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1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团体标准T/CMEAXX-2022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GreenBuildingofComprehensivePipeGallery(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22-X-XX发布2022-XX-X实施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发布1总则l.o.l为规范综合管廊工程的绿色建造,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指导综合管廊的绿色建造,促进综合管廊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综合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及入廊管线的规划、设计和施工。1.0.3在综合
2、管廊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0.4综合管廊绿色建造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建于地下用于容纳两种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0.2绿色建造greenconstruction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建造活动。2.0.3绿色规划greenplanning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资源节约和利用,因地制宜开
3、展工程建造规划的活动。2.0.4绿色设计greendesign贯彻绿色建造理念,落实绿色建造目标的工程建造设计活动。2.0.5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在全寿命周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可循环等特征的建材产品。2.0.6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2.0.7管廊本体themainbodyofutilitytunnel设于地基基础之上,接
4、受、承担和传递管廊工程所有荷载,维持廊体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有机联系的结构体系,包括本体结构和附属构筑物。2.0.8附属设施accessorialworks为保障综合管廊本体、内部环境、入廊管线稳定运行和人员安全,配套建设的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给水排水和标识等设施。2.0.9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寿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或BIM。3.0.1综合管廊绿色建造应全面体现绿色要求,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碳排放,整体提升综合
5、管廊建造活动绿色化水平。3.0.2综合管廊绿色建造宜结合BlM、GIS.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从集成优化的角度,实现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创新和智慧管理。3.0.3综合管廊绿色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坚持绿色环保、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节约利用地下空间,并预留远景发展空间。3.0.4综合管廊绿色设计应根据绿色建造目标,结合项目定位,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在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基础上,确定绿色设计目标与实施路径,明确主要绿色设计指标和技术措施。3.0.5综合管廊应编制专项的绿色施工方窠,编制前应对绿色施工影响
6、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实施对策,明确绿色施工目标,内容应涵盖“四节一环保”要求,并应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和推广应用。4规划4.1 一般规定4.1.1 综合管廊规划应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近远期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经济科学规划入廊管线,集约规划地下空间。4.1.2 综合管廊规划应从城市发展需求和建设条件出发,合理确定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建设规模、建设类型及建设时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避免资源浪费。4.1.3 综合管廊规划应从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角度,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综合管廊与相关设施的建设时序。4.1.4 老城区
7、的规划应考虑原有管线和建筑物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系统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1.5 综合管廊的附属设施规划应根据系统规模确定数量、位置和用地指标,避免资源浪费,做到与环境友好协调。4.2 建设区域4.2.1 应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建设区域,避免资源浪费。4.2.2 城市新区、更新区、重点建设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区和重要交通枢纽等区域宜为综合管廊的优先建设区域,其他区域宜为综合管廊的一般建设区域。4.2.3 综合管廊规划宜结合道路新改扩建、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治理、重大市政管线更新、功能区及老旧小区改造、架空线入地等开展,避免负面影响和资源浪费。4.3 规划统筹4.3.1 综合管廊规划应统筹兼顾城
8、市新区和老城区,应与新区同步规划。4.3.2 综合管廊规划应结合地下管线、市政道路、轨道交通、人民防空、地下综合体等工程的统筹衔接,实施地下空间分层管控,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科学合理利用。4.3.3 综合管廊规划应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条件及综合效益分析,因地制宜将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内的管线纳入综合管廊。4.4 系统布局4.4.1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应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土地使用、开发建设并结合管线敷设需求及道路布局确定。4.4.2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应综合考虑不同路由建设综合管廊布局的经济性、社会性和其他综合效益。4.4.3 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应满足建设需求和运营管理要求,且应适度考虑干线、支
9、线和缆线管廊的网络连通,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4.5 三维控线4.5.1 综合管廊三维控制线规划应明确平面位置和竖向控制要求,引导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和地下空间管控与预留,实现资源节约利用。4.5.2 综合管廊规划设计条件应确定综合管廊在道路下的平面位置,以及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人民防空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平面和竖向间距控制要求。4.5.3 综合管廊平面线形宜与所在道路平面线形保持一致,平面位置应与河道、轨道、桥梁以及地下空间建筑物的桩、柱、基础的平面位置相协调。4.6 集约化地下空间4.6.1 综合管廊规划应适度预留未来建设发展空间,不宜盲目预留过大,造成资源浪费。4.6.2 综合管廊规划应与轨道
10、交通、人防工程、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优化整合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统筹配置地下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4.6.3 综合管廊断面规划应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和规模、建设方式、预留空间,以及地下空间、周边地块、工程风险点等,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分舱、断而形式及控制尺寸,提高空间使用效率。4.6.4 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应明确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轨道交通、人民防空、地下综合体、铁路、河道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间距控制要求,提出综合管廊保护区域范围及基础性的保护要求。1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交叉,应整体考虑工程规划建设方案,在规划有地下交通廊道的区域,综合管廊可与地下交通廊道相结合,以节约资源。2综合管廊与
11、轨道交通交叉,应根据施工区域地质条件、施工工法、相邻设施性质及有关标准要求合理确定控制间距,且宜优先结构共构或共享施工场地,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3综合管廊兼具人防功能要求时,宜因地制宜增设连通口,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4综合管廊与地下综合体衔接,应结合地下综合体的功能定位和分层设置要求,宜优先采用共构或共用施工场地,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5综合管廊与铁路交叉,宜垂直穿越或与铁路涵洞相结合,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6综合管廊与河道交叉,宜垂直穿越,减少叠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5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综合管廊绿色设计应遵循合理使用、优化资源和能源配置原则,采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
12、展的规划设计模式、结构形式、技术、设备、材料。5.1.2 综合管廊的总体设计方案应结合综合管廊规划系统布局、入廊管线、地下空间位置、周边环境、主要功能进行科学确定。5.1.3 综合管廊材料选择应遵循就近、利旧的原则,选择节能、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充分利用可循环、再利用材料。5.1.4 入廊管线宜采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5.1.5 应在综合管廊设计阶段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5.1.6 在设计阶段宜应用BIM等数字化设计方式,实现设计协同,提高效率。5.1.7 应进行过程优化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工程施工废弃物的产生。5.2 总体设计5.2.1 综
13、合管廊建设应根据相关规划的要求,确定综合管廊绿色设计目标。5.2.2 综合管廊宜布置在浅层地下空间,并与不入廊管线综合协调,合理利用地下空间。5.2.3 综合管廊附属构筑物的出入口、通风口、吊装口、逃生口等节点应充分考虑合建设计,露出地面的构筑物应结合地面车辆交通、人行交通、周边景观、地面建构筑物等因素综合布局设计,达到与环境和功能友好协调。5.2.4 综合管廊应以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工业化为原则,优先选用预制结构的绿色设计。5.3 断面设计5.3.1 综合管廊应根据管廊规划系统布局、入廊管线类型和数量进行断面设计,提高利用率,减少投资。5.3.2 综合管廊内净尺寸在满足管线布置、安装、检
14、修、维护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紧凑、集约设计。5.3.3 综合管廊的断面形式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施工工艺、结构受力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满足可操作性情况下,提高空间利用率,以节约资源。5.3.4 综合管廊断面设计应以集约为原则,可尽量整合舱室,可采用双层或多层布置,减少宽度,降低对现状道路影响。5.4 地基基础5.4.1 地基基础设计应遵循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就地取材、提高效率的原则。5.4.2 基础形式设计应根据工程实际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宜选择埋深较浅的天然地基或采用人工处理地基和复合地基。5.4.3 地基处理或止水帷幕设计的注浆材料应采用无污染的材料。5.4.4 基坑支护设计宜优先
15、采用可减少支护量的施工方法,并优先选用可重复利用的支护材料。5.4.5 地下水控制宜优先选用截水方法设计,以保护环境。5.5 管廊本体5.5.1 主体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并宜采用节省材料、环保节能的结构体系,不宜采用建筑形体和布置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形式。5.5.2 主体结构应根据地质条件、结构特点及周边环境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明挖法、盖挖法、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等经济、环保的工法。5.5.3 当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排桩等支护结构时,应充分发挥支护结构的永久受力作用,让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联合承载。5.5.4 在满足结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主体结构宜采用便于工
16、业化建造的方式。5.5.5 现浇混凝土应选用预拌混凝土,砌筑、抹面砂浆应选用预拌砂浆。5.5.6 防水设计应优先选择结构自防水体系,外包防水层宜选用无机材料。5.6 附属设施5.6.1 消防系统1消防设施宜选用高效、低能耗设备,材料优先选用环保、节能材料。2消防系统灭火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管廊的断面形式、管线类型、防护面积、运营管理要求等选择节能、经济的方案。5.6.2 通风系统1通风设计应结合廊内管线数量、断面形式、管线类型、功能使用等因素,选择高效、节能、经济的通风设计方案。2综合管廊内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进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天然气管道舱和含有污水管道的舱室应采用机械进、排
17、风的通风方式。3通风设备选型应以节能为原则,通风控制系统应智能、节能。5.6.3 供电系统1供电系统应根据当地电力资源条件,结合管廊用电需求,从合理选择电压、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降低供电设备损耗、降低管理能耗比例、提高供电质量等方面进行绿色节能设计。2供电系统设计应兼顾施工临时用电与运营永久用电需求。3供电系统应根据沿线各用电设施的功能及用电特点配置经济、低能耗的供电设备容量。4变配电点宜靠近负荷中心,减少配电级数,降低电能损失。5.6.4 照明系统1依据综合管廊使用功能、维护频率、环境等条件,以绿色运营为目的,合理选择照明亮度指标、光源、灯具、布设方案等参数及照明控制方案。2照明设施在满
18、足运营维护功能情况下,应采用节能光源和节能灯具。3宜利用太阳能作为照明光源,充分利用自然光源。5.6.5 监控与报警系统1监控大屏、可变信息标志灯等应选用低能耗、清晰的设备,发光亮度应具备自动调控功能,降低能耗。2应具备自动预警、自动报警和系统联动功能。5.6.6 综合管廊内应设置自动排水系统,并就近接入城市排水系统,以节约资源。5.6.7 标识系统1综合管廊内标识设计应清晰、简明,宜采用悬挂和粘贴的方法。2综合管廊应根据综合管廊的长度、线形、视觉环境、气候条件等合理确定标识的位置。6施工6.1 一般规定6.1.1 应积极采用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方式,实现综合管廊工程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
19、排放、提高效率和保障品质。6.1.2 综合管廊施工宜积极运用BIM,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组织绿色施工,提高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6.1.3 应建立完善的绿色建材供应平台,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部品部件等。6.1.4 施工现场应采取管廊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再生利用措施,实现管廊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循环利用。6.1.5 综合管廊施工应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6.1.6 应积极推广材料工厂化加工,采用BIM技术,使用智能化设备,实现精准下料、精细化管理,降低材料损耗。6.1.7 施工现场宜选用高性能、低噪音和低能耗的机械设备,选择功率与负荷相匹配
20、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机械设备闲置和低效运行,并宜采取降噪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到和谐绿色施工。6.1.8 吊钩、廊内盖板、爬梯、栏杆等宜采用可拆卸拼装式构件,方便后期拆卸重复使用和安装,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减少资源浪费。6.2 施工准备6.3 .1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前应编制专项绿色施工方案,且内容应包括: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3绿色施工管理组织4施工平面布置5绿色施工计划6绿色施工实施措施7绿色施工保证措施6.4 .2施工总平面布置1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施工用地。2应科学布置施工现场,合理规划临时用地,永临结合,尽量减少地面硬化,且宜利用再生材料或可周转材料进行临时场地硬化,节
21、约资源。3应合理布置机械站位和各项施工设施,统筹规划施工道路,减少资源浪费。4应合理划分施工分区和流水段,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专业工种之间交叉作业,提高施工效率。5施工现场作业棚、库房、材料堆场等布置宜靠近交通线路和主要用料部位,减少倒运,降低能耗。7施工现场应结合给排水点位置进行临时用水的设计,采用节水器具,并采取管网和用水器具的防渗漏措施,且宜建立水资源回收利用系统。8施工现场应合理布置临时用电线路,照明照度按低配设计,选用声、光控制的节能灯具,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电照明。6.2.3临时设施1现场临时设施应利用既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及周边道路,并应按永临结合考
22、虑。2临时设施选址与布局应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应减少现场的二次拆装。3临时设施应采用耐用、易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可回收再利用材料。4应结合施工场地降排水、透水渗水设置等构建蓄水系统,进行现场扬尘控制,并达到现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效果。5临时设施应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进行建设,其体形宜规整,且应有自然通风和采光,并应满足节能要求。6临时设施宜选用由高效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屋面和门窗,达到节约资源。7管廊本体结构施工阶段临时照明宜采用可周转使用的灯具照明,可随本体结构施工作业面循环周转。8施工现场大门、围挡和围墙宜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和部件,并应工具化、标准化。1.1.1
23、基础6.3.1 应根据施工现场场地条件、地质和标高情况,合理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平衡挖方与填方量,减少场地内土方外运量。6.3.2 在水下灌注桩施工时,宜采用智能化、高精度混凝土灌注标高控制方法,减少混凝土超灌量,减少桩头破除产生的建筑垃圾量。6.3.3 桩基、连续墙及注浆施工产生的泥浆,宜在保证泥浆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泥浆产生。产生的废弃泥浆宜进行环保处理后,方可排放和外运。6.3.4 喷射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湿喷或潮喷工艺,以减少回弹量,节约材料,保护环境。6.3.5 基坑开挖需设置临时栈桥时,优先选用钢结构等装配式结构体系,并充分利用原基坑支护结构和混凝土支撑
24、作为支撑体系,以节约资源。6.3.6 基坑降水宜采用基坑封闭降水方法,排出的地下水应加以重复利用。1.1.2 本体6.4.1 现浇混凝土结构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前宜采用BIM等信息手段进行建模计算和模拟施工,减少人材机的浪费。2建筑材料通过排版优化宜采用定尺,减少现场切割加工量。3钢筋宜采用集中加工、智能化生产方式,钢筋连接宜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减少钢筋余料。4宜推广使用新型模架体系,提高施工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工业化程度和周转次数。5模板脱模剂应选用环保型产品。6混凝土施工应采用低噪声振捣设备振捣或采取其他有效降噪措施,施工缝留置处宜采用收口网,避免产生后期大量剔凿。7混凝土浇筑余料不宜
25、浪费,可制成小型预制件等其他小型构件。8混凝土养护宜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水资源或使用特定的环保养护剂。6.4.2 预制混凝土结构1结构构件宜采取工厂化加工,预制构件在加工前宜采取源头减量措施。2预制构件吊装节点宜在预制时考虑,避免吊装后二次拆除。3构件的存放和运输应采取成品保护措施,不宜二次搬运。4张拉预应力钢绞线合理控制下料和张拉长度,避免产生废料,节约材料。6.4.3 砌体结构1砌体结构宜采用工业废料或废渣制作的砌块及其他节能环保的砌块。2砌块运输应减少二次搬运,以节约能源。3非标准砌块宜在工厂加工完成进场,现场切割时应集中加工,采取降尘降噪措施。4砌筑施工时的废料应加以回收利用。6.4.4
26、 防水工程1卷材防水材料宜采用自粘型,余料应及时回收,并应有效处置。2涂膜防水宜采用滚涂或涂刷工艺,并采取防污染措施。6.5附属设施6.5.1 附属设施工程中所用材料、设备应选用节能型环保产品。6.5.2 附属设施施工应充分利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施工和碰撞检查,并宜采用可视化交底,避免返工,减少资源浪费。6.5.3 附属设施工程宜采用工厂化预制、整体化安装的方法,且应采用低能耗、高效装置辅助施工。6.5.4 钢构件除锈、防腐宜在工厂内完成,现场涂装时应采用无污染、耐候性好的材料。6.5.5 预埋、预留位置应正确,严禁现场临时剔凿、开洞,预埋件防腐材料应采用无污染、性能好的产品。6.5.6 支吊
27、架宜选用装配式支吊架。6.5.7 明配管线宜优先使用机械固定,避免密闭环境内焊接施工,提高管廊绿色施工效率。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喊“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城市综合
28、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2019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50905-2014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51274-2017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13城市地下空间绿色建造及运营指南T/CMEA20-2020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2021.03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2020.0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技术导则2019.06中国
29、市政工程协会团体标准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GreenBuildingofComprehensivePipeGalleryT/CMEAXX-2022条文说明编制说明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经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于XX年XX月XX日以XX年第XX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组对国内综合管廊项目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综合管廊项目的先进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综合管廊以及各类市政管线的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了便于广大规划、设计、施工、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综合管廊绿色建造技术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
30、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目次2术语204 规划214.1 一般规定214.3 规划统筹214.5 三维控线214.6 集约化地下空间215 设计225.4地基基础226 施工236.1 一般规定236.2 施工准备236.3 地基基础236.4 管廊本体236.5 附属设施242术语2.0.2综合管廊绿色建造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三个阶段,在综合管廊建造过程中,应优先使用绿色建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
31、染。4规划4.1 一般规定4.1.1 综合管廊的绿色规划是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影响最小、建设成本最低的原则下,以合理规划管廊线路、经济规划入廊管线、预留空间适度开发、集约规划地下空间作为绿色规划的内容,达到绿色规划的目的。4.1.5 综合管廊附属设施规划应注重近远期结合,结合已建、在建综合管廊附属设施设置情况,保证近期建设综合管廊的使用以及远期综合管廊附属系统的完整性,节约资源、避免浪费。4.3规划统筹4.3.1 综合管廊规划中老城区应结合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管线改造、架空线入地、地下空间开发等编制。4.3.2 综合管廊规划应统筹衔接、远近结合,应考虑综合管廊工程相关内容,实现综合
32、管廊与各类地下设施的平面与竖向协调,与轨道交通、人民防空等相关规划衔接,研究统筹建设的可行性。可同步建设的,应做到同步规划,明确重要节点控制要求;无法同步建设的,应预留建设和发展空间。4.5 三维控线4.5.2综合管廊竖向控制应合理确定综合管廊的覆土深度、竖向间距和交叉避让控制要求。4.6 集约化地下空间4.6.3入廊管线应综合考虑各专业管线现状、工程管线专项及综合规划、远期发展需求确定。5.4地基基础1.2.1 应根据勘察成果、结构特点、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地基基础设计。5.4.5 地下水控制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要求及支护结构形式,优先选用截
33、水方法。若采用降水方法,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且基坑回填后,宜进行回灌。6.1 一般规定6.1.3 采用的绿色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环保要求,宜优先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宜选择地方性建筑材料和当地推广使用的建筑材料。6.1.4 管廊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再生利用应通过施工图纸深化、施工方案优化、永临结合、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重复利用、施工过程管控等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6.1.5 应加强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优先采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6.1.6 智能化设备包括自动化施工器械、智能移动终端等相关设备,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宜积极推广
34、使用建筑机器人进行材料搬运、钢筋加工、焊接等工作。6.1.7 噪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振动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的规定。6.2 施工准备6.2.2施工场地的布置应积极利用BIM技术三维策划,提高场地利用率,采取充分考虑永临结合、减少地面硬化等措施,从而达到资源集约的要求。6.3 地基基础6.3.3 对具有膨胀性土质地区的土方回填,可在膨胀土中掺入石灰、水泥或其他固化材料,令其满足回填土土质要求,从而减少土方外运,保护土地资源。6.3.6 施工降水应遵循保护优先、合理抽取、抽水有偿、综合利用的原则,排出的地
35、下水可用于冲洗、降尘、绿化、养护混凝土等。6.4 管廊本体6.4.1 现浇混凝土结构6.4.2 工厂化加工并按照需要直接配送,宜应用钢筋网片、钢筋骨架,以节约材料、节约能源、少占用地、提高效率,应积极推广。4应贯彻“以钢代木”和应用新型材料原则,减少木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应积极推广使用工业化模板体系,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工厂化加工、减少现场作业和场地占用。6混凝土振捣是产生较强噪声的作业方式,应选用低噪声的振捣设备。8当采用洒水或喷雾养护时,提倡使用回收的基坑降水或收集的雨水等水源。6.4.2预制构件加工应制定废料减量计划,优化下料,综合利用余料,废料应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定期回收处理。6.4.3 现场切割时应减少扬尘排放,PMlO和PM2.5不得超过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或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6.5 附属设施6.5.1 附属设施是指管廊缆线、管道安装、机电设备安装等工程,在设备选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要求,淘汰高能耗产品。6.5.3 可预制装配式构架宜采取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提高装配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达到绿色施工的要求。6.5.5 管廊支架、管道等预埋工作应与主体施工同步进行,严禁后期剔凿、开洞设置。6.5.7 明配管线宜优先使用机械固定,机械固定的方式有:炮钉枪固定、安装螺杆支架固定等方式。