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05033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l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课程思政是通过对课程本身内容、结构和模式的改革和优化,将思政元素所蕴含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道德修养、人格教养和知识培养有机融通,形成专业知识与思想文化耦合共生的育人目标旨归。无论从教育改革还是从课程建设来看,课程思政都是一个理论优化和实践探索

2、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科学把握其内在要求,准确梳理其发展向度,才能强化其制度成效,提升体系建设,达到渐次优化、逐渐完善的学理探索和实践育人的过程。一、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课程是学校为达成培养目标所应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科总和的进程与安排,既是实现教学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课程”是“育人”的资源平台和内容载体,“育人”是“课程”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归属,而任何课程都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都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社会功能和价值导向,所以课程思政本质就是育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育人。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一步阐述并确立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和方向。3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认知,知是前提,不知便无法行,行也是盲行。教师对课程育人理念的正确认知至关重要,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树立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只是把课程的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授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影响了教育效果。教师应该将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对知识文化的传承聚合为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即要有明确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就是培养为党、为国家、

4、人民服务的时代新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因此,教师首先确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一一传递给学生,而其对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也会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一呈现、传播和灌输,以一种最为直接的文化代际形式完成思想和知识的赛续传承。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展示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情感、教学态度和教学认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传授主体,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

5、追求和乐观的人生境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孤立地嵌入,静态地带入和拼接地混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而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中,形成思想引领、文化熏陶、知识传授和价值培育的内在多元统一,进而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确立正确的育人理念需要教

6、师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握好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心同德。所以确立鲜明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但能够提升和完善新时代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把握专业与通识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考试与考查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式中“大思政课”育人理念的贯穿和渗入,完成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所以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明确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培养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必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的坚定捍卫者与继承发展者,必须是培养愿意将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教师要真正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二、完善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课程育人是实现教书育人的核心载体和路径,学校一切有目标诉求和价值导向的教育活动皆为课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既是课程内在结构整合不断深化和要素联动持续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院系和学校等形成相

8、互支撑有力的耦合效应和实际运行的协同效应的结果。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传授专业知识与传授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育人体系。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绝对不是“课程”和“思政”的单一叠加,简单组合,而是在“课程”上承载“思政”,结合不同课程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4重知识轻文化,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一些现象也曾在教育的部分领域一度发生和存在过。所以,必须通过完善课程育人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来解决学生在思

9、想、文化和价值层面的认知和认同问题,真正达到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和健全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的高度互融,形成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课程育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形成了十三个学科门类齐全的多学科建设体系,各个高校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中也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着力建设和打造一批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大历史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课程,比如开设结合专业内容的党史课程,关联国情和世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倡导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此外,还要深入梳理和挖掘原有开设的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

10、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里,而在这个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育人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大水漫灌”式的重复堆积和叠加,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也不能出现“蜻蜓点水”式的泛化,将“课程思政”变成“泛思政化”形式,而是应该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形成“课程”与“思政”的衔接与融合,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拓展、提炼和升华,加上“大思政”格局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导向的助力催化,最终不断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在的育人机理,积极开设涵盖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内容的新课程,主动挖掘和提炼在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11、聚力打造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金课、示范课,才能实现课程育人的融入性、创造性和示范性。三、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不同学科下的“课程思政”蕴含的育人元素是各有特色的,有显著的也有不显著的,其教育形式有显性教育也有隐性教育,但是“课程思政”的内容却是丰富而具体的。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2所以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构建,挖掘课程育人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入挖掘各门课程里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形成“课程”与“思政”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方向内容上的互交、互通和互融。如

12、果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设计不科学,没有根据专业课程规律和特点,创新教学形态形式和教学路径方法,就无法展示“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和育人导向。通过对专业课育人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科学梳理,通过教师行之有效的施教,使思想政治元素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巧妙地、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共存共生,同向同行。课程思政育人内容的挖掘是要解决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的“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内在统一。通过透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解读和揭示人文之理、历史之律、社会之治。课程思政的关键也是“以理服人”

13、,而承载理论彻底性的载体便是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文史哲类专业课程中,结合专业重点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挖掘生态文明、三农情怀等内容;在医学课程中要将伟大抗疫精神带进课堂融入课程。理工科课程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科学伦理、劳动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体育课教师要将奥运精神融入运动课程中,辅导员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课团课中。此外在专业教学中对各专业学科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以及学科历史发展等进行深入挖掘,也同样可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育人效果。例如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可以对一些文学大家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人格进行深

14、入挖掘和表达,屈原的家国情怀融入端午节绵延千年,以文学上的发奋精神和政治上的爱国精神映照中华大地,历久弥新;闻一多用红烛呐喊,惊醒死水,以学者的创新精神和革命者的斗争精神,凝聚成铁肩担大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经典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弘扬,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融入课程育人过程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想引领、文化涵养和价值育人的效果。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挖掘课程育人内容并不是简单的生拉硬套、盲目赘述,将提炼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直接套用在专业课程上,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学生的抗拒和反感。课程思

15、政建设就是要通过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科学梳理,找到其蕴含的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悟和情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让思想真理、生动史实、英雄人物、伟大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润物无声的效果。四、发挥好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作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指明了目标方向。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推进“授业

16、”与“立德”并举,“育人”和“育才”共进的协同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人生信仰等重大思想问题,所以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从历史文化中弘扬家国情怀,从经典文献中培养辩证思维,从理论阐述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事迹人物中传承精神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肩负起时代重任,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以“六个要”为根本要求,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深度、教学规律、本质内涵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做到“懂马”“信马”“讲马”“行马”,以彻

17、底的理论,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关键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然,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靠马克思主义学院”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建立“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学科协同建设、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多维立体化育人体系。首先,学校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划、实施、监督、评价和反馈机制,建构课程内容充实、课程设置科学、课程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闭环,这既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能够为各个学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全面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客观需要。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

18、治理论课教研室与其他二级学院形成结对指导,开展经验交流和教师培训,以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创建“课程思政”精品网课,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其次,要紧紧抓住“四史”教育这个关键和核心,利用“四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等设计和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及专业特点,形成具有特色和亮点的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最后,要紧跟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把握网络育人的特点和规律,针对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根据其思想实际和时代特征来创新思想政治

19、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结合与课程主题有关的网络话题、热点事件、舆论人物等进行解读和引导,积极回应与学生关注的焦点,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共识和价值共通,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所有教师都有育人之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之效,只有每一名专业课教师守好自己的渠,种好自己的田,在“深、实、新、活”上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才能成为“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和“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课程思政是一项育人育才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才能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丰富“课程思政”理论,创新“课程思政”的体系,真正使“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细腻、以春风化雨的甘甜、以盐溶于水的真味,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知识启迪、灵魂塑造和价值培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