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77033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摘要: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伦理。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讲的人道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天道相统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儒家的生态思想,以期对今天建立新的生态观有所启迪。1“与天地参”的人道论。先秦的道家讲“天人合一二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

2、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其出发点在于人,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和谐,这就是“与天地参二礼记中的中庸为战国初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说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J这段论述旨在阐释天地自然万物之本性与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所谓的“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至于“与天地参”,朱熹注日:“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1也就是

3、说,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这就是“与天地参”;“参”,即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谐。中庸还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里的“律天时、袭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与天地参二儒家“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那里有了进一步的说明。荀子天论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荀子看来,自然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不可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强加于自然界,但是,人可以按照自然规律而“有其治”,这就是

4、“能参”,也就是天、地、人三者各行其职,和谐共处。儒家的“与天地参”在易传那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三才之道易传是战国末期儒家对易经的诠释。易传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系辞上传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士敦乎仁,故能爱。”认为圣人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与天地、日月、四时“合”,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易传系辞下传还在诠释易经卦象的六爻时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

5、道也J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在卦象的六爻中,上两爻为天道,下两爻为地道,中间两爻为人道;“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易传说卦传还进一步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J易传认为,在易经卦象的中,天道的阴与阳、地道的柔与刚和人道的仁与义都统一于六爻的卦象之中,天道、地道与人道是相互统一的。2阴阳五行的结构论。先秦的阴阳家讲阴阳五行,儒家也讲阴阳五行。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在与学生讨论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问题时,提出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结构。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所载,曾子说:“参尝闻之夫子日

6、:天道日圆,地道日方;方日幽而圆日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日神,阴之精气日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尽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圣人立五体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已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孔子之后的思孟学派较为明确地讲阴阳五行。荀子在所撰荀子非十二子中曾指责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二关于思孟讲阴阳五行,郭沫若先生还

7、有过详尽的论证。2当今学者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思孟在五行中所言“五行”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联系。3汉代大儒郑玄在注礼记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士神则知。”4在郑玄看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讲阴阳五行与阴阳家有一定的关系。汉书艺文志在论及阴阳家时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J然而,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也有“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说

8、法。这两段叙述如出一辙,很能说明尧典与阴阳家的密切关系。而且,尧典中的其它部分还明显有五行说的迹象,其中讲到五典、五端、五礼、五玉、五器、五品、五教、五刑、五服、五流、五宅等等。虽然尧典没有直接讲金、木、水、火、士“五行”,但是,与尧典同属尚书的洪范则是阐释古代五行说的重要文献。洪范说:“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士爰稼嵇。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嵇作甘。”这段论述几乎成了古代五行说的经典表述。关于尧典和洪范,郭沫若先生认为,它们都是战国时的儒者所依托,并且就是思孟这一派人。5无论尧典和洪范最初是否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

9、,但毕竟在后来成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可见儒家与五行说的密切关系。最能反映儒家阴阳五行自然观的,当属礼记月令。月令较为完整地建构了儒家的阴阳五行自然观。在月令中,按照五行,有相应的五季、五日、五帝、五神、五虫、五音、五数、五味、五臭、五祀、五祭、五居、五色、五食、五德等等,并且一一相互对应,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框架。可以整理列表如下:礼记月令的阴阳五行说。日帝神虫音数味臭祀祭居色食德。春甲乙太睥句芒鳞角八酸藕户脾青阳青麦与羊木。夏丙丁炎帝祝融羽徵七苦焦灶肺明堂赤菽与鸡火。中央戊己黄帝后土保宫五甘香中雷心大庙黄稷与牛土。秋庚辛少般薄收毛商九辛腥门肝总章白麻与犬金。冬壬癸颛顼玄冥介羽六咸朽行肾玄堂黑黍

10、与彘水。儒家的阴阳五行说在汉代儒家董仲舒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有许多篇章论及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董仲舒认为,宇宙的基本要。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在董仲舒看来,首先是天地之气的结合进而分出阴阳。其次是阴阳交互运行形成四时。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出阳而入阴

11、;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阳“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为冬至;“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阴阳“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为夏至;“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此外,董仲舒还进一步提出五行与四时相配。春秋繁露五行顺逆说:“木者,春”;“火者,夏”;“土者,夏中”;“金者,秋”;“水者,冬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还提出五行“比相生”,即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士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提出五行“间相胜”,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士胜水。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体现了自然界

12、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而儒家对于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体系,实际上成为后来阴阳五行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3 “仁民爱物”的伦理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然而,“仁”除了讲“爱人”,还要进一步推广出去,讲“爱物”。论语述而讲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仁义法也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张载则进一步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6o因此,儒家的“仁”也包括爱自然、爱动物植物。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J大戴礼记易本命则说:“

13、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率J胎杀天,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J然而,儒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J礼记王制又说:“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尉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属,不卵,不杀胎,不既天,不覆巢。”也就是说,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礼记月令中也有较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孟春之

14、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属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果罗网毕翳镂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之月)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季夏之月)入山行木,毋有斩伐”。儒家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的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是对儒家“仁”的思想的推广;同时,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4 “以时禁发”的生态观。儒家讲道德,但不是不讲经济。据论语子路中记述,孔子到卫国,“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又比如,据论语颜渊记

15、述,“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显然,要“富之”,要“足食”,在当时就是要发展农业。据论语学而所载,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要求百姓按照农时进行农业生产。孟子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较多的论述。据孟子梁惠王上所载,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涔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里的“数罟不入洛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要求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荀子的生态思想也十分特出,尤其是在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16、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荀子对自然资源以及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荀子富国中曾经说过:“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割车;常量鱼鳖纵鳗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善治”,也就是要运用科技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的状况。至于如何

17、“善治”,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童:量鱼鳖纵鲤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汗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J荀子王制还认为,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就是“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这里的“发”,就是开发利用;“禁”,就是保护;“以时禁发”,就是要根据自然规律,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自然资源“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使百姓“有余食百“有余用食“有余材”。

18、为此,荀子提出要设立专门负责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的官员,他在荀子王制中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荀子主张从国家政府方面切实保证“以时禁发”,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由此可见,儒家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天地参”,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儒家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参考文献: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书店,1987.20.25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7119.3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j.学术月刊,1986(11).4汉郑玄.礼记注疏中庸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5宋张载.正蒙乾称篇a.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