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景蝴r概念的城市期;与空间改造引言: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城市化建设,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是现代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其中通过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及城市空间的合理改造,能够进一步完善城市系统,确保城市留余空间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为人们打造出更加绿色、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城市居民心理需求的生存空间。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国相关学者在总结和分析我国各大城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强化体系创新,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重视文化历史保护,并加强顶层设计,努力实现废弃工业厂房再布局和老旧社区改造的均衡发展。本文以“景观共情”概念为着眼点,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工作。1.“景观共情”的相关概念
2、“景观共情”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和评估系统,其涉及到一套辅助传统设计的思想理论与方式方法。关于“景观共情”的定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一种以心理学概念中的共情为出发点,而构建的设计理念与评估实践系统,用于研究在场地与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如何对场地产生共情反应,设计人员则可依据使用者这一心理状态来对景观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进而形成或是强化使用者的共情心理。在广义上指的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从使用者与场地的层面出发设身处地分析与思考的一种方式。“景观共情”的含义包括:(1)在实际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当将使用者与场地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2)设计人员应当充分掌握场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明确场地所
3、具备的逻辑与秩序,并分析使用者可能对何种元素形成共情反应,并明确其能够在元素中获得亲密感、归属感及认知感;(3)设计人员应当深入挖掘使用者获得感受与体验的原由,并对其未来的体验感受加以科学预判;(4)设计人员除了要找出原有场地形成共情的潜质因素以外,还需借助合理的设计方式来对这些潜质因素的价值进行有效展示与放大,以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接受;(5)景观共情更加关注时间维度,既要把握历史与如今的状态,还需对未来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与改进,从而保证使用者与场地之间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1o2 .基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面临的困境2.1 设计人员对使用者和场地的认知不足纵观我国风景园林行业
4、的发展情况来看,该行业鱼龙混杂,准入门槛较低,致使很多设计人员对使用者和场地存在不同的认识与关注,甚至有的设计人员对二者的认知过于片面。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设计实践项目建设周期短、设计人员所在地域异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设计人员无法对场地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不能充分掌握景观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实际需求与偏好,也无法深入了解场地与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性,更多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对使用者和场地的信息进行判定2。而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的情况下,设计人员也仅能掌握场地周边环境、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往往不会关注到场地文脉结构的改变、秩序形成及相关原因等,对使用者则只是简单地调查人员结
5、构与人员多寡等,并未深入了解使用者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经济情况等,也未从具体情况出发来明确使用者的取向偏好、记忆经验等,更没有去调查不同使用者对现今场地的认识与看法,这就导致最终的景观设计规划难以引入共情,难以满足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居民使用需求。2.2 政府与相关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文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增,而有的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治绩效,以项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为荣,这就极易出现项目建设过程中低水准、低品质及偷工减料等问题。同时在建设项目后期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或企业也没有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导致大多数建设项目经受
6、不住时间的考验,在没有达到使用年限时就已经破损甚至消失不见。因此,我国很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设计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研、试验与完善,施工环节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来完成一个高水准的设计等。2.3 使用者缺乏主动性和依从性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使用者可分为直接使用者与间接使用者,不同的人群对于场地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于直接使用者而言,“景观共情”概念下的设计必须充分了解这类人群的背景、重要记忆与相关经验等。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1)公众参与方法较少。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前期访谈、投资参与、后期宣传教育三种方式来实现公众参与,其中前期访谈指的是设计人员组织公众进行面对
7、面交流,以掌握其现状与需求;投资参与则是公众在购买房产时,借助集体会议等途径来进行管理决策;宣传教育主要是在设计完成以后,安排专业人士向公众宣传相关理念、措施等。然而上述参与方式都让公众处于被动地位,难以为设计项目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3。(2)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加上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即使针对那些涉及到自身利益与居住环境的事也毫不在意。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素质文化水平不高,且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使得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很多人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物质因素,并非一些公共的利益,所以不在乎场地的秩序应当如何维持、环
8、境质量应当如何感受、情感记忆应当如何延续等,导致其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依从性较差;(3)尽管一些城市的居民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然而由于缺少参与渠道和方法,这些居民也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导致参与效果并不够理想。2.4 缺失风景园林人文分支教育对于“景观共情”概念的运用与实施,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将使用者与场地的深刻剖析放在重要的意识位置。回顾我国风景园林学教育的开展情况,虽然该学科己经在我国发展了70多年,但直至今日依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逻辑来支持教学计划的开展,这是由于很多高校只是将该学科的教育范围划分到科学理论层面,导致人文教育尤其是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缺失,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掌
9、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无法从人文的角度来对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3 .基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策略3.1 个人尺度空间第一,加强景观关系者的分析。对于个人尺度空间改造而言,设计人员必须做好使用者的个人特征、背景及经验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若项目主要是为个人提供服务,应当融入、想象或是感受使用者的角色与生活,充分了解其重要的记忆、生活习惯、人体尺度及经验需求等。若项目主要是为大众提供服务,可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或是实验研究等方式,对这些对象的普遍重要记忆、普遍需求、经验及平均人体尺度等进行充分了解4。第二,明确当前场地的表征因素。伴随着人的移动,个人空间也会
10、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针对评价实践项目而言,必须把握评价目标的细节构成、材料组成与材料选用等,对这些因素在时间维度下的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构成的逻辑与秩序,并对这些现状元素加以统计、分析与整理,从而为后续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第三,明确景观关系者对当前场地的认知与感受。材料的色彩、触摸质感、质地等均属于个人尺度空间中的表征因素,设计人员需要借助图像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来把握使用者对这些表征的感受、认知及偏好;如果项目主要是为大众提供服务,应当采取人员抽样调查的方式,尽量让这些人员涵盖所有类型的景观使用者,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的调查数据。第四,构建场地的感性与理
11、性因素。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应当构建场地的方向感、秩序性与逻辑性,并构建起使用者对场地的亲密感、归属感与认知感。第五,重视公众参与和项目后期跟踪管理,并从时间维度层面出发,对建设项目进行持续跟进、完善及优化。3.2住家尺度空间第一,加强景观关系者的分析。针对住家尺度空间的改造,往往受到主人和家人的特征、背景及经验的限制,与个人尺度空间改造的相关内容一样。第二,明确当前场地表征因素。即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前住家尺度空间的逻辑秩序、时间维度下其结构文脉的变化等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将场地的构成元素(门、树木、墙、花草、石块等)进行合理拆分和统计整理,并构建相应的元素库,其中主要是对这些元素的结构、
12、形状、颜色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明确景观关系者对当前场地的认知与感受。设计人员可抽样选取一些使用者,尽量让这些调查对象涵盖所有类型的景观使用者,再采取与个人尺度改造相同的方法,结合构建的素材库来明确使用者对不同场地构成元素的偏好、感受及认知5。第四,构建场地的感性与理性因素。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住家尺度空间中使用者与场地的调查结果,构建场地的方向感、秩序性与逻辑性,及使用者对场地的亲密感、归属感与认知感。第五,重视公众参与和项目后期跟踪管理,并从时间维度层面出发,鼓励使用者参与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之中。3.3街区尺度空间第一,加强景观关系者的分析。针对街区尺度空间而言,重点调研街区人口的构成、配比、
13、偏好需求及经济水平等,尤其要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对此,设计人员可采取抽样调查法,结合个人尺度与住家尺度的人群分析方法,来明确使用者的重要记忆、性格、生活习惯等。第二,明确当前场地表征因素。设计人员需要对街区和城市逻辑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把握街区尺度空间原有的逻辑秩序,并基于时间维度层面对这些结构文脉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将场地的构成元素(花草、树木、雕塑、石块等)进行拆分和统计,并建立相应的元素库,同样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构成元素的明暗、颜色及形状等,在一定情况下,还需明确其在时间维度下的状态。第三,明确景观关系者对当前场地的认知与感受。设计人员可采用片段感知法、语料情绪分析法、情绪
14、采集法等,来对场地景观关系者对不同要素的偏好、感受及认知进行调研和分析,并通过模型的预测,来多次研究使用者对模拟场景的感受,从而设计出能够唤起使用者共情的最佳场景6。针对场地感性与理性因素的构建、公众参与后期跟踪管理,均与个人尺度空间、住家尺度空间相一致。3.4城市尺度空间第一,加强景观关系者的分析。城市尺度空间主要是为所有人群提供服务,故而必须充分把握整个城市人口的构成、配比、偏好需求及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等,还需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明确这类人群的特殊需求与生活习惯等,如:盲道和盲文设置等。第二,明确当前场地表征因素。由于城市尺度空间十分讲究其方向性、秩序性及逻辑性的表达,故而设计者必须
15、深入研究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文化脉络、场地在整个城市秩序下的角色,及城市尺度空间在城市历史发展中的定位与编号等,并把握变化存在的内部逻辑与秩序,明确当前场地的道路交通、设施设备、区域色彩及功能片区等,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全面分析7。其他三个方面与个人尺度空间、住家尺度空间相一致。3.5案例分析A项目属于首钢工业区,由于所在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人们生态绿色发展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得该工业区不得不搬迁,那么如何对该工业地进行改造,就成了城市更新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对此,相关部门基于“景观共情”概念,对这块场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与功能置换,打破其院墙,使之与城市结构联通,更好
16、地适应城市发展,并以全新的面貌重新走入公众的视野和生活,让公众对其产生共情。具体包括:(1)景观关系者的分析。A项目的场地使用者主要涉及到办公人员、管理人员、周边居民,前两类人群的使用场地特点以办公区周边活动为主,也会进行一些休闲运动,后者则将该场地看作一块熟悉且方便的休闲场地。同时,随着首钢工业区改造成新型产业园区以后,必然会吸引旅游人群进入,这些人群对工业建筑十分感兴趣。(2)分析现状表征元素。该工业园内的建筑以方正形态为主,局部区域通过镂空的形式来呈现工业生产设备,大多数建筑的体积巨大,形态结构特点突出,颜色多是锈红色,几何感强烈。同时,场地中布设了很多具有工业特性的小元素,如:信号灯、
17、廊架、铁门等,还摆放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如铁字雕塑、中国亭子、云墙等,这些元素的使用让整个空间环境富有趣味性。(3)使用者对现状的认知和感受。通过采用语汇分析法和片段感知法,发现人们对首钢工业区的认知为“巨大”、“高”及“震撼”等,这就表明工业建筑空间能够带给人们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并牢牢地印刻在心中,成为记忆意向的元素。同时,通过调查不同年龄段人群对首钢工业区的认知和感受发现,年轻人认为工业区具有“复古感”和“震撼感”,儿童觉得首钢如同一个乐观,对其中的工业建筑充分好奇,但觉得建筑颜色不好看,缺少花草树木。(4)城市尺度空间规划设计。设计人员利用景观将该场地中的主厂区和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有
18、机融合,不仅能够展示出工业特点,同时还通过设置雨水收集区域、屋顶花园、雨水花园、公共绿地等空间,强化场地的生态安全,使之具备更优的生态效能,从而形成场地引发共情的理性因素。针对场地引发共情的感性因素构建,则是在保留原本的工业遗迹与完整的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建设植物园、空中步道、绿色教育基地、小火车等,从而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参观整个工业区。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此时相关部门必须积极落实我国“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要求,重视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为居民创造更加健康、绿色的居住空间。而“景观共情”为现代城市更新和空间改造
19、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设计人员需要从个人尺度、住家尺度、城市尺度及街区尺度四个方面出发,对城市功能进行优化与改造,并进一步改造升级城市空间。但是当前我国关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应用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流程进行规范,并加强对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杜绝出现纸老虎项目。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场地的需求,做好景观关系者的调研工作,以保证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能够符合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及城市的发展需求;还需加大公众教育宣传力度,让其认识到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的重要意义,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之中,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另外,在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方面,应当增加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建立行业认证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而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