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16519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3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德育复习资料3套(完整版)德育复习资料(一)第一章德育与德育功能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德育”一词的由来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二、“狭义的德育”与“广义的德育”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品

2、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一)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的基础与根本是什么?选择题)道德教育指的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西方所谓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我们的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又大于道德教育。(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三)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人

3、们常说的“三观”教育。(四)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有人认为德育除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等。以至于人们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这就是德育概念“泛化”的问题。实践证明,德育概念泛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校德育不能承受其重。第二节德育的历史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一、习俗性德育及其特征在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原始社会中存在习俗性德育的德育形态。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

4、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它与人们的劳动、生活融合为一体。二、古代德育及其特征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三、现代德育及其特征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适应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现代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德育。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品德密切联系。与古代德育的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相反,现代德育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征。第三节德育的功能(重点)一、德育功能及其分类在德育的众多功能中,我们认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功能最重要的体现。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出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5、、文化功能等。(一)德育的政治功能在德育的多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功能是首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2 .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3 .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4 .政治行为的引导。(一)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就是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它的宏观作用是通过德育形成一定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以此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它的微观作用是培养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立国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时间观念以及劳动积极性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的文化功能指

6、的是学校德育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即指文化的选择、文化的传递、文化的创造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等功能都依赖于文化功能的实现而实现,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认清学校德育的文化功能,有利于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1.德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2.德育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三、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题)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内涵丰富,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认为,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

7、的功能1.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2 .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式结构3 .形成和发展品德的能力结构(二)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学校德育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好此功能,有助于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达到个体智能发展的又一新高度。L认知发展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2.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作用;4 .德育对认知能力的强化和抑制作用(三)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德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良好

8、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四)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个体享用的功能即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案例思考】“巴比晚宴”慈善并不仅仅给接受善举的人们带来了物质救济,同时也会给做慈善的人带来精神的满足和享受,正如比尔盖茨说的,慈善是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从理论上分析,我们得出多种德育功能及其多方面的表现,但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并非如此多能或者说这些功能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原因是什么呢?

9、根本的原因在于德育功能的显现或发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保证的。如德育目标要合理、科学定位,如果德育目标定得太高,我们就会觉得学校德育实效低,德育功能没能实现。又如德育效果,有时它能及时呈现出来,有时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甚至几年才能呈现出来。德育效果的这种滞后性,会使人怀疑德育功能。【思考练习】1 .辨析题(I)德育即道德教育。(2)德育的政治功能是德育最重要的功能。(3)德育功能就是德育目的或德育效果。2 .简答题(1)如何理解德育概念内涵与外延?(2)如何理解现代德育的特征?(3)为什么要重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第二章德育目标与内容第一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涵义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10、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选择题),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它影响整个教育目的的实现,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协调和评价的作用。德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一)符合一定的教育思想;(一)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三)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演变(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1.时代性与继承性;2.基础性与层次

11、性;3.现实性与超越性;4.统一性与个体性。第二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与德育目标相应的德育内容的教育,德育目标才能实现。一、德育内容的涵义德育内容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的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德育内容给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哪些品德指明了方向,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二、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一)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品德发展水平;(三)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四)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五)符合民族文化传统。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

12、主要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L爱国主义认识;2.爱国主义情感;3.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紧密相连的。(一)理想和传统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就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三)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集体主义教育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培养集体主义思想;2.培养热爱集体的精神;3.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四)劳动教

13、育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2.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3.勤奋学习,艰苦奋斗。(五)纪律与法制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进行纪律与法制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增强纪律与法制观念;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遵守公共秩序。(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

14、解决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三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七)文明礼貌的教育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文明礼貌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会尊重他人;2.学会宽容和理解;3.礼貌用语、举止文明。(八)个性心理品质教育1.自我意识的培养;2.情感品质的培养

15、;3.人际交往的培养。四、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一)生存教育;(二)生活教育;(三)生命教育(选择题);(四)安全教育;(五)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思考练习】1、辨析题(1)德育目标就是教育目的。(2)德育内容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2.简答题(1)什么是德育目标?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2)我国确立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3)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如何看待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第三章德育规律与原则(重点)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进他们建构和提升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虽然广义的德育或德育过程包括学校、

16、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但此处的德育过程专指学校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区别吗?(辨析题: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就联系而言,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是教育促发展的关系。从区别来看: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

17、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其三,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偏离或背离。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对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规律:(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2)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或源泉;(3)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一节德育规律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个规律):第一个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

18、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就本质而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品德的结构一般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的涵义与作用(1)知一一道德认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从品德结构和具体的品德形成过程来看,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2)情一一道德情感,亦称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意一一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

19、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个人一旦具备坚强的意志,便能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以理智战胜欲望、凭坚持战胜动摇,克服各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始终地践行道德行为。(4)行一一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但人的道德行为可能是偶然的,亦可能是经常的,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又是自然的。在一定意义上,真正称得上道德行为的只有

20、道德习惯。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知、情、意、行四要素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因此,实施德育必须注意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要素的整体功能。(1)注意全面性因为品德结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的,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而道德情感和意志也影响着道德认识和行为,道德行为则对道德认识的获得与巩固、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从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知、情、意、行各要素和谐发展,从而最有效

21、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2)注意针对性与多端性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展开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引导行为,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但由于品德结构的四要素相对独立、特点各异,而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上亦可能失衡,从而导致学生“言行不一”或“口是心非”、情通理不达或达理不通情的状况,因而德育过程不能固守既定的程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变通,采取多种开端。正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如对于道德认识模糊或错误的学生,可从晓之以理入手;对于不知该怎样行为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则须从导之以行开始;对于那些存在情感障碍或逆反心理

22、的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方能见效;至于意志薄弱、缺乏自控力的学生,则须首先锤炼他的意志。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德育也不例外。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决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就难奏实效。当然,德育过程无论从何开端,都须注意全面性,不能割裂知、情、意、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四要素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第2个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只能来自于一定的活动和交往,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亦不例外,它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在活动和交往中

23、表现,并接受活动与交往的检验。德育过程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正因为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基础或源泉,组织活动和交往应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2 .活动与交往的多样性;3 .活动与交往的集体性;4 .活动与交往的公益性。第三个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要矛盾,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

24、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1.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5 .调节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第4个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显夸张,但也说明了育人之不易。其实,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绝非朝夕可成,至于品德的形成与完善更难一蹴而就,它往往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与再教育,不断实现思想品德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常言道

2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师唯有持之以恒、反复引导,方可使其迷途知返,回归正道。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儿童”或“品行不良学生”,又要分清原因、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耐心细致地进行疏导转化,使其改邪归正,真心向善。第二节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涵义德育原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德育原则是以德育规律为依据、以德育实践为

26、基础、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总结概括出来的。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也叫方向性或共产主义方向性。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L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 .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一)疏导原则疏导原则也叫正面教育或正面引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以说理疏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同

27、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代要求和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4 .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5 .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三)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将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统一起来。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2 .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3 .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同时又要依靠并通过集体,针对其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加强个别教育。

28、这条原则的主要依据是集体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以及集体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为,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又主要是在集体中进行。苏联教育界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如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集体教育。贯彻的基本要求: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4 .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5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五)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促进

29、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该条原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最早提出该条原则的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贯彻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2 .严格要求学生。俗语云,“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这是从结果来看严格要求的好处,虽不尽然,亦是经验之谈。3 .民主平等,一视同仁。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并诚心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首先,师生要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尊重。其次,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只偏爱好学生而忽视或歧视后进生。在

30、常规管理和行为纠正过程中必须“对事不对人”,无论是谁,只要违规犯错,就要按规定处理,该批就批,当罚则罚,这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真心改过。4 .爱之有度,严而不苛。如何把握“严”的尺度?(六)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长善救失原则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规律。该原则也可称为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或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2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学生转

31、化过程中,教师固然起主导作用,但要让学生始终坚持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则需要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其中尤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养成反思和内省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七)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首创者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了

32、解,对学生的教育就只能盲目尝试、无的放矢。2 .针对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个性相异、水平不一,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抑或思想品德都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或引导就不能“一刀切”或“一锅煮”,而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的进行教育,这样才可能促使每个学生顺利健康的成长。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材料分析题201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系统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33、贯彻的基本要求:1.统一校内的教育力量学生品德的形成不是班主任或某个老师教育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科任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统一思想、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2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学校,但其生活空间并非仅限于校内。作为父母的孩子和国家的公民或社会的一员,他(她)必然会与家庭和社会发生密切的联系,其思想品德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如果这些影响相互对立或冲突,就会消减学校德育的作用,出现5V2或5+2=0(其中“5”指学生5天在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指学生周末两天在家和社会所受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因

34、此,学校、家庭、社会组织或团体必须共同研究、相互协调,指导校外活动,安排好假期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迅速地成长。3 .加强学校德育计划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根据德育规律,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而且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德育目的,就必须在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发展的顺序和德育内容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做到系统连贯、前后一致。其中有两点又需特别注意:一是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如幼小、小初、初高之间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连贯性;二是

35、不同教师或班主任之间的接替或交接,也需保持连续性,不能完全推倒重来或重新另起炉灶,否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或产生适应障碍,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品德的形成。【思考练习】1 .辨析题(1)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2)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2015)(3)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是无法兼顾的。(4)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惩罚。(5)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可以的。(2015)2 .简答题(1)为什么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2)怎样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3)为什么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4)在实践中应如何贯彻

36、疏导、知行统一、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等原则?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重点)第一节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联结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纽带,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某种组合方式。一、德育模式的内涵(一)模式(一)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对复杂抽象的德育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德育经验,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反映有关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实际工作者能对抽象的德育理论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具体框架。“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二、国

37、内外主要德育模式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家和思想家围绕道德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根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学说和道德教育模式。(一)国外主要德育模式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选择题)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2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选择题)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

38、细和系统,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3 .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凄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查普曼所创立,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4 .价值澄清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着移民社会、工业化程度迅猛加快等因素带来的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对此,路易斯拉斯等人从杜威的经验主义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儿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39、有哈明(MerrrillHarmin)西蒙(S.Simon)等人。其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价值的过程上去。(5)价值澄清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澄清应答法;价值单填写法;价值观延续讨论法。(一)我国学校德育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影响较大、讨论较多并被赋予模式之名的主要有灌输式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借鉴了西方的德育理论及德育模式,但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内涵。1 .灌输式德育模式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2 .活动德育模式(1)活动德育模式的内涵

40、活动德育模式是在活动中产生的,而且是通过活动来实施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是在反省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本质在于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2)活动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全体性;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和谐性;发展性。3 .主体性德育模式(1)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主体性德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的德性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2)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特征a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b学生德性的形成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C学生德性是

41、主体的自主建构。三、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小学德育模式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和趋势:(一)反对道德灌输;(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四)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五)注重道德情感体验。第二节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实施的渠道和形式,学校为了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的各种活动、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选择题)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一)

42、思想品德课(二)其他各科教学各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德育的任务。中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二、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无疑为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其重过程、重实践、重体验的课程特点,与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德育主体观、生活德育等新方向在理念指向上存在共通之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其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劳动;(二)社会公益活动;(三)社会调查三、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

43、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小学校园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常规活动,如校会、班会、队会、晨会等。传统活动,如节日活动、春秋游等。文化活动,如组织观看有意义的电影戏剧,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仪式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活动仪式等。(一)校园团队活动(一)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五、心理健康教育六、班主任工作第三节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一)说服教育法的内涵说服教育法是

44、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二是注意启发自觉,即注意对学生的疏通和引导,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又要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认真分析,对于不正确的看法要帮助学生把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二)说服教育法的类型作为在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有以下几种类型。1.讲解;2.谈话;3.讨论;4.指导阅读。(三)说服教育的方式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四)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简答题)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

45、,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有针对性;2.要有感染性;3.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二、榜样示范法(一)榜样示范法的内涵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方法。(二)榜样示范的类型(三)运用榜样法的要求运用榜样教育学生,教师要事先有周密计划,使学生明确向榜样人物学习什么,怎样联系自己的实际,应从什么地方学起,怎样逐步深入等。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三、情感陶冶法(一)情感陶冶法的内涵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

46、地运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二)情感陶冶法的实施途径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陶冶。四、实际锻炼法(一)实际锻炼法的内涵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可以加深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使优良的思想品德日益巩固起来。(二)实际锻炼法的实施途径1.执行制度;2.委托任务;3.组织活动。(三)运用实际锻炼法的具体要求1.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工作。2 .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

47、动性和积极性,使中小学生成为各种实际锻炼的主人。3 .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4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是加强学生实际锻炼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辅助手段。五、品德评价法(一)品德评价法的内涵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中的优良品德或不良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一)品德评价的常用方式品德评价的类型和方式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品德评价方式。从评价形式看,品德评价法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如口头表扬、书面评定等。从评价的性质看,品德评价法包括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如奖励、惩罚等。从评价时间看,有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如课前、课余的表扬批评与学期、学年的操行评定等。从评价程度看,肯定的评价有赞许,表扬、奖励等。否定的评价有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三)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1.明确目的,以理服人;2.实事求是,公正无私;3.重在发展,贵在辩证;4.因人制宜、因材施教;5.发扬民主、激发参与;6.多加肯定、少作批评。【思考练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