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必考知识点:教学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必考知识点:教学原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育教学必考知识点:教学原则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1.教师要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即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2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
2、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3 .教师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对学生尤其这样。为了使学生能自觉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结构,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第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第二,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第
3、三,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囱冏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2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等。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及技巧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这种实践活动,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为了克服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病,教师应当
4、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小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以致用。如果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难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即使学生理解了,也缺乏动手能力。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讲清基本概念便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练习,那么学生一接触作业便会感到困难,一般只会依葫芦画瓢,按例题解决那些简单的问题,碰上稍难的作业便依赖于人或干脆抄袭。为了防止这两种片面性,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上提倡“精讲多练”、“精讲巧
5、练”、“讲练结合”、“讲、读、议、练结合”,都是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它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借助于电视电影,直观的运用将更为广泛和重要。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
6、本要求如下:1 .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繁多,一般可分两类: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论使用哪种直观教具都要注意其典型性、代表性,必须符合教学要求,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3
7、 .重视运用语言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实物直观或模象直观所需的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是,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有关经验和知识,只不过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把这些经验按教学需要重新组合起来,构成他们头脑中的新的表象和想象。由于高年级学生知识与经验较多,故语言直观运用较多。语言直观不是万能的,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毫无相关的经验或找不出他们已有的相关经验,企图用语言描绘来替代直观是徒劳的。(四)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
8、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
9、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如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
10、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便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
11、解决问题,以便发展创造才能。4 .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他们有责任感,有求实精神,关心的是如何探取新知,并在这场角逐中做出贡献,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以防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
12、笑,要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畅所欲言,那么启发式教学则将受到很大的局限。(五)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的教学便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蹦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无所获。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与系统性,而且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
13、化的过程,所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
14、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或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点问题上不能马虎,如果做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以后即使教师多次采取补救措施,也难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难点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而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知识,则要加强教学直观;学生基础差要注意加强复习;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于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
15、,将其分为几个层次、部分或步骤以便于学生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中,则可以适当分散。(六)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还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知识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车边丢货,最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这个比喻形象而意义深刻。巩固地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16、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地掌握知识。有的人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贯彻巩固性的基本要求如下: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如年代、人名、比重、原子量、外文词汇等。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
17、学生进行下述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并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不要为考试而复习;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可运用提问、讲授、作业、看幻灯片、电视、电影片、进行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复习是通过反复领悟已学知识来防止遗忘和进行巩固的,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和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这种办法与复习相比较,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巩固。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
18、,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七)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在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
19、限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都要求学校教学应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非常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一、启发性原则1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学,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2 .论语:“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J3 .第斯多惠:“坏老
20、师奉送真理,好老师教人发现真理。”二、循序渐进原则1 .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蹬等也。”这句话中“蹦”是跨越的意思,“等”是等级、限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而不问,求学之道应该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级。2 .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句话中的“孙”是通假字,通“逊”,即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不超越学习者的接受限度而进行,就是合乎顺序的。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3 .学记:“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J这句话的意思是:“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4 .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J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洼下之处注满了,又继续往前流,一直流到大海里去。”这句话也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三、巩固性原则1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2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J四、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不能理解所教的知识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下来。”也就是说教授内容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一旦他不能理解了,就表明这一知识已经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围,故可体现量力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