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16215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徐州云龙山纪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知府姜焯重修山顶的放鹤亭后,命人在山顶西侧建僧舍用于看护,施工者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块巨石,长约八丈,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请来技艺精良的石匠,仿造山下黄茅岗唐代吴道子所作观音石碑画,雕刻成送子观音像。巨石中间有一条白玉般的石纹,于是因势雕出,恰好位于石像腰际,天然若飘带,故得名玉带观音。因观音也称为观音大土,而此处的观音大土是由岩石雕琢而来的,故称为大土岩,后为观音覆盖庙宇,建立禅院,称为大土岩寺。大土岩寺建造之后,香火非常旺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徐州周边的百姓纷纷赶来祭拜,三百年来,生生不息,代代衍传,形成了热闹非凡的云龙山庙会。康

2、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大土岩,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土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土殿。大土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株,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姜焯命人依照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画像将巨石雕刻成一送子观音,并建一大殿予以覆盖。因观音像是在岩石上发现并雕刻于岩石上,故将大殿及其配殿统称为大土岩,民间称之为观音寺。观音大土岩内有3棵古柏,与大土岩同龄,约300岁。大士岩的西山门下面,有个很大的陡坡,陡坡上修了五十三级台阶,称为五十三参。关于五十三参的说法有多种,有的说寓意善财童子拜观音,有的说是姜悼为

3、供僧人、游客休息而建,有的说是供看戏用。云龙山的西侧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观音大士岩。据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府姜焯为找僧人看守放鹤亭,于云龙山首节西侧兴建僧舍,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巨石上有一观音大士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集码头登陆,来徐州视察。这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厉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痍,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痍”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是一

4、种勤政抚民的表现。乾隆四十年(1775年),家在茅村张家林村的张继盛营建柳泉乾隆行宫,张继盛曾任河南归德府商虞通判,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于乾隆二十一年受到封赏,不仅张继盛,连同他原任山西泽州知府的父亲张广居、母亲拾氏都承旨诰封。皇恩浩荡,何以为报,张家人发现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大多从附近的驿道通过。他们决定在自己的家乡为皇帝建一座行宫。这样,一来可报皇恩,二来借此取悦皇上,为张家人在官场进一步地升迁铺路。据道光版铜山县志柳泉行宫图,柳泉行宫是一座豪华、恢宏的行宫,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动工,历尽磨难,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终于建成。柳泉乾隆行宫的设计方案,基本按照北京故宫模式,占地

5、数百亩,选址于梅花山、檀山、小青龙山、广山四山之间的平地上。柳泉行宫所在地,前面有龙须河相照,后面有檀山为依靠,东边有青龙山,西边有广山,属于风水宝地。同时,地理位置优越。一方面视野开阔,减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交通极为便利。东边不远处即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官方古驿道,北通京师,南指江浙;西边有过茅村桥南到桃山驿、北去利国驿的二三等驿道;东南五里有夏朔驿站,东北五里有石山驿驿站;东南十里过荆山桥能够直达徐州城;再向西十里是京杭运河泗水段,微山湖南岸有号称“淮海第一关”的景山码头。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刚满一年,与众诗友举办了一场黄楼诗会,饮酒论诗,好不惬意。后来,苏轼前往云龙

6、山时,写下诗作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在云龙山创建船亭。船亭原为两层砖木结构,上层似船,下层为厅。厅西面墙上有匾一块,上书“天上座”三字。匾下对联为:“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现在的船亭为1979年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船亭东首为三层,顶层为茶室,门额上悬挂“天上座”匾额。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府,与隐居云龙山中的张山人互为知己,频繁往来,相为唱和。一天,苏轼酒后上山,刚至黄茅冈处便不胜酒力,醉卧石

7、上,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流传至今的“七句诗”: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黄茅冈从此成为历代文人稚士登临云龙山时必去凭吊怀古之处,苏轼躺过的大石块,也成为云龙山中的一处古迹东坡石床。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初九,苏轼在徐州举行黄楼诗会。等诗会一结束,苏轼就喊上王巩、颜复、张天骥等众多文朋诗友,趁酒兴结伴游黄茅冈登云龙山。谁知道这苏轼不胜酒力,行走在在黄茅冈乱石中几次差点跌倒,就在这跌跌撞撞间,一不小心就跌出了这首登云龙山佳作来。等到几百年以后,清代刘廷矶在黄茅冈诗中道:“满丘乱石也平平,一醉坡仙便著名”、

8、“冈头醉倒石作床”。当年苏轼醉卧过的那块巨石因此而得名:东坡石床。至顺三年(1332年),三月阳春,诗人萨都剌(元)从京城出发赴江南任职,途中路过徐州,写下了著名的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雅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锤。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之际感慨万千,他在罢徐州,往南京(商丘),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五首中,倾诉了自己对徐州父老的深情,对徐州风光的依恋。第五首中有:”卜田向何许,

9、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秋称。”之诗句。诗句中的石佛山就是指云龙山,尔家川就是指云龙湖,故云龙湖又有“尔家川”之别名。或云:”石佛山,在(眉州)州西南二十五里,下有尔家川,地膏腴,宜种植。”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煮侵宋时,30万大军围攻徐州,驻扎在云龙山戏马台一带,士卒们依山就石雕成一尊大佛头像。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和尚胜吉主持,傍山依崖,建造了覆盖大佛头像的大雄宝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徐州知州王邑承又主持增雕了石佛的上半身,才成为如今所见的半身大佛坐像。石佛高约10米,因后檐墙高尺许,仅用三砖,故又有“三砖殿覆盖三丈佛”的传说。大石佛两侧的岩壁上

10、,还镌有北魏太和十年(486年),以及唐宋时的造像和题字,神态各异的佛像嵌布其中,错落有致。龛山作庙,削峰成佛,天然如画。放鹤亭之西南是观音大土岩院,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敞式山门,依山坡斜势建五十三参,院内清幽雅致,有观音正殿3间,内奉大土像。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天骥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放鹤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

11、,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土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康熙六十年(1721年)徐州知州姜焯始建云龙书院,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

12、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这次视察,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他考虑工程浩大,不是短期能够竣工的,为今后来徐“阅河”便于居住,下旨由两江总督尹继善操办,选址建造行宫。云龙山行宫前后左右均三进院落,房屋栉比,气势恢宏,风景怡人。清末以来,行宫建筑大多已毁,现仅存大殿坐北朝南,正对云龙山,大殿东西长13.3米,南北宽6.8米,四梁八柱,全系川柏,单檐挑角,黄釉筒瓦,椽檀彩绘,廊楣也绘有金龙,金碧辉煌,十分壮观。行宫内亭台榭阁错落有致,殿房红墙黄瓦,松柏掩映其间,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庄重和肃穆。乾隆亲自为行宫撰写了两

13、副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云龙山乾隆行宫东侧碑园为一组小桥流水、清幽典雅的古代园林式建筑。宫殿巍峨、翠竹掩映、曲径回廊、墨香浮动。云龙山行宫南起云龙山北麓,北抵土山,东接御桥,西至现在的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为三进院落,大殿两侧是数十楹配殿,左右为园林、假山、亭、台、榭、阁等。行宫的建筑规模很大,北靠土山,南抵云龙山下,东至御桥,西达今中山南路。行宫建好后,乾隆皇帝非常满意,来徐州的四次里,除第三次来徐州外,其余三次都住在这座行宫。他还亲笔题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J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想见当年行宫秀丽宜人的景色。乾隆二十七年(

14、1762年)四月乾隆第三次南巡返回时经过徐州,有诗云:“两日云龙驻,四番来往经。”虽然这位游山水成性,嗜园林有癖的皇帝见过无数名山佳水,见多识广,但对徐州的这座行宫仍然极其喜爱。熙宁十年(1077年)秋,草堂被洪水淹没,第二年春,张山人又在山坡较高处构筑新宅舍,躬耕善亲,饲鹤为乐。当苏轼应邀前去造访时,对其新居动人的放鹤图卷极为羡慕,写下了著名的放鹤亭记,自此,张山人的新居便名日“放鹤亭”。放鹤亭随着苏轼的放鹤亭记声名大振,后人咏叹此亭的诗词联语多不胜数,是徐州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放鹤亭屡毁屡修,到姜焯任徐州知州时,他看到破败的放鹤亭,感觉有重修的必要。于是,“鸠工应材,亲临

15、亭上,缺者补,隘者宽,败者更,欹者正”,经过一番整修,飞檐广厦的放鹤亭焕然一新。整修逍遥堂。逍遥堂原是苏轼在徐州任职时居住过的地方,其弟苏辙来徐时亦宿于此,并各有诗作记之,因此,逍遥堂也是徐州有名的古迹。姜焯任徐州知州后,即捐俸将逍遥堂改建成草堂,取名“来鹤轩”,并自题来鹤轩小记:“今年秋麦菽皆稔,民无菜色,乃蓄俸钱募入,砍茅市木,舁山废石,为屋数楹工始兴时,有野鹤自空中来,驯绕阶除,依予不去。因怜而恭之,屋成用以名轩J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徐州知州姜焯将之前在海南感恩县创办义学的经验带到了徐州,在云龙山麓“阀土建学数间,为饮射读书之地”,并聘请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师,为城中有意读书

16、的青年讲诗说礼,。其间,老师还经常将学生的答卷送给姜焯审阅。姜焯还按照“闾有塾,党有庠,州有序”的古训,要求城乡各地创办义学。为了义学能够长久兴办下去,他亲自谋划,置办学田教顷。一时间,徐州大地谈经论道的人越来越多,朗朗的读书声处处可闻。有关资料显示,在姜焯执政徐州的10年间,其有7人考取文武进士,36人考取文武举人,分别占康熙王朝60年徐州进士、举人总数的三四成以上,可以说是徐州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康熙六十年(1721年),徐州知州姜焯依据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诗句,建造了试衣和送晖两亭,试衣亭为卷棚式屋顶,送晖亭为硬山式屋顶,进深皆为7.5米。试衣亭内的墙壁上镶嵌古碑数方

17、,其中乾隆皇帝御书“试衣亭诗辨碑”的诗后跋文最为著名。送晖亭内存有状元李蟠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撰书的郡侯姜公重修学宫记碑和并建尊经阁记碑。建造鼓亭和钟亭。两亭均用石材构筑,四角飞檐。鼓亭的横眉间刻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建”字样,石柱上还刻楹联:“翠竹黄花圆色相,清池皓月净禅心”;钟亭横眉间亦刻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建”字样。筑砌53级石阶。53级石阶又称53参。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接受文殊菩萨的指点,南行求法,依次参拜了53位名师,最后从观音菩萨那里得道,而成为观音大士的胁侍。云龙山大土岩寺门外原是高10余米的悬崖,姜焯命人顺山势砌成53级石阶,意在使求拜者要像善财童子那样53拜后,

18、方能入山门参见观音大土。康熙六十年(1721年)徐州知州建试衣亭和送晖亭,亭名出自苏轼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试衣亭北墙嵌有乾隆皇帝试衣亭诗辨碑。鼓亭楣间书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造”。两边石柱上有对联“云山怀旧泽,风日忆当年”,都是极有价值的清代文化遗存。钟亭的横梁上,悬挂着一只重约万斤铁钟,钟上有“风调雨顺”四字,铸造于明宣德三年。观音殿前两株古柏,已经三百岁了,姿态奇古,傲然挺拔,是徐州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南巡江浙后返京途中第二次来到徐州,看到百姓丰衣足食的场景,心情大不一样。在试衣亭欣然写下试衣亭再用苏轼韵二首:放荡云龙试点衣,故人赴选

19、趁行晖。临岐那想忘京国,一片心随去马飞。稍喜徐民足食衣,马头莫漫颂宸晖。前巡茕状犹满眼,祇觉流阴迅似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第四次来到徐州,这次登临试衣亭的心情非常好,因以前写过三首用苏轼韵的诗,故诗题说是四叠东坡韵。甲辰闰春下瀚试衣亭四叠东坡韵:欲解衣乎欲著衣,猜东坡意立晴晖。尔时行志未能也,想共山人羡鹤飞。乾隆来徐州时还曾写下:放鹤亭歌题放鹤亭登黄楼作再题黄楼用苏轼韵题黄楼再叠苏轼韵黄茅冈戏成口号苏堤等,并御书放鹤亭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沛县民众向州府请法疏浚龙塘闸至荆山口的河道,以便更好泄洪。姜焯接报后立即前往察看,并与河防同知孙国渝一起商讨疏浚方案,组织力量疏浚了

20、龙塘闸、茶城、十字河等多处河道,使沛境积水直泄荆山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姜焯请旨在府城北的张谷山修筑防洪大坝。施工过程中,亲临一线指挥。据说,有一天傍晚,姜焯行船至不老河大淹子旁,河中突起大浪,欲将船只掀翻。此时,天空电闪雷鸣,河中巨浪突然平息。之后,姜焯命人在张谷山山脚下盖了一座镇河大王庙,庙门朝东,正对不老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姜焯组织人力对珍珠泉进行复浚,令泉水中当初。为感激姜知州的爱民之德,当地百姓将珍珠泉改名为“姜公泉”,并勒石记之。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煮挥军南下,路过彭城时,手下的士卒用兵器依山崖雕琢了一个巨大的佛头,所以后世人把这座山叫做石

21、佛山,石佛雕刻处叫做佛头岩。还传说太武帝拓跋煮在佛头岩东北的石壁上,用铁鞭敲击刻画出“阿弥陀佛”四个大字。兴化禅寺原名石佛寺、大佛寺,又名兴化禅寺,兴化寺位于江苏徐州城南著名风景区云龙山东麓,为佛教禅宗寺院,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签书判官。适逢天旱,苏轼赴太白山求雨,不久普降甘霖,恰巧苏轼在府衙修建的园亭完工,苏轼文思泉涌挥笔写下喜雨亭记。云龙山喜雨亭坐落于第一节山腰,是座红柱碧瓦、飞檐翘角、设有美人靠的六角形仿古亭,给人以古朴清雅气息,它和凤翔县喜雨亭为姊妹亭。云龙山喜雨亭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距今549年,云龙山现存续喜雨亭记古碑把该亭兴建的来龙去

22、脉记载下来。续喜雨亭记由杜庠撰文,黄英书丹,碑刻置于醉石亭内,是东坡石床附近最大的一块条石碑刻,去东坡石床浏览古迹,抬头就会看到偌大的续喜雨亭记碑。成化六年(1470年)春,“天下旱饥,而徐尤甚”,进士陈廷琏任徐州知州,上任第七天即率文武官员祈雨,“即日天降甘雨,未足,又祷而雨”,及时雨使徐州持续六个月的旱情得到缓解,百姓说:“太守救我民”。僚属请示陈廷琏,是否效仿苏轼立一座“续喜雨亭”以示不忘祈雨功绩?陈廷琏训斥:“祷雨偶然而应,立亭非本心也”,此事就此作罢。秋天粮食大丰收,百姓称颂陈廷琏的求雨和仁政,自发找到客居徐州的大诗人杜庠求文。杜庠人称“杜赤壁”,欣然提笔写下续喜雨亭记:“盖东坡作亭扶风,亦尝守徐,有膏泽及民,故徐民思而续之,愿后之为守者亦如陈侯之立心为政,使后之人亦以续东坡之意续陈侯,则斯亭之名与彭城山水同流峙,于千载之下无疑矣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