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7568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人机工程的胡服骑射设计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B?人机工程的胡月崩射iS计研究引言“胡服骑射”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个重大改革事件,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其中胡服的改革是最初在服饰上进行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适应军队作战应时推出胡服骑射的改革,改进了汉人军队服饰,军备力量逐步壮大,而“习胡服”也成为后世服饰改革的总倾向1。赵武灵王在进行服饰改革前,从原始社会到战国以前汉族的服饰主要特征为:上衣交领式,腰配束带,下裳。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极为繁琐,穿着费力,使人体运动也极为不便。而胡服主要是衣裤式的服装,窄袖短袄,着长裤、穿靴子,不管是作战还是平时农作都非常的便捷。文中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搜集绘制衣衫图并进行分解和梳理,从

2、整体性与功能性、便捷性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胡服骑射上衣下裳的结构与特征及其造物理念。1赵国改革前的华夏族服饰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主要是束发为髻、头戴冠冕或头巾,上衣下裳、腰间束带,这奠定了华夏民族服饰的基本形制,其服饰形式大致分为两种:贵族服饰和平民服饰。贵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常使用的颜色为正色,即青、赤、黄、黑、白,象征高贵。平民服饰通常以小袖为多,衣长长于膝盖部位,腰间用条带系束,通常用绢、红、缥、紫等,象征卑贱。夏商周时期王公大臣常着冕服,冕服的基本形制包括冕冠、上衣、下裳、十二章纹、蔽膝、舄(鞋)和其他佩饰,影响着人的日常活动。因此,改革前的华夏族服饰无论是在军队作战

3、时,抑或是平民百姓田间劳动时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与胡人游牧部落邻接,赵武灵王与胡人作战时,发现胡人服饰在军事方面的长处:穿窄袖短袄,裤子为前后档,裤管连为一体,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赵武灵王认识到胡服的便捷性,于是下令“着胡服,习骑射”,后在军队、官吏中逐步推广,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逐步地强化了服饰的实用功能2。而在服饰的改革上,结构特征发生变化,具有整体性与功能性,以及便捷性与实用性的结构特征。2胡服骑射衣衫形制类别对于胡服,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古代,汉民族地位崇高,其他少数民族大多被称为蛮夷,而胡服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所穿着的服饰3。其主要形制

4、为上衣下裤、头着貂蝉为饰的冠、上穿合体宽衣、腰系带、下穿合档裤、足穿靴,便于骑射。“胡服骑射”即为学习胡人的穿着以及骑射,先着胡服,再学骑射,胡服主要用于军队作战,如图1所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4。2.1 冠冠分为王冠、武冠和爪牙帽子。王冠,是一种貂蝉冠。后汉书中记载,赵武灵王效仿胡人,以金王当为冠,前插貂尾,为王公贵族所有。黄金珞用作装饰王冠,冠下垂下两条貂尾宜达胸前,以表达尊贵。商代时期,对平民与贵族的服饰做了严格的阶级划分。王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文官在朝议时头戴此冠,则显身份的尊贵。武冠又称为武弁大冠,四周有谡珞点缀,以青丝为系,两侧加双鹏尾。这种武冠,相比较貂蝉冠而言,更加的简洁,适合军

5、队打仗,但与平民又有所区分。在军中象征着军权和威严,表示对军官等级的划分。爪牙帽子,是普通士兵所佩戴的帽子。胡人常使用皮做,赵武灵王改革后用黑色绫绢做。这种帽子如同爪牙一般直接扣在头上,可以用作抵御北方风沙。部队在作战时常遇到风沙以及天寒地冻,爪牙帽子不仅能够抵御风寒,同时与军队长官所戴帽子又有所区分,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阶级性。2.2 甲游牧民族一般都是轻骑兵,铠甲也用皮做,所以装备轻而使用灵活。赵军军队的铠甲原先都是铜或铁做,十分笨重。而后武灵王把原来的重甲改为轻甲,以适应实战中的需要。重甲改良后士兵可以在马上进行骑射,便于攻击敌人。2.3 衣唐代的褶服与胡服在形制上略有相同,从唐代墓葬出土

6、的唐俑、壁画、陪葬品等来看,褶服为圆领、革带、长靴的配套服饰。唐朝因为逐渐繁荣,吸收了在华夏流传已久的胡服,与赵武灵王改革的胡服形制十分相似。胡服主要是废去以往的上衣下裳制,其形制主要是上衣下裤,衣形制为短而广袖的外衣,也就是说是一种左衽的短袍。左衽的式样常用于胡人的服饰,广袖是想依照胡人的窄袖,同时为适应汉族服饰逐渐演变而来。下着裤,裤直接外穿,不必用衣服遮蔽,此改进是便于易车而骑。2.4 靴先为短筒,后改长筒。为了方便骑马和在草地上行走,赵武灵王把以前的履鞋改为皮靴。起初穿的是黄皮短靴,后来发展为长靴,同时规定文武百官都必须穿靴子5。靴子也是作战时至关重要的着装,以往军队作战时的鞋履过于繁

7、琐不便于行军打仗、跋山涉水。后来赵武灵王取长补短,改为靴子,靴子的改革不仅便于军队使用,寻常百姓在田间地头劳动时也十分的方便。并且靴子经过多次的改进,与盔甲形成一体,作为军队作战时的常用服饰,一直流传至今。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胡服骑射结构与特征“胡服骑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现代人机工程学的概念。人机工程学是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6。通过各部分数据测量得出人体各项数据,使人体在活动时所处的工作环境、所使用的工具和用品等设计与人的生理要求相符合,从而提高人体在活动时的工作效

8、率。在古代,人们没有一定的科学测量方法,无法精确测量人体各项数据,大多数服饰的变迁是依据时代发展一步步衍生而来,而胡服骑射改革是依据胡人的服饰习惯而做出改变。通过数据发现,胡服骑射的改变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据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求做出的变化,使服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为便捷,不仅使军队作战力在增强,同时提高百姓在日常的劳作效率7。3.1整体性与功能性“胡服骑射”前的赵军,官兵的衣服大多是宽衣博带、身着长衣长袍,拖拖沓沓,行动多有不便之处8,影响了军队战斗力的发挥。赵武灵王决心取胡人之所长,开始在军队、官吏中推行习胡服、学骑射。胡服衣衫基本结构呈现平面化的结构特点,同当代连衣裙的结构相似,上衣下裳在腰

9、处缝合,与夏商周时期的宽衣袖口形成对比。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短衣、长裤、革靴。短衣袖口缩小,便于口常生活、劳作、部队打仗。赵国军队以往打仗都是宽衣博带,下着裙。西汉人史游在所写的急就篇中注明,裤褶是一种套装,是上衣下裤的服式。裤褶的上衣原本是胡人常用的窄袖和左衽门襟,下裤是方便骑马射击的贴体裤形,在部队行军打仗时更加便捷,所以武灵王军命令军队抛弃原有的长袍,改着裤装。在作战时,部队除了身穿长衣长衫外,鞋子也包含过多的装饰,穿翘尖鞋。在行军过程中,容易受到阻碍,也不便于行走,在效仿胡人时,开始穿革靴,减去装饰。所以在武灵王的亲自教导下,赵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着胡服不仅使赵国军队服饰形成统一,战斗力

10、增强,而且改革后的军队服饰更加具有功能性。百姓们也纷纷效仿,自此,胡服逐渐在民间推广开来。赵国从上至下开始进行服饰的改革。3.2便捷性与实用性“胡服骑射”之“胡服”首先是为了便“骑射”,也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这就增强了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功能,身着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耕田犁地都会比较方便9。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农耕、犁地以及洗衣做饭。男丁在农忙时,身着宽衣博带不便于劳作,不便于在农间地头播种生产。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洗衣做饭以及织布,宽大的衣袖裙带不仅不适合工作,还会降低劳动的效率,并且过多过长的裙带会增加清洗衣物时的麻烦10,而改革后,妇女的服饰不仅不会影响美观,反而更加

11、具有实用性,日常生活效率大大增强。胡服骑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依据人体生理曲线的变化做出调整,这不仅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还增加了服饰的便捷性,为以后各朝代服饰的变化提供了定的先例。5结语“胡服骑射”是古人依据人体生理曲线变化做出的重大改革,并且是古代统治者有意识地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的改革。“胡服骑射”的推行,不仅使赵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而且对后世军队作战服饰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胡服不仅满足了作战的需要,而且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现在的衣衫也是由此而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胡服己成为官方制定武服。北朝以来,文武官员皆着胡服,胡服逐步从王宫发展到民间,胡服的优越性也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作为华夏族服饰改革的先河,对于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现在汉服文化逐渐兴起,对胡服骑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汉服文化的传承,并且对当代服饰设计和服饰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