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时报: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后以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影响了宋朝一代文风。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也成就卓著,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在史学方面,他与宋祁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以下简称“欧史”)。一个朝代有两部正史,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唐和五代。与新唐书官修不同,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因而独具特色
2、。缘起与成书:修史鉴今唐末五代,天下纷扰,割据势力迭兴迭废。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由于战争频仍,导致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秩序大乱,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关于这一段历史,先是有宋初宰相薛居正(912-981年)监修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以下简称“薛史”)O宋初修五代史,意在探寻治乱之道,正褒贬、资治鉴。修五代史诏云:“唐季以来,兴亡相继,非青编之所纪,使后世以何观?近属乱离,未遑纂集。将使垂楷模于百代,必须正褒贬于一时。”旧五代史开纂于开宝六年
3、(973年)四月,至次年(974年)闰十月书成,历时一年半便成150卷。薛史诞生60余年,欧阳修又独撰新五代史,欧史成书和出版后,薛史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缘何欧阳修要凭一己之力重修新史?其一,薛史成书时过速且出于众手,其重在拾掇典故旧闻,义理上“垂楷模”“正褒贬”的追求难以完全实现,且当时还存在部分割据政权,北宋统一后,国家政权才逐渐稳定,时人渐渐对仓促成书的薛史不满,建议重修五代史。其二,欧史的诞生源自作者更为明确而迫切的现实关切。欧阳修于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面对北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他曾感慨,“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欧阳修认为旧五代史多有
4、繁猥失实,起不到“垂劝戒、示后世”的作用。为革时弊,他一方面与范仲淹等人积极倡导新政,同时极力推动经学“变古”,试图扭转宋初以来学界的守旧风气,以为政治变革之羽翼。故重修五代史有很强政治功用,是其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欧阳修自景祐年间修撰新五代史,直至其晚年,历时30余载,可谓苦心孤诣、耗尽心血。皇祐五年(1053年),欧阳修在写给友人梅尧臣的信中谈及“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同时又叮嘱友人,“此小简立焚,勿漏史成之语”o欧阳修深知“笔削旧史,褒贬前世”,斯事体大,疏忽不得。他慎之又慎、精益求精,还要再精加考定,才愿意公之于世。欧阳修去世后,宋神宗始诏取其书,后付国子监刻印。欧史一出,就大为
5、流行。北宋亡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至于南宋,更是独尊欧史。体例与内容:推陈出新虽然欧史的一些内容也取材于薛史,但无论体例还是内容,两史都有较大不同。薛史将五代各朝断代为史,独立成书。各书之中,先本纪后列传。传主死于某朝则列入某朝传中,且不设类传。这样的设计,操作非常方便。五书之后,便是记载割据政权的世袭列传僭伪列传以及外国列传。薛史尊五代为正统,十国为伪朝,意在凸显继承后周的宋代为正统。但从实际历史情况来看,十国与五代并立于世,不分正伪,以立国时间论,十国犹长于五代。且外国列传中的一些内容,也并不恰当,这也是薛史用时短的原因之一。
6、欧史记载的时间断限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至后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北宋建立,共计50多年的历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四夷附录三卷。体例上效法史记,不以朝代为界限,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列传后,十国立为世家,不同于薛史列入僭伪列传,不以是否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而区别正伪。这些都是欧阳修大一统历史观的体现。列传部分,以类传形式设立,分为家人传死节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等。名目繁多的列传,最能体现欧阳修的褒贬。如将皇室传记分别入家人传,强调血缘宗亲是礼法正统;将不专事一朝之人列入杂传,将在唐禅位于
7、梁过程中有功于后梁的六名唐朝重臣列入唐六臣传等,指斥不忠、褒扬死节。对历仕多朝的大臣冯道(882-954年),薛史赞其“得大臣之体”,欧史则列入杂传以示贬抑。当然,这样的体例编排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强行分类未必完全准确,且有的类目人物过少,比如宦者传只有两人,比例失衡。欧阳修之所以这样编纂安排,应该还是出于褒扬贬抑的教谕目的。典章制度为历来史家所重,薛史编为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志。欧史则以“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只作司天、职方二考。欧阳修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礼乐崩坏、斯文扫地,所以只记述了天象历法和地理沿革,也即为现代所说的自然地理。欧史中的司天考整合汇总了薛
8、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以编年记载。同时职方考也对薛史中郡县志进行了增减,并采用表谱形式。欧阳修对典章制度颇有研究,在修撰新唐书诸志中便多有创见。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职方考:“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价值与评说:固本兴新古今论者对薛史的评价较为一致,其优点主要集中于史料丰富翔实,而缺点在于叙次烦冗。薛史史料主要来自五代实录,保存了五代时期大量的诏敕、奏疏,且修撰人员大多有亲身经历,存史价值很高。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注意利用薛史,明朝修永乐大典时也多录其文,都是出于对其史料的信赖。因永乐大典已散佚,现存不足原本的4%,辑佚本旧五代史的资料尤显
9、珍贵。欧史后世评论甚高。其凝聚了欧阳修毕生的新儒学思想与政治理念。苏辙称“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与迁、固相上下”。南宋以后,理学大盛,欧史以史明经的春秋笔法,更受学人欣赏,加之欧阳修声名之重,欧史地位愈发提高。清代学者赵翼云:“欧史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见而是非得其真,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文直”是指效法左传“尽而不汗”,秉笔直书,褒贬善恶。欧阳修以文入史,笔法精严,深得春秋之意,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一笔一削,尤具深心,其有裨于风教者甚大”。“事核”是谓考辨之功。单就史料而言,薛史编撰仓促,对史料的考辨显得不够精细。相比之下,欧史在史料搜
10、集广度方面则更有过之,除五代实录外,又有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野史、笔记等材料,所以后人誉称新五代史“减旧史之半,而事迹添数倍”。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时,可资参考、依据的史料较薛居正编撰旧五代史时更为丰富,因此,欧史不仅增补了新的史料,同时还对薛史中的错谬进行了订正。此外,欧史在内容叙事上强调“简而有法”“删繁存要”,坚持“善恶明”“是非公”的原则,加上欧阳修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卓越的政治才能等原因,相对于薛史的因袭墨守,欧史则更加规范、严整,更具创新性,更有纪传体通史的独具特色。当然,对于欧史,也有学者认为有不足之处,如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欧阳公五代史自谓窃取春秋之义,然其病正在乎学春秋。”总之,在已有官修旧五代史的情况下,欧阳修秉持以春秋笔法阐释微言大义之心,融汇儒家治世主张,编撰新五代史,其修史精神值得赞叹。这部书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辞凝练,史论结合、自成一家,既是五代十国历史资料的重要参考,也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龚齐珍孟秀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