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20433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05年一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上篇:2005年1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提要1I行业整体运行综述1Il行业基本评价(SWOT)2下篇:2005年1季度教育行业分析说明3I中国教育产业化基本情况分析3一、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3二、教育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7三、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8Il我国教育公平问题浅析19一、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综述19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20三、教育公平应为政府首选职责21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策略分析22Ill我国合作办学基本情况分析24一、合作办学已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24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项目类型25三、投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成为主要

2、困难26四、教育部将出台新评估办法保证相关项目质量27附件:数字化中外合作办学27IM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分析29一、国外高等教育投资的成功经验29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29三、我国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对策31V教育行业热点分析34一、国家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初步建立34二、教育部严管独立学院招生规定“五不得”35三、75.3%公众认为国家财政应增加教育投入36四、农村教育将每年多投150亿38五、2005将实行研究生成本分担制改革38编号:上篇:2005年1季度教育行业分析提要I行业整体运行综述运行特点一个是在实现两基,中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3、,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这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另外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现在的规模是1998年的4倍,而且国家的教育质量还在不断提高。存在问题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和最突出的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样就构成了现在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前景预测2005年,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推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对策建议重点推进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展开;实行相对集

4、中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编号:Il行业基本评价(SWOT)强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我国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弱势L教育投入不足;2 .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3 .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利。机会1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金矿效应的日益显现,各类国外教育机构通过中外合作的途径纷纷涌入,中外合作办学市场不断扩容;2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风险L优质教育相对缺乏,整体水平落后

5、,行业整体缺乏国际竞争能力;2.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资本效益不能在较短期内全部实现的风险。投资价值未来儿年我国教育将持续高速的增长,政府教育投资政策的支持,民间资本将继续融入教育产业,教育投资市场前景看好。编号:下篇:2005年1季度教育行业分析说明I中国教育产业化基本情况分析一、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2004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工作“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大力实施2003-2

6、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义务教育“两基”攻坚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国又有97个县(市、区)和18个县级行政单位通过了“两基”验收。到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6%,比上一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5乐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98.93%,男女性别差异为0.0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适应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下降的趋势,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小学教育规

7、模有所减少。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共有在校生11246.23万人,比上年减少443.51万人;小学校数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全国共有初中在校生6527.51万人(其中职业初中52.51万人),比上年减少163.31万人;初中学校6.38万所(其中职业初中697所),比上年减少973所。义务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巩固提高任务依然非常艰巨。2004年小学辍学率为0.59队其中女童0.6机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49%,其中女生为2.19%。但编号:个别地区初中辍学率仍然比较高。(二)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毛入学率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

8、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1369.6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77万人,增长8.03%o在校生达到3607.63万人,比上年增加364.23万人,增长11.23虬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2.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7.55%,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普通高中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三年保持了稳步回升的态势,但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仍然偏低。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共有学校L60万所,比上年增加219所;招生821.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38万人,增长9.22%;在校生2220.37万人,比上年增加255.54万人,增长1

9、3.01%。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45万所,比上年减少142所;招生548.14万人,比上年增加32.39万人,增长6.28%;在校生1367.89万人,比上年增加111.16万人,增长8.85%o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为40.02%和37.92%。(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2.63万人,比上年增加5.74万人,增长21.35%。其中,招收博士生5.33万人,硕士生27.30万人。在学

10、研究生81.99万人,比上年增加16.86万人,增长25.89%。其中:在学博土生16.56万人,硕士生65.43万人。本专科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编号:科)学生447.34万人,比上年增加65.17万人,增长17.05%,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4.93万人,增长20.29%,其中本科在校生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高等教育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

11、年增加17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69个,比上年增加49个。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由上年的7143人增加到7704人,其中本科院校由上年的11662人增加到13561人,高职(专科)院校由上年的2893人增加到3209人。(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毛入园率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1.79万所,比上年增加1509所。在园(包括学前班)人数2089.40万人,比上年增加85.49万人,增长4.27%o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4075队比上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受教育面进一步扩大。在整

12、个中小学学校和在校生总量下降的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有所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60所,比上年增加9所。招生5.08万人,在校生37.1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和0.71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的残疾儿童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为62.02%和65.35%o(五)民办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新的发展。2004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共有7.85万所,在校生达1769.36万人,比上年增加352.96万人,增长24.92%。其中民办普通、成人高校228所,在校生139.

13、75万人(含独立学院学生);民办其他高等编号:教育机构1187所,注册学生105.33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953所,在校生184.73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33所,在校生109.94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219所,在校生315.68万人;民办职业初中24所,在校生L49万人。民办普通小学6047所,在校生328.32万人。民办幼儿园6.22万所,在校生584.11万人。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9.63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47%,比上年提高了3.16个百分点;民办普通高中和中职在校生294.68万人,占整个普通高中和中职的比

14、例达到8.21%,比上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584.11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比例为27.98%,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六)扫盲与教育培训扫盲教育进一步推进。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培训蓬勃发展。2004年,在高等学校接受各类培训的学生达到242.74万人次,当年已毕(结)业学生318.4万人次;在各类中等学校接受培训的学生达6198.35万人次,当年己毕(结)业学生6957.34万人次。过去的一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教育

15、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严重不足;教育事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很大困难;教育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的奋斗目标,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编号:二、教育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中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和最突出的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16、不足,这构成了现在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回顾2004年工作,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中国的教育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特别突出的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实现两基,中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这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另外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现在的规模是1998年的4倍,而且国家的教育质量还在不断提高。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两个成就都应该说是历史性的跨越。在这样一个短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这样的跨越,其实

17、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放眼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国教育在这几年中取得的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历史上的奠基工程,将会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大大提高人才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根本性影响。要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必然伴随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旧的矛盾不断激化,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最突出的问题和最突出的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样就构成了现在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现在有这样的困难、那样的困难,其实仔细想想,都可以从这个基本矛

18、盾派生出来。由于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这个基本矛盾,不仅现在存在,可能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长期存在下去。这个基本矛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国家现在能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又严重不足。编号: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要想满足大家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我们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是已经用一个比较小的投入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而且是一个质量比较好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值很高。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每一个阶段,老百姓对我们的要求都是以现代化的标准来要求我

19、们,但是我们实际上的投入离现代化还是差得很远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困难是很大的。这就派生出来很多很多的矛盾,很多很多的困难。实际上现在中国的人均GDP是1000美元,在世界上人均1000美元的国家里很少有国家能够像我们这样做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少有国家能够像我们这样做到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所以我们实际上是超前发展的,用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方式提前把我们的教育发展了一步。这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这样超前的发展实际上是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超前发展必然伴随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三、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2005年教育工作

20、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推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编号:实质,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开展保持

21、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全面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蓝图。完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一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切实把握好教育的发展节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支持西部大开发工作力度,落实教育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促进中部地区教育巩固提高,推进经济发达地区

22、教育现代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加大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做好教育援藏、援疆工作。积极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切实落实“县对县”和“校对校”教育对口支援任务,扎实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拓宽渠道,争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巩固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会同财政部,督促各地依法制定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在决算时达到“三个增长”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和完善

23、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从严治教二继续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教育系统机关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电编号:子政务,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加强教育系统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的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宣传引导

24、,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二)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方法。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相关内容,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25、,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建设,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开展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试验,集中优势力量统编高质量的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积极推动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力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改进和完善教材编写、审定、选用制度。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编号:革,认真落实“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积

26、极研究新课程实施后的中考和高考相关内容改革思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深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大学生党员,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坚决维护高校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大

27、力推进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继续提高体育课和艺术教育课开课率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举办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加强国防教育,推动学生军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三)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和年度计划的完成。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继续推动经济发达农村地区高质量、高水平“

28、普九”。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加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增强扫盲教育实效性。切实落实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措施,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编号: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继续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中央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推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经费保障措施。以面向学生应用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29、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密切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服务,为农民文化、科技和卫生知识培训服务。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完成编制核定到县的工作,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分流安置办法。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加大教师交流工作力度。招聘具备教师资格的志愿者到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任教。积极探索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加大

30、校长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落实国务院“每年检查一次”要求,继续组织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督导检查。建立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的跟踪监测制度和已实现“两基”地区巩固提高的复查制度。推动各地健全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四)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支持全国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促进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优化职业院校资编号

31、:源配置和布局结构调整。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完善职业院校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制。积极推动各地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作用,通过职业院校培养、企业自主培训、名师带徒、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等方式,加快培养和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服务一线职工的技能水平。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全面落实电工电子、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筑等专业领域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各地建设一

32、批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一网两工程”,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促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继续组织实施“高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社区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和培训,重点推进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继续抓好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推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五)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33、,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的要编号:求。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重点建设3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的需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并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做好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和表彰工作。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调整。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尽快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

34、究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做好“211工程”二期验收工作,制定“十一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深化人事、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鼓励和支持开展不同形式的高校共建工作。继续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生力军和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方面军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抓好高校专利工作,加强大学科技

35、园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支持和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改革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编号: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

36、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学制。继续抓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研究生论文抽查、“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博士生创新中心”等工作,鼓励和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人才组织新模式。组织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做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提升高等学校培养和汇聚高素质人才的能力。继续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进一步扩大职员制改革试点。引导和支持重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大国家

37、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力度,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后备人才。认真做好引进海外智力工作,鼓励和支持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力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办学许可证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引导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质量。坚持“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依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育高层互访,与有关国家建立稳定的工作磋商机制。继续做好学历学位互认工作,开拓“强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加强海外“

38、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广“乘风汉语”和“长城汉语”,举办“世界汉语大会”,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做好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与多边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加大与港澳台地区的编号: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将新课程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位层次,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

39、师终身学习。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及中国卫星宽带传输网建设力度,提高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应用支撑平台。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和网格建设。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继续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面向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基础平台。全面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加强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普通话师资培训。加大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

40、,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继续推动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组建中国文字整理、研究、设计中心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与政策研究。做好教育立法“五修四立”工作,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尽快颁布;完成教育法修订草案和学位法草案制定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推进学校法和考试法草案制定工作。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教育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做好“四五”教育普法工作,加大教育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七)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认真做好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工作。采取各种有编号:力措施,为中西部农村地区义

41、务教育阶段2400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全力推动各地逐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继续推动各地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进一步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保证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全面落实高等教育240万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完善国家奖学助学金管理办法,落实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助学金政策等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全力做好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推

42、动各地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大学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招聘活动质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和所有的高等学校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考试工作管理。全力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整肃工作,加大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以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阳光工程”,进一步严格

43、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完善高校招生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和落实工作。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编号: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学生食堂。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大学生按班级住宿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抓好基本建设和植树绿化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

44、,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继续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加强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标本兼治,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继续实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继续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学院、独立学院、异地办学和专升本等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落实责任,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

45、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编号:Il我国教育公平问题浅析一、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综述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如果教育不能指向社会公平,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就背离了教育的

46、初衷。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跨越式发展伴随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出现。教育公平问题,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教育不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上。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达到4%。这个目标至今还未达到,2003年才占到3.41%0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教育不公平也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

47、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即便同在农村,城镇和边远贫困地区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也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使解决办学困难的任务下放到基层,致使学校竞相在微观上“搞活”,“钱权交易”、“钱学交易”、“乱收费”时有发生,加剧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公平还体现在一些不尽合理的政策上。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差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到将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编号:患,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最近,一份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48、报告显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警醒。我国近年出台了许多政策,来缓解教育的不公平,如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针对教育乱收费的“一费制”政策,针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最近推出的针对高考招生舞弊的“阳光工程”等等。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做得仍然不够。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样处理好教育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这表明了教育部门的决心。要改变现状,要对教育投入、规划、政策等进一步改革,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指出,我国最主要和最显著的教育差距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针对产生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消除城乡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我国城乡二元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