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十四节气”普及图书的策划与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二十四节气”普及图书的策划与出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论“二十四节气”普及图书的策划与出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后逐渐流布中国全境,为多民族所共享,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审美倾向和情感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出版业在促进“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提升文化自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普及图书的出版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数量多,形式多样。据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官网显示,2017一2022年,
2、主题词包含“二十四节气”的图书CIP数据,共有695条。2018年与2019年最多,各145条。这些图书大多为普及读物,在装帧设计上比较用心。无论是开本、纸张,还是版式、插图和印制工艺,都力求体现文化底蕴和亲和力。不少书籍还采用多种介质,配合多媒体手段,实现图文与音视频的全面呈现,有的还推出了周边文创产品,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与传统文学艺术相结合,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大部分图书用节气串联周而复始的生产生活,并与体现风物人情的诗文、俗语、童谣、书画、音乐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结合,展现绚烂多彩的民俗画卷,用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凸显品味和情趣。在出版界的努力下,“二十四节气”精品
3、图书成果喜人。与此同时,相关图书出版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核心要素、文化内涵的提炼与传播有待加强。部分图书局限于对各节气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拼合,只描述行为实践方式,对其本质特征、内在文化逻辑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呈现不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生命活动需顺应自然节律。因此,适应太阳周年运动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成为行动指南。节气名称虽是基于中原地区天象、温度、降水和物候的特征化概述,但其知识和实践体系是因地制宜的。即便是普及读物,这些体现本质的要素也应讲清楚。有的书却连“二十四节气”是阳历都没交代。其次,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需进一步发掘、弘扬。相当一部分图书,强调“二十四节气”作为传
4、统历法体系计时和指导农事的功能,重在展现历史上的民俗风情,却说不清楚它的当代功能与价值,体现不出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再次,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在因地制宜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一些图书只是把各节气的时间段、自然特征(多止步于概括中原物候的七十二候)、衣食住行、习俗等讲一讲,繁杂琐碎,千篇一律,既体现不了因时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知识和实践,又满足不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上述问题,既源于认识和研究不足,也暴露出一些出版机构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的弊病。推进“二十四节气”图书出版工作,还要在厘清认识、把握本质、做深做实上下功夫。建议出版机构明确出版目标,加强学术研究,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图书的文化品位和感染力,促进文化认
5、同和交流互鉴。作为中国人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循时而动、追求和谐等思想观念的文化载体,“二十四节气”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非遗有口传心授、耳濡目染的传承特点,导致“二十四节气”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总结与阐释。应当加大研究力度,综合社会、民族、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地质、生物、民俗等多学科力量,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知识构架,体现其作为认知和实践体系的系统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征,以及作为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审美性、情感性特征,然后辅以各种传播手段,通俗易懂且富于感染力地加以表达,达到普及的目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名家说上古学术萃编”丛书,推出学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阐释,如朱自清说诗童书业说瓷等
6、等,实现学术性和通俗性的统一,值得参考。调研分析读者需求,细化目标受众,提升选题策划的针对性,做出特色。要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向,结合非遗传播的体验性、互动性特征,推出内容和形式协调的策划出版方案,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提升传播效能。如重庆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山城里的二十四节气,用生物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节气自然变化、记录物候、体验风俗的视角,发现、再现、体验山城的时节变化、农事活动和民俗文化,在契合青少年读者需求上做了较好尝试。彰显价值,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二十四节气”在今天依然具有突出的价值。作为知识和实践体系,它为我们顺应自然,合理安排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思路和
7、经验;作为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规律、因时而动的理念,不仅对文学艺术产生着重要影响,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共同认知和实践,我们更加珍惜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共同生活的社群,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更愿意为和谐发展作出贡献。非遗是在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智慧结晶,经历了数千年岁月,气候、物候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实践体系,一直在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相关图书出版,也应顺应、推动并体现这一发展,让传统的智慧滋养当代生活,让更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投身到“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发展中来。(作者:张勃倩,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