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3489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冬至.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古琴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深厚。礼记有“土无故不撒琴瑟”的说法,魏晋时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明代屠隆说:“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古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标识之一。从相传诞生最早的幽兰起,古琴曲在三千年音乐发展史中便承载着文人的心绪,表达着文人的志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这些古琴名曲与先秦时伯牙子期、魏晋名士的名字紧密关联;世说新语等古籍记载着嵇康的琴人风骨,一曲广陵散道尽了他的复杂心境,一篇琴赋承载着古人“天人合一”“中正平和”的美学追求与理性哲思;阮籍的一曲酒狂倾诉着他“叹道之不行”“拖兴于酗酒”的悲愤,乐论阐释的琴观,使中国琴学

2、理论走上审美与艺术之路。有德国学者说:“没有任何乐器能在体现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与古琴相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老乐器,古琴始终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彰显着鲜明而独特的人文精神,彰显着博远深厚、卓然超拔的东方表演美学品格。古琴所蕴含的生命意趣,肇始于魏晋时期,及至有宋一代达到高峰。诚如宋代琴家成玉硼琴论中所言:“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过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里所说的“两浙”指的是浙派古琴艺术。浙派古琴源自南宋琴家、浙江温州永嘉人郭沔的划时代创造,他被誉为“浙派古琴鼻祖”。郭沔为一介布衣,一生致力于古曲旧谱整理,

3、据说,明中叶前流行琴曲中大多由其整理和传授。郭沔特别擅长创制新曲,所作琴乐思想深邃、逻辑缜密、结构严谨,尤以潇湘水云秋鸿为代表。他的琴曲将思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有机融为一体,蕴含着宋末文士特有的乐韵兴致和家国情怀。郭沔十分注重琴曲琴艺传授。他的传世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承传师学,秉承郭氏琴学传统,深研浙派琴艺精粹,广泛传播郭氏琴曲,奠定了浙派古琴在南宋琴界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此后,师从浙派琴师刘志芳、依循郭氏琴谱乐风的浙江严陵(今桐庐县)人徐天民,承上启下。他琴艺精湛,祖孙四代传承琴艺,至明洪武年间,以曾孙徐和仲成就为高,影响较大,赢得众多拥运,后世尊称徐家为“浙操徐门”“徐门正传”。浙派古琴演

4、奏以“微、妙、圆、通”的音色为主要特征,追求“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崇尚于理性中求素淡之雅。晋人陶潜有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之说,强调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浙派古琴也追求隐逸雅趣和托物言志。从伦常之情的“琴瑟友之”,到觅寻知音的“高山流水”,从空谷恬淡的古曲碣石调幽兰,到寄情山水的潇湘水云古代文人总是将个人意趣置放于美丽的自然景致之中。浙派古琴追求在山水之中表达内在情感。“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审美境界,“任乎自然、反对人为”,浙派古琴承袭了这一美学思想。作为浙派古琴的经典,潇湘水云是中国琴乐史上最有影响的佳作

5、之一。明代朱权神奇秘谱解题日,宋人郭沔“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然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琴人以精细的音乐描画了山水的优美景致,用泛音旋律衬托湘江的奔腾湍急和内心的悲愤激越,全曲张弛有致、浑然见景,在生态美景图中隐约浮现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后世传承留存的浙派琴曲,如郭楚望的泛沧浪步月,刘志芳的忘机,毛敏仲的樵歌渔歌山居吟庄周梦蝶,徐天民的泽畔吟等,大多是寄情山水,传达意趣,表达个人对自然的向往,这恰恰与中国文人所追求的旷达情怀与天然逸趣不谋而合。宋代是我国审美流变中重要的一环。宋韵艺术体现出极简、平淡、典雅的美学

6、境界。而浙派古琴正是宋韵音乐的绝佳代表。“韵”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韵”字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作为音乐术语所用,如汉末时蔡邕蔡中郎集外集三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这里的“雅韵”与“繁弦”形成对比,说明雅韵具有平淡柔静的特点。魏晋时期,“韵”被作为形容人格情调与身形姿态的词,多表柔静之风。宋韵音乐是典雅,是平淡和柔静。宋代审美文化追求极简,呈现“平淡典雅”的风格特征。宋韵音乐内敛深沉。如郭沔的浙派古琴,以潇湘二水为境,借云水景色含蓄表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忧患意识。琴曲樵歌忘机山居吟等则体现了平淡自然的意趣。浙派古琴弹奏技巧刚柔并济,恰到好处,其琴谱、琴曲、琴艺和琴

7、学中无不蕴含着淡泊宁静的审美品位,博大含蓄的艺术风范,形成了“质朴但不粗俗,内敛但不呆板”的琴乐风格和人文精神。(作者:郭克俭,系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白银琴,系浙江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冬至冬至草虫绘A*室奥1t冬甲骨文冬金文墨冬小箓冬古文至甲骨文至金文至小小矢甲骨文【字说节气】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冬至这一天起,随着太阳的运行轨迹北移,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诚如吕氏春秋所言,“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古人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和对天象的观察中,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在早期的文献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述是不断

8、丰富的,冬至则是最早被观测和记录下来的节气之-O尚书尧典记述三代之事,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是说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昴星出现在黄昏的星空中。尚书虽然没有“冬至”之名,但已经根据昼夜长短和星象的不同,描述了“二分二至”的时令特点。左传记述春秋史事,鲁僖公五年和鲁昭公二十年,都以“日南至”称冬至。同时,鲁僖公五年和鲁昭公十七年,则有关于“分、至、启、闭”这“四时八节”的记载。到了汉代,在淮南子等古籍中,有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述,“冬至”之名也逐步定型。从汉字上说,“冬至”也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从汉字字形和汉语词源上说,“冬”和“终”这两个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字形上说,在甲骨

9、文和金文中,“冬”和“终”本是一字,像绳子的顶端各打一个结,表示事情的终结。从词义上说,许慎说文解字:“冬,四时尽也。”刘熙释名:“冬,终也,物终成也。”在古人的认识里,一年的四季,以万物生长的春天作为开始,以草木凋零的冬天作为终点,“冬”是四季中居于终点的季节,“终”则是事情的终结,“冬”和“终”是一组同源字。随着语言的使用,文字也逐步分化。说文中分别收录了“冬”和“终”二字,并各有小篆和古文两个形体。其中,“终”之古文,上承甲骨文、金文,将两端的绳结连成一道横线。“冬”之小篆,在古文“终”下增加义符“欠”(bTng);“终”之小篆,又在小篆“冬”旁增加义符“系”。最终,“冬”和“终”这两个

10、字在隶楷阶段完成分化。说文“冬”的两个字形,非常传神地体现出古人从不同角度对冬天的观察。说文小篆的“冬”字,下方所从之“欠”是“冰”之古字,字形像冰凌之形。今天,“大”字已很少单独使用,但作为部首,“交”以两点水的形体,保留在很多汉字中“寒、冷、凛、冽、冻、凌”这些汉字中的两点,都来自古代的“史”字。小篆“冬”字从“史”,正寓含着古人造字时对冬天寒冷的切身感受。说文古文的“冬”字,中间从“日”。“日”是温暖的太阳,而冬日寒风刺骨,“冬”为什么也从“日”?其实,在从“日”的几组汉字里,恰能看到古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太阳在“明、晃、暗、B未”这组字中,部首“日”和光线的明暗有关,说明人们从太阳

11、的照射中感受着变化的光影;而在“早、晚、昏、暮”这组字中,部首“日”和时间的变化有关,说明人们从太阳的周期运行中感受着时间的节律。古文“冬”字从日”,和后一组字类似,表达着一年终尽之时的时间体验。冬至的“至”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上是倒立的“矢”字,像箭簇之形,“至”下的一横像箭靶之形。“至”像箭射中靶子,本义是到达,引申有极点、到极点的意思。左传称冬至为“日南至”,吕氏春秋称冬至为“日短至”,都是说冬至是冬天太阳运行到南面的极点,也是白天最短的那一天。汉代的孝经说在提及“冬至”时说,“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道出了冬至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在古人看来,冬与终有关,是四季的终点,但也是新的四季的起点。自冬至起,阴气渐消,阳气初萌,孕育出勃勃的生机。周代以冬至为岁首,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反映在唐诗中,杜甫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时至今日,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这一说法,更有自冬至起数九的习俗。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时节,让我们九九消寒,一起迎接生机勃勃的新一年吧!(作者:董靖宸,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