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教材、拓宽思维提高复习效率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挖教材、拓宽思维提高复习效率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深挖教材、拓宽思维,提高复习效率摘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要带领学生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眼界,使其逐渐认识世界的本源。这个过程是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循序渐进进行的。尤其是进行复习课的教学时,更应该带领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关键词:深挖教材,拓宽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引言:化学是从九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安徽省中考分数于2020年调整后,化学中考分数降低,一些学校为了追求中考的时效性,在九年级课时分配时化学学
2、科课时数相对较少,但是初中化学教材并没有变,知识点也没有少,初中化学知识依然是以细、杂、碎为特点,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调查了本校及周围学校的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初中化学教师在上新课时多存在赶课的现象,就怕上的太慢,会影响后边的中考复习。这样由于时间问题,多数教师、在上新课时基本上是就课本讲课本,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度的挖掘、拓展的较少,尤其是缺少经验的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教学中更是不敢拓展,就怕走了弯路。另外,受仪器药品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化学教师上课时对于实验探究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以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或是多媒体播放实验,这样学生既没有没有亲自动手实验,也没有看到教师的演示实
3、验,对实验现象就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尤其是中等成绩的学生对实验的原理也很难上升到深度的理解,存在囱囹吞枣的现象。学生学习的就仅仅只是课本上的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全然不知,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更谈不上对思维的拓宽和提升。而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带领学生研究事物、认识世界,体会知识的建立过程,提高并发展学生思维的一门学科,就算我们是农村化学教师,也应该尽其可能,利用现有条件,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所以化学课真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知识表面的一些结论性东西,更应该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对其中一些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甚至可以利用教材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4、重构教材,该实验的一定要实验,该探究的一定要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眼界才能得以拓宽,才能使他们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下面我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来谈谈复习课中如何深挖教材,拓宽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商榷。一、正确处理教材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碱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其中碱的化学性质第二条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这部分内容课本是以旧知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切入点,得出因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顺势提出它能不能与同类的碱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呢?然后直接给出
5、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NaOH=Na+HO,而没有再进一步做深入的探究。因为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盐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碳酸钠的性质,不知道怎样检验碳酸根的存在,所以教师在上新课时,对这节内容一般不做深入探究,而是放到复习课时再进行探究,此时学生对盐的相关知识储备已经全面,就可以对这个实验进行深入探究。二、发现问题,开展科学探究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然而复习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吸管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时,发现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氢氧化钠溶液中却没有任何现象。因为没有现象,学生心里就产生了疑
6、惑,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了吗?于是我们师生就开启了对这个反应的探究之旅。三、提出猜想,发散思维1 .没有现象反应就一定没有发生吗?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是没有现象反应可能确实没有发生;猜想二是没有现象反应也有可能发生了,比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如果不添加无色酚itt,直接实验,也是没有任何现象的,但是反应确实发生了。2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发生了,那么反应物和生成物在量上分别会有什么变化呢?思考并讨论交流一个化学反应如果发生了,那么它的反应物一定会不断的减少,与此同时,一定会有新的物质生成,且生成物的量一定在不断的增加。3 .你们认为如果要证明一个没有现象的化学反应发
7、生了,应该从那两个方面入手?学生稍加思考后得出一一要么证明反应物在不断的减少,要么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4 .那么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这个反应,我们该怎样证明呢?学生思考并交流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想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证明,一是利用反应物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形成压强差,产生现象,证明反应发生;二是证明有新的物质碳酸钠的生成,证明反应发生。四、构建模型认知,寻找实验证据1.反应物二氧化碳减少(1)教师演示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并振荡,倒置后观察到玻璃片被倒吸到集气瓶上。如图2所示,此时,大多学生认为出现该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8、发生反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把玻璃片压在集气瓶上。我先肯定学生关于压强减小的思路方向,又反问学生关于压强减小的原因这种说法有没有漏洞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便想到,集气瓶内压强变小也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或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所以他们认为老师的方案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想证明该反应发生还必须要设置对照实验来排除水的干扰。于是我提出: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然后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后小组合作设计了下面的对照实验方案。内气球变大实验:用两个带双孔橡胶塞的锥形瓶,一个孔插入注射器,一个孔插入内气球。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后,再分别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最后向
9、这两个集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振荡,观察两个锥形瓶内气球的变化。如图3所示。学生观察到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型瓶中气球明显变大,而注入水的锥型瓶中气球却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证明该反应发生。(3)塑料瓶瘦身对比实验:向两个集满二氧化碳的相同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学生观察到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明显变瘪,注入水的塑料瓶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证明该反应发生。将两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分别倒扣在盛水和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随着反应进行,试管内水面上升的情况。结果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试管水面上升的高度远远高于倒扣在水中的试管水面上升的高度。以
10、上由学生设计的多组对照实验,均可排除水的干扰,这样即可从反应物二氧化碳减少的角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2.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除了从反应物减少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生成物增加的角度来证明,先请同学们互相谈论碳酸钠的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碳酸钠的存在。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讨论后,汇报结果(1)根据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如果产生气泡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碳酸钠存在。(2)根据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或氯化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变浑浊的特点,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或氯化钢溶液,观察现象,
11、如果变浑浊,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碳酸钠的存在。(3)根据碳酸钠可溶于水,但却不溶于乙醇的特点,可以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观察现象,如果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不溶于乙醛的碳酸钠。(4)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PH值不同,可以利用PH传感器测出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趋势,即可判断反应的发生。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中的确存在碳酸钠,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五、优化实验策略,强化创新意识上面各种实验方案已经从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增加的角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但分析上述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都需要提前收集大
12、量的二氧化碳,费时费力,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实验呢?通过对2020年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实验说课的网上学习,我发现来自南昌市的熊老师和广州的郑淑如两位教师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均采取的是一体化微型实验,这种方法不需要用到各种传感器(传感器虽然直观好用,但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确实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这两位教师的方法只需要用到注射器和医用三通阀,装置的连接和使用也非常方快捷便。因此,我买来器材,决定给孩子们做演示实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个微型实验:1 .微型实验的装置构造和原理:用三个医用三通阀将四个注射器通过连接起来,通过控制医用三通阀的箭头方向来控制任意两个注射器之间的连通,如
13、图6所示。微型实验的药品:注射器A中是稀盐酸,B中是碳酸钠粉末,C中是4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D中是稀盐酸。2 .实验步骤:步骤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打开KL关闭K2、K3,使注射器A和B连通,推动注射器A的活塞,将注射器A中的稀盐酸注入注射器B中,使稀盐酸与碳酸钠接触。关闭开关Kl后,充分震荡,这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步骤二:打开K2,关闭Kl,K3,将注射器B和C联通,推动注射器B的活塞,将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注入15毫升到注射器C中,关闭开关K2,并充分振荡,此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注入的二氧化碳与C中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注射器C的活塞不断向里推进,当活塞停止不
14、动时,通过读数,发现4毫升的氢氧化钠吸收了15毫升的二氧化碳,如果除去4毫升的水吸收4毫升二氧化碳,剩余的11亳升二氧化碳则都是氢氧化钠吸收的,由此可以从反应物二氧化碳减少的角度证明了该反应的发生。步骤三:打开K3,关闭KI、K2,将注射器C和D联通,再将注射器D中的稀盐酸注入注射器C中,随即关闭开关K3,并充分振荡,观察到C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这说明稀盐酸与C中碳酸钠发生反应,那么C中的碳酸钠究竟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这个步骤从生成物碳酸钠存在的角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3 .实验评价:解释了反应的原理,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这
15、个实验与前面的实验,对该实验的优点进行了评价:(1)该装置避免提前制取大量二氧化碳,省时省力、操作方便,节约时间。(2)该装置是微型实验,所需要的药品较少,节约药品。(3)该装置所有的反应均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整个过程无气体溢出,很环保。(4)该装置构造简单,既适合教师做演示实验,也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5)后来有同学发现该装置若是换成不同的药品后,还可用来作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检测的一体化实验,非常神奇,如图7所示。不得不说,这节课是真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举一反三。该实验从发现问题到到解决问题,整整花费了两节课的时间,表面上看,复习阶段,让学生花两节课的时间弄懂这个问题,还不如让学生多刷点模拟题,来的实用。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只有这种课堂,同学们才是真正的在动脑、在思考、在探究,这种探究式的课堂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素养为本,教育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中学化学参考2020年1月2吴长顺戴松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简约创新设计化学教与学2016年02(3赵永胜朱莉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