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86570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零碳校园评价标准.docx(4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CECST/CECSXXX-202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零碳校园评价标准Evaluationstandardforzerocarboncampus(征求意见稿)XXX出版社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零碳校园评价标准EvaluationstandardforzerocarboncampusTCECS*-2024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024年XX月XX日XXX出版社2024北京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2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213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

2、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6章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木规定、中小学技术指标、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技术指标、评价流程等。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环境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IoooI3,邮箱:chenxi64693257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1总则12术语和符号32.1 术

3、语32.2 符号63基本规定94中小学校技术指标104.1 评价指标104.2 技术措施145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技术指标195.1 评价指标195.2 技术措施216评价流程266.1 一般规定266.2 降碳水平评价26附录A基准校园基础数据缺省值30附录B碳排放计算方法31附录C约束项指标计算方法34附录D校园评价基本信息表37用词说明38引用标准名录39附:条文说明40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2 Termsandsymbols错误!未定义书签。2.1 Terms错误!未定义书签。2.2 Symbols错误!未定义书签。3 BasicRequirements错

4、误!未定义书签。4 Technicalindicators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错误!未定义书签。4.1 Evaluationindicator错误!未定义书签。4.2 Technicalmeasure错误!未定义书签。5 Technicalindicators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ndCollegesandUniversities错误!未定义书签。5.1 Evaluationindicator错误!未定义书签。5.2 Technicalmeasure错误!未定义书签。6 Evaluationprocess错误!未定义书签。

5、6.1 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6.2 Evaluationofcarbonreductionlevels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ArDefaultvaluesofbasiccampusdata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BzCarbonemissioncalculationmethod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CiEvaluationindexcalculationmethod错误!未定义书签。AppendixD:Basicinformationtableofcampusevalu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Explanationofw

6、ordinginThis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QuotedStandards错误!未定义书签。AdditioniExplanationof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o.为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法规政策,引导校园向低碳、近零碳、零碳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对区域层面降碳工作非常重视,2012年发布的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从低碳社区规划、低碳建造、社区合同能源管理与碳

7、资源管理、低碳物业运营管理、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引导我国低碳社区发展。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计划建设IO(X)个低碳社区,随后发布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中定义低碳社区是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2018年、2021年,深圳市先后发布低碳社区评价指南、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通过集成应用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等多领域低碳技术成果,探索具有岭南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2021年,上海发布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指导低碳社区建设。学校园区在温室气体减排和

8、“碳中和”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具有人口密集、人均能耗高、具有类似城市的复杂功能的社会属性,是城市用能的特殊单元,也是传播碳减排理念的重要场所,在碳达峰、碳中和引起的广泛经济社会变革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职能。我国高校校园绿色低碳发展的起步于2009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相关部门组织研讨后确定,在全国范围实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计划,编制了关于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的一系列导则文件,开启了我国大学校园的绿色低碳实践征程。随着校园绿色建设的深入,后2019年10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513562019),2019年12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

9、省标准广东省绿色校园评价标准DBJ/T15-166-2019,此后,上海、大连等地陆续发布了绿色校园相关评价标准。但目前尚未有关于校园层面碳排放评价体系。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低碳、近零碳、零碳校园设计、运行降碳水平评价。【条文说明】本标准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衔接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提炼校园在设计、建造、运行等环节的控制指标和关键要点,引导低碳、近零碳、零碳校园试点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为我国中长期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1.0.3低碳、近零碳、零碳校园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

10、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本标准对零碳校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作出了规定。但校园碳排放涉及的专业较多,相关专业均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在进行校园节碳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中、小学校园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campus为中、小学学校师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用地的范围。【条文说明】本标准中所指中、小学主要指不含学生宿舍的非寄宿学校,因此本标准第4.1.1和4.1.2条列出的人均碳排放均不包含在校学生住宿产生的碳排放。当全寄宿的中、小学进行降碳水平评价时,可采用本标准的降碳率进行降碳等级判定。2.1.2 职

11、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校园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ndCollegesandUniversitycampus为大学学校师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条文说明】本标准中所指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包括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碳排放涵盖校园教育教学功能及为满足全部师生生活需求用能而产生的碳排放。2.1.3 低碳校园lowcarboncampus综合考虑校园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能源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优化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统筹降低校园用能需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可再生能源、蓄能、碳汇,实碳排放指标满足本标准第4.1.1或5.

12、1.1条规定的校园。2.1.4 近零碳校园nearlyzerocarboncampus综合考虑校园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能源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优化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统筹降低校园用能需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可再生能源、蓄能、碳汇,实现碳排放指标满足本标准4.1.2或5.1.2条规定的校园。2.1.5 零碳校园zerocarboncampus综合考虑校园内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能源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优化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统筹降低校园用能需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可再生能源、蓄能、碳汇,并可结合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实现校园净碳排放量不大于零的校园

13、。【条文说明】如今,全球在气候变化应对上共识更加强烈,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更加紧迫。我国政府做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对世界的自主积极贡献,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艰巨挑战,学校应该发挥先锋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零碳校园评价,是推动学校低碳发展得重要举措。考虑到我国碳中和目标与校园碳排放现状,本标准以分级方式引导校园低碳发展,建立低碳校园、近零碳校园、零碳校园三个等级组成的定义体系,校园的碳排放计算范围包含建筑、市政、交通、可再生能源、碳汇等全部运行阶段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2.1.6 基准校园referencecampus基准校园是以设计校园为基础,满足

14、我国2022年建筑、市政、交通、可再生能源、碳汇等国家标准要求的校园。计算参数取值应满足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条文说明】用于计算校园降碳率的标准比对校园,其全年碳排放水平作为比对基准来判断设计校园的碳排放水平是否满足本标准的要求。2.1.7 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将能源与材料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应的系数,用于量化建筑物不同阶段相关活动的碳排放。2.1.8 校园碳排放量campuscarbonemissions在设定计算条件或实际运行条件下,校园内建筑、交通、市政、等活动产生的能源消耗以及校园内碳汇、可再生能源产能按不同类型能源消耗量和不同类型能源的碳排放因子计算

15、得出的碳排放量。【条文说明】校园碳排放量是指在满足校园教育教学等功能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全部碳排放量,不含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及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交易机制减排量。校园碳排放量和评价指标应按本标准附录A附录C计算。2.1.9 校园人均碳排放量campuspercapitacarbonemissions校园碳排放量与校园在校师生人数的比值。1.1.1 .校园降碳率CamPUScarbonreductionratio基准校园碳排放量和设计校园碳排放量的差值,与基准校园碳排放量的比值。2.1.11 校园净碳排放量Netcampuscarbonemissions校园碳排放量与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

16、力证书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减排量的差值。【条文说明】由于校园采用能效提升、能源系统优化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措施后,均会降低自身碳排放量,而采用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并未通过校园降碳技术实现降碳目标,因此引入校园净零碳排放量,定义为建筑碳排放量与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减排量的差值。2.1.12 电气化率electrificationrate终端电力能源消费与校园终端全部能源消费的比值。【条文说明】电气化是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早日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必要途径,建筑电气化可将直接碳排放转化为间接碳排放,并采用电力降碳技术降低间接碳排放。2.1

17、.13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chargingpileconfigurationrateofelectricvehicle校园内配有新能源充电桩的车位占总车位比例。【条文说明】交通部门降碳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253号文要求,严格落实新建居住社区配建要求,新建居住社区要确保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由此可见,校园新能源充电桩的普及程度需尽快提高,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供基础条件。2.1.14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Non-traditionalwater

18、sourceutilizationrate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供水或地下水供给杂用(如景观、绿化、冲洗路面等)的年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条文说明】校园水资源合理利用是社区降碳的重要措施,应充分了解校园的市政给水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客观情况,合理利用校园再生水和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市政再生水、雨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宜用于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洒用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杂用水。各类非传统水源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建筑中水作为冲厕用水时,需采取保证使用安全的技术措施。2.2符号2.2.1 碳排放量、降碳量Cd校园内全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dd设计校园内全年二

19、氧化碳排放总量Cdb基准校园内全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db建筑碳排放量Cdit交通碳排放量Cdm市政碳排放量cd,rnl废弃物碳排放量cd,m2给排水碳排放量Cdtm3校园照明碳排放量Cdts碳汇降碳量Cdh可再生能源降碳量Cdte输送至校园外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Cd,net一一校园净碳排放量Cp校园人均碳排放量M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2.2.2 降碳率RCC校园降碳率Rp校园光伏发电降碳率2.2.3 几何特征An校园面积A校园内建筑总面积4校园内达到低碳建筑要求的建筑面积Ar道路面积At校园内乔木阴影面积2.2.4运行参数D百公里油耗或电耗ML道路照明功率密度N在校师生人数1.b校园道路路灯个

20、数1.d校园道路节能灯具个数1.j第j辆车校园内年行驶距离P校园内停车位总数量Pr校园内配有新能源充电桩的停车位的数量R1校园道路节能灯具占比Rec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Rlcb低碳建筑比例Rw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Rnw校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T全年照明时长U校园总用水量Unw校园非传统水源利用量V人均年污水处理量W校园内垃圾总量Wa建筑日人均废弃物处理Wc实现分类收集部分生活垃圾量2.2.5 能耗、产能、能效G校园终端能源消费总量Ge校园终端电气消耗量Re校园电气化率取一一校园全年可再生能源产能量2.2.6 排放因子、固碳能力EFeIC电力碳排放因子EFwa垃圾处理碳排放因子EFw污水处理碳排放因

21、子Z单位面积固碳能力2.2.7 交易量CC碳排放权交易产品总量REC校园绿色电力及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总量3基本规定3.0.1零碳校园评价等级分为低碳校园、近零碳校园和零碳校园,评价阶段分为设计降碳水平评价和运行降碳水平评价。3.0.2校园评价应以评价指标作为控制性指标,以技术措施作为技术方案评价依据。申请评价方应根据校园自身资源条件,采用合理的规划方式,对建筑、能源、市政、交通降碳的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采取适宜的降碳措施。【条文说明】3.0.13.0.2校园碳排放指标是判断建筑降碳水平的决定性指标,能直观体现建筑对降碳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为提高建筑应用降碳技术的积极性,标准提出控制措施项,从而

22、引导建筑低碳设计、运行与建造。校园应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符合本标准技术措施项。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应有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专家评审。3.0.3参与评价的校园应具有清晰物理边界,宜为由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而成的教学和生活用地。4中小学校技术指标4.1 评价指标4.1.1 低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校园降碳率不应低于30%;2校园人均碳排放量不应高于表4.1.1规定的限值。表4.1.1低碳校园约束性指标(kgCO2/人年)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A390390/B410400/410380C430420410420390D/430/410注:本

23、表中气候分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GBT31155的规定4.1.2 近零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校园降碳率不应低于60%;2校园人均碳排放量不应高于表4.1.2规定的限值。表4.1.2近零碳校园约束:性指标(kgCO2人年)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A230230/220B240230/230230C250240240240230D/250/2204.1.3 零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零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满足本标准第4.1.2条的规定

24、;2在通过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或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交易机制减排量扣减剩余碳排放量后,校园净碳排放量不应大于零。【条文说明】碳排放评价指标是判别校园是否达到本标准要求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建筑碳排放是校园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同气度气候特征和经济发展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降碳潜力存在差别,存在部分校园实现零碳排放技术难度较大的情况,为分级推广零碳社区理念,分别设立低碳、近零碳、零碳校园碳排放评价指标。考虑到光伏应用对校园碳排放有重要影响,而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的划分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气候区划并不重合,因此本标准气区划下对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进行细化,提出不同

25、气候区、不同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下的低碳、近零碳校园人均碳排放。本标准在制定碳排放指标时,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按国家标准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GB/T31155-2014的要求进行划分,各城市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801进行查询。4.1.4 低碳、近零碳及零碳校园约束项指标应符合表4.1.4的规定。表4.1.4约束性指标分类指标单位低碳校园近零碳、零碳校园规划绿地率%30%35%能源可再生能源降碳率%10%20%校园电气化率%70%90%建筑建筑本体降碳率(不含建筑光伏降碳率)%15%25%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20%50%自行车停放

26、点个2222入学半径外班车覆盖率%100100市政垃圾分类收集率%100100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个212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30%240%节能灯具占比%260%80%运行管理低碳文化宣传设施个2222低碳培训与活动次2222能源统计及能源管理制度/建立建立【条文说明】零碳校园以增强降碳技术应用,推动新时代双碳目标下低碳、近零碳和零碳校园发展为目的,因此校园不仅需要满足碳排放指标的限值要求,还需要对影响校园碳排放水平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评价,避免低用能密度校园较少的使用降碳技术措施,而未来运行过程中用能密度增高而突破碳排放指标限值的情况。通过要求校园关键技术指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降碳水平校园。4.

27、1.5 当零碳校园结合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或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设计判定时,应购买不少于10年运行期的电力用量或碳排放当量的交易产品;进行运行判定时,可先使用设计阶段购买的交易产品进行扣减,当设计阶段购买的交易产品扣减完时,应购买不少于1年运行期的交易产品。【条文说明】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制定发布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鼓励市场主体之间签订5-10年的长期购电协议,推动市场主体通过长周期协议获得较为稳定的价格,预判市场对绿色能源的诉求,长期购电协议的执行周期可作为绿色能源规划及建筑与校园设定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依据,是鼓励和引导的方向。但考虑

28、到受当前电力交易机制限制,现阶段的绿电交易主要为月度至一年期,多年合约难度较大,且实践十分有限。本标准规定校园进行运行判定时,允许仅购买1年期的绿色电力与碳排放交易产品。而设计阶段应鼓励建筑尽可能采用降碳设计,为保证零碳建筑的中长期降碳效果,避免设计阶段仅以极低的成本购买1年交易产品,取得认证后不再承担降碳贲任的情况,以及保证对通过自身降碳实现零碳排放校园的公平性,设计阶段应购买长期交易产品,若存在购买困难情况,可在进行设计判定时仅判定为近零碳校园,在运行判定时通过购买1年运行期的交易产品,判定为1年期的零碳校园。提前购买510年以上运行期的交易产品,可实现以下积极影响:一是提升购买量,可提高

29、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跃性,或支撑绿色能源规划,有助于促进全社会的减排目标;二是锁定长期降碳效果,避免业主通过短期交易获得零碳校园认证后不再承担相应减排责任。4.2 技术措施I校园规划4.2.1 校园规划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校园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4.2.2 绿地建设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低养护要求、安全无害的植物,采用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充分考虑场地、道路及教学楼等建筑冬季日照和夏季遮阳的需求,结合气候及建设条件,宜采用立体绿化等方式丰

30、富景观层次、增加环境绿量;4.2.3 项目应根据不同的校园特色、规模、性质、合理布局校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学校医疗设施、体育器械及装备等配建指标与校园在校师生人数规模相对应。【条文说明】4. 2.4.2.3校园规划设计时,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资源资源、控制建筑密度、区域微气候营造等角度创造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完善校园相关基础配套设施,降低出行交通碳排放。因此本标准提出校园规划层面的降碳技术措施。11建筑降碳4.2.4 建筑设计宜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425建筑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平面布局,避免单侧通风。4.2.6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设

31、计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封及门窗系统,并进行削弱热桥和气密性专项设计,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设计应提升建筑遮阳性能。4.2.7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应结合校园全年运行规律,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确定围护结构热工性能。428建筑采用低压直流供配电系统时,宜采用光储直柔(PEDF)技术,通过建筑分布式光伏、建筑分布式储能、直流供配电技术和具备调节能力的末端设备,实现建筑与电网的友好互动。【条文说明】4. 2.44.2.8校园中建筑碳排放占比较大,采用建筑降碳技术措施对降低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标准对建筑本体设计提出可操作的技术措施要求。建筑本体降碳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优化建筑体形系数、提升

3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增强建筑与电网互动。m能源规划4.2.9设计阶段应结合校园内各建筑及基础设施全年使用规律,综合考虑电、热、气、冷等使用需求与资源条件,进行专项规划,制定能源系统耦合运行策略。4.2.10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2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冷源;3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4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5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6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4.2.11 集中空调系统设计宜采用高效水泵和风机,经过管路优化设计,提高输配系统能效,并符合下列要求:1空调水泵、风机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能效评价标准的一级能效要求;2空调水系统、风系

33、统宜采用变频措施。4.2.12 校园冷热源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1遵循安全、可靠、低碳、经济、环保的原则,优先利用各类余热、废热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校园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2严寒地区分散供暖时,可采用燃气供暖炉;当集中供暖时,宜以地源热泵、工业余热或生物质锅炉为热源,并采用低温供暖方式;3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4夏热冬暖地区宜采用磁悬浮机组等更高能效的供冷系统。4.2.13 当电力供应为绿色电力或较低排放的市政电力时,炊事用能宜采用电力系统。4.2.14 在气候条件适宜地区,宜充分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利用体育馆

34、、景观等休闲空间,停车场等场地空间,基础设施等构筑物,提高太阳能光伏安装容量。4215供需匹配不一致时,宜采用蓄能方式进行调节,以提升可再生能能源消纳能力、削减尖峰负荷、降低运行成本及碳排放。【条文说明】4.2.94.2.15校园全年用能与普通区域存在差异,由于寒暑假避开了全年用能高峰,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根据校园运行规律确定能源系统形式,在选取高效能源系统的同时,合理规划校园内余热利用、供需不匹配时的能源系统运行方式,构建全年能源最大化利用的校园能源系统。IV市政4.2.16 校园宜对垃圾收集点或者收集容器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4.2.17 校园宜设置水资源管理系统,校园中水和再生水应统筹利

35、用4.2.18 校园雨水控制及利用宜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4219校园公共照明设施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和高效节能灯具。【条文说明】4.2.164.2.19除建筑碳排放外,校园中还存在废弃物处理、给排水和市政照明灯碳排放。校园可通过对垃圾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可以快速分辨垃圾种类和产量,有利于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校园内垃圾产量,进而降低碳排放。校园宜使用智能垃圾桶、感应式垃圾桶等新型垃圾分类设施。校园雨水控制与利用可以提高校园非传统水源的使用,减少市政管网的供水量,降低市政供水端的供水能耗。对于市政照明,L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光源之一,是适宜校

36、园照明使用的高效节能光源。V交通4.2.20 校园宜设置清晰规范的道路交通标识。4.2.21 校园内宜使用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车辆。4.2.22 学校应在每学年对入学半径外有乘坐校车需求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制定班车运行方案4223校园内宜设置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建筑用电负荷管理等协同,实现电动车的智能柔性充放电。【条文说明】4.2.204.2.23校园道路交通标识系统应清晰规范,引导安全交通,保障行车安全,并应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降低校园内交通碳排放。VI运行管理4224校园应设置碳排放管理平台,并应对校园内建筑、交通、市政和其他能源活动的碳排放进行

37、数据收集与管理。碳排放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校园内建筑、交通、市政和其他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动态采集、计算、分析和展示;2校园碳排放数据的查询、报警、记录和下载;3.校园碳排放数据报表的生成;4.与其他系统集成的能力和权限。4.2.25 校园碳排放管理系统除应统筹建筑碳排放管理系统的计量和监测数据外,还应对下列内容进行计量和监测:1校园能源站产能和用能量,以及用于本校园之外的外输量;2校园内绿地、道路等公共场地安装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发电量、校园用电量、向校园外的输电量;3校园内外购绿色电力;4校园电动汽车充电桩总充放电量;5校园内市政照明用电量;6校园公共场地与设施中的电梯和其他用电设施的用电

38、量;7校园场地和碳排放管理相关的其他用能及产能。4.2.26 应根据季节变化及校园内建筑使用的实际情况,增加和细化调整系统的联动功能、运行参数、工作模式、控制逻辑以及报表输出的类型和方式。4.2.27 完善校园能源管理工作体系,对校园能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分析,针对校园能源消耗和师生学习工作需求,建立涵盖节约用电、用水、用气,以及倡导低碳出行等全方位的校园能源管理工作体系。4.2.28 应建立低碳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定期进行低碳校园运行管理培训。4.2.29 不同设备系统的能耗宜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关键设备宜自动控制。4230建筑宜设置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宜根据末端用冷、用热、用水等

39、使用需求,自动调节主要供应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工况。【条文说明】4.2.244.2.30运行阶段实现校园设计目标,实际降低碳排放是开展低碳、近零碳、零碳校园设计建造的根本目的。通过设置碳排放管理平台,形成运行调适方法,建立低碳运行管理机制是落实降碳目标的重要手段。Vn教育与推广4.2.31应制定全校参与的绿色校园教育与推广中长期规划,加强师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培训。5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技术指标5.1 评价指标5.1.1 低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校园降碳率不应低于30%;2校园人均碳排放量不应高于表5.1.1规定的限值。表5.1.1低碳校园约束性指标(kgCO2/人年)太阳总辐射年辐照

40、等级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I980970/10201000-1010950III1060104010201040980IV/1060/10105.1.2 近零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校园降碳率不应低于60%;2校园人均碳排放量不应高于表5.1.2规定的限值。表5.1.2近零碳校园约束性指标(kgCO2人年)太阳总辐射年辐照等级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I560560/580570/580550III610590590600560IV/610/580【条文说明】5.1.15.1.2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全年运行时间一般高于中小学校,寒暑

41、假一般会存在部分运行时间,且由于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一般均有住宿,日运行时间与校园内能耗组成也不相同。因此,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碳排放控制指标考虑了教学楼、实验室等建筑的夜间运行、教职工和学生的宿舍等能源消耗。5.1.3 零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零碳校园碳排放指标应满足本标准第4.1.2条的规定;2在通过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或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交易机制减排量扣减剩余碳排放量后,校园净碳排放量不应大于零。5.1.4 低碳、近零碳及零碳校园约束项指标应符合表5.1.4的规定。表5.1.4约束性指标分类指标单位低碳校园近零碳、零碳校园规划绿地率%30%35%乔木配置率/100m

42、2用地面积23能源可再生能源降碳率%15%25%校园电气化率%60%80%建筑建筑本体降碳率(不含建筑光伏降碳率)%20%30%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20%50%自行车停放点个222不同校区之间班车覆盖率%1510市政垃圾分类收集率%100100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个212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230%240%节能灯具占比%260%280%运行管理低碳文化宣传设施个2222低碳培训与活动次2222能源统计及能源管理制度/建立建立5.1.5 当零碳校园结合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或碳排放权交易进行设计判定时,应购买不少于10年运行期的电力用量或碳排放当量的交易产品;进行运行判定时,可先使用

43、设计阶段购买的交易产品进行扣减,当设计阶段购买的交易产品扣减完时,应购买不少于1年运行期的交易产品。5.2 技术措施I校园规划5.2.1 校园规划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校园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5.2.2 绿地建设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低养护要求、安全无害的植物,采用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充分考虑场地、道路及教学楼等建筑冬季日照和夏季遮阳的需求,结合气候及建设条件,宜采用立体绿化等方式丰富景观层次、增加环境绿量;5.2.3 目应根据不同的校园

44、特色、规模、性质、合理布局校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学校医疗设施、体育器械及装备等配建指标与校园在校师生人数规模相对应。11建筑降碳5.2.4 建筑设计宜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525建筑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平面布局,避免单侧通风。5.2.6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封及门窗系统,并进行削弱热桥和气密性专项设计,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设计应提升建筑遮阳性能。527建筑采用低压直流供配电系统时,宜采用光储直柔(PEDF)技术,通过建筑分布式光伏、建筑分布式储能、直流供配电技术和具备调节能力的末端设备,实现建筑与电网的友好互动。m能源规划5.2.8 设计阶段应结合校园内各建筑及基础设施全年使用规律,综合考虑电、热、气、冷等使用需求与资源条件,进行专项规划,制定能源系统耦合运行策略。5.2.9 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2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冷源;3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4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5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6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5210集中空调系统设计宜采用高效水泵和风机,经过管路优化设计,提高输配系统能效,并符合下列要求:1空调水泵、风机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能效评价标准的一级能效要求;2空调水系统、风系统宜采用变频措施。5.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