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1543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某县关于赴苏陕考察的调研报告某月3日至9日,县党政代表团11人赴江苏省常州市、陕西省安康市两地,就基层治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学习考察,通过进社区、访企业、走农村,看现场、听介绍、问情况,苏陕发展的大思路、建设的大手笔、改革的大突破、城乡的大变化,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迪,学习借鉴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对积极探索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大有裨益。一、苏陕调研印象此次苏陕之行是一次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打开视野的“取经”之行,也是一次“跳出共和看共和”的“回望”之行,两地历史人文的厚度、对外开放的广度、产业发展的高度、城乡建设的亮度,以及叹为观止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发

2、展势头、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使我们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印象一:“不甘人下,敢为人先”的争先意识。两地始终发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创新敢为、担当作为,创造出众多全国或该省第一、唯一。常州在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锤炼出“出则精品、干则一流”的常州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常州工业精神,以“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长抓机制,探索打造出面向长三角、眺望全球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安康虽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始终立足自身优势,以灵敏的发展嗅觉,抢抓“苏陕协作”机遇,成立狠抓落实办公室,建立“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互比的工

3、作推进机制,实行“周周晒成绩、人人争先进”常态化管理模式,有效传导了压力,比出了作为,提振了士气。印象二:“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创新理念。创新是两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驱动力,也使两地始终走在现代化发展最前沿。常州市涕阳市在上世纪末引进试种安吉白茶,从零起步,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条产业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天目湖白茶种植面积近5万亩,年产量达1300吨、年产值15亿元,茶的质量、销量、名气均超安吉白茶,并荣获“特色白茶之乡”“中国(天目湖)白茶小镇”称号,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跨越式发展。安康市紧抓“苏陕协作”机遇,积极承接东部毛绒玩具文创产业转移,“腾笼换鸟”“借鸡下

4、蛋”,仅用4年时间,从无企业、无订单、无厂房、无经验,到万物皆可毛绒玩具,跻身全国第四大毛绒玩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外。两地白手起家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一抓到底的艰辛历程,并在兼收并蓄中开辟未来。印象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的开拓精神。两地在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中“小题大做”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常州市金坛区充分挖掘茅山“山、水、茶、盐、药、泉、星、气”八大自然资源及道文化,采用“移花接木”方式,围绕一口盐井讲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关盐的历史、文化、化学、矿产、宗教,以及立法、战争等故事,将“小”资源合成“大”资本,蕴含着“不求所有、但为我用”

5、的大智慧、大格局,打造出国内首个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展示、互动体验、山体运动等为一体的东方盐湖城。安康市立足蚕桑、富硒、汉江等资源,就地取材,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健全富硒产品全产业链体系,走出“种、产、销、体、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注入绿色可持续的源源动力。印象四:“勤快严实、精细高效”的优良作风。此次“取经”之行,感触最深的既有苏陕两地干部骨子里那种紧抓快办、立说立行、事无巨细的优良作风,也有他们身上那种善于谋划、巧于运作、勤于落实的本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方面,左手拿项目,右手拨算盘,提前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通过“前置、并联、容缺”等措施

6、,实现“五证四书”齐发,拿地即开工,省时省力又省钱。常州市“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建筑面积达9500平方米,仅用103天将图纸变为现实,拿地开工几乎同时进行,成为常州展示速度和实力的平台和名片。两地在基层减负和整治形式主义方面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实施倒查工作法,向上溯源、向下追踪,基层干部不是在调研实情解决困难问题,就是在争取落实项目的路上,很少忙于开会发文。各级党委坚持开短会、开有用的会,会前准备工作扎实,会上不再逐字逐句审核讨论,党委常委会会议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做到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办实事、促发展上。二、感悟苏陕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苏陕的发

7、展理念创新开放、发展模式新颖独特、发展势头强劲有力,面对困难约束敢于主动求变,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抓住机遇,发展成就令人惊叹,成功经验弥足珍贵。看苏陕,想共和,有几方面值得总结借鉴:(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志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与苏陕干部交流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常思勤虑“为什么”“怎么办”,带着问题常学常研新理论新政策,对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领会到位、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有一股使命必达的志气。看准的事,只要出于公心,就橹起袖子干,有困难踏平困难,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很多事情特别是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我们还在争论能不能干、可不可干,

8、等政策、找依据时,人家早干在前、走在前、出了成果。思想差距是最大的差距,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成就共和的事业,加快推动“泛共和盆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只有思想的大解放、作风的大转变、工作的大落实,才能推动共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二)产业引领、虹吸聚能的活气。苏陕城市繁荣、乡村靓丽、百姓富裕的背后,最关键是有产业支撑。常州市工业门类全、底蕴深,拥有80多万家市场主体、6万多家工业企业、近6000家规上工业企业、37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和89家上市企业。安康市先后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九条”、激活市场消费“八条”、促进紧

9、急恢复增长“十七条”等措施,千方百计提振企业信心,培育“五上”企业2596家,位居陕南首位。两地以厚实的家底加速推进人口聚集的活气,基础建设、城市提质、民生改善等自然就有底气。相比之下,共和最大的短板在产业,最大的希望也是在产业。做优现代农牧业,做强清洁能源产业,做精全域旅游,仍是共和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四地”建设,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很多“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苏陕的今天就一定是我们的明天。(三)碧水青山、乡情如画的灵气。城市之美在于有灵气,而灵气源于滋润万物的水,以及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境内水网

10、连江通海,河湖星罗棋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两湖生态优化、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绿城深化、生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二安康凭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两座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让我们深切感悟到“两山”理论的真理力量。共和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是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绿色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只要我们树牢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让共和大地天更蓝、山更

11、绿、水更清、发展更好、人民更幸福。(四)古韵悠然、文蕴深厚的底气。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的根脉所在,特质起源。常州的根脉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东周,儒风蔚然、人文荟萃,曾出19名状元、2960名进士,清代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孟河医派名闻天下,近现代涌现“常州三杰”等爱国人士和华罗庚、刘海粟等名家巨匠。安康则在西晋太康元年命名建城,是汉文化重要发祥地,三秦、荆楚、巴蜀等文化交融,有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等新文化运动巨匠,也有开国少将何振亚、沈启贤等革命先辈。相比之下,共和虽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痕迹,也有北魏伏俟城、明时仰华寺、清建察汗故城等古迹遗址,并荣膺中国藏族情歌

12、之乡的美誉,但相关出土文物、留存历史文献少,影响力和知名度偏低,还需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底蕴,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五)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的精气。崇尚和谐、企盼和谐,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和谐社会,自古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市坚持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群众走,推出“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6张民生名片,用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不断提升幸福刻度,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蝉联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长安杯二安康市创新推出“321”

13、基层治理模式(3即“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的“三线”联系机制,2即“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的“两化”管理,1即建设一个覆盖全市、高效融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高效智慧治理平台),全面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全方位、零距离服务群众,切实将党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效治理的制胜优势。不难发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只要我们立足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的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六篇民生文章(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乐有益娱、病有良医、弱有众扶、住有宜居),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弘

14、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对标苏陕学习目的在于应用。苏陕之行启示良多,关键是要对标先进、找准差距,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做到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一)对标苏陕,在解放思想上提升新高度。思想决定一切,只有思想上的“破冰”,才能带动行动上的“突围一要破纸上谈兵思想,行求真务实之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有用的会,提升会议效率质量,汇报工作、安排任务直奔主题,谈具体数字、讲重要举措、说主要成效,摒弃客套话、长篇大论。要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制定月评比机制,一月一评比、一月一通报,严格按照县督查问责工作暂行办法,对工作

15、中存在的8种问题(消极应付、落实不力、不敢担当、推进缓慢、举措不实、协调不够、弄虚作假、整改不彻底)先约谈警示,经约谈警示,仍推进不到位,亮“黄牌”警告,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挂牌督办;经“黄牌警告”仍不见成效,造成工作延误的,亮“红牌”追责,启动问责程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二要破因循守旧思想,行开拓创新之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树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新意识,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全省全国看共和,从惯性思维中跳出来,打破唯条件论、唯资源论、唯要素论的束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向创新要增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高地,着力破除生产要素全靠

16、外引的被动局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上研究政策,在政策中找办法、抓机遇、促发展,对下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群众之所想,行群众之所嘱,努力以“微调研”撬动因地制宜的“大发展”。三要破“过得去”思想,行精益求精之举。唯有精品才能出彩。要树立“良工不示人以朴”的精品意识,高标定位、追求卓越,多与思想较真、多与工作较劲、多与困难叫板,自觉摒弃“差不多”,主动追求“过得硬”,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把“精细化”精神作为追求卓越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对经手的每件事,精耕细作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反复打磨成精品,对安排的工作实行闭环管理,加强跟踪督导,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特别是在城乡建设、社会治理等工

17、作中下好“绣花功”,做到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心服务、精美呈现,达到零差错、零失误、零缺陷的目标。四要破等靠要思想,行主动作为之举。“等靠要”的根子是本领恐慌,主动作为靠的是真本事。建设“泛共和盆地”区域中心城市,既是共和的重大历史机遇,又是省委给共和提出的一道时代考题,要树立舍我其谁、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牢牢把握新机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等待观望、坐等政策。只要不违反中央和省州规定、法律法规不禁止的,只要是发展有需要、基层有呼声、人民有要求的,只要是别的州县能做、共和自己能定的,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闯出一片新天地、试出一条新路子。要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本领恐慌意识,突出干什么学什么、

18、缺什么补什么,注重加强对市场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为共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风活力。(二)对标苏陕,在生态保护上厚植新优势。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绿水青山永远都是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在共和更是如此。一要让绿水青山成为共和的优势和骄傲。围绕“两湖”“两滩”生态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积极融入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常态化开展“清洁海南”行动,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根据水资源条件用好乡土树种、节水抗旱植物,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大美草原守护工程,严格落实

19、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深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牲畜粪污规范化利用,加强天然林草恢复、退化草原治理、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和沙化土地修复治理。围绕塔拉滩、切吉滩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打造“光伏+农牧业+治沙”生态圈,全力保障好黄河上游及青海湖生态安全。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监管,探索建立监管执法和管护巡护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青海湖第六轮封湖育鱼,全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二要让低碳环保成为共和的优势和骄傲。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

20、,健全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稳步推进乡村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深入开展“禁塑限塑”行动,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量,努力打造全省“全域无废”示范县。围绕打造清洁能源型县域,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实施恰卜恰镇“全地热”供暖示范工程,加大“散乱污”企业治理力度,加快“煤改电、煤改气”进程,着力将恰卜恰打造成“地热之城、干热岩之都”。三要让城市园林成为共和的优势和骄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塑造城市良好景观风貌的前提。要以生态修复和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坚持“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均衡绿地布局,推进“绿色细胞工程”建设,把城区周边荒芜沟壑、山丘连片打造成城市生态

21、公园,对城区老建筑物、沿街两道、老厂区以及裸露地块采取“见缝插绿”,种植小型盆栽、易养花卉,建设小微绿地、袖珍公园,构筑更多自然景观和城镇绿带,全面提升城市含绿量。要坚持保护、修缮、改善相结合,对老建筑、古树木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缮,将历史元素融入到城市肌肤中,千方百计留住城市历史感,形成新旧交融的城市面貌。(三)对标苏陕,在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当前,共和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空间广阔无垠、发展潜力无可限量,必须站在更高层次的维度谋划布局、提速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增长。一要以时不我待的姿态抢抓发展机遇。在共和“六期叠加”的发展机遇期,必须要跳出共和看共和,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22、量发展、乡村振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涉藏地区发展、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全面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兰西城市群、西宁1小时经济圈、“泛共和盆地”区域城市深度合作,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最新国家宏观政策,既执行好禁止性条款,又研究透支持性条文,精准有效对接,尽可能把政策红利变成群众手中的实惠。二要以不负韶华的斗志推进乡村振兴。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国家帮扶县政策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和乡村建设,落实好以工代赈等利好政策,鼓励引导乡贤、大学

23、生回乡创业,培育一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牧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在城镇周边的村社,鼓励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产业;在环湖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民宿产业;在沿黄地区,积极培育林下经济、乡村旅游业;在南线片区重点向风、向阳要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绿色生金的发展之路。借鉴安康市陕宁县做法,探索建立“牧区强牧兴草,农区强农增绿,社区(村)开坊办厂,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模式,打造“企业(合作社)+工厂(车间)+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致富增收渠道,充分利用社区(村)及村集体闲置房屋,创办生产加工型工厂或车间,大力发展农畜产

24、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民俗用品加工、主食食材加工为重点的社区工厂或家庭作坊,实现工厂建在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要整理挖掘农牧区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立好村规民约,总结好家规家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要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产业转型。产业是立县之本、富民之源。要聚焦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在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化建设,健全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生态闭环发展模式,适度规模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着力壮大产业集群。要聚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区,建好用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利用东西部协作渠道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企业配送、

25、产销优势,设专馆、建通道、造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进“企业+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模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历史底蕴,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催生乡村旅游新生机。在环湖和沿黄地区支持农牧民适度发展“民俗+”的新业态,以夜游、露营、康养、体验等活动让游客住下来,留下来,催生旅游二次消费;在工业基础较为厚实的塔拉滩、切吉滩、龙羊峡探索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生产观光游、厂区体验游、工业研学游等工业旅游新地标,吸引游客观光体验。要巩固已有地区景点,持续做大做强“恰恰湾、九曲里、吉祥八宝谷”等特色文章,积极推进文、体、农、养、旅、商融合发展,实现全

26、季全时旅游“全景模式工四要以无微不至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从政策导向、资金导向中找机遇、找项目,对已确定的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早日发挥效益。坚持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敲门”招商全面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全生命周期,紧盯“减环节、减材料、减成本、减时间”关键点,推行项目全流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链条服务,深入推进“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二制定相应暖企措施,为企业提供要件最精、

27、环节最简、时间最短的服务,提振企业信心。(四)对标苏陕,在社会治理上展现新作为。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坚持把群众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各类主题教育,抓好重要时间节点,组建“马背上的宣讲队”“轻骑兵”“小喇叭”等草根宣讲团,提供分众化、主动化的“点单式”政策宣讲服务,打破固有的“我读你听”或“宣讲必须要有文艺演出、宣传必须要有生活用品”等群众被动式接受模式,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类场地,在重要街道、车站、广场设立法律政策咨询点,让宣讲有“泥土”、有“烟火”的味道。要把“总书记怎么讲、我们应该怎么做”讲清讲透,特别是在环湖地区加大

28、宣讲力度,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住生态底线讲明白,引导群众算好对比账、长远账,切切实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的新要求传达到基层。二要注入数字智慧力量。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发挥智慧化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用好县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全面打通部门信息壁垒,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在基础条件较好、规划管理较为标准的社区探索建立“智慧+”管理模式试点,引进专业团队,对小区卫生、燃气烟雾、火灾漏水、高空抛物、井盖损害等内容设置NB物联设备,接通公安、县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畅通信息数据渠道,增设事项代办,服务老幼等人性化服务,形成“智慧引领、数据赋能、社区吹哨、多元联动

29、”的管理格局。要按照“一年出亮点、两年上台阶、三年争一流”的目标,逐项抓好千分制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平安共和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三要搭建共建共治平台。全面推进“三治四化双提升”基层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助推建设法治共和,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形成共治合力。理顺和健全村社级依法治理机制,在城镇小区探索建立以幢为组、以单元为队,党员群众为主、小区物业人员为辅、社区工作人员为长的小区网格制,在农牧区探索建立以社为组、以排为队,党员为主、公益性岗位人员为辅,村两委班子为长的农牧区网格制度,并配备公检法干部和法律顾问组成的“三官一律”,全方位做好服务管理,积极推行社区居民会

30、议、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等制度,拓宽居民议事协商范围,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理格局。借鉴“时间银行”做法,在网格制的“底座”基础上,探索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付出、积累、回报”机制,推进“积分制”基层治理建设,畅通为民服务“零距离”,实现“睦邻、惠邻、友邻”的邻里温暖。(五)对标苏陕,在基层党建上凸显新成效。“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有战斗力。一要坚持政治建设不动摇。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治理念,持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真正做到中央和省州委决策部署及时全面贯彻

31、落实,政令畅通、落地见效。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大讲堂机制,由领导干部、专业人员任讲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讲内容,坚持每半月开设一堂课,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领各族群众与党同心同向,凝聚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蓬勃力量。二要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不松手。树立“大党建”的理念,探索打造村级融合阵地建设,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实际效果,把党在农牧区的阵地建到群众心窝里。深入实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再提升、再巩固行动,规范农牧区基层党支部,制定、完善、落实相关制度,常态化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每半年进行一次摸排整治,增加先进

32、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聚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动年度收益全面“破10”。抓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以及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带动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水平。三要坚持党员管理不放松。紧紧聚焦农牧区党员管理定性不定量、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探索实行积分制管理量化考核,建立“组织部门统筹抓、乡镇党委专门抓、村党组织具体抓”的落实体系,对全县6888名农牧区党员按照“一人一卡,一事一记,量化积分,动态管理”的原则,把党员现实表现量化为具体分值,采取“一月一评”的方式对党

33、员参加培训学习、党内政治生活,以及现实表现、公益服务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引导基层党员积极发挥作用。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定期开展流动党员排查,建立完善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做好流动党员的流出登记和流入接收,对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工作相对稳定的区域,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等方式,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实现党员“流动不流失”。四要坚持干部管理不松懈。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见事见人、见人见事。探索推行领导干部末位待岗制,着力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让干部能上能下成为新常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转作风、重实干、强本领、敢担当”专项行动,用好“不作为”单位、“躺平式”干部预警纠治机制,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