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93539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无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学习目标】1 .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2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3 .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一、政权更迭北朝6网鬲朝统一【三国鼎立】1、三国的概况:蜀: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时间:221-263年魏: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时间:220-265年吴: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时间:229280年曹魏:重视农业生产,

2、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刘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孙星: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2、三国鼎立的原因:地理因素,地理形势导致了三国的相对隔绝。经济因素,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军事因素,三方统治者都希望自己能实现统一,但军事力量都不足。3、三国鼎立的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匏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

3、贵族所灭。灭亡原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东晋】一一衣冠南渡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政治特点:土族专权(门阀政治)【十六国】政治特点: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在。【北朝】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2、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己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4、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5、稍后,

4、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6、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7、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二、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一一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2、表现

5、:(1)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曹操分匈奴为五部,设置五部都尉,加强管理。(2)西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内迁,(3)东晋至南朝,山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4)十六国时期: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融合。3、方式: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多次统一局面,在和

6、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4、特点:以汉化为总体趋势;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方式具有多样性。5、影响: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了民族活力。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更具持久性和包容性。政治:推动了民族和文化认同,为隋唐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经济: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江南地区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作用迁汉都一一迁都洛阳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

7、北方统南方以用汉制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r基础。全面汉化丧失鲜卑民族特色,加剧鲜卑贵族腐化,激化统治结汉亲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三、江南开发1、厘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炎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2、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明显进步,商业活跃,番禺(广州)为主要的外贸港口。3、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促进了民族交融。G)Ill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四、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8、一一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基础(背)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门阀政治极大地削弱了皇权;制度有所创新(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租调制;府兵制)经济上,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文化上,佛、道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科技取得辉煌成就。文化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色彩。对外上: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分裂中

9、孕育着统一】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局部统一的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重要概念】1、八王之乱:泰始元年就分封宗室27人为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若按一般户数(即五口之家)的人口来计算,诸侯王以郡为国,他们所掌握的人口数量,大国超过二万户,小国也近万户。大国置三军,五千人;次国置上下两军,三千人;小国置一军,近一千五百人。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

10、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匈奴、羯、氐、羌原因:A.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B.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C.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D气候变冷,游牧民族难以自给自足影响:A.激化了民族矛盾。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C.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3、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在刘曜的带领下,匈奴攻陷洛阳,掳走了怀帝,史称“永嘉之乱”4、衣冠

11、南渡: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5、门阀政治(士族专权;)东汉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形成原因: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儒学处于独尊地

12、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表现(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把控朝政(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社会生活上: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兴衰:萌芽于东汉;兴起于曹魏,兴盛于东晋;南朝渐衰;隋唐进一步衰落,当时门第观念仍然浓厚;宋朝平民政治。衰落的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土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农民起义以及庶族地主乘机崛起。影响:(1)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

13、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青蹑高位,英俊沉下僚)(2)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4、均田制:北魏至唐朝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北魏时期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5、租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绢或布为调;丁男负责一定的徭役。【巩固练习】1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2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

14、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3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体现了()A.民族融合的影响B.礼乐的规范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家族制度的强化4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B.思想观念具有完全一致性C.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认同D.各民族之间隔阂已经消除5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打下基础。下列能支撑这一立论的依据有()魏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发坞堡庄园经济北周内政修明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