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题研究论文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学旅行课题研究论文2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研学旅行课题研究论文2篇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设计及实践摘要:研学旅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手段之一,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备受瞩目。回顾其发展历史,自2016年研学旅行相关指导政策正式出台,研学旅行行业便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伴随着近年双减政策的落地执行,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但因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活动执行限制多等因素,仍存在重“游”轻“学”、课程规划混乱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就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设计及实践进行分析。关键词: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设计;实践当前我国的研学旅行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针对小学生的
2、研学旅行课程层出不穷、鱼龙混杂。设计思维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作为一种强调创新创造精神、以人为本思想、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模式。旨在提升使用者综合素质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与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可谓是不谋而合。这种一致性决定了将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有效设计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一、国内研学旅行所遇到的问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愈来愈多社会机构、学校都将目光聚焦于研学旅行。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活动执行限制多、监管难度大等诸多客观因素,当前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可谓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随处可见各类“冬令营”“夏令营”“名校研学营”“主题研学旅行”“城市研学”,但这些研学旅行活动或课程是否符合学
3、理逻辑,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仍是一个未知数。诸多课程并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成为了简单的格式化旅游产品,功利化倾向严重。缺乏健全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以及更具指导意义的课程设计方法体系,导致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参差不齐。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更多关注于景点游览和简单知识掌握,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创新。授课环节多由老师进行简单讲解,学生走马观花跟着老师游览,常出现只“游”不“学”的情况。在教师教学层面,同样存在缺少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课程授课指导体系等诸多问题。二、研学旅行课程融合设计及实践策略(一)研学旅行路线规划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课堂课程,主要授课场所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及游览
4、地点发生变化。作为一门创新型综合实践课程,兼具课堂教学传统教育优势与户外教育特征,研学旅行线路规划对于研学课程而言至关重要,这也决定了课程的基本教学主题及内容。如在博物馆研学中,博物馆主题及博物当季展品对于课程内容起决定性影响。比如聚焦于艺术素养类研学旅行课程,通过相关研究整理及授课经验总结,归纳出在路线规划上的几个注意点:(1)确保路线安全,展览场馆及展品稳定且展品内容无误导性。在本研究中将优先选择本县公立艺术博物馆作为主要研学旅行开展场所,在确保授课场地相对安全的同时,需确认博物馆内是否设有有常设艺术展,以保证课程具有一定阶段性。延续性;(2)研学路线不宜过长,各路线段主题明确。考虑到参与
5、课程的基本为小学年龄段学生,体力相对有限,不适宜高强度研学,路线不宜过长,每课时整体步行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最佳,且过程中有学生可以落座休息的地方;(3)所选展馆内需体现多种艺术形式,且展品对于小年龄段学生学习难度不会过高,避免出现无法理解或无法产生任何共鸣,影响课程相关知识学习。(二)课程内容设计考虑到参与课程的学生为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校内艺术课程以及语文课程中,已学到过以下部分知识,如三年级语文课文中有出现对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描写,或在艺术课程中,已学过初步的绘晒构图及部分知名油画作品。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充分利用研学旅行特有的在行走中学习特点,运用授课场地现有资源,将课内及课外补充
6、知识相结合,灵活应用设计思维模型,为小学生量身定制艺术素养研学旅行课程。考虑到受疫情影响,本次参与课程的学生均为本地学生,部分场馆可能之前参观过,为保证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更加自由,将完整课程拆分为三次课程,建议按顺序参加。比如,一套研学课程共计三次课,六个课时,每课时60分钟,两个课时为一次完整课程。学生在“走进世博会(第一2课时)课程中,将以建筑艺术作为核心探究对象,借助上海世博会期间所建造的优秀建筑,探索建筑从何而来等相关问题,在课程最后,运用模型制作的方式呈现建筑,灵活使用斗拱这一形式。在“清明上河图的秘密”(第3-4课时),将清明上河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中华艺术宫内多媒体动态版清
7、明上河图,进行深人探究,挖掘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探寻画作中的有趣小细节,并在课程最后完成自己的水墨长卷创作。“与艺术同行”(第5-6课时)课程中,将以艺术鉴赏作为主要探究对象,学习掌握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等各品类艺术作品特点,并学习分析艺术作品鉴赏点,尝试读懂部分作品,寻找艺术美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并在课程最后完成自己的艺术文创作品设计与制作。(三)课程相关手册等相关课程物料设计在课程中为方便学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在教师手持课程教学图片的同时,也为每位学生发放与课程授课内容、课程活动相对应的课程研学手册及任务卡,方便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探索。1.学生研学手册设计为方便学生在课程现场翻
8、阅及记录相关内容,研学手册除重难点知识点外,留出学生思考探究部分方便学生学习。每两个课时设计一本研学手册,方便学生在每一节课前拿到手册并在课堂中进行使用。以第二、第三课时“清明上河图的秘密”为例,展示并介绍课程研学手册的基本设计思路及内容排版。将每课重点以图文形式放置在封面。方便学生在课后整理资料时能够及时找到,同时将课程中的部分重难点以文字形式呈现在手册上,方便学生寻找到相关信息。2.家长研学导图设计由于课程授课部分时间在户外进行,为保证学生安全,课程授课过程家长将全程参与的,所以为家长也同样准备了简易版研学导图,方便家长及时了解课程具体内容,课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复习相关内容。三、结语总而言之
9、,源于现阶段研学旅行课程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解决其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本研究创新性进行有效性课程设计,为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规划设计及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课程化新路径的探索,对于我国研学旅行课程发展具有一定深远意义。参考文献:1殷世东,汤碧枝.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UL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No.298(02)155-161.2王润,张增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V.19:No.144(06)90-95.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摘
10、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动脑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头脑劳动对接并能运用知识。这和研学课程中的问题解决目标指向一致。具体来说,劳动价值观需要在亲历实践中形成,日常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以社会责任引领,劳动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创意物化达成,劳动智慧需要在手脑并用的问题解决中被充分激发。所以,研学中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亲历实践的路径,用社会责任去引领学生提升对劳动的认识,过程中突出知行合一,评价上突出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劳动智慧的生成。加强研学和劳动教育的统筹设计、整合实施,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着力点之一。基于此,本文就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分析。关
11、键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作为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从最开始的“三育”到“四育”,直至拓展到如今的“五育并举”,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劳动实践让学生们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到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学生在相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伴共同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学习多门劳动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快乐当中学习,在多样的劳动氛围中获得成长,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概念阐述(一)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指的是学校依照地域特色、学科教学内容的需求以及学生
12、年龄特点等,组织学生通过集体食宿和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亲近社会,帮助学生们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加深学生与社会、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强化他们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从本质上来讲,研学旅行是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们通过参加集体性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校外参观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拉近和自然、社会之间的距离。而且研学旅行一般实践活动相对较多,通过确定固定的主题,明确课程标准,让学生们可以在动手制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分组交流、相互探讨,并且书写研学日志,对整个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有所感悟和启发。(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
13、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热爱劳动和劳动的人民。同时,劳动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劳动教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社会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让学习者能够养成勤俭质朴以及劳动的好习惯,培育新时代的劳动者。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做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组织研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导各学校能够积极贯彻落实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第三阶段是大力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依照政策的要求,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外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大中小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体系,为开展更有规划的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14、和基础设施保障。二、聚焦劳动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设计以劳动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要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的原则,就近取材,以当地的特色资源为主,尽可能利用学校周边的环境资源实现研学旅行的规划,因为在近距离的熟悉环境中,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安全。每个学校都可以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制作过程作为研学旅行的主题。如在陕西境内,太白山地区的学校可利用当地的特色水,在采水、运水和装水等环节设计相应的体验性活动;秦巴地区的学校可以将本地特色美食辣子鸡、渣辣子炒粉皮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让学生学习做饭;富平地区的学校可以将陶艺村作为研学目的地,让学生既能感受当地的人文特色,又能学习陶
15、制品的制作。即使没有相应的特色资源可以利用,学校也可以采用“村镇+”的模式,围绕劳动之旅的主题,整合应季的劳动资源,如插秧、播种、施肥等具有参与性的劳动,巧妙化解缺乏劳动资源的困境。(一)合理安排旅行距离和活动研学旅行实践中,劳动活动的创设与旅行的距离以及劳动主题息息相关。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特点的不同,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旅行的距离以及劳动活动的时间,课程的侧重也应该有所区别。例如旅行的时间较短,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博物馆进行简单的劳作、访谈和采摘,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其养成环保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实践基地,开展农业劳作等劳动,使学生在
16、合作探究、调查访问和文明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而针对一些时间跨度长的假期旅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跨越城市,在不同的风景区或实践基地,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甚至能让学生们设置感兴趣的研学主题线路和劳动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三)在劳动课程实践中内化价值的了解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劳动活动,能够通过集体生活的形式,共同完成劳动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例如在小学高年级远程旅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助完成车票订购和行程设计的工作,后期无论是行李搬运还是住宿环境卫生的清洁,学生们都可以集体承包,通过困难
17、分担的方法,明确自身在团体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例如,在进行爬山等相对危险的研学旅行时,学生难免会出现磕碰的情况。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掺扶或帮助托运行李的方式,共同承担困难,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在完成农业劳作任务的时候,虽然环境艰苦,而且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差,但是学生们却能在共同吃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处理好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担当品质。三、结语总而言之,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研学旅行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这些举措也是落实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在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安排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劳动活动,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有效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价值,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王乔松.在研学旅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LJL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248-2492赵平,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融合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4):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