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16125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力分解说课稿5篇汇编力分解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这是一节概念课,计划1课时完成。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必修一在安排力的分解之前让学生经历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到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力的分解的方法,涉及到按照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分力的大小。从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来看,分解法是处理矢量运算的

2、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力的分解教学内容是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力的分解的定义。(2)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理解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的思想。(3)学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大小。(4)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过程与方法方面:(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

3、代替合力的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2)通过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交流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会表现出较大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为了突破

4、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实验,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身操作这些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感受并体会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突破了难点。四、学法与教法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和分组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自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方法和技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五、教学设计现在我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计,并介绍我这样设计的理由。1 .课题引入在课题引入时,我首先创设了物理情境:两个分队进行拔河比赛,然后找这名男生去垂直地拉绳子的中央,接过却是发现这一个男同学居然拉动了两个分队的人。咦!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情境在

5、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生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此我运用了情景激学法。2 .课题讲解在新课展开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简单演示实验一(老师可以一只手拉祛码,使祛码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两个手拉祛码;使祛码处于静止状态),然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对上述两种情况的祛码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发现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F为合力,Fl、F2为分力。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既回顾我们上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又通过力的合成的定义,自然而然的给出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发现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让

6、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这一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思想为下面探索如何分解力埋下伏笔。通过设计这样的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力的合成等效杵代然后我将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力的合成的时候我们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又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那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呢?有这样的引导过程同学们就能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了。在此我利用皮亚杰的“同化”理论让学生自主掌握力的分解所遵循的规则。随后我运用提问法,已知一条对角线能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来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已知一条对角线能做出无

7、数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限定条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这里我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直观的感知,我用自制教具和flash动画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生动的展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既然一个力有无数种分解方法,那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一个已知力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进行分解?能不能随意分解呢?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过程我就自然地将主题过渡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上来,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刚刚接触力的分解这一知识,对一个已知力究竟如何分解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以往的许多学生往往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很大的困难。基

8、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采用了指导一一探索式教学模式,尝试着对力的分解进行探索式教学。在这一部分我应用了分组实验法和分组讨论法。在此,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实验分两步从“能不能”到“怎么办”来进行难点的突破。第一个实验“能不能”:首先在黑板上画图(水平桌面上放个球,球旁边放一块竖直挡板)一。提问学生:小球的重力能不能这样分解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一3分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初中学习的力学知识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分解方法是错误的。我这样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一个力是不能随意分解的。那应该按什么去分解呢?接着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

9、怎么办”:首先我会先在黑板上画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两种分解方法?提问学生:哪一种分解方式是正确的呢?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但是这样的实验目的性不强,学生在做实验时比较盲日,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去进行探究:1.观察重力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2.这个作用效果可以用哪两个力等效替代?(这在开头我已经买下了伏笔)3.猜想力应该怎么分解?、4.试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5.如果增大夹角,两个分力的大小会怎么变化?我们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上来加以讲解,得出夹角与分力的关系。我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的逐层递增的探究从而突破了难点。我们知道一个实验不足以得出一个结论,所以我下

10、面再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一个自制的筷子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有绳拉食指的作用效果和筷子戳手心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做出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一个是课本中举出的拖拉机拉耙的例子,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3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力的分解不是随意的,要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对此我将对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的方法进行总结:Ff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作出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4 .(学以致用)为了贯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而又走向生活。我又设置

11、了这样三个情境让学生去讨论。案例一:陡峭的山坡为什么要建盘山公路?案例二:古代和现代的大多数屋顶为什么都是倾斜的呢?在下雨天有什么作用?案例三:两个学生提一桶水,怎样提才更加省力呢?夹角越小越省力还是夹角越大越省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用学生熟悉的画面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呼应课题引入部分拔河比赛的谜。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以自行揭开。六、作业布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适当的布置两项作业:1 .巩固练习作业:课本P701、22 .开放探究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实验器材不限。但要求学生把

12、实验设计的器材、步骤都写出来。七、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力求简明而又全面得将本节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分为两块,主板书和辅助版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总结归纳。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力分解说课稿(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因此说本节内容显得尤其重要。(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

13、的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2 .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3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

14、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升,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

15、能容易把车拉动呢?借以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新课教学先复习力的合成,以便于学生学习新课。明确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探究I(演示实验)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

16、,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探究11(分组实验)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步骤把木块放到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多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

17、读数。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为什

18、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动画演示。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升。(整个授课过程大约30分钟)五.小结(大约三分钟)六.板书设计: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分力可以比合力大力分解说课稿(三)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

19、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因此说本节内容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2 .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3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

20、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 .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三 .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四 .教学设计流程图

21、五 .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升,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容易把车拉动呢?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新课教学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明确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22、探究I(演示实验)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探究11(分组实验)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步骤把木块放到台秤上

23、,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多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滑轮的高度悬挂钩码的重力台秤的读数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结论12hl3h24h35h4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

24、则计算分力的大小。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6)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动画演示。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7)小结与作业小结: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布置作业:70页的第2、第3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

25、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8)板书设计: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力分解说课稿(四)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

26、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明确提出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 .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3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4 .掌握力的正交分解5 .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一学生的思维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

27、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三、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身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利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

28、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四、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五、说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

29、分钟的时间)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2.新课教学: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加强这一思想。选择力的正交

30、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重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

31、分析。)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力分解说课稿(五)1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加强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

32、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2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升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能力目标:加强“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3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明确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认知准备。重视学生认知准备,提升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首先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第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明确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

34、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4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5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自主探索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升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明确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2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

35、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3 .共识目标,质疑问难同学们预习后明确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4 .循疑而进,问题解决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

36、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例1放到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讲清三个层面: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因此要分解。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

37、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例2物体静止在倾角为O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到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如图1。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转变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l和垂直斜面的F2。5 .联系实际,实践探索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

38、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6 .回顾反思,学有所得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7 .思维策略,巩固训练如图3支架,绳子对。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A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明确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祛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书面作业。6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