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76318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东汉王符潜夫论提出哪些治国之策潜夫论是东汉政论家王符的作品,共十卷三十六篇文章。该书以政论内容为主,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详实的资料,对于后世了解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王符本人一生专注于该书的创作,但此书在当时不显于世,直到隋书经籍志才列入了目录。(一)王符字节信,*临泾(今*)人,东汉政论家、哲学家,从小聪颖好学,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由于“耿介不同于俗”,不屑于求人荐引,以致终身未仕。他生活在东*后期,也由此决定了潜夫论写作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一时期东汉社会土地兼并严重,门阀势力不断膨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尖锐,整个

2、国力也逐渐衰弱,而且边患危机不断发生。王符由于出身低微得不到举荐,无法实现治理国家的梦想,但由此成就了他立志发奋著书,也成就了该书。因“不欲章显其名”,称其为潜夫论。潜夫论流传的版本共分为十卷,正文三十五篇,加上叙录一篇,共三十六篇,约二十余万字。具体篇幅布局包括:卷一为赞学务本遏利论荣贤难;卷二为明考绩思贤本政潜叹;卷三为忠贵浮侈慎微实贡;卷四为班禄述赦三式爱日;卷五为断讼衰制劝将救边边议实边;卷六为卜列巫列相列;卷七为梦列释难;卷八为交际明忠本训*五德志;卷九为志氏姓;卷十则为附录。该书不同章节大都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也有涉及哲学问题。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主张:重学、务本;重

3、德、尚贤;重法、明刑;重民、救边。同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批判:弊乱之政、浇薄之俗、贪枉之吏。(二)王符在书中处处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因此几乎所有篇章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向,其根本目的就是提出具体的国家治理策略,解决当时东汉社会的种种问题。首先,该书提出了治理者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能力。治理国家不仅仅要有高尚的德行与情操,还应当具备治国之能力。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治理好国家。本政指出:“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强调有才能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当时东汉社会以阀阅取士”,这种孝廉举荐的方式,忽视了人自身的能力大小,而“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结果是“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王符认为

4、治国安邦之道就是使用贤才,“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也就是说尊重贤人任用能人,信用忠臣接纳净谏,这是安邦定国之道。因此,他提出,“凡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指出君主统治国家最紧要的事中,没有比了解贤才更迫切的了。他还进一步提出,考核功绩是了解贤才的有效途径。考绩篇中极力强调君主要“知贤”“用贤”,并提出一套“兼听”“考功”的任用考核人才办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有志之士想参与国家政治的强烈要求。在他看来,“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完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认为长辈不考核功绩,那么子孙就会懒惰懈怠而使家庭破败;上级官员不考核功绩,下属官吏就会怠慢骄

5、傲而生出奸佞乱臣;君主不考核臣下的功绩,就会抑制真正的贤才而助长欺诈虚伪之人。(三)潜夫论沿用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因此“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述赦认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显然,潜夫论的民本思想与以往有所区别,王符认为,*乃是富国的基础,只有百姓都富足起来,国家才能富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潜夫论主要是传承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主张农业为本。在务本篇中,他讲了“重本抑末”:“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这句话道出了本末在国家治理之间的要务,指出凡是治国的大政方针,没有比抑制枝节而致力于根本更好的

6、了,没有比抛开根本而致力于枝节更糟的了。在他看来,务本能够*,而*是国家治理者的目标,“夫为国者以*为本“,治理国家的人要以*百姓为根本大事。潜夫论中的本末主张对传统儒家的本末论进行了发展。传统儒学中的本末主要指农业和商业,但王符根据东汉社会变化,在进行本末阐述时已经做了较大区分,更讲究治国的策略。他这样阐述道:“夫*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这段话的意思是,想要让百姓富足起来,必须把农业蚕桑作为国家的本业,把工商业作为末业;各类工匠,要以致力于生产实用器物为本业

7、,以生产精巧装饰品为末业;商人,要以流通货物为本业,以贩卖珍奇异物为末业。这三个方面,只要抓住本业而舍弃末业,百姓就能富足,抛开本业而专心于末业,百姓就会贫困,贫穷了就会处境困难进而忘记良善,富足了就会快乐进而愿意接受教导。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王符从三个维度阐述了“本”与“末”的关系,而不再是简单地归为农业与商业区别。第一个层面,他从总体上把农视为本,游为末;第二个层面,把“工”也一分为二,致用为本,巧饰为末;第三个层面,把“商”也一分为二,通货为本,鬻奇为末。显然,这种主张是要求国家治理者采取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宽假本农”。表述了治理国

8、家的人,要严明督查手工业、商业,不要使他们弄虚作假;抑制副业末事,不要使他们轻易获利;要为农业提供便利条件,那么百姓就会富足,国家就会*o(四)潜夫论对东汉时期社会上盛行的迷信思想展开了批判。当时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东汉社会上出现了相信鬼神迷信的思想,甚至在患病后不去医治,信赖巫婆而不去医治。该书在巫列卜列等章节中专门强调了天人关系和鬼神的问题。王符在书中提出:“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行者,己之质也;命者,天之制也。“人的吉凶祸福,是由自己的行为作为主宰,由自己的命运作为决断,从而表现出天命与人为的二元论倾向。王符在书中还提出“智者守其正道,而不近于淫鬼”,聪敏的人坚守正道,而不去近于

9、鬼神。潜夫论的浮侈章中直接指出了东汉迷信思想盛行的根源在于统治者,其目的就是为“欺诬细民,荧惑百姓”,以维持其政权。在反对迷信的同时,潜夫论用较多篇幅谈了学习对增进修养、智慧的作用,对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o指出天地所贵重的是人,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品德道义成就的是智慧,聪明睿智所要追求的是学问。学问成就了品德道义以及具有道义的圣人。这种个人学问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不断学习才能实现。王符认为,“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这句话表明,即使再有才华的人,也需要后天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就。王符在论著中进一步指出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他说:“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显然,王符指出了作为有识之士学习古代圣贤著作的必要性。而且这种学习还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在王符看来,“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人如果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途径了。作者:尹传政褚海龙来源:学习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