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93158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考古中国”又出新成果北城村墓地出土的陶铠甲骑马俑国家文物局供图下站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玉饰件国家文物局供图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于东周至隋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通报了陕西省宝鸡市下站遗址、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咀墓地、湖南省郴州市渡头古城遗址等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重要进展。下站遗址:延续六百年的国家祭天遗存下站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城之上,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共发现祭祀遗迹1400余个,是一处春秋至西汉晚期的祭祀遗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畤祭是秦的祭祀传统,始于秦立国时襄公所立西畤。自秦文公

2、开始,秦、汉两代在雍(今宝鸡地区)先后设鄢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北畤,分别祭祀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和黑帝,史称“雍五畤”。文献还记载,祭祀用“畤驹四匹”“黄犊羔各四”,正与考古发现动物牺牲坑中马坑坑底埋藏四匹幼马、羊坑埋藏四个幼年个体等相符。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游富祥介绍,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和遗址内出土“密”字陶文等信息,基本确认下站遗址为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所设密畤。密畤从公元前672年建立到西汉末年被废,使用时间长达六百余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汉时期祭天礼制及其演变最为完备的实物材料;目前已经发现的不同时代的各类祭祀遗存,初步建立起了秦汉国家祭祀遗存的分期年代标尺。下站遗址

3、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秦汉时期性质最为明确、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揭示了东周时期秦国、秦统一后、汉代不同时期祭祀遗迹、器物的演变过程,系统展现中国古代祭祀制度和我国传统礼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表示,“雍五畤”的祭祀虽然在汉末被废止,但其核心内容和制度却为汉长安城南、北的郊天和地坛祭祀所吸收,并发展演变,成为延续至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的天坛祭祀制度。“秦汉通过祭祀活动承序天命、追忆先祖,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传承孝道,涵养德性,形成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讲,这次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保存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北城村墓地:罕见的十六国时期部族墓园北城村墓地位于

4、陕西省西咸新区,是十六国至隋唐时期的大型部族墓地。目前,考古学者已揭露出墓地围沟1处,围沟内墓葬285座,取得重要成果。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柴怡介绍,此次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38座、北魏至西魏时期墓葬101座、北周至隋唐时期墓葬146座。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发现,北城村墓地埋葬人群可能与戎、氐羌等群体有密切关系,这也与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氐羌等族在政治中的地位相符。考古学者推断,北城村墓地可能为部族墓地,墓葬主人之间极可能有共同的血缘或者地缘关系。柴怡还指出,墓葬等级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从十六国时期,到北周至隋唐时期,墓葬规模不断变小,墓主身份也从中级官吏及贵族变为平民。十六国时期,政权

5、更迭频繁,兼之战乱动荡,这一时期关中地区考古发现的墓葬数量很少。北城村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独立墓园,墓地布局清晰、规划有序,延续时间长,生动再现了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迂徙到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柴怡说:“十六国时期,北城村墓地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器物,都表现出文化的融合。”焦南峰认为,“墓的主人是少数民族,但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来看,大量都是中原汉文化的东西,如出土的各类陶俑、铜镜、铜钱、纪年砖等;大量的二次葬、合葬、多人葬(迁葬)所凸显的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理念和习俗等,也是中原地区汉文化墓葬的形制和特点。”他表示,这些现象如实地勾勒出十六国北朝到隋唐

6、时期三百年时段内,迁徙到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文化交流、交汇、交融并逐渐汉化的演变趋势,体现出由“多元”到“一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秦家咀墓地:竹简中春秋五霸的新版本秦家咀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西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1公里,是一处东周时期墓地,其中墓葬MlO93中出土大量竹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荆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开勇介绍,M1093是一座战国晚期的楚墓,初步推断其年代为楚宣王至楚威王时期(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29年),出土了3900余枚竹简,总字数约30000字,内容包括先秦时期六艺类、诸子类、辞赋类、术数类、方技类文献,对于校勘传世文献、丰富历史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7、,是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珍贵资料。墓中出土的尚书吕刑为校勘传世文献提供了新的材料。尚书吕刑是记述西周穆王刑制改革的名篇,传世本中有“王享国百年,耄荒”之语,而出土的竹简则是“王耄荒(荒)”,多了一个,王,字,为文章的断句、释义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对探讨这篇著名文献在战国时期的文本传抄及思想影响等有重要意义。此外,齐庄侯侵晋伐朝歌叔鱼谏晋庄平公等竹简,丰富了历史人物细节,为史学研究增添新的资料。出土竹简也提供了古史记载的新说,如四王五霸简文中的“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文王、越王勾践、吴王阖庐,与传统说法不同。渡头古城遗址:岭南要道上的重要标本渡头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是汉

8、代至六朝时期“临武”县治所在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陈斌介绍,遗址包括古城址(衙署区)、居民生活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陈斌介绍,房址内及其附近的水井出土三国时期吴国简牍等近1万枚,包括木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为临武县的行政文书,内容涉及临武县行政区划、赋税、户籍、屯田、矿冶等,为研究古代中央政权对南岭地区的开发和有效治理提供重要资料,构建了南岭地区汉至六朝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渡头古城遗址选择建在湘粤古道上,是控制水路、陆路的重要节点,遗址和墓葬出土不同地区的遗物,为研究南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指出,城的东南角有防卫设施(瞭望台),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关系,此处是当时的“南藩”,又是通向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对中原王朝向今天的两广地区的文化扩展意义重大。周边矿冶遗址的发现和出土简牍中“锡”等物产的记载相印证,为研究南岭地区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和中国古代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简牍中,有“锡作民”“银作民”等记载。陈斌介绍,官府记录“锡作民”“银作民”的出现,表明当时临武地区已存在大量专业采矿人员,体现了孙吴时期这一区域锡矿等资源丰富,且产业发展较好。(记者李韵王笑妃王建宏张锐)(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