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0918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篇)《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战略与路径的读书心得(4篇)知著见微一一读战略与路径前几天刚读完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这本书是根据2020-2021年期间黄奇帆先生在复旦大学讲的12堂课编辑成书。放在前几年我是基本不怎么看这种讲宏观经济类的书,但近几年宏观的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切切实实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书名战略与路径说得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紧扣当下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而这个未来战略也并非遥不可及,也就是到2035年未来十几年的中长期发展路径。有成语名“见微知著”,语出韩非子,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读这样一本讲中国未来十几年宏观路径的书,大概感觉是反过来的,可以称之为“知著见微

2、”一一知道宏观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预见对个人微观生活的影响。本书主题广泛,本文简单分享下我感受颇有启发的两点。城市与房要说到与我们普通人最相关的非房地产莫属。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到2021年为64.72%,可以说是接近了天花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将农村劳动力吸收到城市里,如今农村还没进城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了。未来十几年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升,可能来自农村老人慢慢离去以及城市新生人口,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进程将大大放缓。那么中国城市化的终局会如何?按“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看,大体上每1亿人的国家或地区会产生1个上千万人口的超级或特大级的城市。比如美国有3.4亿人,有纽约、洛杉矶、芝

3、加哥3个超、特大城市;日本近2亿人,有东京、大阪2个超、特大城市;德国8000多万人,英国、法国都是6000多万人,各有1个特大城市柏林、伦敦、巴黎。”那么中国14亿人,大概也会产生十多个超、特大城市。大家都往大城市扎堆,在于好的资源(教育、医疗、就业、商业、娱乐)也都在大城市集中。以我所在的四川来看,现在不到一亿人,成都会是这边唯一的超级大城市,基本虹吸了周边绝大多数资源,未来的发展机会也主要围绕在这些超级大城市周围。过去二十多年,伴随城镇化进程,房价基本是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式地上涨。“预计今后二三十年房价会保持与地区GDP同步增长”,这个论断隐含的结构变化是:全面的、快速的上涨没有了,

4、但房子还能缓慢温和的和地区GDP保持同步增长,实现保值能力。而地区和地区之间差别会很大,估计不在上述十多个超大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地区,GDP增速多半是落后于均值的。话说房子长期看人口,所以另一个变化来自于人口增长拐点,中国新房建设已经过了巅峰(每年17亿18亿平米),未来会逐年下降到(每年10亿平米左右)形成新的均衡。这样看十来年后,“中国城市住宅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0亿平方米以上,按通常50多年更新折旧的要求,每年1.5%2%的折旧率需要建造10亿平方米住宅,这将是常态J自此房地产将形成从高峰回落,之后形成L型走势。房地产过去那种疾风骤雨、铺天盖地、大拆大建的大时代大概是过去了,而历史的车轮还

5、会滚滚向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也是一个经济体从贫穷到发达的必经之路。第一阶段,增长由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驱动。改革开放早期,我们开放了市场,引进外资,建设工厂,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方式搞出口贸易,赚得是最廉价的制造、加工和装配的钱。这个方式让很多农民进厂当了工人,人均产出就提高了,释放了人口红利,经济自然快速增长。这个阶段拉动经济的主力是出口,但工厂释放的人口红利是有上限的,而出口本身也可能面临经济周期波动,而一次巨大的向下波动在1998年到来。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6、出口增速跌入谷底,第一阶段拉动增长就快走到了瓶颈,面临向第二阶段的跨越。第二阶段,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第一阶段出口做的都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一旦廉价人口红利释放完毕,这个阶段就陷入停滞了。而第二阶段要求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升级工厂,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用市场换技术,和外商合资建厂,建设全门类的工业化产业链。除此之外,这个时刻(1998)还启动了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1998年国家正式启动住房改革,决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商品房制度。商品房制度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其后二十年我们GDP增长的40%左右就是靠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无

7、论是引进先进技术、升级工厂,还是大搞房地产,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柱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而资本从哪里来?早期的出口外汇储备加上爱存钱的中国老百姓。商品房以按揭贷款的形式,释放了老百姓的大量储蓄,转化为基建资本。资本驱动发展了二十多年后,把我们带到了中等收入国家阶段,但又到了新的瓶颈,因为投资拉动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时,修一条路经济效益很大;当全国高速路网都铺满了,继续修路的效用就几近于无了),而进入下一个阶段需要一次新的跨越。第三阶段,增长由创新驱动,这也是通往发达经济体之路。你得有独门的技术,有世界性的产品和品牌,才能占据价值链的上游,才能继续提升人均产值,通往发达之路。

8、现在的状态是我们正在跨越第二阶段。好的一面是一些国潮品牌出现,并且部分品牌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市场。包括像新能源车这样的新兴领域,在产品、品牌和技术方面三者都处在前列。坏的一面是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经济体的上升,放在全球市场上必然挤占旧格局势力的利益。所以,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会走向更复杂的局面。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Ll万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按世界银行标准,人均1.25万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一些国家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问题是这50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所以有许多经济学家把它叫作中等收入陷阱。”这些

9、国家的共同特征都是停滞于第二阶段增长,缺乏第三阶段增长路径。从2020之后的15年路线图中,中国预计2025年进入高收入国家(人均L4L5万美元),203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3万美元)。大概就是十多年人均收入再翻一倍多点的样子。黄奇帆先生讲这门课时还在2020到2021之间,整理成书已是2022年,今天读到已是2023了,未来已来,正在路上。战略与路径阅读思考在中国所有的市长里面,黄市长的名气算很大了。一个原因是他在旋涡中“片叶不沾身”,另一个就是搞经济有很好的口碑。黄市长在的时候,重庆的经济发展很好,房价控制得很好,老百姓的获得感是比较强的。退居二线以后,在人大财经委继续发挥余热,一方

10、面为中国经济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为国家的发展积极宣传普及,让老百姓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总的来说,是一个懂经济,干实事,口碑好的高级领导干部。这本战略与路径,主要围绕近期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所提出的政策、思路进行讲解、分析,几乎把现目前最热门的问题都进行了交流探讨,见解全面,数据扎实,讨论深入,让人获益匪浅。而且这是根据黄市长的讲课整理而来,更让人钦佩他的理论之扎实,思维之全面。书里重点探讨了12个问题,主要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国内国际双循环、碳中和、数字经济、房地产市场、中欧班列以及中美冲突等。下面我就我读到的内容做一些思考和分享。1、我们目前所处的

11、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人都听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但至于为何这是百年未有之变局,很多人可能并未深入思考。我个人的理解是,目前这个时间阶段,于国内,是属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真正的上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间,于国际,是中美两个大国冲突对抗,如果美国赢了,那么世界格局依然延续,如果中国赢了,那么这是近两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对于这个时间节点的中国和世界,都尤为重要和关键。如果让我总结2035远景目标的话,我觉得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标志着中美对抗我们赢得胜利,就标志着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就标志着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标志着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

12、将掌握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话语权。所以,从现在开始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处在一个尤为重要,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要真正的胆大心细,要真正的搀起袖子加油干。那么这个时间节点,哪些问题是特别突出的,我们接着讨论。2、“碳中和”绝不仅仅是个环保问题低碳发展,它的第一个目的肯定就是环保问题,因为地球升温,南北极冰川融化,极端天气不断出现,于人类生存是个重大的考验,气候保护当然相当重要,但如果单单是气候问题,一定不至于国家花如此大的代价和投入。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能源革命。中国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度非常高,每年天量的石油、天然气进口,能源的买卖和运输等各环节都极易受人制约,于国家能源安全非常不利。降低传统化石能

13、源的依赖,探索一条可持续、可管控的能源路径,是摆在中国面前一道重要且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近10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我们渐渐实现了弯道超车,比亚迪、小鹏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拥有一战之力。目前国际上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一堆国产品牌和一个特斯拉的较量。可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仅仅是“碳中和”中小小的一环,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环。真正的“碳中和”,包括清洁能源,比如风、光、水、核等的发电,还包括智能电网管理、特高压技术、储能、新能源汽车应用等。从发电端来看,要替代传统的火电,那么风力、水力、光伏、核电等都可以算作清洁能源,但是,因为自然条件的约束,风、光、水等发电都存在巨大的不稳定

14、。实际商用时,需要稳定的电力输出。核电稍好一点,但因为核裂变的放射污染问题,也无法大规模铺开。如果某一天实现了可控核聚变,那可以算作划时代的能源革命,甚至是颠覆,但目前看,可控核聚变商用依然遥遥无期。所以,虽然我们国家目前在国际上,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和技术等都非常先进,但依然无法有效替代火力发电,就是因为稳定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储能。目前比较主流的储能比如抽水储能,但水力发电本身应用场景较小,需要很强的地形条件。所以,我们急需要发展更多更好的储能方式。比如,重力储能,制氢储能等。这里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未来10年,20年,储能行业一定是超万亿级别的投入,对于投资的朋

15、友,可以多关注这个行业。因为如果储能的问题不解决,绿色发电就很难大规模商用,也就很难实现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提高智能电网管理能力以及特高压技术。这两项的目的是实现电力的跨区域,长距离传输。比如,新疆的光伏电力充足,但新疆本地电力需求并不旺盛,多出来的电可以外送东部沿海地区。而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损耗。智能电网和特高压技术就是保证几千公里的电力传输损耗降到最小。我国的国情就是西部资源充足,但需求小。东部资源紧缺,但需求大。不管是“西气东输”、“东数西算”还是“西电东送”,其根本就是这个客观实际造成。国家在2016年还提出要建设全球智能输电网络,我们可以

16、设想一下,提出这个规划未来会是什么样?依靠中国的技术,可以将全世界的电力统一调配,使局部的电力紧张得到更大程度的缓解,是真正的全球化解决方案。说了这么多,“碳中和”其根本上,是中国的一次弯道超车,是站在未来能源革命的制高点的一个事关全局的考虑。如果我们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比美国做得好,比欧洲做得好,那么我们不仅技术上领先全世界,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能源“卡脖子”问题,中国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将发生改变。我们既要解决好发电端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传输端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存储和应用的问题。未来,有关碳中和的投入将非常巨大,而且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投入,总投入资金一定会超过百万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而中

17、国,已经站在的非常有利的位置。3、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中美脱钩之间的关联这两个问题需要连在一起思考。先说中美问题,目前中美脱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脱钩:贸易脱钩、投资脱钩、科技脱钩、教育脱钩、互联网脱钩、资本市场脱钩、金融机构脱钩、SWIFT网络脱钩、外汇市场脱钩、国际规则脱钩。有些脱钩影响较大,比如科技脱钩,有些脱钩很小,比如教育脱钩。根据黄市长的讲解,中美之间很难脱钩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这是“王牌”;我们有世界上配套最为齐全的产业链,这是“王牌中的王牌”。所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我们手中的王牌。只要国内和国际这两个循环能玩得转,中美脱钩就是美国政客的一厢情愿。我们现在已经基本确定“

18、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策略。以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现在我们把国内循环作为主要,其目的就是要提高消费在GDP的比重,国内的经济大盘稳住了,那么我们才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建立配套齐全的产业链,进而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循环。那么,为什么两个循环建立好了,中美就很难脱钩呢?书中这样提到:“跨国公司在一个地区确定一个工业投资项目,或进行产业链布局,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销地产”或者“产地销”两个逻辑性目标进行的。所渭“销地产”,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某工业品的极大的市场需求,与其从其他地区生产,远距离的物流运输,不如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生产基地,形成一个产业链集群

19、,所谓“产地销”,就是因为这个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比较完备;劳动力成本和素质比较合理;产业链配套体系比较安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相对优越;最后也是前提的条件是社会稳定开放。”看到没有,这里面提到的很多条件,中国是不是都非常满足?我们有全世界相对较好的营商环境,有较强力的政府执行力,有勤劳的人民,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有巨大的消费能力。这些东西是多年积累而来,不是美国什么政客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根据书中提到的数据,美国在华企业净资产达到了700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5万亿,每年产生500亿美金的利润。我们姑且说这些在华企业可以不在乎利润,但是7000亿美金的净

20、资产,想要搬到东南亚或者非洲,搬迁费怎么算?折旧怎么算?再投入怎么算?消费市场如何培育?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本就不是美国一两个总统能改变的,也不是靠补贴能改变的。中美之间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当下,我们更应该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稳出口,稳就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4、房地产的过去和未来先说我的结论,房地产过去20多年的黄金年代,永远的历史性的一去不复返了。过去20多年,房地产缘何兴盛?其本质是需求造就。2000年到现在,人口增长了上亿,

21、同时,城镇化率从20%多提高到了65%左右。将近10亿人在这20多年内,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造就了巨大的住房需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医疗、教育等需求,但未来,这一切的基础还存在么?2022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比预计的提前了5年左右。结婚率、出生率大幅降低,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人口负增长,叠加城镇化率显著放缓,直白的说,没有房地产需求了。谁在买房子?谁需要买房子?如果连这个都看不明白,还在幻想房地产持续增长,乃至暴涨的人,可以说对宏观经济一无所知。未来中国城市的格局,是形成大规模的城市群。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等。按照黄市长的说法,最合理的城市

22、群是人口每超过1亿,形成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区域中心城市。而如果要形成城市群,则需要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人口形成3:1的格局。比如成都,人口2100万,那么附近的绵阳、德阳、眉山等城市,应该形成几个700万左右的城市与之配套。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就做得很好,但目前看,京津冀、成渝等都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合理性。不要仅看中心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群的建立效果将远远大于一个孤立的中心城市。好的城市群对于人口、就业、产业等的聚集效应非常强,会极大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说回到房地产,未来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一定是有支撑的,但对于3、4线城市,房地产真的到头了。上涨逻辑都已经变了,还指望奇迹发生么?5、中欧班列与“一带

23、一路”因为行业相关原因,我对中欧班列相对比较了解,也基本见证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全过程。但听完黄市长的剖析,第一个感觉是专业,第二个感觉是深刻。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空运量小,而海运受地缘格局影响大。中欧班列是空运和海运的有力补充。我之前觉得中欧班列意义不大的原因就在于运力有限,目前一年的峰值就是100多万标箱,换成海运的话,不过几十支大型运输船。所以,海运的量是铁路完全无法比拟的。但黄市长提出,在运力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单位运输价值,我觉得是未来铁路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从量上来说,铁路确实不大,但空运也不大,但空运的优势一是速度快,二就是单位价值高。铁路应该是介于空运与海运的第三个

24、选择,当单位运输价值提升以后,从货物运输价值来看,其重要性就相对突出了。关于运力的问题,目前国内主要的三条线路,西线、东线、南线,分别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阿拉善,二连浩特等口岸出境,其中,主要是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占到中欧线路的60%以上。新疆口岸的压力巨大,经常出现班列挤压。解决的办法一是分流,特别是东线可以分流很大一部分西线的压力,二是增加运力,比如增加车头动力,一次带更多节车厢,单层车厢改为双层等等。其中,黄市长专门提到一个替代方案,那就是在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附近,建设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对于去往中亚的,离新疆口岸较近的货物,先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再通过公路运输的方式转运,可以极大的提

25、升货运能力,公路运输至少可以辐射到500公里,或者1000公里。这个想法很好,如果未来中亚的需求不断提升,那么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一带一路”战略是真正大格局的战略,向西,可以打通古丝绸之路涉及的中亚、东欧乃至西欧国家,向南,可以辐射东南亚,甚至通过东南亚国家,找到南向出海新通道,绕过马六甲海峡,进一步提升运输安全和效率。向北,可以辐射俄罗斯。这个战略是真正高瞻远瞩,事关全局的考虑。虽然铁路目前运力较小,但作为先行兵,它的作用是打通物流通道,整合沿线国家资源,建立贸易规则,加强经贸往来。相信在未来,“一带一路”会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6、我对未来投资市场的一些思考一是“碳中和”依然是

26、未来10年,20年最大的机会。这里面的机会就和过去20年的房地产一样,因为这是国家战略,是弯道超车,是引领下一步能源革命,而且,中国人在新能源这个赛道已经站在国际一线,光伏技术世界一流,水电技术世界一流,风力发电规模世界第一,核电略输一点。另外,特高压技术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车一半多在中国,除了储能,其他方方面面都站在世界领先地位。而能源革命一旦完成,首先是绿色低碳,其次是能源卡脖子问题有效解决,最后是我们可以反向输出电力或技术,国家能让这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白白浪费么?所以,长期来看,“碳中和”绝对有巨大的机会。二是参与国内循环的机会。这里主要指消费,大消费永远都是投资的主线,为什么?因为消费始

27、终存在,特别是某些必要消费。之前的海天酱油为什么大涨?因为酱油就属于长期消费品,还有涪陵榨菜,乃至白酒等等。应该深入挖掘消费市场机会,未来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和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一定是投资的重要标的。说到消费,什么是最大单一消费?除了房子,就是汽车。未来,传统汽车换新能源汽车,这是不是既属于消费,又属于“碳中和”呢?像比亚迪,现在不到1万亿市值,十年后5万亿都有可能,因为它极有可能未来会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三是抓住新技术发展红利。“大智云物移”,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些行业可能在未来迎来爆发期。最近很火的ChatGPT,就是在这个时间点爆发的一个商用产品

28、,本质上是大数据,云计算加人工智能的综合产品。除了上面说的这几样,还包括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5G技术,数字经济等等方面,都有不错的前景。但这些目前很多都是风口,要注意风口能不能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利润。战略与路径是静下来的思考感悟,也是驻足后的人生收获2022年3月,上海暴发疫情,我遵照防疫规定,一不出门、二不出楼、三不出小区,“躲进小楼成一统“,静下心来对这一期间的12篇讲稿进行梳理,辑录为战略与路径一书。本书是静下来的思考感悟,也是驻足后的人生收获。为学子阐释党中央擘画的战略与路径是我的初心回想起来,从2020年到2021年,恰逢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恰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

29、情交织叠加。两年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为经济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作为复旦大学的特聘教授,为青年学子阐释党中央擘画的战略与路径,让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经济学逻辑,是我的初心所在、职责所在。这两年,国家大事要事多,社会热点焦点多,选什么主题来讲,如何把问题讲深讲透,说实在的,并不容易。人们看我上讲台,不带讲稿,不用PPT,不照本宣科,一堂课3个小时,对政策形势侃侃而谈,对案例数据信手拈来,讲起来胸有成竹、风轻云淡,都恭维我是“电子脑壳”,以为“得来全不费工夫”,殊不知积累在平时、功夫在课外。看似枯燥乏味

30、的“五个步骤”却带来许多思考乐趣每次到复旦大学讲课,我都提前近1个月开始准备,主要有五个步骤:第一步,选取主题。在复旦大学讲课已有三年时间,每个月一课,如果主题一成不变,反复炒冷饭,学生听着无趣,也有违我的初衷。在选题上,我围绕改革、开放、发展的主轴线,注重紧扣党中央大政方针和最新决策部署,结合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但绝不拾人牙慧、搞热点炒作,不“客里空”地东拉西扯,谈“山海经”。第二步,搭建架构。研究经济问题,我一直以来坚持结构性思维。讲课主题确定后,会按照“问题.结构.对策”的研究范式,把3个小时的课程拆分成四五个主体段落、七八个核心论点、十多个关键词,

31、形成讲课的“四梁八柱二第三步,搜集资料。包括多年来写下的工作笔记、阅读过的专业书籍,以及各种公共媒体、学术平台公开的案例数据,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第四步,厘清逻辑。讲课也是讲故事,资料纷繁复杂,不能简单堆砌,必须要用一条红线穿起来、拎起来、抖一抖,厘清前后次序、内在逻辑,使零散的知识立体化、系统化。第五步,课前玄想。案头工作完成后,大体就到了讲课前一周。这时候,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我就边走边想、自言自语,把要讲的知识拆开来、装起来、推几遍,想一想数据、案例和观点是否匹配,在大脑里放几遍“电影”。这五个步骤是一个循环,看似枯燥乏味,却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2、、把外部知识转化为脑中常识的过程,带给我许多思考的乐趣。一次学术思考的再深入、思想认识的再深化寒来暑往、秋去春来,两年间,这样的循环历经十多次,不知不觉在复旦大学积累了30多万字的讲课速录,平时也无暇整理。3月下旬,“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进入了“慢时光”。2个月里,我静坐在书房,埋头于电脑前,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对30多万字的讲课速录做了一次系统整理,主要干了五件事:一是点校。对机器速录的文字点标点、改错字、分段落,把标题、观点、关键词标黑,核对讲课时援引的数据。这项工作很繁琐、很劳神,却是不得不做的基础性工作。二是精简。遵循“大道至简、要言不烦”的原则,删除速录稿中啰里啰嗦、过

33、于口语化的表述,用规范化的语言起承转合,使行文更顺畅、阅读更方便。三是增补。从讲课到整理,中间间隔半年到一年时间,国内外形势又有许多新变化。基于此,我结合党中央的最新部署、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把自己的新思考、新体会、新观点,有机嵌入稿子里,力求和党中央步调一致,和形势变化相适应。四是删重。12篇讲稿虽主题不同,但个别内容难免重复。从全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着眼,需要删除不同讲稿之间重复的案例,并精选现场答问的内容。五是摘要。每篇上来用几百个字,对几万字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提纲挈领、一目了然。这五件事,看似只是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实则也是一次学术思考的再深入、思想认识的再深化,从春暖花开

34、到初夏时分,最终形成了本书的26万字。写作出书是很严肃的事情,遵循中央大政方针、遵循经济学原理、遵循实践要求,是最为基本的规范。在整理成书的过程中,我还给自己定了三条标准:一是空间上,力求突破局限。书中的观点内容,不能仅在一地适用,换了地方就成了悖论,不论天南海北,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时间上,力求突破时限。不论是当下读,还是5年、10年、20年后重温,书中内在的理论性、逻辑性都要经得起推敲。三是受众上,力求突破界限。不管是党政干部、专业学者,还是企业家、老百姓,都能看得懂、读得进去,都能从中有所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是我内心诚恳的愿望,也是支撑我站上讲台、埋头书案的动力。人生长河里,

35、坚固的东西会烟消云散,唯思想不朽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觉已是2022年5月下旬,自己正式步入了古稀之年。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有人都心向往之的境界。回望这几十年,从浦江之畔到两江之滨,从投身经济实践到研究经济问题,岁月匆匆催人老,不知不觉间沉淀下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我深深感到:阅历是一种财富。经历的事情越多,生命就越有广度;经历的磨练越多,生命就越有厚度。“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许许多多的事,形形色色的人,总有一些事、一些人,让你在蓦然回首时从中受益。年轻是一种态度。一颗年轻的心,不因花白的鬓角而锈迹斑斑,不因琐事的牵绊而犹豫不前。只要充满对未来的乐观、对未知的好奇,无论走多远,归来仍是少年。思考是一种乐趣。在人生长河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唯有思想不朽。世间快乐莫过于世事洞明。把一个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探究规律、提出对策,带给人的满足远非名利可比。驻足是一种沉淀。人生漫长,偶尔回望,看一看走过的过去,想一想为什么而出发,总能收获意外的美丽,总能增强前行的动力。这场疫情,让许多人慢下脚步、驻足思考。一个人的驻足,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一座城市的复苏,能够映射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一这是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