标。a)增加有效耕地面积;b)改善生态环境2C)提高土地利用率;d)增加土地收益。3.5.2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确定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条件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确定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

45、。3.5.3原则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b)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C)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3.5.4土地利用结构确定根据待开发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开发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的土地开发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3.5.5配套设施规划土地开发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