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考点Ol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1考点0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1考点0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50(按住Ctrl,点击目录里的考点,可直接跳到对应考点)考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唯2023年高考真题1.(2023年湖南卷)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赠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
2、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土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年新课标卷)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史料内容来源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旧唐书.李元谅(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传(五代刘峋等撰)公本安姓,讳元光,
3、其先安息王之胃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李元谅墓志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口,留宅姑臧。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谅原为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旧唐书属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
4、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内容属于历史叙述,相对客观,A项正确:李元谅颂碑中并无关于李元谅姓名由来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证实错误,排除B项;李元谅墓志为793年李元谅去世之后所立,属于唐朝后期,而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晚于李元谅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旧唐书记载,排除C项;“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 (2023年北京卷)“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小邑犹藏万
5、家室“公私仓縻俱丰实”“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B.C.D.(2X3)【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4. (2
6、023年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
7、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5. (2023年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8、,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边境的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俗而治”出自于辽史官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2022年高考真题1. (20
9、22年海南卷)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得出汉族的习惯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内容,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项正确;群言百家指各家著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人口的流动
10、,也不是地方的物产,排除BD项。故选C项。2. (2022年北京卷)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A.B.【答案】D【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3. (2022年辽宁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A.南北
11、经济差距的拉大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顶;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4. (2022年北京卷)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
12、交通网络的中心【答案】D【解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 (2022年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
13、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 (2022年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
14、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迂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迂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
15、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迁洛早
16、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根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2)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
17、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概括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结合所学从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的角度补充。7. (2022年北京卷)绢与马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土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绿(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
18、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现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答案】影响: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而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土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
19、【解析】影响:根据材料“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可知,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根据材料”各驿站的宜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可知,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根据材料“土庶也喜骑马出行马球蔚然成风可知,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根据材料“每一马易四十嫌(注:细绢),动至数万匹”“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根据材料”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
20、有粉黛文绣之饰可知,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8. (2022年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南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
21、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
22、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观点一:据材料“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可
23、知,历史学上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知,在地理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4、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节省行政开支,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观点三: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可知,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的地方行政
25、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2021年高考真题1. (2021年重庆卷)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
26、民“可以看出隋炀帝时期对土地的占有进行严格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行的是以前的均田制度,规定了一家一户所占有的田地数量,因此会出现严格限制土地占有的现象,对超过占田数量的人进行惩罚,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土地占有进行严格限制,不能说明农民经济负担减轻,排除A项;对土地占有进行严格限制并不能说明隋朝推行严刑峻法思想,排除B项;对官员占有土地进行限制并不能说明其特殊权益消失,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D项。2. (2021年山东卷)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主要产粮区S河流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
27、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3. (2021年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富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
28、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4. (2021年北京卷)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
29、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迂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答案】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亚形。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
30、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
31、“亚形。根据材料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r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根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统治需要和明堂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原因。如: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
32、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5. (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戌,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
33、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成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
34、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卜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
35、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直没有改
36、变得出:影响/隋唐地方行政制度。嘴2020年高考真题1. (202。年浙江卷1月)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
37、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2. (2020年全国I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
38、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答案】(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解析】(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
39、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2)根据“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苏绰的六条诏书规范了官员行为,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西魏统一;凝聚了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等。3. (2019年全国I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
40、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槌,建舟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而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符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西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41、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酰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2)对象:根据“始创
42、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禄、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4. (2019年北京卷)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
43、天下未定,居于泳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
44、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材料三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序号思考题I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2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3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4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5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
45、怎样的政治信息?6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7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8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9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10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Il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12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3)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答案】参考答案要
46、点:(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圭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2)答案示例: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
47、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3)略【解析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根据所学可得出孝文帝采取了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措施。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从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等方面概括。(2)据材料“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生活的时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摧残压抑人性,清政府与各族人民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