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细品味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细细品味,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摘要:当下课堂追求高效,计算教学以算法得出越快越好,而我则建议放慢脚步,充分经历、感悟建构算法的过程。关键词:直观模型运算能力小学数学引言:纵观传统的课堂,特别是在计算教学方面,导致计算教学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计算算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不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真理解;只注重机械重复训练,不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借助直观模型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结合平时上课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片段一: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1、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师:想好了吗?记录完了,再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生1
2、:师:还有谁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师:你们真厉害!能说的那么清楚明白。2、尝试竖式计算师:你们还记得除法竖式的写法吗?展示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展示学生的作业:师:说说想法?生:先分整十数,再分个位数。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就在竖式的最下面写上Oo一、放慢脚步,充分经历构建算法的过程。孩子们最终记住了结论而忽略了推到的过程,喝着水却忘记了水是从哪儿来的,带着孩子们饮水思源,关注过程就尤为重要。“理通了,法自然也就顺了。片段二:师:主题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看懂点子图吗?1、提出问题并解决。(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师:根据已知的信息可以提出书面问题?怎样列式呢?学生根据题意可以提出问题:有多少
3、人参加队列表演?生:列式为:14x12或12x14(2)利用点子图探究计算方法。(3)交流算法。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生1:生2:生3:2、看一看,说一说。师:表格中的数据是怎样得到的?这种算法你能看懂吗?它和点子图有什么联系呢?二、精彩纷呈在路上,研究成果见端倪。借助点子图圈一圈,并把圈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进而把直观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成书面形式。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对理解算理非常重要,这个桥梁也正是巧妙使用点子图,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直观操作与口算的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沟通、
4、直观与抽象的沟通,让学生在自我建构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为我们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三、数学活动见智慧,思维提升露锋芒儿童对事物观察肤浅,目的性不明确,让孩子学会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事物,是促进小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关键。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师:上课时,通过教学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如下图的板梯,同时指着25向学生提问:25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生:观察板贴,发现“25所在的行和列上相对应的数都是5,55=25,这一“重大发现激发了孩子们深入观察下去的兴趣和信心。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和目的,学生”板书观数才能专注而持续,进而就能观察出其中的“门道。2.教授观察的方法和技能(1)引导学生顺序
5、观察从积25这个空先向左找到的是第一个乘数5,再向上找到的是第二个乘数5,“先向左再向上的顺序,有两个好处:一是清晰明确的观察顺序,避免了无序随机性的干扰。如在接下来的“板上贴数活动中,就不会出现有的“先向左再向上的观察,有的“先向上再向左观察,产生“争议”;二是无形之中把表格的“空与乘法算式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2)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师:表中的是25是5乘5得来的,对不对呢?能不能验证一下呢?生:积64,先向左找到的是8,再向上找到的也是8,8乘8刚好是64。观察验证了自己的思考,而思考触发了有目的地观察。(3)总结观察的顺序和层次引导孩子比较已给9个积的乘数和算式,发现这些积都是相同的两
6、个数乘出来的。从1x1、22一直到99,乘数依次增加1,乘积依次增大。这些积正好也串成了这块板贴的对角线,把板贴中的积一分为二。继续观察发现,如果第一行不算,第一个乘数1在第一行,第一个乘数2在第二行.第一个乘数是几就在第一行。同理第二个乘数是几,就在第几列。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大致总结出:一个由几乘几得来的积,它就在第几行第几列。第一,贴出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玩转乘除法板贴一共有100个数,第一个乘数、第二个乘数各9个,积81个,它们之间既有乘的意义,又有除的意义;既一一相对应,又重复对称出现;既有行的关系,也有列
7、的关系。在板上贴出81个积,学生既要确定乘数,还要想口诀;既可以运用口诀算出积,再找相应的板贴。师:如第四行第七列算出积28,再在板贴中找出积28贴上;也可以先取板贴,再想乘法口诀确定位置(如先取出板贴积28,再想口诀四七二十八,确定积28在第四行第七列;或者第七行第四列)。师:显然,板上贴数能够从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来训练学生表达、理解、应用乘除法的能力。(1)理解数感板上贴数,贴出的是81个积。无论是先拿板贴(积)再想乘法口诀确定位置,还是先确定位置(板贴上的空)算出积再找板贴(写有积的板贴)。学生都要手脑联动,思考指挥操作,操作反过来强化思考,一正一反,来来回回,学生的操作越来越熟,思
8、考越来越快,告诉孩子:恭喜你,有了乘除法的数感!(2)形成数感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板上贴数,学生一边贴,一边说乘法口诀,既要通过说口诀算出积,也要通过说口诀确定积在哪一行那一列。“板上贴数创设了多种形式表达乘法口诀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想、说、贴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3)增强数感板上贴数活动,既可以师生对贴,也可以生生互贴。看到空位置,就想到看乘数算出积。“玩转乘除法板贴又成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宝贝。第二,找出规律”板上找数活动是在这块板贴上找出指定的积,这个积可能出现一次,也可能出现两次,可能出现三次,也可能出现四次。孩子们在找积的过程中,找着找着就找出了其中的规律,自然也就概括出来了。师
9、:为什么有的积出现两次,有的积只出现一次呢?生:出现一次的积只能写一道乘法算式,也就是积这个数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如七七四十九)。师:板贴直观地显示积成对地出现在对角线的两侧,这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呢?生:盯着眼前的板贴,这里的积45=5x9,那里的积45=9x5。哇塞!原来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积不变。看!小学的孩子因为玩这块板贴,玩着玩着自己就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啦!所以,这块板贴还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宝贝。第三,填出奥秘”板上填数活动是这样的:已知表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积,填出其他的数。如下表所示:生分析:因为18,24相差6,所以18,24在第六列;因为18=3x6,所以18在第三行;因为18左边的
10、空就在第三行第五列,所以填15;因为18右边的空就在第三行第七列,所以填21;同理,24左边的空填20,右边的空填28。师:一步接着一步,一环扣着一环,分析思维的链条在这块小小的版贴上延伸、舒展。(1)利用数学结合,分析数量关系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2)利用知识迁移,揭示数学规律师:板上填数活动由“双行双数迁移至“双行单数,形式上由双数到单数,方法上由双数到单数,方法上是不是可以迁移?怎么迁移呢?生:如同双行双数一样,先从已知数入手,确定所在的行和列,再确定相邻空的行和列。不同的是单数45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在第五行第九列;另一是在第九列第五行。相应的
11、,在迁移“双行双数解题方法时,就要逐一加以分析讨论。一是:45在第五行第九列另一是:45在第九列第五行”双行的双数只能在某一行(或某一列),确定了行(或列),表格中的其它积也就能唯一确定了。而双行单数,因单数可能所在的行(或列)情况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表格中的积也就有很多种情况一一这就是本题背后隐藏的“奥秘,由此揭示数学规律正当时!从双行双数的填数到双行单数的填数,不仅有外在形的变化,更有分析方法的迁移、变化和创新,一块板贴,配上100个数,就能玩出这么多花样!拥有这些它必然会成为学生眼中别样的风景,放慢脚步,悟其本质,我们走在探寻的路上!参考文献1例谈数形结合在培养小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课程教育研究2017(24)O2邓翊玲:数学教学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2014(Z6)o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