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60270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3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含2022年新增和修订部分)目录一、课程性质1二、课程理念2三、设计思路3四、课程目标5(一)核心素养内涵5(二)总目标6(三)学段目标7五、课程内容14(一)音乐15(二)美术48(三)舞蹈74(四)戏剧(含戏曲)82(五)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91六、学业质100(一)学业质量内涵100(二)音乐学业质量描述101(三)美术学业质量描述104(四)舞蹈学业质量描述107(五)戏剧(含戏曲)学业质量描述108(六)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业质量描述109七、课程实施In(一)教学建议Ill(二)评价建议114(三)教材编写建议11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120(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122、课程性质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开。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

3、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二、课程理念1 .坚持以美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

4、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 .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3 .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设计思路1 .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遵循

5、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2 .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

6、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3 .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四、课程目标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

7、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1 .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2 .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

8、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3 .创意实践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4 .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

9、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艺术课程的4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二)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形象思维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10、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三)学段目标在各艺术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探究、体验、领会艺术的魅力,积极、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用有组织、有意义的音乐语言表达思想,用视觉媒介和技术创造形象,用舞蹈语言抒发情感,通过扮演戏剧角色品味丰富的人生,运用现代媒介和

11、数字媒体技术再现与表现世界,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依据课程分段设计思路,在学段划分上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两个学段,形成四个学段,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第一学段(12年级)(1)唱游音乐 能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友爱之情。 能积极参与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享受艺术表现的乐趣,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对音乐有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

12、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对身边的音乐和音乐现象感兴趣,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造型美术 能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 能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学会从外观和使用功能等方面了解物品的特点,能针对某件物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进行装饰和美化,初步形成设计意识。 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能积极参与班级或小

13、组开展的美术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造型游戏活动,初步形成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第二学段(35年级)(1)音乐 具有丰富的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在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中焕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感知、体验、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能对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能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在实践中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 对音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即兴表演和编创等艺术

14、创造活动中展现个性和创意。 增进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之情,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开阔文化视野。 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对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有初步的了解。(2)美术 能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评述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 能运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会以视觉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为班级、学校的活动设计物品,体会设计能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能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制作传统工艺品

15、,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能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探究各种问题,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第三学段(67年级)(1)音乐 领悟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加深对音乐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音乐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音乐有较浓厚的兴趣。 乐于参与多种与音乐相关的艺术表现活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创意,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养成守规则、负责任等良好品质。 能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

16、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了解、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能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广泛联系,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音乐现象有自己的想法。(2)美术 能运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赏方法,欣赏、评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养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能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以及习得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能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对学校或社区进行环境规划,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能利用不同

17、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或创作工艺品,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能结合校园现实生活创编校园微电影,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增强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第四学段(89年级)(1)音乐 能较好地把握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体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辨识不同音乐表现特征的差异与联系,具有初步的音乐欣赏与评述能力;保持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主动参与音乐表现活动,能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二度创作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在实践

18、中增强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能编创与展示比较完整的短小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热爱中国音乐文化,能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领略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不同音乐的表达方式,尊重文化差异。 认识不同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以及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2)美术 了解美术产生的背景及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美术特征,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美术作品,以及近现代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美术作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传承红色基因,

19、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能创作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创造性地表达对自然与社会的感受、思考和认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了解“设计满足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传递社会责任”的设计原则,能为学校或社区的学习与生活需求设计作品,形成设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制作传统工艺品或文创产品,认识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 理解美术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独特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3)舞蹈 了解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舞蹈,感受舞蹈美的丰富性。 掌握不同舞种的舞蹈姿态与基本动作。 能运用身体语言,

20、感知、体会、有创意地表现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舞蹈,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能在不同的背景中欣赏与分析中外舞蹈艺术特色,加强对我国优秀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能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表达情感、观念和想象,在舞蹈编排和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4)戏剧(含戏曲) 了解戏剧编演的方法,具有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戏剧演出的基本能力。 能对戏剧(含戏曲)艺术作品进行初步欣赏和分析,具有初步表达观剧感受和见解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向善、向美的价值观。 了解“教育戏剧”“教育剧场”的方法,能进行一定的戏剧应用活动。 掌握中外戏剧艺术史的基本常识,初步认识中外戏剧艺术的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

21、了解中国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坚定文化自信。 积极参与戏剧(含戏曲)活动,养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在脚本创编和剧目演出过程中,增进对他人及自我的理解,促进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创作、欣赏和应用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 建立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与真实世界、虚拟世界的联系,把握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形态特征。 掌握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创作技巧和艺术语言,了解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流程,能初步运用简单的数字设备和软件创作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了解影视(含数字

22、媒体艺术)作品的主要类型、风格与流派,能对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行简单评述;认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学科,以及信息科技等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将影视艺术思维、数字媒体思维、信息思维和科技思维等进行综合融通,开展创意活动,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五、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艺术实践包括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

23、(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学习内容是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或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完成的项目、解决的问题等。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每位学生至少选择2项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开设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供学生选择。为兼顾“六三”学制、“

24、五四”学制的需要,6、7年级的学业要求分年级表述。(一)音乐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I艺术实践1欣赏.衰现I_创造一联系一独要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图1音乐学科课程内容框架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通过“表现”,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

25、,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通过“联系”,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12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中设置“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4项学习任务,39年级在音乐学科课程中设置“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

26、索生活中的音乐”6项学习任务。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任务1:趣味唱游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唱游是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形式。丰富有趣的唱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内容要求】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鲜明、技法简洁的短小歌曲,以儿歌、童谣为主。随音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声势、律动或舞蹈进行表现,使用打击乐器或选择其他声音材料进行简单演奏或伴奏。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音乐游戏、歌表

27、演、角色扮演等。在唱游实践中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锣鼓经、基本唱名及常见的音乐记号,模唱简单旋律。【学业要求】 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独唱或齐唱,能在演唱中加入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 会演奏简单的锣鼓经片段或其他节奏型,能进行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和游戏伴奏。 能按要求随音乐进行动作模仿、音乐游戏、角色扮演和舞蹈表演等,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 能跟随琴声模唱简单旋律,认识常用的音乐记号,能用线条、色块、图形等表示所听到的音乐。 能遵守游戏规则,初步建立合作意识。 在唱游活动中能根据老师或指挥提示,做出正确的反应。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引导学生多感

28、官地体验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重视在音乐游戏和活动体验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包括演唱和演奏的基本姿势、方法、音准、节奏等,让学生在唱游中学会听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2)情境素材建议音乐游戏和表演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选用与学生生活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与音乐情绪相适应、与生活相关联的环境和氛围。(3)学习活动建议基于12年级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体现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综合化等特点,也要体现音乐性。在唱游教

29、学中,可以融入演唱、演奏、编创、欣赏、律动、舞蹈等内容,也可以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表演、分组表演或个别表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的机会,逐步增强他们艺术表现的自信心。学习任务2:聆听音乐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积累音乐听觉经验、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内容要求】聆听形象鲜明、结构短小的民歌、儿童歌曲、戏曲音乐片段,以及其他简短歌曲和小型器乐曲等,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作品为辅。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感受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以及打击乐器和其

30、他常见乐器的音色,感知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变化,体验二拍子、三拍子音乐的特点。了解所听音乐的表现形式,感受它们的不同风格。【学业要求】 聆听或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的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简要描述音乐表现的形象与内容。 能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以及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判断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音色变化,并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或简单描述。 能跟随音乐的节拍拍手或走步,并对二拍子、三拍子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能区分独唱(奏)、齐唱(奏八轮唱、合奏等,能随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音乐进行律动、舞蹈。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积累的

31、听觉经验区分相同或不同风格的音乐,并借助律动、舞蹈、色彩或线条等予以表示。 在聆听音乐时能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参与音乐活动时能专注于音乐,不干扰他人。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聆听或体验音乐,都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聆听音乐。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画、图形谱、律动或语言引导等方式辅助聆听,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聆听活动,但切不可“喧宾夺主,避免对音乐聆听和想象造成干扰。根据音乐特点和学习目标,设计游戏化的体验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描述或色彩、线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音乐要素和音乐特点。(2)情境素材建议低年

32、级学生聆听的曲目,应以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结构短小的标题音乐为主。情境创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音色等与相关音乐要素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相关学习内容上,逐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音乐经验。(3)学习活动建议学习活动应体现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等特点,可根据形象鲜明、结构短小的音乐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或情境表演,让学生在游戏和表演中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的特点,领略艺术形象。学习任务3:情境表演情境表演是指根据一定的情境和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场景再现等。低年级学生的情境表演活动应体现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以音乐表现

33、形式为主,有机融入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开展简单的综合性表演。【内容要求】结合童谣、诗词、童话故事、生活场景等,选择合适的乐器、道具或其他材料,运用演唱、演奏、声势、律动、舞蹈等表现形式,进行创意表演。【学业要求】 能根据要求观察舞蹈、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征,并运用自己的表情、肢体动作进行模仿或表演。 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动作创编或即兴表演,与同伴一起体验表现造型、扮演角色的乐趣,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能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根据一定的情境、主题或表演要求进行创编和表演。能编创简单节奏或旋律,配合表演。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善于运用多媒体或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从模仿或改编入手,逐步过渡到独立创编

34、和表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意和个性化表现。在学生创编和排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材料,对学生的演唱、演奏和舞蹈动作等加以指导。(2)情境素材建议联系日常生活或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素材,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主题,如自然现象、生活场景、影视故事中的各类主题;提供丰富的材料、道具,适宜的场地等,营造相应的表演氛围。(3)学习活动建议除规定的情境表演任务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演唱、欣赏等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开展情境表演活动,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爱表演的天性,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集体协作完成表演任务,可将情境表演与

35、班队活动、节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交流机会和展示平台。学习任务4:发现身边的音乐发现身边的音乐旨在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声音和音乐开始,萌生探究愿望,逐步发现、关注更多的音乐和相关现象,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体会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主动参与身边的音乐活动。【内容要求】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特点,探究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以及音乐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的联系。【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明生活和自然界中声音的特点,能运用人声、乐器、动作或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模仿、表现和创造。 能按一定节奏朗读儿歌、童谣和诗词,初步了解音乐节奏、音调与语言节奏、声调的关系。 能通

36、过广播、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听赏音乐,养成在生活中聆听音乐的习惯;乐于参加家庭或社区的音乐活动。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引导学生从关注校园内的声音和音乐入手,逐步拓展到关注自己生活中和周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和音乐现象。对声音和音乐的探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形象化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规律和特点,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2)情境素材建议创设贴近生活的音乐情境,如配乐朗诵、班级或家庭音乐会等,引导学生发现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童谣、民歌或依字行腔特征明显的诗词歌曲,引导学生探究音乐节奏、音调与语言节奏、声调之间的关系。(3)学习活动建议采用探究

37、、合作、交流等方式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课外“小任务”“小发现”等,让学生与同伴合作或在家长指导下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或社区的音乐活动,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音乐生活,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利用多种资源和条件,创设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其他学段(39年级)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听赏与评述是重要的音乐学习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学段(35年级)【内容要求】听赏具有鲜明形象和主题思想、情感表现较丰富的歌曲、小型器乐曲、简单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以中国作

38、品为主。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探究其变化原因。感受不同类型人声的音色,认识常见中外乐器,感受其音色特点。增进对常见节拍音乐特点的感知与体验。感知、体验、了解其他常见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感知音乐主题与基本段落。了解不同类别和体裁的歌曲或小型器乐曲的表现形式、表现特征,感受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音乐风格、韵味。【学业要求】 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素引起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能听辨歌唱中的女高、女低、男高、男低音色;听辨常见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音色,知道乐器名称。 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对常见节拍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能听辨音乐力度、速度的

39、变化,感知、辨别常见旋律的进行方式,认识不同的节奏型,并用动作、图示等做出恰当的反应;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这些要素的特点。 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的音乐。 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具有一定的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戏曲的听觉经验,能模唱短小的民歌或戏曲片段,初步了解部分戏

40、曲的行当和表现形式,知道相关常识,了解其他基本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 感知、体验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综合性艺术中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在这些综合性艺术中的作用。 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第三学段(67年级)【内容要求】听赏具有鲜明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其他结构稍复杂的经典音乐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认识不同类型的人声以及中外乐器,感受其音色特点。感知、体验、了解音乐中不同节拍的特点,以及其他常见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及其表现作用,了解音乐家如何通过特定音乐语言与表现形式表达情绪和情感。感知音乐的主题及小型器乐曲的音乐

41、结构,丰富对不同类别、体裁、形式音乐的表现特征及风格的感受与体验。欣赏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作品,探究其与音乐的联系。【学业要求】6年级 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简单分析音乐情绪、情感产生变化的原因。 能听辨歌唱中的女高、女中、女低、男高、男中、男低的音色,以及更多常见中外乐器的音色,知道乐器名称。 能辨别音乐节拍的不同,对常见节拍以及变化拍子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能感知、辨别其他常见的音乐表现要素,并用动作、图示等做出恰当的反应;能简单描述这些要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能感知民族五声调式和大调式、小调式的音乐特点;能听辨音乐主题,感知音乐主题及

42、乐句、乐段的重复与变化;能听辨常见音乐结构,并选用合适的方式表示出来。 能区分歌曲的不同类别和演唱形式;能分辨所听乐曲的音乐体裁、形式,简单描述其音乐特征和风格特点。了解不同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音乐。 丰富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戏曲的听觉经验,能模唱短小的民歌、器乐曲主题或戏曲片段,进一步加深对戏曲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常用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了解。能区分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 初步了解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或反应。 初步了解音乐在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综合艺术中的作用,能说出它们在表

43、现形式上的区别和联系。 在聆听、体验音乐中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能按规则和要求完成各种欣赏任务。7年级 能结合对音乐要素的分析,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内涵。在生活中,能根据情感表达或与人交流的需要,选用合适的音乐。 能听辨合唱中的各声部音色,以及乐队中主奏或伴奏乐器的音色,描述它们的音色特点和表现作用,说出乐器或乐器组名称。 能较熟练地感知、辨别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及其他常见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理解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能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和大调式、小调式的音乐;能听辨音乐主题,感知音乐主题及乐句、乐段的重复与变化,了解它们的变化特点;能辨别常见的音乐结构以及主调和复调音乐,并选用合适的方式表示

44、出来。 能区分所听音乐的体裁、类别和表现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和表现作用,阐述音乐表现要素与体裁、形式之间的关系;能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并作出简要分析。 感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和审美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听觉经验,区分民歌的基本体裁,对我国有代表性的民歌或器乐曲的体裁、特点、风格、意蕴等作出判断和简单描述。 感知、了解有代表性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优秀创作作品的体裁、形式、审美特征和风格类型,能作出判断和简单描述。 能对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姊妹艺术中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作用作出分析和评价。能辨别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行当及表现形

45、式。 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初步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第四学段(89年级)【内容要求】听赏结构稍复杂、思想内涵较丰富的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表现作用的感知、体验与理解。结合所听音乐,了解乐队中常见乐器的名称、形制、分类和奏法。扩展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认识,了解中外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作品和代表人物。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创作技法、作曲家背景等与音乐体裁、形式、风格的关系。探究音乐艺术如何唤起人的情感反应,以及价值观对人情感反应的影响。欣赏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作品,探究、理解其中音乐的特点及

46、表现作用。【学业要求】 在听赏中能对音乐表现要素、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做出较为准确的听辨和反应,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对音乐情绪、情感有个性化的理解;能说出音乐表现特征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能在生活中选用具有较高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 熟悉常见的音乐体裁、类别和表现形式,理解音乐表现要素与体裁、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生活及文化对音乐体裁和形式的影响作用,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知道中国民族音乐在节奏、节拍、结构、曲调等方面的常见形态与基本特点,以及它们对音乐风格的影响作用。 能听辨中外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创作音乐,说出其代表人物和部分

47、作品的名称。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描述其体裁、形式、审美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并联系相关文化背景解释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能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异同,能对音乐在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中的特点和作用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能辨别我国有代表性的剧种、曲艺和舞蹈。具有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生活中能经常关注并聆听音乐。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以讲解、讨论为辅。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如通过随乐律动、模唱音乐主题、试奏音乐片段等方式加深对音乐的体验。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关注音乐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或其他学科知识运用到音乐欣赏之中,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引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