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66935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心组研讨发言】拓展合肥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新路径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合肥都市圈充分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牢牢把握都市圈空间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未来产业集群的形成,奋力开拓现代化都市圈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新路径。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科技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即为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新质态发展。合肥都市圈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根据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充分利用南京、合肥的科技

2、创新资源,把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交汇的安徽长江城市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覆盖南京、合肥双圈的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围绕关键产业发展创新,激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基础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在于利用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产业创新,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合肥都市圈政产学研跨领域合作,聚集绿色产业、智能制造,实现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产业

3、集群向周边延伸,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和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皖江城市带城市在合肥、南京双圈联动中的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和梯度发展状况,打破省际、市际之间的行政障碍,实现适度落差、配套发展,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路径。优化合肥、芜湖沿线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协调巢湖市、无为市等市际毗邻地区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合肥、芜湖分别与南京共建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把宣城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与合肥、芜湖汽车产业形成强力配套;利用铜陵在汽

4、车内饰、锂电池生产、港口物流等方面具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把铜陵嵌入到合肥都市圈的产业发展之中,打造合铜特色产业带。促进合肥、芜湖双中心联动发展,确立合肥数据中心和芜湖算力中心地位。将“智能绿色制造强省”放在首位,围绕安徽省确立的首位产业一一汽车产业,形成合肥、芜湖乘用车一芜湖、马鞍山商用车一一合肥专用车的整车制造“一链三线”布局。汽车研发、电机、电控、智能装测以合肥为中心;电池生产以合肥、芜湖、马鞍山为主导,六安、蚌埠形成补充,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及汽车后市场呈多点分布于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在汽车技术研发、零部件集成、智能制造、智慧赋能、汽车金融、汽车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优化供应链管

5、理,精准对接长三角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强力带动相关配套的整体发展,协同布局海外市场。以产业链为纽带,整体推进都市圈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形成”的都市圈产业升级空间新路径。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在空间布局上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为产业集群发展预留空间。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与重点区域、重点园区相匹配,做好光伏、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研判和调查研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空间连绵: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网络基础以高铁、高速公路为主轴线,以合肥中欧班列畅通货运通道为抓手,充分发挥合芜、合马、合滁、合六、合淮蚌、合

6、安等多条产业发展带功能,沿交通主轴线打造都市圈空间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功能性节点,在都市圈的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外围圈层形成不同梯度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绿色发展示范地。加强中心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联系,构筑高质量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圈连绵产业空间。县域范围的小城镇经济发展须因地制宜,发挥小城镇在都市圈地域范围内的交通节点优势,挖掘乡村产业发展潜力,保障沿江平原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引导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小城镇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开发乡土旅游产业,在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小城镇,创造条件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并通过人口和产业联系,形成都市圈产业空间连绵,有效实现小城镇与都市圈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都市圈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