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791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Multi-dimensionalCubicFilmrTheBodyintheReconstructionofAesthetics作者:秦勇作者简介:秦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4年第201411期第103T08页内容提要:当代美学出现注重五官感觉的身体化的审美理路,构成对西方传统以视听为主的非功利美学的挑战。多维立体电影的发展印证美学身体化转型的可能。多维立体电影凸显推动电影的“造梦”本质向“造境”本质转换,在观众的参与下,虚幻的“梦”向超级真实的“境”转化。“造境”要通过观众身体的感知参与、行动参与和从属于身体的意识参与。传统上,私

2、有制、分工、社会意识管控等因素压抑身体感知的发展。在身体全面解放来临之际,多维立体电影以身体化审美的方式扮演着恢复人的身体感知全面性的角色。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15年01期关键词:多维立体电影/身体参与/造境/重构美学3D电影、4D电影等多维立体电影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以视听为主的美学表现形式,推动了当代受众审美发生质的变革。现如今,全球电影票房历史排名前10位的电影中有6部是多维立体电影。而且,2014年3月荣获奥斯卡7项大奖、斩获全球7亿美元票房的电影地引力也是多维立体电影。多维立体电影不仅复兴了已经明日黄花的立体电影,带动了新一轮观影热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变化颠覆了人们的

3、观影理念、观影感受与观影习惯。观影中注重视听的电影美学开始向注重全方位身体感受的身体美学转向。一、超越传统:多维立体电影的身体美学定位自康德确立审美无功利”的形而上立场以来,美学日渐脱离与身体官能相联系的感性认识而成为抽象哲学的一个分支,形成了研究视听审美对象美本质的西方美学主流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大众审美文化的泛化与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美学无法解释的审美问题,西方主流传统美学迫切需要转型。可是,如何转型?诸多学者莫衷一是。其中,自称美学“门外汉”的学者季羡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受出发,针对西方传统美学以视听为主的审美特点,提出了着眼于五官感觉(眼、耳、鼻、舌、身)的

4、全身化审美体验理论。他说:“既然已经走进死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出死胡同,改弦更张,另起炉灶,扬弃西方美学中无用的误导的那一套东西,保留其有用的东西。必须认识到,西方美学仅限于眼耳,是不全面的,中国美字的语源意义只限于看,也是不全面的,都必须加以纠正和补充。把眼、耳、口、鼻、舌、身所感受的美都纳入美学框架,把生理和生理所感受的美都纳入冶于一炉,建构成一个新体系.季羡林提出的这一美学观点符合中国大众的切身感受,但作为美学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响。无独有偶,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美学主流传统之外,也出现了对理性主义审美理念的反动。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就认为,“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提出美学”的

5、理念,其出发点是要弥补传统哲学(只有针对知”的逻辑学与针对意的伦理学)对“情的疏漏,是要建立一门感性认知的科学。什么是感性?在伊格尔顿看来,”就是我们全部的感性生活一诸如下述之类:爱慕和厌恶,外部世界如何刺激肉体的感官表层,令人刻骨铭心的现象,源于人类最平常的生物性活动对世界影响的各种情况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诸多美学研究者包括鲍姆加登本人都脱离了肉体(身体)”这一主线,重新回到形而上的理性主义老路。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持有和伊格尔顿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鲍姆加登放弃了对身体感官的美感研究,在本质上将身体等同于感觉的低级官能,而刚好是这些官能的认识

6、构成美学的真正对象。为此,他主张以身体的官能感受与身体的内部生理经验为基础构建一门“身体美学”。虽然在理论探讨上中外学者(当然是寥寥几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适应大众文化发展的身体化审美的可能,但在实践上却缺乏可以综合适应这一美学理论的艺术实证样本,尤其缺乏影响巨大且能够体现身体化审美趋势的重要艺术形式。为此,德国学者韦尔施主张放弃对艺术身体化的审美思考,转而求助生活中的身体审美泛化。我们的艺术中真的没有影响广泛的以身体化审美为主的艺术样本吗?2009年IMAX3D电影阿凡达横空出世,多维立体电影作为一种注重身体体验的艺术形式,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证实了美学的身体化转型不仅是一种可能,

7、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传统电影仅仅注重二维影像的视听审美效果,其观影的身体体验限于视听参与,而3D电影超逼真的立体三维成像,不仅能延续传统电影的视听审美刺激,并且能够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利用立体视觉错觉向银幕外投掷物品,利用立体推进镜头让观众产生进入银幕内的错觉)带给观众身体上的全方位审美感受,4D电影则将这种超逼真”的身体体验延伸到触觉、嗅觉等领域5D、6D等试验性质的多维立体电影,则不断尝试引进新的刺激人的各种感官感觉的因素。可以说,多维立体电影正在实现全方位的身体审美。多维立体电影一经产生,就再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艺术形式了。除了多维立体电影,当代艺术中并非没有其他

8、突出身体体验的艺术形式(比如行为艺术),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多维立体电影的意义与影响更为重大,也更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多维立体电影美学的身体定位完成了美学重新回归鲍姆加登所设定的感性学”(以感知为基础,尤其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一种认识学科)的学科定位,完成了所谓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型;另一方面,长久以来,美学远离生活经验的尴尬局面被多维立体电影所打破,”日常生活审美化不再是一种幻想,而变成一种艺术现实。1991年英国学者费瑟斯通首先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重要命题,旨在打破生活与审美的隔阂,一方面是极少数实验艺术家追求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努力,另一方面是部分精英分子将生活方式艺术化

9、的努力,第三方面就是资本主义拜物教将生活中商品符号化、影像化的努力。无论哪种努力都需要沟通艺术与社会大众审美体验的桥梁。在影像时代,多维立体电影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联系起日渐隔离的艺术家、精英分子,甚至不同阶层,重新联系起形而上”的美与形而下”的现实,将艺术化的审美与生活中的生命感受融合在身体的表现与体验之中。二、身体参与:多维立体电影的“造境”特色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如果说传统电影的本质是“造梦,多维立体电影的本质则是造境。造梦以虚幻的真实性为特征,造境则追求极致的真实,或者说,多维立体电影追求的“造境是将虚幻的梦转化为超级真实的境。但无论造梦还是造境都需要观众一参与主体的参与才能得以

10、实现。作为参与主体的观众在参与传统电影的“造梦与多维立体电影的造境时,其参与的状态是不同的。造梦”主要表现为意识参与,而造境”主要表现为身体参与。传统电影的“造梦”并非没有身体维度的参与,但其参与方式是简单的,参与程度是有限的,而多维立体电影的观众的身体参与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作为多维立体电影造境的观众身体参与至少分为三种情况:(一)感知参与观众的真实感知才是艺术表现的基础。传统电影美学往往将电影真实视为创作主体所理解的表象真实或本质真实,忽略了观众这一主体的接受感受。对观众来说,真实就是感知的真实。这种感知真实,首先就是指从属于身体的感官的感觉与知觉的真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构成观众的审美

11、判断。这也是美学作为感性学的根本出发点。一旦脱离这个出发点,美学就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所以,越是真实的蝴,越是能激发真实的生命体验基础上的生命化审美,也越容易产生对观众身体与灵魂的审美震撼。传统电影主要诉诸观众的视听刺激来进行艺术感染,并且这种视听表现并不完美,距离真实有相当大的距离。比如传统电影的二维构图不具有复制现实的具体真实感,在直接的肌体蝴层面上,需要观众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想象与联想来弥补,或者靠自我欺骗意识来主动地忽略真实事物具有的第三维度,才能顺利地欣赏二维电影。对传统黑白电影的欣赏更是如此,观众需要忽略黑白颜色不真实的感知。所以,传统的二维电影审美比多维立体电影的审美,需要调动观

12、众更多的想象、联想等意识活动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对传统电影的审美很容易被转换成一种过度理性化的形而上学分析。事实上,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感受不仅仅需要远距离的视听觉,更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身体感知来加以实现的。多维立体电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3D电影利用观众的视差错觉补充完整了影像的第三维度,观众可以看到如在眼前的立体影像;4D电影在3D感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身体静态触觉的刺激;5D电影(或复杂的4D电影)在4D电影的基础上加深了刺激观众静态触觉的复杂性,比如雷电、地震等场景的模拟等等;实验中的6D、7D、8D电影,在5D电影的基础上将拓展观众的复杂身体感知(比如失重感、挤

13、压感、眩晕感等),并且会将虚拟场景与自然场景相融合,让K,与假”的影像界限消失,9D电影甚至不需要观众坐在座椅中观看,而是融入到影像之中互动。一句话,现实中观众如何用全部感官感知世界,多维立体电影就努力打造何种感知条件。因而,观看多维立体电影的时候,电影中的任何影像变化影响的都是观众的眼、耳、鼻、舌、身等全方位的感知变化。即使理性判断告诉观众这是虚幻的电影,不用像置身现实?解反应,但是多维立体电影的身体感知以第一权威时刻提醒观众这是最真实的,因而其观影的生命体验总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超级震撼感。基于观众这种真实的身体蝴,许多幻想性的梦的影像,也会被转化为分外真实的现实影像。观众看到多维立体电影中主

14、人公腾云驾雾、遨游太空,将不会再有如看传统电影的假”的感觉,也不用再视之为梦”。鲍德里亚称这种影像的创造为仿真。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解,这些仿真的影像比真实更真实,”那就是超级现实”。在身体感知的意义上,切身感受的影像就是匕HE切身感受到的影像更为真实。多维立体电影观影所要让观众体味的也正是这种切身的身体感受。(二)行动参与多维立体电影所造之境是一种互动的境,需要观众作为主体不断参与境的创造之中。这种参与不仅是感知参与,而且观影时观众的身体还要通过行动来参与,尽管大多多维立体电影观众的行动都是些微小的身体动作,但总是在呼应电影的影像活动,因而多维立体电影所造之境是活境。观看传统电影时,观众的身体位

15、置一般会远离电影影像(在非立体影像条件下,观众看到的是有距离的影像;在非环绕立体声条件下,观众听到的是有距离的声音)。这有利于观众的身体保持默然不动的旁观状态,从而由身(位置与状态)影响到心(意识),更容易使观众主体保持不参与影像活动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说”的缔造者布洛就曾说过:把视觉与听觉的对象与主体分离开来的实际空间距离对于形成眼睛的艺术与耳朵的艺术的垄断地位确实起到决定性作用(11),因为这有利于观众保持审美的心理距离。多维立体电影完全打破了传统电影观影时观众冷眼旁观的身体状态。布洛等学者反对除了诉诸视听之外的其他艺术感受形式,而多维立体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诉诸观众几乎全部的身体感官,使

16、其去参与电影影像的互动。利用观众两眼的视差,多维立体电影的立体影像可以越过银幕凸显在观众眼前,杜比公司开发的环绕立体声可以让观众听到如在耳畔的声音。这种贴近电影影像的身体状态自然会造成一种身体紧张感,观众面对影像活动难免会参与进去。比如面对3D电影阿凡达中呼啸着打向观众的石块,面对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扑向观众的猛虎,观众很自然的身体互动就是躲避。多维立体电影每增加一个维度的感官刺激,观众就会多一种身体互动。比如观看4D电影泰坦尼克号,银幕中巨大的游轮起航的时候,观众的座椅会随着游轮的晃动而剧烈摇晃,这时观众会不自觉地抓紧座椅;特写女主人公罗斯出场的时候,影厅会释放香水的香气,观众不自觉地

17、会扩张鼻孔深呼吸;男主人公杰克随地吐痰的时候,前排座位会自动向后排观众脸部喷水,观众一边擦去脸部水迹一边会哑然失笑,男主人公在社会底层生活过的特点自然让人印象深刻;晚宴开始的时候,放映厅会释放奶油的香甜气味,饥饿的观众恐怕会不自觉地分泌出唾液,微闭双唇;当男女主人公掉进大海时,放映厅会释放冷气,不少观众会不自觉地抱紧双肩取暖,这也加深了观众对主人公困境的理解。如果实验阶段的8D、9D电影成熟了,真与假的影像界限会消失,观众游历在影像中与影像互动,由旁观者真正转换为审美游戏中的人。(三)从属于身体的意识参与受理性主义哲学影响,美学自诞生之初就脱离了对身体感知的强调,过度强调意识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18、相对于身体的五官感觉(也包括贴近身体的欲望、冲动、兴趣、态度等)而言,想象、联想、概念、推理、判断,甚至信念、理想等高级心理因素构成了传统的审美活动基础。按照巴赫金对立普斯审美移情理论的解释看,所谓审美移情也不过是移入、移出的单纯的主观意识想象而已,相对想象性移入而言,回归到保持清醒旁观理性意识的移出更为重要Q2)。可以说,传统审美中的主体意识始终处于监管感性感受的位置,在主观意识作用下,观众主体不可能完全投入到审美感受之中。因而,建立在脱离身体感知基础上的传统电影理论大多认为感性现实是虚假的,隐藏在现实背后的不可见的东西(本质)才是真实的,观看传统电影的主导意识是要去思考影像背后的(本质)真

19、实,而不是选择相信身体的第一感觉。与之相反,多维立体电影的观影意识是从属于身体的意识,意识处于身心一体状态,所有的意识判断都是以身体的第一感觉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论感觉及其对象一文中就曾对身体感觉与想象、思维的关系做过分析,他认为“所有感觉都是真的(13),感觉是基础,而建立其上的想象则多数是假的,在想象之上的思维判断则更可能产生错误。基于这种理论认识,意识(想象、联想、思维判断等)一旦脱离身体感知,跃居身体感知之上,便很难断定是一种真理性认识,而跃居身体感知之上的传统电影审美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多维立体电影审美打破了传统电影审美的意识监管状态,将身体感官价值凸显出来,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返归

20、本元的真理性认识。它并不是规避意识参与审美。在观看多维立体电影之时,所有的身体感知、感知与意识的配合都被调动起来了,意识始终在感官主导下参与审美活动(比如当观众想进行独立意识旁观之时,多维立体电影就会通过各种立体镜头刺激观众的感官将其C?理距离打破),所以多维立体电影的审美意识始终都是具有身体感的意识。多维立体电影不是不允许进行独立的意识判断,只是这种传统的审美判断被推迟到观影之后(不同于传统电影审美在观影的同时要进行独立的意识旁观)。在多维立体电影观影中,观众的主要任务是全身心地感受电影的感性之美。正是源于这种对感知真理性的认识,以身体感知为出发点的感性学(美学)才有重大的存在价值,也正是基

21、于身体的第一感觉,多维立体电影致力打造的(感官上的)超级真实感,无论是在艺术史上,还是身体史上,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三、压抑与解放:多维立体电影的身体美学走向马克思说过: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4)在人类的身体发展过程中,身体感知的畸形化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分工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管控等密切相关。私有制凸显的是对物的崇拜,而将人置于物的附庸,身体感知越来越被物(商品)化所控制,所有的喜怒哀乐的感知都似乎被提前设计好的,物化的统治者企图控制被统治者的休闲及快感Q5)而人身体感知的独立性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自然身体的感官趋于钝化。基于私有制基础上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

22、人开始钝化的感觉越来越单一化、畸形化,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与痴呆(16),越是分工细致的社会发展,人的全面的身体感知越濒于丧失。为了稳定社会的统治,社会意识管控越来越趋向提倡服从社会统治的理性化意识,通过身体的理性化来压抑身体非理性的髓口。按照社会学家希林的说法,理性化这种现象是一把双刃剑(17),过度理性化压抑会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结果,自私、冷漠的现代都市生活就可见一斑,人们距离越来越近,身体间的温暖越来越少。正因为此,德国学者齐美尔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感官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能力越来越弱我们变得不仅短视,而且感觉迟钝(18),人的五官感

23、觉越来越钝化的结果就是各种感官丧失症越来越普遍。人,越来越像理性管控的机器,越来越远离人的丰富性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解放的未来是创造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全面发展不仅是外化的才能技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19),更包括人身体的全面感知能力的恢复与发展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20)。在身体的真正解放来临之前,着眼于人的五官感觉的身体美学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媒介化是感官相互作用的延伸,而“感官的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地涉及整个的感官系统(21)。文艺是一种延伸人的感官的重要媒介形式,当代电影、电视剧等多媒介形式更对延伸人整个感官

24、系统有重要意义。多维立体电影是一种最注重身体感知的大众文艺媒介形式。多维立体电影不仅能够锻炼人的感官系统,同时能够提供整体化的对世界(自然界与社会)的媒介展现,通过多维立体电影,人的感知也自然会随之延伸到对世界的重新(感性化)理解之中。多维立体电影从3D、4D乃至全息投影等虚幻立体影像在现实空间的再造,都在一步步地通过多媒介文艺形式深化着理解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身体感知的丰富性。侧重身体感知的多维立体电影正在扮演的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审美之维”对身体的解放。马尔库塞希冀通过身体本能因素构建出身心一体的审美之维,虽然他所设想的本能升华的“新感性”与身体美学有重大区别,但他所理解的美学走向与身体美学是

25、一致的,如他所言:审美的天地是一个生活世界,依靠它,自由的需求和潜能,找寻着自身的解放。(22)3D电影最初称呼是“立体电影,结合CG技术后的3D电影、4D电影、5D电影等叫法不能改变立体电影这一统一性的称呼,只是为了更准确地突出立体电影发展到多维度,已经完全不同于早期简单的立体电影,发生了质的变革”的现实,笔者将当下的3D电影、4D电影、5D电影等统称之为多维立体电影”。丝r即丝隹度,英文wDimensionIwf可缩写为“D”。康德认为,审美作为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J利害关系的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参见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0页)。季羡林:美

26、学的根本转型,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2页。姚文放在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伊格尔顿、舒斯特曼、韦尔施关于美学的思想构成了对鲍姆加登美学的三次挑战,笔者深有同感,也启发了本文的写作,但笔者认为在身体美学的向度上,季羡林、伊格尔顿、舒斯特曼的美学挑战意义更为重大。参见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本文所说的传统电影主要是指传统的二维电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

27、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鲍德里亚:拟像物与拟像,洪凌译,(台北)时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Ql)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载美学译文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12)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13)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14)(16)(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第54页,第88页。(15)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17)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18)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460页。(2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7页。(22)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