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呕心沥血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呕心沥血整理】.docx(7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主编顾建民浙江大学出版社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目录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1.l高等教育界说1.2 高等教育的发展1.3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2.1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2. 2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2. 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3高等学校的教师3. 1职业、专业和学术职业3. 2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3. 3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4高等学校的学生4.1大学生的特点4. 2大学生的地位4. 3大学生的学习5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5.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性质与依据5.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构成分析5.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6高等学校的课
2、程6.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与理论6. 2高等学校课程的体系与编制7. 3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7高等学校的教学7.1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7. 2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7. 3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8. 4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8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8. 1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8. 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9. 3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9高等学校的组织与管理9.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与管理体制9. 2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10. 3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附录:高等教育研究资源参考文献后记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I .1高等教育界说II 1何谓高等教育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提出:“高等教育是
3、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而言,其基本儒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我国学者在教育大辞典(第3卷)(1991年)所作的解释较为详尽,全面吸收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专业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其涵义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因国民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而趋于明确。但全国至今并无统一的严格定义随其概念的扩大,已与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同义”高等教育辞典(1993年)给出的释义是,高等教育”又称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传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级
4、专门人才的教育。实施机构主要有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等”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从事专门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本书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本书对高等教育的界定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其次,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
5、型。广义的高等教育不应被简化为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正规高等教育。最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1.L2高等教育的内涵依据上述定义,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内涵作如下解释: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3,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1.2高等教育的发展1.2.1 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2.1.1 古代高等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古希腊各地兴起一些专门学校和希波克拉底医学校。公元前392年,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开办了一所修辞学校。公元前393年,柏
6、拉图开办了学园,该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机构。公元335年,亚里士多德仿效柏拉图创办了哲学学校吕克昂。在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前30年)亚历山大学校(包括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和博物馆)是著名的学术中心和教育中心。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高等教育走向衰落。在拜占庭时期(公元330-公元1453年)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机构是425年由政府创办的君士坦丁堡大学,它一直是拜占庭帝国最大的教育中心,教育水平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首屈一指,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1.2.1.2中世纪大学一般认为真正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西
7、欧。12世纪,意大利的波隆那和法国的巴黎出现了最早的大学。中世纪大学有三种形成途径:(自然形成型)、(国家或教会创立型)、(繁殖衍生型)。波隆那大学(曾于1988年举行建校900年校庆)巴黎大学(可能在1150-1175年间成立行会)中世纪大学形成的途径及大学繁殖衍生型大学主要依据大学内部的管理权限分配方式,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三类:教师型大学一一巴黎大学学生型大学一一波隆那大学混合型大学一一蒙特佩利尔大学(法国南部)、布拉格大学(中欧部分大学)中世纪大学内设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部。(讲授)、(辩论)、(练习)是中世纪大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中世纪大学具有三个重
8、要特征: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1.2.1.3 近代高等教育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一二战前1 .国家开始管理或干预高等教育1806年,法国拿破仑创办帝国大学。1787年,德国普鲁士邦正式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高等学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须经国家许可,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和1890年的第二莫雷尔法案促成了美国现代公立高等教育的形成。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1886年日本发布帝国大学令。2 .构建了近代高等教育体系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它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9世纪中后期相继出现了工科
9、大学和地方技术学院,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3 .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兴起的新大学运动使得一些城市大学重视实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4 .高等教育的职能不断扩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项基本职能。1.2.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美国看到苏联卫星上天,受到巨大打击,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2 .由精英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精英高等教育15%;大众高等教育15%-50%;普及高等教育15%3 .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除了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之外还开拓了许多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授学形式。英国19
10、69年创办了开放大学,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兴办了一批广博电视大学和函授大学。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一批高级技术学院和新大学,60年代又创办了10所新新大学(new-newuniversity)o德国在70年代初组建了新的综合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日本于1962年成立了高等专门学校,70年代又创设了一些技术大学和教育大学。此外,从学生构成来看,多样化特点也很明显,许多国家的非传统学生(成人学生)、女生、少数族裔学生的就学人数越来越多。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1983年,美国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英国于1987年公布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
11、中心改革高等教育。1.2.1.5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massificationofhighereducation高等教育大众化univers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高等教育普及化2 .高等教育法治化法治(ruleoflaw)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不同于法制(legalsystem)03 .高等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一套面向教育实践的组织方针和程序指南,其目的即在于终身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持续进行学习。塔夫(Tough,A.)认为,作为终身教育目的的终身学习是指“有意学习”,其四个关键特征是:有目的;有具体目标;目标是学习的动机;
12、学习者有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并运用所学知识。P014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徐辉、陈晓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第11页。4 .高等教育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1.2.2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2.2.1古代高等教育1.萌芽和形成时期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应该起源于商朝的“右学”。“右学”不是功能单一的高等学府,是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场所。2 .确立时期两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举办了中央官学一一太学。太学的出现标志着中
13、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的开端,它是传授高深知识、研究学问的大学,由博士(太学讲师)讲授儒家经学,即五经(诗、书、易、礼、春秋)。3 .全盛时期隋朝时,隋炀帝于公元607年创设进土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四大书院4 .衰落时期在元明清时期,高等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瓦解。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在萌芽、形成、确立、发展、全盛和衰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在教育性质上,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办学主体上,官学和私学并存;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为统治者培养官吏,“学而优则仕”;在教学内容上,以儒家教育为核心。1.2.2.2近代高等教育1清朝末期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在1840年-19
14、11年的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开始向近代高等教育转换。洋务运动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兴西学,主张新教育,将西文(外语)和西艺(外国技术知识)作为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2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2.1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2.L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以及其他各个相关的子系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社会则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
15、一条基本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2.1.1.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 .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其次,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制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规格。再次,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2 .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首先,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再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3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16、,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表现在:首先,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再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2.1.1.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现的
17、。1 .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即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高级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其次,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现代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成为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成为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基地。2 .高等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个基本趋势,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公平和民主管理。高等教育公平作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被
18、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教育公平通常被认为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高校民主管理在很大意义上是培养学生政治民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3 .高等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发展是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变迁与文化创造等诸种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促进文化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二是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使文化得以更新,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人类文化;其次,高等教育能为社会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这是实现学校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再次,高等教育还具有直接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功能,
19、通过对外开放,选择引进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各民族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上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新的文化。2L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2.1.2.1高等教育受大学生身心发展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顺序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一定先后顺序的特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发展中由质变引起的阶段性的特征。身心发展的非均衡性。指个体的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从生理发展看,一是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一方面发展上的不均衡,如人的身高体重的增长就有两个生长高峰期
20、。二是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人的各个系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所谓的发展关键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行为和个体特征上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2.1.2.2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特殊综合的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高效性、系统性、一致性的特点。其次,学校教师是受过系统
21、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第三,学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第四,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 接受高等教育使个人至少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文明素养)等方面获得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 1.3两条基本规律的关系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2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培养人的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又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
22、面,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能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培养,不能以经济规律、政治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正确理解与掌握两大教育基本规律的统一性,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认识教育不能不受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制约,无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就教育谈教育,教育活动将无法进行,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将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他社会子系统,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遵循教育内部规律办教育,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规律培养人才,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2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2.2.1 高等学校的职能2
23、.2.1.1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2.2.1.2发展科学: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与科学发展有密切联系。在十七八世纪,大学仍没摆脱中世纪大学单一职能的影响,出来保存和传递传统的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直到19世纪,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他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科学研究
24、证实进入大学的课堂,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的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著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P045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1期。P045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高等学校把发展科学作为第二项社会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首先,发展科学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而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
25、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二是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三是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术的创新精神。其次,高等学校具备了发展科学的优越条件。2.2.L3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延伸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有助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2.2.2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高等教育结
26、构可以从不同层面划分出许多类型:从空间分布上看,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从时间跨度上看,有静态结构、动态结构。从范围大小上看,既有存在于高等院校之间,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结构,也有高等院校内部的微观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界经常关注和探讨的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地区布局、管理结构、财政结构、科研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等。2.2.2.1形式结构形式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授学方式和办学主体形成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从授学方式看,有正规高等教育和非正规高等教育。从办学主体看,有公立高等教育(公办)、私立高等教育(民办)。1 .授学形式结构
27、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授学形式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之间建立更加灵活的运作机制,注重统筹协调和合理分工,增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考核标准等手段提高非正规高等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资源和优势,扩大函授生、夜校生、远程教育学生的比例,拓宽普通高校的非正规高等教育授学方式;降低学历教育的比例,扩大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改变职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不足的状况在我国大中型企业部门中广泛培育和不断完善在职培训系统,重视各种岗位专业培训,促进企业系统内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2 .办学形式结构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大致可分为(公立主导型)、(
28、私立主导型)、(双轨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有五类: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高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校、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高校、实施高等职业资格考试助学的高校学校、实施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高校。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民办高校的的产权等;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不够到位、管理手段手段比较单一,各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不足以适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有限,办学层次较低,办学实
29、力不强,办学资金不足,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生源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等。2.2. 2.2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由低到高一般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极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每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各层次的基本修业年限和具体规定性要求存在明显差别,必须分层单设;各上下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即层次之间存在一种纵向的梯级关系,具体规定性要求逐层升级,低级层次教育可以与高级层次教育相互衔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必须
30、注意以下问题:继续逐步扩充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水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三个层次的关系,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中、低端层次的人才结构相适应;注重培育高职高专教育的专科层次特色,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2.3. 2.3科类结构科类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学科门类的构成状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需要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理科与工科,以及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科类比例关系;进一步扩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学科(例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中的专业品种和专业数量;定
31、期审查高校的学科、专业布点情况,减少重复建设。2.4. 2.4类型结构类型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实际上非常多样化。按学科门类覆盖面,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职能定位,可分为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按办学主体,可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按隶属关系,可分为中央政府管理型院校、地方政府管理型院校;按地域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大学、全国性大学和地方性院校。我国研究人员曾多次尝试对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分类。1996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马陆亮建议将我国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
32、学、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2000年,教育部院校设置处专家戴加宜主张把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类学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使各院校类型定位明确;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不宜片面求大求全,应注意适度综合化;引导单科性院校、教学型院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避免与其他类型院校盲目竞争;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培育一批研究型大学;利用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世界级高水平大学。2.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大体上有(集中型)
33、、(分散型)、(复合型)三种类型。2.3.1 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鞫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所组成的体系。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经济、政治等其他外部社会因素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二者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基础,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特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工作方式,即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主体要素(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与客体要素(资金、资源和服务等)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征各不相同。2.3.2 高等
34、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类型和特征2.3.2.1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类特征2.3.2.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模式特征2.3.3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1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间接宏观调控力度2 .培育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调整政府的角色定位,逐步增强市场调节力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培育和完善各类高等教育市场,使市场真正成为高等教育额基本调节力量。3 .继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理顺高
35、校与政府、高校与市场的关系。3高等学校的教师1.1 职业、专业和学术职业3 .L1职业根据职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职业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劳动的性质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按行业类别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据对专业知识及技术需要程度分,普通职业、专门职业。按上述三种分类,教师职业属于脑力劳动、第三产业和专门职业范畴。4 .L2专业专业至少有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含义:1学科性专业,即知识的横向划分。2教育性专业,即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3职业性专业,它是从社会分工、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定义的,是相对于普通职业的专门职业(profession)。3.L3学术专业学术性专业(ac
36、ademicprofession)实践性专业(practisingprofession)学术专业特指在高等学校或其他学术机构中以学术为业者。3.2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3.2.1专业标准1专门性与高深性专业区别于普通职业的根本是其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即专业知能,包括从事专业实践的核心知能和相关知能。2服务性与伦理性按现代产业划分,专业大都属于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教师专业属于服务事业。专业的服务性是以专业知能及其应用为基础来体现的,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的蕴含。专业的伦理性:为了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满足社会需要、维护社会声誉,一方面需要专业自主,依靠同行专家集体进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需要专业
37、自律,依靠专业组织制定专业伦理约束专业人员的行为。3教育性与组织性专业的教育性既强调他人教育,也重视自我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能的不断更新,还是专业伦理内化为自觉行为,都需要自我教育和亲身实践。组织性也是判别专业与否的重要特征。4合法性与自主性合法性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3.2.2教师专业3.2.2.1 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1角色多样性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3:(1)教学者角色。(2)研究者角色。高校教师的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通过专业研究,增进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改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
38、方法。(3)服务者角色。高校教师的服务工作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2工作神圣性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的好:“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J3劳动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将人类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知识,进而转化为智慧、积淀为素质。4成效滞后性3.2.2.2 教师专业的从业要求1外显:资格证书2内隐:知识、能力、道德(1)知识结构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
39、具备四类知识,即(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2)能力结构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沟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O(3)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由教师群体共同遵从的、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行为规范体系,一般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和(专业品质)等内涵。3.3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331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与阶段3.3.1.1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群体不断提高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使教师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3.3.1.2教师专业化的阶段我国近些年的高校教师职业
40、专业化发展非常速度,表现在:一是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教师培养制度日趋成熟,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制度初成体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稳步提高;二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使用制度逐步完善,教师聘任规定、教师守则等规章制度更加规范,教师的责权利也更加明确。3.3.2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阶段3.3.2.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识、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日趋成熟。在知识更新与重构方面,教师要善于发展自己的陈述性知识
41、和程序性知识;在情感策略与管理方面,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是否善于理解学生是判断教师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行为规范的修炼方面,教师应讲爱护、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行为规范。3.3.2.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教学关注阶段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较有系统的研究,始自富勒(Fuller,F.)的教师“关注”研究,她根据教师所关注的内容变化,将教师专业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早期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2心理发展阶段论这种里理论模式认为,人的发展实质上是心理
42、结构的改变,心理过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因此,有学者综合运用心理学家们关于自我发展、道德发展、概念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的阶段理论,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四个阶段:(1)自我保护期。(2)墨守成规期。(3)尽责期。(4)自治期。3职业生涯周期论休伯曼(Huberman,M.)等人参照人的生命周期现象,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研究,把教师职业生涯分为7个时期:(1)入职期(从教的第1-3年)(2)稳定期(工作后的第4-6年)(3)实验与重估期(工作后的第7-25年)(4)平静和保守期(工作后的第26-33年)(5)退出教职期(工作后的第34-40年后)4综合发展阶段论利思伍德(LeithWo
43、od,K.)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过程,专业知能发展、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他综合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其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两翼是心理发展和职业周期发展。教师专业知能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一是首先获得教学的基本技能;二是拓展灵活性,能够依照教学目标、学生具体需要和教学情境适时、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基本技能;三是逐渐摆脱教学常规的束缚,开始对同事的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甚至超越其所在的课堂和学校,参与教育决策。5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启示其一,发展是硬道理。其二,发展是终身的。其三,发展是有阶段的。要经历职前专业化、入职专业化、在职专业化三个连续的阶段
44、。其四,教师既是教学者,更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五,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3.3.2.3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登伯格(Sternberg,R.)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判别特征:(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洞察力的差别)。就知识的判别而言,包括三个层面:(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美国学者费尔德曼(FeIdman,K.A.)曾综合分析过31项对学生和教师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极为相近,常常为师生提及的有:教师的学科知识是
45、否丰富;备课是否充分,组织是否得当;对课程或教学是否热情;表述是否清楚,能否为学生容易理解;是否愿意接近和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进步是否敏感和关注;对学生是否一视同仁;能否公正地评价学生;考试是否有质量等。P085KennethA.Feldman.EffectiveCollegeTeachingfromtheStudents1andFaculty1SView:MatchedorMismatchedPrioritie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1988,Vol.28,No.4:291-344.龚绍文收集和总结了十余位名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品质,归纳起来是三句话:“
46、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P085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61页。3.3.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反思)。根据高校教师的任务和工作特点,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研结合和创新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反思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3.3.3.1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它指的是人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贯穿于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包括主动的和被动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的终身学习应当是主动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适度改变行
47、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终身学习具有3A特点,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终身学习的方式主要有:1多读书,读好书。2多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3做中学。3.3.3.2教研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初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教研结合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没有源头,哪有活水。没有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就像墙头的草缺乏根基;不搞科研的教师,缺乏科技创新的体验,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3.3.3.3创新实践正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样,教师创新教学实践也有一个再造、改造和创造的过程。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