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x(7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2月,铜仁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社会保障、妇女与环境、妇女与法律七个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安排。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到2015年底,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部实现。我市在促进
2、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妇女健康保障更加有力,妇女教育水平、综合素质、参政议政能力等不断提高,妇女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妇女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妇女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来,全市妇女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全面小康目标、妇女需求期盼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有些瓶颈急需突破:两性之间存在法律权利平等与机会事实不平等矛盾;妇女发展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妇女健康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妇女工作机制仍需健全;男女平等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战决胜时期;是我市大有作为、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
3、市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我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战时期。这既为我市妇女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贵州省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的实际,制定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未来五年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以期抓住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我市妇女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围绕市委“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发展思路,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定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以更快的节奏、更实的作风、更佳的举措,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升妇女综合素质,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全面发展,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保障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推动富民强市和黔东崛起。(
5、二)基本原则。1 .平等发展原则。完善和落实促进男女平等的法规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公平,构建文明先进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缩小男女社会地位差距,促进两性和谐发展。2 .全面发展原则。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3 .协调发展原则。 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 优化项目布局等举措, 差距。4 .妇女参与原则。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妇女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全面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权利,引导和支持妇女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实
6、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二、发展目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规政策体系,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状况实现大改善;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与资源,整体素质结构实现大优化;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经济地位实现大提升;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政议政环境实现大改进;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大提高;平等获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妇女权益保障实现大发展;平等获得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实现大改观。到2020年,铜仁市妇女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在妇女健康、教育、反贫困、经济、参与决
7、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八个方面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妇女与健康。主要目标1 .全面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妇女健康寿命延长。2 .保障妇女安全分娩。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内。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3 .实现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4 .妇女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与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5 .提高妇女营养水平。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8、6 .提高妇女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7 .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8 .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策略措施.1 .加大对妇女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优化妇幼卫生与健康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特别是贫困村妇幼卫生与健康经费投入,加强妇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妇幼卫生和健康事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以妇女健康助推全面小康。2 .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增加农村妇幼健康服务经费投入,积极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市、区(县)均设置1所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体
9、系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妇幼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完善设施和设备。改扩建市级妇幼保健院1所、新建市妇女儿童医院1所,新建县级妇幼保健院4所。3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以妇女健康为中心,围绕全生命周期实施生育健康全程服务。提供规范的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生殖保健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提高妇产科服务能力,以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创建为引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4 .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将规范化孕产妇保健门诊标准化建设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三
10、个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孕产妇医疗急救网络,推广产科适宜技术,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识,帮助其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控制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率。加大“导乐分娩关爱服务”公益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提高自然分娩率。继续深化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比例。5 .保护孕产期妇女身体健康。降低孕产期妇女的工作强度,形成全社会保护孕期妇女的良好氛围。依法保障哺乳期妇女的休假和哺乳时间。6 .提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有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健康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
11、干预综合防治。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推广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新技术。7 .加大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力度。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实现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全覆盖。将宫颈癌、乳腺癌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并实行定额付费。争取中央资金、省级专项资金对贫困、重症患者给予治疗补助。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宫颈癌、乳腺癌诊治能力。8 .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
12、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5%,感染艾滋病、乙肝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9做好流动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将流动妇女纳入城镇基本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扩大流动妇女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区域、服务项目、服务人群覆盖面。深入开展关怀关爱流动妇女活动,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流动妇女的社会融合。到2020年,有关流动人口在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上的“覆盖率”“入库率”“反馈率”均达到90%以上。10 .关
13、注女性精神卫生。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建立患精神疾病妇女健康档案,提供社区随访管理;加强精神卫生队伍建设和培养,为妇女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11 .促进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积极营造城乡社区体育锻炼氛围,鼓励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二)妇女与教育。主要目标1.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性别平等原则。2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5
14、 .保障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权益。6 .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o7 .高等学校增设女性学类课程,推动妇女理论研究。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9 .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妇女学习环境和条件。10 .保障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权益。策略措施1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领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社会性别平等课程,培育学生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纳入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社会性别视角。实施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社会性别评估。2 .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抓好0-3岁儿童
15、早期综合发展,提高幼儿园的覆盖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鼓励举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巩固与提升山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新增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倾斜,确保山村幼儿园全覆盖,确保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女童、孤儿、残疾女童、随迁女童和农村留守女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3 .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女童的“控辍保学”工作,设置女童入学率、女童辍学率等指标,并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指标。4 .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
16、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学生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给予资助,确保每个女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5 .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在高校、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和专业选择上确保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对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助一免(补)”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实现“应助尽助”,拓展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资助渠道和形式。6 .提高女性终身教育水平。鼓励女性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女性利用新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女性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特
17、色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7 .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女性学专业课程建设。积极争取社会性别和女性发展的课题,推动妇女理论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与女性学有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8 .优化女性人才培养环境。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聚集、培养妇女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市建成一所功能齐全的妇女教育培训基地,搭建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培训平台。9 .加强农村妇女技能培训。继续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女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锦绣计划”“雨露计划”“母亲电商”“三女”职教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妇
18、女掌握先进适用技能,提高致富本领。发挥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站作用,开展农村科普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进城务工妇女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妇女尽快掌握非农就业技能,提升非农就业的能力。10 .促进女性参与社区教育。利用“三社联动”机制,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培育多样化社区教育模式,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女性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女性营造便捷、灵活的学习条件。11 .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妇女、民族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妇女创
19、业和再就业能力。加强民族手工技艺、民间传承艺术、古籍古物挖掘的培训。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三)妇女与反贫困。主要目标1.健全扶贫政策体系,落实各项扶贫措施,营造农村贫困妇女同步脱贫的有利环境。2 .农村女性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实现农村贫困女性全面脱贫。3 .提高妇女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比例,加强对贫困妇女的技能、转移就业、再就业等培训,增强贫困妇女就业创业和增收能力。4 .提高城乡妇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妇女及家庭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5 .确保特困妇女享有社会救助。6 .强化健康关爱,解决贫困妇女因病致贫的困扰。7 .认真落实妇女优先原则,在每
20、年脱贫人口计划安排中优先列入。策略措施:1.贯彻落实有关扶贫攻坚的重要政策。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市委、市政府“1+14”配套文件等,按照我市在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中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工作的部署,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强力助推妇女精准扶贫工作。8 .加大妇女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妇女扶贫的扶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妇女发展。加大投资对妇女扶贫的支持力度,争取中央、省每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支持我市贫困地区发展。加大对妇女扶贫的用地支持力度,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妇女扶贫开发用地需要。9
21、.健全和完善妇女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扶贫动员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妇女扶贫攻坚。完善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专项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捆绑集中使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注重向贫困妇女倾斜。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完善脱贫攻坚考核问责激励机制,明晰帮扶职责。10 加大妇女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结合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和女性贫困人口情况,有针对性设立贫困妇女脱贫攻坚项目,保证贫困妇女平等获得扶贫基金支持,促进妇女脱贫。市、区(县)两级进一步加大贫困妇女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倾斜,为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11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提升教
22、育扶贫扶智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程,为广大妇女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与机会提供保障。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教育公平为根本,以助学贷款为保障,以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为突破,畅通教育上升通道,阻断贫困家庭恶性代际传递。利用学生精准资助惠民、职业教育脱贫富民、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品质提升等教育精准扶贫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12 实施医疗救助扶贫,有效遏制和减少农村妇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精准认定救助扶持对象(重点救助帮扶建档立卡女性贫困人口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等11类人群),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等政策
23、,切实提高贫困妇女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大力开展贫困母亲“两癌”专项救助等公益活动,做到精准帮扶、应扶尽扶,缓解贫困妇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返贫情况。13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农村贫困妇女易地脱贫。结合“5个100工程”,精准识别搬迁对象,通过易地搬迁,将生存条件恶劣、发展基础缺乏或限制开发区域的女性贫困人口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加强技能培训,采取转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农村贫困妇女人口易地搬迁脱贫。14 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对贫困妇女的救助水平和帮扶力度。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
24、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妇女及家庭,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15 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逐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作用;着力健全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有效帮助急难家庭摆脱困境。合理确定社会救助水平,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妇女进行救助。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救助,为困难妇女提供支持和帮助。16 .建立妇女精准扶贫脱贫动态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扶贫云”“互联网+”信息平台,对女性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利用大数据扶贫项目
25、资金管理平台,确保妇女扶贫项目、资金、措施“三精准”;通过大数据扶贫监督考核平台,跟踪监测与评估有关妇女扶贫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IL加大对贫困残疾妇女的扶贫力度。加强对贫困残疾妇女的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残疾妇女劳动技能。发展贫困残疾妇女种植、加工和种养业基地,从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资助,多形式、多渠道安排贫困残疾妇女就业,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妇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残疾妇女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保障。17 .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贫困妇女脱贫。各级各部门要从本部门、本行业职能出发,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帮扶网络,明确帮扶目标,落实帮扶措施,积极主动为贫困妇女发展生产寻找门路、开展创
26、业培训、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健康教育等服务。争取各类社会慈善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妇女倾斜,确保最贫困的妇女得到优先扶持。(四)妇女与经济。主要目标1.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2 .妇女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数逐步增长。3 .逐步提高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4 .加大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女性比例占40%以上。5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达到32%o6 .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7 .确保农村妇女平等获得和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8 .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减少女职工职业病发生。9 .妇女非农就业率逐步提高,两性收入差距缩小。策略措施1 .深
27、入实施妇女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将妇女就业创业纳入民生建设工程,搭建妇女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妇女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创业、“雁归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生育妇女重返工作岗位,努力促进城乡妇女充分就业。2 .切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任何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不得以性别或变相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提高女性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或以其他方式变相限制女性结婚、生育;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吸纳妇女就业;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性别歧视行为。3 .切实拓宽妇女就业和增收渠道。以创建全国精准扶贫示范区、武陵山扶贫攻坚示
28、范区为契机,结合市“十三五”战略布局,加速推进旅游、文化、家庭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妇女尤其是民族地区妇女提供就业增收渠道和机会。统筹抓好各类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方拓展妇女就业创业渠道。以组织举办专项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女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三个15万元”政策、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衔接,构筑女性就业创业保障网络。4 .切实促进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创业计划”等政策,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改善创业环境,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女大学生更好就业。健全和完善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机制,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培训,促进和帮扶女大学生就业。加强
29、面向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水平。5 .切实贯彻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对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相同劳绩的女性劳动者,用人单位要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6 .切实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继续加速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养和发展进程,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收益。保障农村妇女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农业补贴。支持金融机构、企业等面向农村妇女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和相关支持,增加妇女组织合作性收益。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结合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特优产业,提升农村妇女在参与农产品附加值生产中的
30、比例。发挥女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和增收。7 .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结合三变”三金”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领证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领证工作的推进。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等各项制度,依法规范乡规民约,确保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益。8 .切实保障女职工的特殊劳动权益和职业安全。加强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宣教及培训,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保证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企业严格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构建劳动监察体系,维护妇女合法劳动权益;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女职工
31、特别是灵活就业女职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劳动,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与伤害。9 .改善妇女的就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多渠道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完善国家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加强对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女性比例;引导和推动妇女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技术领域的研发,为妇女成长创造条件。(五)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主要目标1.巩固提高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10 区(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至少要有1名以上女干部。11 市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要注意选配女干部,
32、正职女干部要占一定的比例;区(县)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女干部。12 注重女干部培养。党政机关各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13 国有、地方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的女性应占一定比例。14 职工代表大会中女代表比例与本单位女职工比例相适应。15 每个村委会力争配备1名女性成员,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16 居委会成员中女性占一定比例。策略措施1.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积极推动有关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中女性比例及候选人中的女性比例,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政策支持。17 切实加强女干部队伍
33、建设。拓宽女干部培养渠道,注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培养选拔女干部。注重在基层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中物色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女干部苗子进行培养。加强不同职务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方向的女干部后备储备工作,逐步提高市、区(县)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比例。重点选拔启用女后备干部。18 切实推动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透明、择优选拔任用原则,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让更多的妇女进入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19 切实提升妇女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加大宣传引导,为妇女
34、参政议政营造良好氛围;加强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确保妇女当选率;加大对妇女骨干培训力度,提高妇女参选参政能力。进一步完善村、居委会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为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改进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20 健全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制度。在干部选拔、聘(任)用、晋升中切实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保障妇女不受歧视;加强对公务员录用、培训、考核、奖励、交流、晋升等各环节的严格监管,保证妇女享有平等权利。21 切实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
35、有利机会。在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利益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充分听取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和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2 切实扩展女干部培养的平台。把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纳入整个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注意整体与结构、人选与岗位、换届与平时的统筹。注重实践锻炼,抓好女干部在多岗位、多职务、多层级的历练,采取上派挂职、基层任职、轮岗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妇女干部的磨砺锻炼。23 提高妇联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吸收妇联组织参与有关妇女法规政策和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反映妇女群众的意见和诉求。重视妇联组织在培养、推荐女干
36、部和优秀女性人才,以及推动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4 加大女干部选拔力度。认真落实县处级领导班子和市、区(县)政府部门配备女干部的比例和数量要求;选拔优秀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女干部。25 .加大女干部的培训力度。依托高校、党校,有计划的开展女干部培训,将女干部的培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年度计划,每年至少举办1期,不断促进女干部成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中注重妇女人才的选拔培养。在人才引进中,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人才引进中女性占一定比例。(六)妇女与社会保障。主要目标1 .建立和完善“全面二孩”政策相适应的生育保障制度,妇女生
37、育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城乡妇女,医疗费用报销实现城乡统筹,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3 .妇女养老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4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妇女的养老服务水平。5 .女性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增加,工伤保险待遇提高。6 .妇女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失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7 .扩大城乡妇女商业保险参保率,提高妇女抵御不可抗风险能力。策略措施1.加强妇女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切实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38、提供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2 .健全和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参保率。按规定及时、足额报销生育医疗费。落实生育救助政策,为农村妇女提供生育保障。3 .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扩大城乡妇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将乳腺癌、宫颈癌纳入大病救助范畴。提高参保妇女的医疗保障水平,将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参保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4 .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
39、大各级财政投入,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老年妇女养老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妇女养老保险享有率。5 .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对失业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基数和比例、待遇支付的规定,切实保障女性失业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失业基金管理,积极开展女性失业人员培训和再就业介绍,促进女性失业人员再就业。6 .健全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对职业危害性较大的行业或岗位女性职工给予特别关注,在制度上保障女职工与男职工工伤待遇的一致性。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积极督促用人单位为女性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将有劳动关系的女职工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40、。7 .保障老年妇女获得关怀和照料。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加大老龄事业投入,保障老年妇女享有普惠性基本养老服务。将社区养老设施纳入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建设,与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日间托老、医疗康复、集中就餐、文体娱乐、老年学习等养老服务项目。统筹规划建设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光荣院等公益性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兴办专业化、连锁化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8 .为残疾妇女提供社会保障。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残疾妇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有关部门按政策给予资助。拓展残疾人社
41、会福利覆盖范围,多渠道保障残疾贫困妇女基本生活。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区(县)普遍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推进残疾妇女社区康复。9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加强引导,树立城乡妇女商业保险参保意识,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提高抵御突发性风险的能力;规范商业保险行业管理,提升商业保险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商业保险参保女性合法权益。10 .有效保障女职工权益。依法保障女职工休息休假权益。指导企业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在专项集体合同中约定女职工产假、婚假等休息休假权利。加大对企业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11 .完善最低生
42、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同步增长的制度,探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两项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贫困妇女最低生活保障与扶持的工作水平。12 .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完善相关救助制度,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公益行动,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救助活动,为特困妇女提供救助。(七)妇女与环境。主要目标1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2 .完善性别平等的宣传监管机制,提高妇女在传媒领域的宣传力与影响度。3 .推动妇女参与优秀地方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介。4 .开展婚姻家庭教育和咨询活动
43、,构建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5 .鼓励和引导妇女做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建设的推动者与良好家风的培育者。6 .开展托幼、养老家庭服务,为妇女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7 .巩固提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减少环境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工作,提高饮水安全卫生水平。8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以上。城镇卫生厕所等公共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相适应。9 .倡导妇女参与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引导妇女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和生态文明行动的践行者。10 .加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步伐。市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策
44、略措施1 .营造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妇女工作宣传力度,树立“互联网+”工作思路,将传统媒体宣传与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新闻宣传与社会宣传相结合,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妇女工作,为妇女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多视角、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培训纳入决策主流,使性别平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提高基本国策的认知度与影响力。2 .将性别意识纳入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制定环境保护规划时,充分考虑性别因素,从环境影响、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性别分析、评估,促进更多的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3 .建立健全性别平等传媒监管机制。加强传媒领域性别平等意
45、识的宣传和培训,将性别平等理念贯穿于大众传媒各领域、媒体宣传全过程,坚定不移地为妇女宣传好政策、发出好声音、树立好典型、推广好经验。建立性别意识监督队伍,畅通性别歧视投诉渠道,加强对媒体宣传监督,发挥传媒领域正确的导向作用。4 .提高妇女善于运用媒体的能力。为不同阶层妇女接触、学习和运用大众媒体提供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妇女和贫困、流动、残疾等妇女使用媒体和通讯传播技术。加强对媒体从业妇女的培训,提高其传播、管理、制作和研发的能力。鼓励民间机构和企业等运用各类信息通讯技术,帮助边、穷、少地区妇女获得信息和服务。5 .鼓励和支持妇女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者。充分
46、发挥女性在地方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的主体作用,采取特殊政策,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民族手工艺传承举措,更好地传承地方和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学习,提高妇女在地方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带动力和影响力。6 .引导妇女做好家庭教育实践功课。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妇女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传媒作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妇女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有效措施,吸纳妇女参与家庭教育研究,推广家庭教育成果。7 .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通过开
47、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树立先进的性别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将中华传统美德“慈孝贤”和新时代“真善美”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家庭教育主题活动。8 .提高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通过加大政府扶持与引导,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健全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减轻妇女家务劳动负担提供支持。继续打造和扩大以“黔灵女”等为重点品牌的家政业发展,努力提升家政服务的水平。9 .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借助“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发展面
48、向家庭的公共服务,为夫妻双方兼顾工作和家庭提供支持。发展公共托幼服务,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支持。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10 .加强生产生活环境的整治力度。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测数据库,加强饮用水、室内空气污染和生活、工业、农业等专业评估,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有效减少各种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提高妇女的生产生活质量。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家庭能源结构。加大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妇女健康的保护力度。11 .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巩固和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率;强化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管,保障妇女身体健康。12 .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力宣传改厕的重要意义,鼓励农民自愿改厕;将改厕与新农村建设、“六进村”活动、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村寨打造等结合起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加强对改厕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村改厕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3 .公共设施建设注重两性不同需求。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充分考虑男女两性的不同特点;在城镇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规划中,充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