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公共政策导论(第三版)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丘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劫为基本单位。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
2、的价值分配功能。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换句话说,公共物
3、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X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一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
4、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7、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X(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2)交易。(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8、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
5、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3)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1)国会立法:它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立法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其授权于行政部门的决策以及法学院制定的专门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必须通过立法规定。(2)总统
6、决策: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一般分为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等类型。(3)政府机构决策:国会授予政府机构正式权力以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其决策依赖于专门的知识和充分的信息。(4)司法决策: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有司法审查、推翻先前判决和司法命令。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从其形式特征看由三部分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作为各种社会公共权力机构的领导核心,其公共权威作用集中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0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人代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
7、居首要地位。立法是它的首要职权,主要表现在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此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国家行政机关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在其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面临相关问题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主要有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3、公共政策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措施规定的详细程度,公共政策可分为计划性政策与纲领性政策,前者明确规定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和步骤,后者只是规定了总的方向和目标;再
8、如根据涉及的不同领域,公共政策可分为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等。根据政策制定的不同机构,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行政的、立法的、司法的。4、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作用: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要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这种行为的引导必然对人的观念变化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人的观念变化在这一阶段有着强烈的动机需求。(2)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这种功能往往是
9、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人的利益需要是
10、不同的,而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不可能同日由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往往是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却不能从中获取利益或损失了原有的利益。5物质性政策与象征性政策有何不同?(1)物质性政策市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力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2)象征性政策对人民几乎没有政治的物质性影响。他们并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这些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1、政策主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官方决策者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
11、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2)行政决策机关:在西方国家中,随着行政机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决策体制和结构一般非常简单,主要决策权都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利益集团很少能够在政治体系中独立发挥作用。(3)行政执行机关:行政执行部门或多或少地以自主的方式实施这些政策,而且还能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规制决定权)并能使其他机构所指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无的放矢。(4)法院:法院常常能够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2、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党、公民
12、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等。3、【名词解释】利益集团: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4、大众传媒的作用:传播信息、制造舆论、沟通思想、传播知识。5、【名词解释】思想库:又称脑库,它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主要划分为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国际思想库。6、【名词解释】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
13、,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系统。7、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公共政策市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华宁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华宁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是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8、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2)经济环境的影
14、响: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过程代代相传,是影响公共政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社会变迁的影响: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口、社会规范等一切社会现象的急剧的变化或渐近的、缓慢的变化都可叫做社会变迁,它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系统的平衡,所以必然会对公共政策造成冲击。(5)国际环境的影响: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
15、其他国家之前的相互关系。把公共政策置于国际背景中,不仅能比较公共政策的优劣和效能的高低,同时也是每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尤其是外交政策的基本要求。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1、传统理性模型:(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2)条件: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决策具有绝对理性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3)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
16、选出最优方案(4)评价: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有限。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重瞳而非价值一致。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2有限理性模型(或称满意模型、次优决策模型):内容:决策追求满意解(以行政人假设为前提)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行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17、。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3、【名词解释】渐进主义:它是由美国学者林布隆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不断补充和修正。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不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试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也就是积小的变化为大变化的过程。4、【名词解释】小组意识模型:它是由美国学者詹尼斯在小组意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有关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它缘自于凝聚力
18、的群体狂想症在决策小组中存在着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如何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7,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趋向称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5、精英理论:由托马斯戴伊提出。(1)内容:政策市精英们的偏好(2)主要观点: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和行劫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的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6、精英理论能对政策分析有哪些启示?第一,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应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
19、趣和偏好。第二,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鼓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7、【名词解释】取舍理论:它源于正统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很多政策或多重目标的选择那么就必须有所取舍换句话说,采取某项政策或追求某种目标就必须舍弃其他政策或放弃其他目标。第五章政策制定1、【名词解释】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一是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而是“偏差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
20、。2、【名词解释】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此外有价值观变化也会引发结构型社会问题。3、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1)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2)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3)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4、问题界定的过程是什么?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是原因何在。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
21、质问题,分析主要矛盾,关注重要因素。5、【名词解释】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1)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2)政府议程(也称制度性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舍企鹅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一种政策议程。6、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由一些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
22、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在政府议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政府议程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认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先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进入政府议程,有时也可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7、【名词解释】内在创始型: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体制内运作”是内在创始型的主要特征,政策诉求的主题并不希望建立相
23、应的公众议程。8、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1)公民个人的作用:很多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2)利益集团的作用:任何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社会中它们寻求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3)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且经常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他发挥的特殊政治作用是无可替代的。(4)政府体制的作用:一定的政府体制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组织机制。(5)大众传媒的作用: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把极少数人关注的问题广泛传播、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争取多数人关注和支持,作为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施工中参与决策成可
24、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的外脑作用。(6)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明朗化的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策反应,明朗化的程度是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是促成政策议程建立的基础条件。9、政策议程触发机制的类型:(1)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内部或国内)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迁;社会变迁。(2)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外部(国外)战争行动;地区与国际冲突;经济对抗;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10、政策规划的原则:(1)信息原则;(2)系统原则;(3)预测原则;(4)客观原则;(5)智囊原则;(6)优化原则;(7)务
25、实原则;(8)兼听原则;(9)时效原则。11、【名词解释】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它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从揭示事物的本质出发,冲破了经验俗套的障碍,克服了思维定式的束缚以新为本,以奇制胜能提供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12、【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它是由美国学者奥斯本提出,头脑风暴法组织矍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尖壁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13、奥斯本为头脑风暴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几点原则?(1)排除批评(2)欢迎畅所欲言(3)观点多多益善(
26、4)合并与改进14、【名词解释】哥顿法:这是由美国人哥顿发明的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它是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思维定式的约束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方案创新的目的。哥顿法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变陌生为熟悉,即以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二是变熟悉为陌生”,即以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15、政策规划的程序:政策目标的确定一政策方案的设计一政策方案的评估一政策方案的选择16、政策方案的评估(前评估):评估就是对所有设计出的政策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政策方案的评估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性评估;二是可行性评估;三是不可行性评估。17、【名词解释】预
27、测性评估:是指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运营各种预测方法和技术,分析和判断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做出合理的估计和推断,并评价未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每种选择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能得到的收益。18、【名词解释】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先提出,这种方法是对传统专家会依法的改进和发展,它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是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结果。19、【名词解释】可行性评估:是指方案实施在主客观条件和政策预期效果方面的可行性问题。评估围绕政策目标进行,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政策方案的实施条
28、件,以确保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20、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1)政治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2)经济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资源。(3)行政可行性,即政府行政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4)法律可行性,即政策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条款。(5)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6)社会可行性即社会对政策方案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包括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21、【名词解释】择案规则:就是决策群体选定最终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它的确定对最终选择有着非
29、常大的影响,就一个群体而言们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很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选择结果。22、【名词解释】亮亮对比规则:又称为亮亮对比法、成对表决法。它是由法国数学家孔多塞首先提出,指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成对的比较,即先表决两个方案,获得群体成员过半数赞成跑的方案再同余下的方案进行成对比较,依次表决直至得出最终结果。23、【名词解释】偏好次序表决规则:又称“偏好次序表决法”,即先由各成员对备选方案表明其偏好没然后由群体运用加权计算发排出个方案的优劣顺序,并做出最后的选择。24、表示群体成员偏好的形式有哪几种?(1)偏好程度。(2)偏好顺序。这种决定方法源自法国数学家博尔达,也称为博尔达程序或博尔达级数。
30、25、【名词解释】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谢里夫的自动光点实验和阿西的线条判断实验)26、【名词解释】具有合法性的政策:就是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27、政策取得合法性的过程被称之为政策合法化。政策学家琼斯把合法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二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28、【名词解释】政策法律化:又称政策立法,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政策性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内
31、容相应的法律效力,并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第六章政策执行1、【名词解释】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2、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到哪几方面?(1)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2)人力资源:执行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3)信息资源:信息同样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变量。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4)权威资源:权威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它作为政策执行的
32、一种特殊资源,对政策有效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七章政策评估1、托马斯戴伊认为,政策评估不同于政策分析,它只是对政策结果及其影响的探究。(实际上这就是要求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2、【名词解释】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成册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3、政策评估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
33、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政策走向分为延续、调整和终结,无论采取何种走向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它的取得必须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存在政策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必须明确各项政策要素的价值,确定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有效的资源配置。(4)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要建立科学的政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决策质量。(5)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有效地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方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评估标准是构成评估标准基础的明确陈述的价值观。
34、它有几个主要的类型?(1)效益。效益针对目标,主要是指某一政策能否实现所期望的结果,即结果是否有价值。(2)效率。效率是指为生产一定的效益所要付出的努力的数量。(3)充足性。它是指特定效益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它主要涉及对问题产生构成影响的需要、价值和机会因素,明确了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目标问题。(4)公正性。它是指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它与法律和社会理性密切相关。(事实价值)(5)回应性。它是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6)适宜性。适宜性标准时开放的,它优先于其他标准,有一个综合的视角。5、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要使社会福利(或称社会成员总体满意度)
35、最大化。可以通过哪几种方法寻找:第一个人福利最大化。它需要在每个人价值基础上进行单一的偏好排序,并使之具有传递性。(理论依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或阿罗悖论)第二,保障最低福利。在增加某些人福利时,也应该设法保障境况变糟的那些人。(其方法的依据是帕累托标准)。第三净福利最大化。试图用最终的收益补偿受损者,从而使社会净福利得到增加。(理论依据是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第四再分配福利最大化。试图使社会中特定群体实现再分配收益最大化。(理论依据是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6、政策评估的步骤是什么?(1)计划与准备:计划与准备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赚件。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评估树勾;招邂评估人员;
36、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落实平条件。(2)组织与实施;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具体操作化而言,其主要任务:全面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评估政策效果;提出评估结论。(3)总结与报告: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和价值分析、政策建议、评估过程、应用方法以及一些重要问题所作的说明。7、政策评估的障碍有哪些?(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活动,政策目标的确定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预测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往往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不仅有些因素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而且各种影响因素也往往难以用同一计量标准进行衡量。
37、(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政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有多个政策在同一领域同时发挥着作用。(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一般都是正对解决政策问题发布和实施的,而政策问题往往牵涉非常复杂的因素,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5)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必然涉及政策主体的行为评判,所以一定会受到来自政策主体的一定干扰。第八章政策终结1、【名词解释】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2、政策终结的对象主要表现有哪些?(1)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首先表现为权力履行和责任的承担,而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权利的
38、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2)政策功能(服务于管制):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管制,政策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3)组织机构:政策执行活动是组织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完成。而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或撤销。3、政策终结的形式有哪些?政策终结的形式多采用那种渐进的、连续的、不断渗透的、由点及面的变革方式。主要有一下五种形式:(1)废止:废止就是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2)替代:替代就是永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3)合并:合并就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
39、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4)分解:分解就是将就正常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5)缩减: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4、政策终结的措施有哪些?(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它通过适度的宣传教育,摆事实、讲道理,能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应注意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创新观念,改变认识。(3)政策过程透明争取更多支持。政策终结支持者的态度和队伍,是决定政策终结成败很关键的因素。(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有雨存在利害关系的牵扯,人民往往会对改革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5)做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政策终结的反对势力会形成某种联盟,带给政策终结强大的阻力。(6)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作为政策重要表现形式的政府规章,时效显然不宜过长,应该适时进行反省检视一一修订或废止。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仰望,每每比较,仰望身边的众人,比较四周的他人。于仰望中我们感到了卑微,于比较中感到了差距。优雅的人生,是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平和的心态,一种平淡的活法,滋养出来的从容和恬淡。你可以跑在时间的前面,但不要跑在宁谧的心前面。一一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